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信任危机...查研究——以贵州省B村为例_宋侦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26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信任危机...查研究——以贵州省B村为例_宋侦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信任危机...查研究——以贵州省B村为例_宋侦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信任危机...查研究——以贵州省B村为例_宋侦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村委主任 2022 年 12 期(资料来源: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所得)表 1 贵州省 B 村村民文化程度村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信任度直接关乎到农村公共事务的开展,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由于村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主人翁意识淡薄以及村干部综合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贵州省 B 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村级信任危机问题对于村庄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文章对其所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1村级信任危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1村民文化程度低本次发放问卷共 197 份,有效回收 17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0.36%。由表 1 可知,拥有小学文化程

2、度的人数占比 31.46%,而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比 51.67%;转变比较明显的是在高中及其以上阶段,大部分村民由于受家庭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初中毕业后就选择辍学;拥有大专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少,占比仅为 6.18%。总体来看,贵州省 B 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1.2村民自治参与度低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用版)(2018 版)第111 条中有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即为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其有效实施可以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3、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 B村村民自治参与度普遍偏低。由表 2 可知,在参与到本次问卷调查的所有 B 村村民中,大部分村民没对村干部提过任何建议,只有 10.11%的村民为村干部提过建议并被采纳。综合来看,B村村民参与到本村公共事务管理等事宜中的自愿性较低。1.3村民主人翁意识淡薄村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受者,但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对村中大小事务抱着一种不管、不问、不顾和不参与的消极心态。故此,无形之中加大了村干部工作的难度,易导致村中的很多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信任危机问题的调查研究以贵州省 B 村为例作者简介:宋侦

4、勤(1996-),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类学。宋侦勤(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积留在农村的系列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村,受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农村规章制度不健全、村民主人翁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和村干部之间互不信任,干群关系矛盾仍旧较为突出,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与推进。文章以贵州省 B村为个案,以实地调查法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为基础,对贵州省 B村村级信任危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加强基

5、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育乡村优秀文化、建立健全农村规章制度等解决措施,以期为西南边陲地区的村级信任危机问题提供借鉴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村级信任危机;村民自治;贵州省 B村文章编号:1674-7437(2022)12-0038-04中国图书分类号:D 422.6;D 262.3文章标识码:A 文化程度 小计 比例 小学 56 31.46%初中 92 51.67%高中 19 10.67%大专及以上 11 6.18%038事务难以开展,同时也影响到和谐干群关系的建立,滋生了民不信官、官难了解民的村级信任危机问题。1.4村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社会政策的运行过程就是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项社会政策能否得

6、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关键是看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村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政策实施的效度。贵州省 B 村村干部在执行国家对于农村的相关政策时,由于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导致出现政策实施不当的现象,这成为产生信任危机问题的原因之一。2021 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贵州省 B 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但 B 村村干部却在缺乏广泛沟通的情况下,将村民原所有的玉米种植地改种为经济作物,这与B 村村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农作物时间段、价值不符,因此,B 村村民极力反对,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玉米营养价值高,可食用,也是当地主食;二是玉米的秸秆是喂养牲畜的最主要的食料,而牲畜又

7、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该村村民自定居于此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玉米种植已成为习惯,而对于大豆、烤烟等经济作物来说,种植成本高、耗费人力,且收成不稳定、价格也不固定。这类矛盾降低了 B 村村民对其村干部的信任度,进一步加深了 B 村的村级信任危机。1.5村干部号召力与办事效率有待提高村干部积极作为是农村发展的利器之一;相反,则极易导致村民对村委会在政治上不信任、在工作上不支持等现象的发生,久而久之,村规民约形同虚设,这会严重影响到村庄的发展。贵州省 B村在该方面就存有问题,2019 年 5 月 16 日,笔者亲自参与了 B 村召开关于村民搬迁问题的讨论会,了解到全村共 398 户人

8、家 1 667 人,其中成年人 1 058 人,剩余的是老弱病残,但实际参加该次群众会议的人数不到 200 人。经分析后得知,村民搬迁问题的讨论会已经召开过多次,但每次都会由于参与人数的不足或是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等问题而告终,所以大部分村民选择了不搬迁。由此可见,村干部的号召力和办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威信,且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2村级信任的构建路径分析2.1加强文化的引领作用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拥有 5 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于贵

9、州省 B 村而言,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真诚善良、尊老爱幼,书写了一幅幅华丽篇章,而为更好地解决村级信任危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且善于挖掘现代优秀文化,并将其同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培育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政治清明的新农村。所以,贵州省 B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挖掘和对现代社会优秀文化的交相融合的重要性,以更好地促进 B 村的发展。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获

10、得的宝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全面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深刻阐述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通过在节假日开展系列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书写大会、演讲等,将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村民大众,增强民众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2.2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群众自

11、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表 2 贵州省 B 村村民是否对本村村干部提过建议您给村干部提 过建议是否被采 纳 小计 比例 提过被采纳 18 10.11%提过没 被采纳 63 35.39%没提过 97 54.49%(资料来源: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所得)治村方略039村委主任 2022 年 12 期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实现途径,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本村事物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为重要。在农村,农民通过直接选举的方法选举代表来管理本村的公共事物,会对农村的

12、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选举过程中,应严厉打击和预防拉选票、伪造选票等不良现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十七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2。由此,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规范选举程序,宣传选举的意义,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环境;其次,完善村级组织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反馈及时;最后,做好村干部选举前后的有关工作,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要求,真正做到选举为民,选举利民。2.3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乡村振兴是大家之事,关乎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因

13、此,需要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贵州省 B 村人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充裕,村干部应充分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营造一种“乡村振兴有我,有我乡村必振兴”的良好氛围。2.4精准把握政策精髓,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3,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要求4相比较,立意更深刻,内涵更丰富,站位更高远,其目的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进一步解决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是新时代新

14、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升华版,是更加全面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安排,是保证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顶层设计。精准把握政策精神精髓是贯彻落实好政策的重要前提。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组织村干部进行政策理论的学习,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辅导。二是可以成立专题班研究政策精神,结合村庄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政策落实意见,三是村干部需要加强调研,通过实地调查、民情走访等方式,将 B 村的实际情况与国家相关政策相结合,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确保政策落实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整合本村特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来带动村庄的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从而有效实现 B 村村级信任危机问题的解决。2.5建立健全

15、的农村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村级信任的建立除了需要和谐的干群关系和优良的村风民风外,还依赖于具有整体性、时代性、有序性的规章制度。一是整体性,要求农村规章制度具有全面性。农村是一个大集体,也具有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干群关系、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妙,因此,规章制度还应从量上进行完善,让广大村民有规可依,确保村民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二是时代性,要求农村规章制度的建立应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制度难免会出现规范“真空”的现象,即成为摆设,不能对社会既成问题给予规范和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也会随之失效,不能对新生问题做到有效的引

16、导和约束,由此会衍生出一些阻碍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为防止农村规章制度的失灵,需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有序性,要求农村规章制度需在阳光下运行。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6里,农村基层干部与村民接触最多、对村民较为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村民,农村基层干部需深入群众,积极宣传本村的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监督,使农村的规章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监督权是法律赋予人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在农村,农民可以通过监督的方式督促村干部改进工作方

17、式与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村的发展,同时,村委会也需要通过信息公示、开展村民大会等方式,让每一位村民充分了解有关本村集体利益的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9 年 5 月 26 日,笔者从 B村监督委员 SZY口中得知,贵州省 B 村在国家的支持下修建了一个养猪场,2019 年 5 月 19 日,出售了第一批生猪,但在村民分红大会的时候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如村民所关心的生猪出售数量、价格等问题没有提前公开化等,激起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情绪。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经历此事之后,B 村村干部每逢村集体事宜都事先召集村民进行商讨,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告知村民相

18、关事宜,让村民知情,同时将相关事宜以文件的形式公布于众,积极主动接受村民的监督。如此一来,不仅消除了村民的顾虑,且拉近了村民与村干部的关系,进而推动了该村的发展。(下转第 44 页)040村委主任 2022 年 12 期参考文献:1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用版)(2018 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2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EB/OL.(2019-01-07)2019-01-07http:/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7-10-27.http:/ B 村存在村

19、级信任的危机问题,干群关系、村干部整体素养、监督机制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国家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的整体推进,需要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农村规章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去解决村级信任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村级信任水平,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发挥模范引领,深入开展“五评”(好儿媳、好公婆、“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三创”(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镇)等群众性选树、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微信群、手机客户端,设立广告栏、宣传橱窗、村广播等,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举办“传家训、立

20、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4结束语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只有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7-10-27.http:/ 激发文明内生动力N.白银日报,2022-06-20(01).(上接第 40 页)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