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非科技小院赋能非洲农业绿色转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29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非科技小院赋能非洲农业绿色转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非科技小院赋能非洲农业绿色转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非科技小院赋能非洲农业绿色转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生接收国,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重要的留学生生源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来华留学生在“民心相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外,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留学生服务生源国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也越发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非洲当地大学、在非中资企业等开展紧密合

2、作,成立中非科技小院,开启了科技小院模式在非洲的国际化探索。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在培养非洲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情怀的基础上,着重培养非洲留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和解决非洲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探索国际合作新范式。自2019年实施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先后为非洲12个国家培养了60余名高素质农业实践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创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螺旋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原先非洲留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生产一线,留学生“三农”情怀弱、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非洲当地大学提出“1+1+1”三年“螺旋式”的培养方案,创新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非

3、洲留学生既能学习中国科技小院的经验,又能回国开展本土化农业服务,还能再次回到中国进一步总结提升,为非洲农业绿色转型定向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第一年非洲留学生在中国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掌握农业生产的理论知识,包括绿色作物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投入品资源高效利用等。其中第一个学期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内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农业理论水平;第二个学期到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开展实践学习,在生产一线掌握科技小院的做法和模式,夯实农业理论基础。在培养非洲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情怀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涵养扎根一线、服务“三农”的情怀。第二年留学生返回自己国家,结

4、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活动。依托中国在非洲的涉农企业、示范农场、非洲当地大学等开展研究与试验示范以及农户调研和培训,运用在中国所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打造非洲特色的科技小院模式。在生产一线服务农民的过程中,提高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促使留学生把理论知识、中国经验与非洲农业实践相结合。第三年学生返回中国农业大学,一方面继续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提炼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毕业答辩等。这种“先进技术学习+本土化实践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螺旋式”培养,有效促进了非洲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综合教育平台通过多年探索,中非科技小院项

5、目逐步构建了适应非洲农业发展的农业硕士全英文课程体中非科技小院赋能非洲农业绿色转型文/焦小强 张俊伶特别策划IN FOCUS9INTERNATIONAL TALENT国际人才交流20237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有效提升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根据非洲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学校优化教学大纲,明确非洲留学生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架构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由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共同构建、联合备课,根据非洲留学生的特点和非洲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现代农业创新、农化产品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课程,实现资深教师教学经验和青年教师国际理念的有效结合。同时,

6、为了扩宽留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留学生国际能力,邀请A5联盟(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教授深度参与讲课,让留学生不仅能够零距离接触中国的知识,同时也能及时了解掌握国际最新进展。部分授课教师还发挥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任职的优势,带领学生主动走出去,来到该机构北京办公室了解机构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时邀请前联合国驻华代表给留学生普及联合国的工作机制,加深留学生对国际合作规则的认识,培养国际合作思维方式。为进一步提升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农业大学注重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紧密结合,依托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马拉维科技大学、驻非中国企业

7、等,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平台,为非洲留学生“三农”情怀培养、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应用场景和国际渠道。比如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的统筹下,依托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和马拉维北部区建立中非农业技术交流与示范中心。通过搭建平台,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非洲留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出相应贡献,在传授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农业推广系统的新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非农业教育合作,促进中国和非洲各国、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打造入眼、入脑、入心的“第二课堂”在整个项目中,非洲留学生在中国和非洲长期驻扎生产一线,是培养非洲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以及“三农”情怀的关键一步,也是培养

8、非洲留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抓手,因此,中国农业大学在系统化开展“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在河北曲周打造了“第二课堂”。完成校内课程的学习后,非洲留学生每人每年都要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驻扎一个完整的作物生产季节。曲周自古就是出了名的“老碱窝”,几十年前,老一辈科学家们发出了“治不好盐碱绝不回北京”的誓言,他们住“三漏房”(漏风、漏土、漏雨),吃“三合面”(高粱面、红薯干、茅根草掺和),以矢志非洲留学生在前衙科技小院参加葡萄高产竞赛10特别策划IN FOCUS张俊伶教授在试验田指导非洲留学生报国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将毕生所学服务曲周农业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

9、的精神财富。非洲留学生在曲周充分接受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沉浸式体验“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他们在了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后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投身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大潮,为非洲农业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和力量。非洲留学生在曲周科技小院住下来后,与村民结对子,在村民的地里开展试验,见证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同时也向农民学习了中国小农户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在此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小院期间,他们渡过了思想关、语言关、饮食关、生活关、学习关、劳动关。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深刻领会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同时

10、,润物细无声地加深了对中国的情感。很多留学生在与农民一起劳动了一个生长季后表示,自己总算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奇迹了,明白了“中国利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曲周,课堂被搬到了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课程以曲周农业生产一线的问题为基本教学案例,老师现场向非洲留学生讲授农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分析造成这种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启发留学生思考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办法。教学风格从以往老师单方面传授的讲课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让留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课堂。非洲留学生可以针对非洲当地生产问题,进行自由选题,提出非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探讨非洲农业绿色发展的可行性

11、及系统解决方案。比 如,来 自 布 基 纳 法 索 农 业 推 广 系 统 的Saturnin Zigani同学表示,谷子是布基纳法索的主要食物,然而布基纳法索小农户的谷子产量只有2吨/公顷。他想研究如何提高谷子的产量,学习中国小农户的谷子高产技术。明确了他的研究需求以后,老师们和他一起讨论试验方案。为了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进行,曲周当地的一位农民和他共同实施。Saturnin Zigani跟着学习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在收获的时节,他种的谷子产量高达6.6吨/公顷,比预期产量提高了三倍之多。培养非洲农业发展急需的实践型人才非洲留学生扎根中国农村生产一线,不仅对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

12、识,加深了对中国的感情,更切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的论文选题来自生产一线,又直接在农业生产一线写就。比如,来自赞比亚的戴维说:“在科技小院,我备受鼓舞。我没有想到科学家和农民一起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这种场景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已经成为日常。科技小院这种工作方11INTERNATIONAL TALENT国际人才交流20237式,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科学家和农民的工作关系,它有效激发了农村的发展动能。”自2019年以来,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招收了来自非洲12个国家的60余名非洲留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培养周期,30名研究生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学生

13、毕业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情怀显著提升,多位学生回国后在非洲国家的农业部获得职位,同时积极推动所学技术在非洲的应用。同时,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水平显著提高。非洲留学生驻扎在中国的农村,零距离接触中国农民、了解中国农业、理解中国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中国小农户的种植技术。与以往留学生参观访学不同,针对留学生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中非科技小院开设了野外实践项目,比如农机操作课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课堂、果园覆草技术应用课堂等,留学生同中国学生、当地农民一起经历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理解技术原理、掌握技术精髓,同时能够将技术很好地应用,极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4、的能力,为他们回国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非洲留学生在曲周的实践教育得到了曲周当地农民的高度认可。非洲留学生不仅在曲周农村和农民一起开展技术试验和示范,也开展服务乡村工作。每逢节假日,科技小院都会组织一系列活动,给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比如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同学们一起开展文化活动,向村民展示非洲当地的人文风情。很多农村小朋友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从刚开始的好奇到后来跟非洲留学生处成朋友,不少村里的小学生都能主动开口说英语。中非科技小院的实践型人才培育模式也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央视报道了留学生三夏体验中国麦收的故事,称赞这是难得的人生经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

15、组织连续两年向全球推荐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世界银行特发感谢信,感谢中国农业大学为世界银行实践教育模式所作出的贡献。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实施和深入探索,为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案例参考。责任编辑:季超杰持续拓展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空间中非科技小院经过四年多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在实践中为非洲国家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农业人才的新路子,验证了新时代中非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也为持续拓展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空间提供了诸多启示。一是应用型的培养导向。与大多数普通来华留学生在校园培养不同,中非科技小院的留学生培养走出校园、走进农村,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尤其是非洲农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开展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16、。在生产一线,非洲留学生们能够切身体验中国农户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出本国农业存在的差距。回国后,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到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在自己国家开展农户试验、农户示范以及农户培训。“1+1+1”培养体系为非洲留学生把在中国所学应用到自己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二是综合化的培养目标。与校园培养模式相比,中非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学生能够沉浸式接触中国农村,他们的工作大都围绕着当地的农业生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不仅是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更锻炼了他们开展社会服务、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比如非洲留学生不仅参与自己课题的研究,也积极融入中国乡村,比如通过在当地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参与中国

17、乡村的发展。又如,非洲留学生在学习中深受中国科学家投身“三农”案例的教育,涵养了他们报效自己国家的情怀,以此培养出既懂可持续农业生产理论,又能解决生产一线问题,面向非洲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的新农人。三是多元化的培养主体。中非科技小院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众多主体的参与,涉及非洲留学生能力建设的全链条,包括基本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情怀教育、综合能力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这些都需要多个部门、单位之间的紧密协调。中非科技小院将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银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非洲当地大学、非洲国家农业部等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每一个参与主体的自身优势,共同参与中非科技小院青年人才的培养。(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