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合村并居”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重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94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合村并居”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重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合村并居”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重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合村并居”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重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9PlanningGarden规划 园林 丨 中图分类号 TU984.1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8-0079-06 收稿日期 2022-10-20摘 要“合村并居”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际推行中暴露出存在破坏地域性文化、忽视村民生活、引起乡村共同体的分化与解体等一系列问题。乡村公共空间被认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载体,有助于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加强村民们的集体认同。结合在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现状与发展的分异现象,以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建设为例,着重从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合村并居”建设中村域、村落以及组团院落等多层级公共空间系统化重塑方法,

2、以期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理论与实践策略参考。关键词 乡村振兴 合村并居 乡愁记忆 日常生活 公共空间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Merge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it has exposed a series of problems,such as destroying regional culture,ignoring villagers life,causing the differe

3、nti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rural community and so on.Rural public space is regarded as the carri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which helps to inherit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villager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o

4、f rural public space,taking the rural construction of Qingyan block in Yiwu as an example,we discuss the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methods of multi-level public space such as village area,village and group courty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Mer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no

5、stalgic memory and daily life.This study will help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fere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Villages merged,Nostalgia memory,Daily life,Public space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合村并居”建设中的公共空间重塑Daily Life and Nostalgia Memory:

6、Reshaping of Public Sp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Merged宋玉姗|Song Yushan蒋岳雷|Jiang Yuelei夏正伟|Xia Zhengwei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以不同的介入方式转向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等贡献着个人的智慧,但同样也暴露出存在“破坏传统村落文化”1,“没有了炊烟和乡音”2,“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分化与解体”3等诸多现实问题,对于“合村并居”的乡村而言,上述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特别是2020年山东省合村并居事件,凸显了村庄差异化发展、尊重村民的意愿、尊

7、重村民生活习惯、重视村庄社会关联等问题的重要性。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要求,并且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也从文化引领4、村民空间行为5、村民意愿关怀与文化自觉2、新型公共空间6、乡土资源活化7、乡村艺术节8、共同体重构3等角度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与反思。其中乡村公共空间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载体,承载了乡愁记忆,能够增加人们的集体认同6,9。因而,在“合村并居”中,如何通过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满足多样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促进乡村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本研究试图结合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建设案例,探

8、寻“合村并居”中的公共空间重塑策略,以期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理论与实践策略参考。1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的分异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日常生活行为、以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其物80HA 08/2023质实体既包含了村口、广场、凉亭、礼堂、戏台、古井、古树、水系等,也包含了山野、田林等,记载和传承了村落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不同村落的公共空间也因其区位和资源条件差异,呈现了分异的状态:部分村落的公共空间日渐衰败,鲜有人问津;村落公共空间被无序的建设不断侵占,空间与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代乡村生活需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针对

9、不同类型村庄进行“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分类建设思路。不同村落公共空间也就面临差异性的发展: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可能面临着搬迁和撤并,其村落公共空间系统将不复存在;那些具有丰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村落公共空间也将迎来重建和完善的机遇。不论村落公共空间所呈现的衰败或失序的分异现状,还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差异性发展机遇,都将预示着村落长期所形成的社会秩序的变化10,将导致由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建立村社共同体的瓦解1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既要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可能还要满足外来游客的需要6。并且,在“合

10、村并居”过程中,村民群体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如何形成对新村落社区的认同感,培养出共同体精神,对于乡村社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乡村公共空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乡愁记忆”与日常生活2.1 建设背景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属于江东街道,总面积1376.83hm2,原住居民近5000人,外来人口超6000人,下辖青岩傅村、上麻车村、下麻车村,潘村及张村5个自然村,该区块处于义乌主城区南侧区域,临近黎明湖湿地,周边有牛尖山、青岩山、狮子山、天公山等山体,自然、文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图1)。村庄建筑杂乱,缺少规划,老旧破败,公共空间与设施建设不足,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

11、诉求和未来村庄产业发展。根据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年),义乌青岩区块乡村社区化建设建设工作正式于2020年初开始启动。将青岩傅村、张村、下麻车村进行异地整合至青岩傅区块,上麻车村、潘村。2.2 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乡愁记忆”乡愁是人们的故乡情节,是对故乡物质性场所产生的精神性眷恋,反映了骨子里地方性文化基因。它是村落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居住群体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独特信息,承载着地方特有的信息,集合了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睦相处的关系,以及适应当地人文活动的特征12。有形的文化载体与无形的非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人们的“乡愁记忆”。(1)有形的文化载体乡村中现存的古建筑、古街、古树、

12、水系、山体等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与地理信息,是寄托乡愁记忆的场所13,是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共同的文化资本。从明代王袆的 青岩山居记便可窥探出义乌青岩区块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一条八岭古道见证了历代青岩人的生计与梦想。在青岩傅村中尚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多达12处,包括九思堂、枫山七间头、英六公厅、庚太公厅、棣华38号九间头民居、十四间民居(市级文保点)、乡政府旧址、棣华23号七间头民居、小宗祠、朱二相公殿、枫山公厅、尚义五间民居(表1);另有两处历史构筑物:梅溪桥、四补井(图2)。下麻车村历史建筑两处:傅氏宗祠、下台门厅堂(仁德堂)。上麻车村、下麻车村、张村存有百年的古树名木。

13、(2)无形的非遗文化乡村的民俗礼仪、节日庆典等非遗文化反映了朴素的民风民俗、宗族观念和宗教信仰,承载了人们的“乡愁记忆”,具有形成共同文化规约与认同的功能14。青岩区块乡村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迎朱相公”、迎龙灯、观音庙会、以及婺剧文化等等。其中“迎朱相公”于2017年入选了义乌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岩傅百姓为感念朱相公的功德和和善心,造殿塑身,一直对其顶礼膜拜,从民国起,每逢农历正月十四都举行“迎朱相公”活动。在“合村并居”公共空间建设中,对这些珍贵的无形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将有助于村落公共空间活化利用,进而促进乡村共同体的形成(表2)。2.3 村落公共空间中的日

14、常生活(1)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乡村振兴不可避免地带来乡村社会秩序的变化。被撤并的自然村落,原有村落公共空间使用主体形成秩序性关系被终结;而保留图1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区位图图2 青岩傅村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图81PlanningGarden规划 园林 丨 表1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信息梳理名称特征描述现状使用现状实景名称特征描述现状使用现状实景枫山七间民居清代宅第民居建筑,“凹”字形三合院破败/尚有人居住四补井该井井壁用不规则的石块叠砌而成,呈八边形。尚在使用庚太公厅原为宗教建筑,硬山顶,阴阳合瓦,五花马头墙,于民国廿二年九月落成已置换为文化礼堂梅溪桥始建于民国初年。二孔石梁桥,全长9.47

15、m,宽1.24m。尚在使用六英公祠堂原为宗教建筑,硬山顶,阴阳合瓦,五花马头墙。于民国廿五年落成。九思堂建于清宣统三年,民居。硬山重檐,为二层楼式的单体建筑。保存较好棣华38号九间民居建于民国初,为传统民居。为排五两插,二层楼,硬山重檐,呈“凹”字形三合院破败朱二相公殿清晚期寺观塔幢建筑。硬山顶,铺筒瓦、望砖,为单体建筑。保存较好,节庆日使用乡政府旧址民国初期建成。为排五两插,二层楼,呈“凹”字形三合院。破败枫山公民居民国二十七年落成,硬山顶,阴阳合瓦。破败/居住与商店棣华23号七间民居由傅朝汉所建,距今约90年。排五两插,二层楼,硬山重檐,“凹”字形三合院。破败/尚有人居住尚义五间民居1 9

16、 3 7 建,为 排 三插 二,二 层 楼,呈“凹”字形三合院。保存较好/尚有人居住下麻车村傅氏宗祠清代建筑。前后二进五开间,左右厢房组成的院落破败/尚有人居住下麻车村仁德堂清代建筑,遭火灾烧毁,1937年重建破败82HA 08/2023发展的自然村落,村庄使用主体将变得丰富和多元,不同的使用主体需要在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公共空间环境变化与发展中再度建立起新的人地关系。青岩区块位于义乌主城区周边区域,受到义乌城市发展的功能辐射较大,且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在这样的特殊的地理区位与资源条件下,义乌青岩区块“合村并居”建设将给村落公共空间带来非常丰富多元的使用主体:本地村民人数在青岩傅1873

17、人基础上将增加张村395人、下麻车村662人;大量的外来租住人员。上述三个村庄中有近1800个外来租住者;外来游客群体。青岩区块被定为城郊型生态旅游与度假休闲胜地,将带来大量游客群体。(2)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生活行为从日常生活入手,关注不同使用者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与需求,进而服务于空间场所营造,已成为建筑与城市研究中重要的切入点。在“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导向下,乡村公共空间将承担起多样性使用主体的居、游、购、赏、食等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性,其中的行为既包括了村民个人琐碎而细微的日常生活,集体性的娱乐休憩、仪事与礼仪活动,还包括了外来游客的各种行为活动。笔者对青岩区块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

18、现状进行了调研,并重点关注了其未来诉求。可以发现,村民的日常散步、休憩、买卖以及邻里交往活动等依赖于村落公共空间;机动车时刻侵占着村落中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稀缺的绿化环境已日渐难以承载村民们闲暇时的活动诉求。而在未来诉求方面,相较于租住者的日常性诉求,村民们希望通过家族祠堂、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场所塑造,让村落原有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同时希望可以在新空间环境中,延续之前的已形成的社会关系,并拓展新的社会联系;而外来的游客则期望能够有自然、民俗特色的空间体验(表3)。3“合村并居”建设中公共空间重塑在“合村并居”建设中,乡村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与使用方式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作

19、用也日益突出。乡村公共空间既承担着承载村居公共生活、塑造新型社会关系的作用,还是延续地方文化、表达“乡愁”的重要载体。因而,需要结合公共空间的不同使用群体的多样性需求,统筹村域空间层次空间类型主要使用群体 功能需求日常生活乡愁记忆村域村落组团院落节点广场街巷空间庭院空间水系山林田园公共建筑空间原村民迁入村民租住者游客交往锻炼商业休闲娱乐农业生产有形的文化载体(自然山水田园、地域文化等)无形的非遗文化地点活动时间备注青岩傅村迎朱相公农历正月十四朱二相公殿。感念朱相公的功德与狭义之举,入选第六批义乌市级非遗下麻车村迎龙灯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用很多长板凳连接而成的龙灯,象征农民对未来美好的

20、期望。下麻车村观音庙会农历九月十九竹林寺,民间宗教文化活动。观音大士入道吉辰,表达敬仰与皈敬之情,祈福。表2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民俗礼仪表3 “合村并居”建设中公共空间类型与功能需求图3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要素分布图图4 “三生”融合下的村域公共空间体系83PlanningGarden规划 园林 丨 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重塑村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内生动力(表3)。3.1“三生”融合下的村域公共空间体系自然的山水田园与地域文化资源是乡村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青岩区块“合村并居”建设中,

21、对于村域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和保护利用(图3),并围绕居、游、购、赏、食的诉求,构建了生态、生产与生活融合下的公共空间体系,为多样群体创造了体验农事、亲近自然、回味乡愁、宜居宜业的空间场所(图4)。体验农事:围绕农业生产空间进行四季果园、稻香田园、田园采风、教育农庄、乡村嘉年华、农耕文化展示馆等多样化体验农事的空间场所;亲近自然:结合山地、古道资源,进行古道徒步、登高远望、露营基地、野外探险活动、青少年夏令营等生态休闲空间建设;回味乡愁:结合有形文化载体与无形的非遗文化分布情况,进行专项保护和展示,再现地方迎朱相公、迎龙灯、观音庙会等丰富乡村节日活动,塑造可以体验地方民俗的空间场所

22、,如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古街文化广场黎明湖路潘村旧址、张村旧址(禅意古殿)下麻车旧址上麻车古街文化广场的路线,举行龙灯闹新春活动;宜居宜业:在保留的青岩傅村落,结合步行生活圈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餐饮、民宿等旅游相关设施,塑造悠闲的生活场所。3.2 延续公共生活与非遗文化的村落文化走廊村落的村口、主要道路、活动广场、以及祠堂等历史建筑遗存承载村民多样性日常生活信息,是村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对这些信息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并将其融入村民们日常公共生活之中,让它们在村民们的集体认同中获得保护和利用,以更好维系存在已久的村落社会关系。青岩区块“合村并居”建设时,结合原青岩

23、傅村原来的主要道路、村口以及历史遗存塑造了村落文化走廊,并以此为核心串联了多个居住组团,进而塑造了整个村落公共生活的核心空间(图5)。并且,在“保留修缮、旧中有新”“原貌重建、新中有旧”“记忆再生,全新设计”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与利用基础上,结合日常性社区生活与服务功能的置入,让青岩傅村历史文化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最大程度地延续了村民原有的生活模式。对于民俗活动、礼仪等非遗文化,应与物质遗产保护相结合,在村落公共空间中建立专项民俗保护和展示场所(图6)。在青岩傅新村的文化走廊中,每年正月十四都将举行“迎朱相公”这一非遗文化活动。从而,敬朱相公、观看抬朱相公表演将成为青岩傅新村图5 义

24、乌青岩区块文化走廊图6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与利用图7 义乌青岩区块乡村公共空间系统性组织84HA 08/2023村落文化走廊空间的精神内核,使原村民、迁入村民、租住者、游客等多样性群体都能够成为村落活态的“狭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者,从而可以强化不同群体对村落建设与发展的集体认同感。3.3 互动交融的组团院落公共空间村落中的组团与院落空间是村落核心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也是村民们“家”以外最为基本的生活空间单元,承担着村民、租住者等群体围绕“家”而发生的多样性日常活动,如邻里交往、休闲娱乐等,也是外来游客留宿乡村时深度体验的公共空间场所。因而,组团与院落部分

25、的公共空间塑造需要结合组团或院落内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互动与交融,以及不同群体对于村落不同类型与层次公共空间感知与体验的互动性与交融性。青岩区块“合村并居”建设中,延续了义乌地方传统合院式布局特征,进行院落式的居住组团组织,塑造了可以唤起乡村传统生活“乡愁”记忆的空间场所;并且在组团建筑立面处理上运用了当地民居建筑中的纵头脊、马头墙、门头、窗楣等传统元素,使之保持了与文化走廊中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感知的一致性(图7);对一些老院子的功能进行调整,成为游客创造乡间小聚的空间场所;设置下店上宅的垂直房生活单元及组团(图8),通过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等空间的叠合,促进多样群体在院落空间中进行日常性生活中的

26、互动交融。结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村庄面临着差异性的建设发展路径,除了那些重点保护的传统乡村聚落外,大量的乡村在“合村并居”中面临着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表达乡愁,满足村民群体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融于村民等主体的多样性日常生活是村落公共空间建设的前提,而乡愁记忆承载才是乡村之间存有特色与差异的内在基因。因而,着眼于乡村记忆与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重塑,既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乡村生活的重构,更是在新村社区的集体认同感孕育中让乡村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 内 生 动 力。资料来源:图1,45,8:公司提供绘制;图2,67:作者改绘;文中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参考文献1

27、 余侃华,龚健,蔡辉等“互联网+”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 规划师,2017(4):54-592 曹劲.关怀与唤醒微观视角的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与复兴J.建筑学报,2017(1):118-120.3 陆昇.后“并村”时代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以浙江省兰溪市村庄合并实践为例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60-65.4 冯柯,王美达,吴存华.文化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秦皇岛市北戴河村艺术村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7):134-139.5 何韶瑶,唐成君,刘艳莉,等.乡村聚落建成环境与村民空间行为关系研究基于湖南案例分析J.建筑学报,2017(S2):

28、19-23.6 李竹,刘晶晶,王嘉峻.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2018(12):10-19.7 马敏,郝大鹏,刘涛.植根乡土的乡村活化设计策略以重庆渝北“巴渝乡愁”为例J.装饰,2020(8):136-137.8 李志强,吉皓哲.艺术节对于乡村构建与推广的价值研究以衢州柑橘文化节为例J.装饰,2019(4):45-49.9 段德罡,杨茹.三益村公共空间修复中的乡村传统文化重拾路径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1):7-12.10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6):6

29、1-73.11 陈晨,刘爽.乡村转型与村社共同体重建基于天津市常州村(旅游专业村)的案例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60-66.12 段进,邵润青,兰文龙,等.空间基因J.城市规划,2019,43(2):14-21.13 路璐,朱志平.历史、景观与主体: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5-122.14 杨同卫,苏永刚.论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J.山东社会科学,2014(1):68-7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编号:2021YFE0200100)作者信息:宋玉姗,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蒋岳雷,上海乡郡设计有限公司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夏正伟,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xia_图8 共享的组团与院落生活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