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简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16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简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简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学是西藏自治区唯一入选首轮和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的学科,是服务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科。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西藏大学整合优势力量,在原理学院生命科学系、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城市资源系为班底的基础上于2022年组建成立了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生态环境学院设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另有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还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地理)和学科教学(化学、地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开设生态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化

2、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三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包括专任教师54人,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优青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在专业教师队伍中,20人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34人,其中教授18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62%。传承钟扬教授“种子精神”,2016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分子进化”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2017年,生态学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思政引领,援培协同的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类研究生培

3、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生态环境学院建立了多个科学研究平台,包括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环境工程与污染控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库、综合分析测试中心等。在野外观测研究方面,学院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质量优秀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基本覆盖了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包括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草局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和西藏麦地卡自治区级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建了西藏纳木错高

4、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这些科研平台和野外观测站的建设为学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中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202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优秀”。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学、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态学和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五大学科方向。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领域开展的系列研究发表于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且相关的集成研究成

5、果“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典型物种适应性机制”荣获了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高原湿地与流域生态学领域开展的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物处理领域开展的系列研究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Fuel、Energy等环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其集成成果“基于3s维度的生物质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高原固废生物质清洁处置与高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分别获得

6、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服务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学院学科带头人参加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通过前的评估会和颁布前的审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二次青藏科考、川藏铁路建设和雅下水电开发的生态本底调查、青藏拉萨-格尔木油气管道建设的生态修复、拉萨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简介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校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同志,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教授共同为生态环境学院揭牌获奖证书生态学是西藏自治区

7、唯一入选首轮和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的学科,是服务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科。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西藏大学整合优势力量,在原理学院生命科学系、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城市资源系为班底的基础上于2022年组建成立了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生态环境学院设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另有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还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地理)和学科教学(化学、地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开设生态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化学等六个本科专业,

8、其中,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三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包括专任教师54人,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优青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在专业教师队伍中,20人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34人,其中教授18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62%。传承钟扬教授“种子精神”,2016年,“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分子进化”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2017年,生态学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思政引领,援培协同的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9、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生态环境学院建立了多个科学研究平台,包括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环境工程与污染控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库、综合分析测试中心等。在野外观测研究方面,学院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质量优秀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基本覆盖了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包括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草局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和西藏麦地卡自治区级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建了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

10、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这些科研平台和野外观测站的建设为学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中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202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优秀”。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学、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态学和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五大学科方向。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领域开展的系列研究发表于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且相关的集成研究成果“青藏高原生物多

11、样性与典型物种适应性机制”荣获了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高原湿地与流域生态学领域开展的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物处理领域开展的系列研究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Fuel、Energy等环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其集成成果“基于3s维度的生物质固废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高原固废生物质清洁处置与高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服务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学院学科带头人参加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通过前的评估会和颁布前的审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二次青藏科考、川藏铁路建设和雅下水电开发的生态本底调查、青藏拉萨-格尔木油气管道建设的生态修复、拉萨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简介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校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同志,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教授共同为生态环境学院揭牌获奖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