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99031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144开课对象 医学英语、运动医疗、中西康复、中医美容、医学生物、医学心理等专业前 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本课程分总

2、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总论教学时数为3学时,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41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7学时。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44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供医学英语、运动医疗、中西康复、中医美容、医学生物、医学心理等专业教学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环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

3、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各授课教师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 总论第一章 导 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的发病学特点。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疾病

4、的辨证原则。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教学内容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

5、病防变”的具体内容。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

6、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

7、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1)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2)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3)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加减。寒:(1)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2)中寒,治以温中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暑:(1)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2)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3)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1)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2)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

8、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2)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1)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2)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

9、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

10、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内风:(1)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2)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3)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内寒:(1)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2)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理中汤、肾气丸加减。内湿:(1)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2)湿热蕴中,治以清热

11、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3)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内燥:(1)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2)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内火:(1)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泄热解毒,方用泻心汤加减。(2)肝火亢盛,治以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肺火内灼,治以养阴润燥、清化痰热,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4)肾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2

1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教学内容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证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等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常用

13、治法:(1)宣肺散寒法,荆防达表汤、三拗汤加减。(2)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3)清肺润燥法,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加减。(4)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苇茎汤加减。(5)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6)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7)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8)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9)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

14、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

15、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1)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2)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3)养血宁心法,黑归脾汤加减。(4)滋养心阴法,补心丹加减。(5)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6)清心泻火法,硃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7)豁痰开窍法,温胆汤、苏合香丸加减。(8)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9)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味。(10)清心开窍法,牛黄清心丸、清营汤加减。(11)镇心安神法,桂甘龙牡汤、磁硃丸加减。三、脾胃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本系统病

16、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教学内容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它脏腑病证的相关性。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

17、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1)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2)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3)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4)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5)清化湿热法,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加减。(6)和胃降逆法,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7)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8)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9)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10)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11)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12)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18、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证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

19、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1)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2)清肝泻火法,丹栀消遥散、龙胆泻肝汤加减。(3)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4)息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5)养血柔肝法,补肝汤、归芍地黄汤加减。(6)活血和络法,血府逐瘀汤加减。(7)温养肝肾法,右归丸、无比山药丸加减。(8)息风化痰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9)清肝化湿法,茵陈蒿汤、蒿芩清胆汤加减。(10)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11)解郁化痰法,半夏厚朴汤加减。(12)温经暖肝法,暖肝煎、济生橘核丸加减。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2熟悉

20、肾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教学内容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

21、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1)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2)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3)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4)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5)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6)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7)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8)滋阴温阳法,金匮肾气丸加减。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22、3.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教学内容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为气血俱病。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亏损不足和输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

23、眼,如气病实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有痰涎、痰核、痰征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入扣。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1)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2)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3)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4)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镇肝熄风汤加减。 血:(1)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

24、物汤加味。(2)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3)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4)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5)血溢,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需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味。 痰:(1)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2)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3)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4)痰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5)痰动于肾,治以补肾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

25、用金水六君煎。(6)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7)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减。(8)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加减。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6. 提示气血津液证治,应与各论互参。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 冒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3. 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4. 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教学内容1. 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讲解

26、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6提示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第二节 咳 嗽目的要求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2. 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他脏。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4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

27、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1 解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它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4. 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

28、,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加减泻白散。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散等治疗要点。第三节 哮 病目的要求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5掌握

29、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肝、心。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

30、、风痰、虚哮等五类,而未发时主要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但久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痰当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加减;寒包热当解表清里,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以六君子汤加味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8提示哮病寒

31、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第四节 喘 证目的要求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4讲解喘证

32、要注意与短气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短气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识。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肺,虚证当培补摄纳。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痰热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寒包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浊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气郁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7讲解喘证大发作导致喘脱的应急处理。8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

33、点。第五节 肺 痈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2. 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3. 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 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教学内容1. 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2. 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3. 讲解肺痈传统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证,风温、肺痿相鉴别等诊查知识。4. 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34、5. 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清肺散邪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热解毒、化痰消痈法,以加味桔梗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清热解毒排脓法,苇茎汤合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6. 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咯血、脓胸等临证要点。第六节 肺 痨目的要求1. 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2. 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它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3. 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4.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5. 掌握肺痨常见

35、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教学内容1. 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2强调病因为“瘵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3. 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

36、、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第七节 肺胀目的要求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2. 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3. 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4. 强

37、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5. 讲解肺胀与哮证、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6. 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

38、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7. 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加减。8. 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

39、9. 强调说明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附:肺 痿目的要求1. 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2. 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3. 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1讲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3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加味。4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等治疗要点。第二章 心系病证第一节 心 悸目的要求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2了解

40、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内扰等证的辨证论治。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教学内容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

41、,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证的转归。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合安神定志丸加减。(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神神,归脾丸加减。(3)

42、虚火扰心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理中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7)痰火内扰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率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第二节 胸 痹目的要求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

43、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痰踞心胸、阴寒凝滞、心气不足、心肾阴虚、心阳虚衰等证的辨证论治。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教学内容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

44、意胸痹与悬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阳虚衰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滞心胸证,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加减。(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化结,括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4)阴寒凝滞证,辛温散寒,振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5)心气不足证,益气通脉,振奋心阳,

45、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6)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血,灸甘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7)心阳虚衰证,益气温电子表,固阴通脉,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8提示预调护知识。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第三节 不 寐目的要求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宅。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7熟悉多寐、

46、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虚过度及体虚等因素诱发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致使阴阳失交,神不安宅。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合酸枣仁汤加减。(2)痰热内扰证,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4)心肾不交证,滋阴清热,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5)心阳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