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高频考点知识梳理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选择题 1、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左图)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右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 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区域谷底的中生乔木主要是()A.硬叶林 B.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2)该区域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是()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
2、的干燥化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地下水资源短缺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 A.B.C.D.答案:C 2 C【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2、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 2000 余千米,北部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为 4374m。下图示意阿尔泰山友谊峰南部不同坡向的垂直自然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 B.温带半荒漠草原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2)图中针叶林带只分布于北坡,主要是因为北坡()A.风力较小 B.人类活动少 C
3、.坡度较缓 D.水分较充足 3 (3)该山牧场受气温和草类丰富状况影响,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A.B.C.D.答案:B D 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植被类型。(2)本题主要考查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3)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答】(1)阿尔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麓降水稀少,基带是温带半荒漠草原带。故选 B。(2)阿尔泰山北坡受西风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太阳辐射较少,蒸发较弱,因此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选 D。(3)图中两地草甸分布广,草类资源丰富,且夏季气温较低,利于放牧。故选 B。4
4、3、西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西天目山山麓的天然植被为()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2)属于西天日山山麓地带当地树种是()A.枫树 B.梧桐 C.水杉 D.樟树 答案:B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西天目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的天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选 B。(2)枫树、梧桐树
5、为落叶阔叶林,水杉为针叶林,樟树为常绿阔叶林。故选 D。4、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浙江省西天目山风景优美。清明踏青时节,登临至西天目山的七里亭见到树丛中有冬季落叶了的枝条,开始悄然萌芽。如图为西天目山南坡沿途景点及植被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5 (1)西天目山南坡山麓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茶园和水稻田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影响西天目山南坡山麓至山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坡度热量光照 A.B.C.D.答案:D 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断。(2)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 【
6、解答】(1)由题干可知,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浙江省西天目山风景优美。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天目山南坡山麓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选 D。(2)从山麓到山顶,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大约下降 0.6,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从山麓到山顶,水分条件在变化,故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在更替,所以自然景观在更替。故选 B。5、板根亦称“板状根”,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进土壤,执行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撑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板根主要出现在()A.亚寒带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2)我国
7、板根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A.云南西双版纳 B.江西井冈山 C.陕西秦岭 D.福建武夷山 答案:D A【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植被的生存环境与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板根根系发达,一般在水分充足的地区。本题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植被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功能。【解答】7 (1)板根亦称“板状根”,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根系发达,吸收水分,枝叶繁茂,一般在水热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易出现。(2)板根现象主要根据在水热条件充足的地区,云南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因此板根现象最典型。综合题 6、下面上图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下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读图
8、,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理想土壤组成物质名称为_。(2)从土壤质地来看,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是_,不易耕作的是_;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3)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_,影响土壤肥力高低。(4)山前平原土壤颗粒较_(填细或粗),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导因素是地貌。(5)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D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2)壤土 黏土 成土母质(3)生物(4)细(5)D 解析:8 本题以“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图”为材料,涉及土壤的组成、结构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
9、中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 45%,有机质占 5%。(2)从土壤质地看,土壤分砂土、壤土和黏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于耕作。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为成土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破碎后形成的松散碎屑即为成土母质,它是物理性质被改变后所形成的风化物,也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的初始来源。母质含有可溶性矿物养分,但只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需求,当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不断
10、进行代谢累积有机物质时,母质才具有肥力。(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4)因为山顶土壤大部分为所在地区的岩石由于风化、水的侵蚀作用逐渐风化而成,基本上是未扰动的,所以土壤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地区的土壤大部分是由于风、水流的搬送作用慢慢沉淀而成,所以比较细。(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7、读下图
11、,完成下列各题。9 (1)若图中 D 表示太阳内部,A、B、C 代表太阳大气。则 A 为_层,B 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2)若 A、B、C、D 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则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_。(3)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 为地壳,C、D 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 B 为_,B、C 的分界为_界面,当地震波由 B 传播到 C 时,横波_。(4)若 D 表示地球表面,A、B、C 代表地球大气,则 B 层的名称是_,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是_。(5)若该图表示成熟土壤垂直剖面图(不含基岩),D 为成土母质,则 A 为_层,C 为_层。答案:日冕 耀斑或日珥 D 地幔 古登堡 消失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12、升高 腐殖质 淀积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大气的垂直分层、土壤结构等基础知识,难度较低。(1)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则 C 为光球层、B 为色球层、A 为日冕层。肉眼可见的是C 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标志黑子发生在 C 光球层。B 为色球层,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或日珥。(2)沉积岩越靠下越古老,图中 D 分布最靠下,地质年低最古老。(3)地壳与外核内核之间为地幔,B 层为地幔。地幔与外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当地震波由地幔传播到地核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迅速下降。(4)若 D 为地球表面,C 离地球表面最近,为对流层;B 为平流层、A 为高层大气
13、。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5)若该图为土壤垂直剖面,D 为成土母质,则 A 应为表层腐殖质层,B 为淋滤层,C 为淀积层。小提示:10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远镜能看到。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 500 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
14、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温度、水分等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碳含量。下面表格为我国三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表。三江平原 洞庭湖平原 黑河中游(河西走廊)有机碳含量(g/kg)96-184 19.63 一 50.20 2.2829.55(1)说明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质土层深厚的原因。(2)分析气候变暖对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3)比较洞庭湖平原区与周边丘陵区土壤的特征。答案:(1)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土壤水含量高,植被生产量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温度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差,有机碳得以积累;地表水多,淋
15、溶作用强,有机质下渗。(2)气候变暖,加剧黑河中游地区干旱,植被减少;气温升高,微生物分解加快,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3)洞庭湖平原区因河流的淤积作用,多沙质土壤,水土流失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周边丘陵区为红壤分布区,土质粘重,水土流失重,土层薄,肥力低。解析:本题以不同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材料,考查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难度一般。(1)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于气候和有机质来源有关。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物及微生物残体、植物,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差,土壤中积累量多。夏季高温多雨,植被生长旺盛,有机残体多,有机质来源丰富。有机质在地表水淋溶作用下,下渗增强,使得有机质土层深厚。(2)有机质多少与微生物分解作用有关。气候变暖会导致黑河流域气温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速度加11 快,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同时,有机质来源于植被残体,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植被减少,有机质来源变少,土壤有机碳减少。(3)洞庭湖平原地区与周边丘陵地区土壤的特征要结合地形及气候从水土流失角度分析。洞庭湖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沉积作用强,土层较厚,含有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较为丰富,肥力较高。而周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且岩石中铁铝成分高,在高温高湿作用下,发育为红壤,土壤黏重,土层薄,肥力低。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