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拾穗教学反思拾穗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教学时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让学生观察油画,仔细看看从画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事件,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同学们看的很仔细,基本上从画中就了解了这篇文章的重要内容,然后再读课文,对比看看刚才讨论的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
2、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2、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第2、3、4段。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 “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