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648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53 卷 第 16 期2023 年 8 月下建 筑 结 构Building StructureVol.53 No.16Aug.2023DOI:10.19701/j.jzjg.202112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68059),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2019BBF02014)。第第一一作作者者:林丁欣,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结构理论研究及应用,Email:1436650459 。通通信信作作者者:燕宁娜,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Email:459995540 。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林丁欣1,燕宁娜1,赵振炜2(1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银川 7

2、50021;2 宁夏施图建设工程技术审查咨询有限公司,银川 750002)摘要:宁夏地区建塔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拜寺沟方塔作为西夏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物,反映了此地这一时期的古塔特征及其文化,拜寺沟方塔的复原研究对于探究和积累这一时期古塔相关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对拜寺沟方塔进行考古研究,根据宁夏考古部门相关研究报告及发掘清理遗迹,确定方塔总高 36.44m,塔身逐层收缩。解剖塔基推断砖塔结构形式,推定了拜寺沟方塔建筑尺寸,并运用 BIM 技术对方塔建立三维模型。研究结果对拜寺沟方塔的复原研究及重建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关键词:银川拜寺沟方塔;古塔;BIM 技术;复原研究 中图分类号:TU

3、3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848X(2023)16-0116-06引用本文 林丁欣,燕宁娜,赵振炜.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J.建筑结构,2023,53(16):116-121,125.LIN Dingxin,YAN Ningna,ZHAO Zhenwei.Study on restoration of Baisigou square pagoda of Yinchuan J.Building Structure,2023,53(16):116-121,125.Study on restoration of Baisigou square pagoda of Yinchuan L

4、IN Dingxin1,YAN Ningna1,ZHAO Zhenwei2(1 School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2 Ningxia Shitu Architectural Design Audit Consulting Co.,Ltd.,Yinchuan 750002,China)Abstract:Ningxia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pagoda building and contains rich cultural her

5、itage,as a landmark of the Xixia Dynasty,the pagoda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pagodas and their culture in this period,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agod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and accumulating data related to ancient pagodas of this period.Archaeological study on the sq

6、uare pagoda of Baisigou was conducted.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ports of Ningxia archaeological department and the excavated and cleared remains,the total height of the square pagoda is determined to be 36.44 meters,and the pagoda body is shrunken layer by layer.The tower foundation was disse

7、cted to infer the structural form of the brick tower,and the building size of the square pagoda of Baisigou was deduced.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quare pagoda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BIM technology.This thesis is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storation research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

8、quare pagoda of Baishigou.Keywords:Baisigou square pagoda of Yinchuan;ancient pagoda;BIM technology;restoration research 0引言 古塔多用砖石、土及土木混用,以砖石结构遗存的古塔最为多见1。砖石古塔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先进的建造技艺。宁夏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佛塔博物馆”,拜寺沟方塔的复原研究,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更为传承西夏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拜寺沟是贺兰山东坡的山沟之一

9、,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拜寺口村,沟口南北两侧有多处西夏遗址,沿山间小路向沟内前行约 10km 就到达方塔所在地(图 1)。现因年代久远,沟内情况复杂,经泥石流冲刷,山间小路已不复存在,无法到达。然而,在 1990 年 11 月 28 日,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现场一片狼藉。对于方塔被炸毁、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突出问题,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发掘后,建筑学界迄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记录与勘察的记载,对拜寺沟方塔做出复原研究,对方塔的原构进行合理推测,以期为方塔的建筑学领域研究及考古复原研究提供参考。第 53 卷 第 16 期林丁欣,等.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图 1拜寺沟方塔位置示

10、意图1关于古塔复原的研究现状 张驭寰2-3根据考古部门发掘清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烧毁之后遗址的纪要,分析平面,参阅有关文献,以多年研究古塔的经验,推测当年的木塔样式并做出了复原图。复原内容包括台基、方形平面、九层九间、塔的柱网、附角柱、塔铃、塔的整体结构以及全塔尺寸。同时研究了隋文帝杨坚在首都大兴城建造的舍利塔并且据此推测研究了塔的原状。钱国祥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魏洛阳外郭城近六十年的考古工作,对北魏洛阳外郭城的规模形制与空间格局,以及里坊、市场、名人宅邸、寺院等重要建筑的分布进行了位置推定与复原研究。刘淳5在了解了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南楼屋面塔楼的建造历史及结构现状后,制定了塔楼复原设计

11、优化方案,并介绍了所采用的结构、装饰施工方法。杨鸿勋6对雷峰塔的复原进行考证,说明了吴越雷峰塔的原状,具体为 7 级塔至刹尖原高约 68m;正面二层台基,应有钩栏;底层有副阶;2 级以上作九成等比级数递减;塔体收分略呈抛物线卷刹;塔顶设刹,形制略如保俶塔。该塔大木应是采用宋式一等材,推测各层塔檐为六铺作,双抄双下昂。平座为四铺作,不用昂。张颖7根据苏州云岩寺塔塔身的遗迹,通过勘测资料与地域样式对比进行副阶、腰檐、塔顶、塔刹复原。在对古塔复原的工作上,有大量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了塔体本身的结构样式、选材以及全塔的尺寸,综合各学者所做研究,总结研究的方法、推测的方式、推测的步骤,在对方塔进行

12、复原时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推测方塔结构形式,为此后的重建奠定基础和对类似建筑进行复原提供有利条件。2拜寺沟方塔概况与复原研究 我国庞大的古建筑体系中,虽数量巨多,但年代久远却未经改动的却相对较少。而根据塔心柱墨书题记可知拜寺沟方塔建于西夏惠宗大安二年(1075 年),距今 900 多年,可谓年代久远8。更重要的是,方塔被炸毁之前,除塔顶残损外,塔身是未经后世重修重建的,即这座被炸毁的方塔是未经后世影响的西夏原建。鉴于此,拜寺沟方塔作为西夏原建的方塔,对我们研究银川的古塔具有重要意义。拜寺沟方塔,背山面沟,坐落在方塔区坐北向南的高台上,塔基用毛石堆砌而成,没有地宫类构造;塔身直接从塔基上筑起,不

13、设基座。塔体以塔心柱(木质)为中心(图 2),表里内外逐层向上铺砌,每层叠涩出檐,并在 3、10、12 层构筑塔心室。塔心柱从地基圆坑起立,从下向上,通过 3 个塔心室,贯穿全塔。塔心柱上下层柱与柱之间榫卯相接。在地基圆坑和 3、10、12 层塔心室顶部横置大柁,塔心柱从中穿过。有的塔心柱上段和下段在大柁圆孔中交会相接。以长方板、板皮等材料,交错架于大柁及塔体上,构成塔心室方顶。塔刹底部以槽心木构成井字架,以加强塔心柱的稳定性。塔刹早年被毁,其形状似应为唐宋北方流行的相轮式。塔壁抹白灰皮,上施柱枋斗魟彩绘。处理较为特殊,3、10、12 层似为方龛,实为塔心室向外通;其余各层,为影塑直棂假窗9。

14、图 2 方塔 3 层塔心室残留塔心柱102.1 基础数据调查2.1.1 方塔原构根据资料记载9,拜寺沟方塔为砖砌13 级密檐式塔,被炸毁前只存 11 级,并确认现在的地面并非西夏时期的原始地面,现在地面上的 1 级,实为原古711建 筑 结 构2023 年塔的 3 级,而原塔的 1、2 级,被清代以来暴风雨后沉积在塔体四周的泥石流和巨石淹没,其塔门、塔身和腰檐的情况暂不清楚,而 3 级至 13 级,每级由塔身与腰檐两部分组成,每级塔身的高度、宽度自下而上逐级递减,收分显著。(1)塔基方塔塔基用毛石堆砌而成,毛石间灌以黄泥浆,塔基中间筑有立塔心柱的圆坑,圆坑是砌筑塔基时预留的,圆坑上部横置中有圆

15、孔的用以固定塔心柱的大柁,塔身直接从塔基上筑起,不设基座,塔基内没有地宫类构造。(2)塔身被炸毁前的塔体,仅能看到地表以上 11 层,以塔心柱为中心,围绕塔心柱采用满堂砖的砌法,层层铺砌,铺砌采用的基本都是一顺一丁,以黄土泥为浆,交错压茬而砌。建筑特点就是首级较高,从 2级之上有规律地逐层递减收缩。(3)腰檐塔身之上为腰檐,每层叠涩出檐,与塔身同一斜率逐层收缩,由下往上由叠涩砖挑出,腰檐下部由平砖挑出,中间部分由 2 皮棱角牙子夹 1 皮平挑砖组成,上部同样也由平砖挑出。(4)塔心柱方塔塔心柱就地取材,用松木做成,有圆形与八边形两种,圆形的较粗,用于塔身的下部,八边形的较细,用于塔身的上部,柱

16、头两端均有榫卯结构。塔心柱从塔基圆坑内立起,穿过横置于塔基内和各层塔心室的大柁,从下而上,直至塔顶。塔心柱的连接有两种,一种是在塔体内榫卯连接,另一种是在大柁圆孔内交会相接。(5)塔刹塔刹早年被毁,具体形状与尺寸无从考证,但是根据推理,其形状应为唐宋时期北方古塔中多见的相轮式,塔心柱的最上端即为塔刹刹杆。2.1.2 建筑材料根据现场考古发现,建造方塔所使用的砖石为青砖,有长砖与方砖两种:长砖的规格颇多,大略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分别为大号砖长 38.5cm、宽 19cm、高 6.5cm,中号砖长 32cm、宽 18cm、高 5.5cm,小号砖长 30cm、宽18cm、高 4.7cm,但是根据记载,

17、塔体的砌筑方式为一顺一丁,故本文以长 38.5cm、宽 19cm、高 6.5cm的长砖作为建造塔身的主要材料来建立模型。图 3 典型楼层立面砌筑图方砖的数量较少,根据残留的塔体构造来看,方砖是塔檐的使用材料,尺寸为长 36.5cm、宽36.5cm、高 6.2cm,材质较坚。根据以上描述,做出典型楼层立面砌筑图(图3),且尺寸符合推断。图 4 塔体木材示意图8方塔塔内使用的木材(图 4)主要有:塔心柱:根据考古资料,塔心柱有圆形与八角形两种,每种两端皆有榫卯结构9。推断下半段塔身采用圆形柱,上半段塔身采用八角形柱。圆形柱:发现两根,一整一残,柱身带有树皮,为云杉原木。完整柱尺寸为长 260cm、

18、直径 30cm,分属两端的榫头、卯口,直径10cm,长(深)9cm。残柱尺寸为长94cm、直径27cm,直径与大柁穿孔处的塔心柱印痕吻合。八角形柱:皆残,柱两端表层朽,也有被烧痕迹。全长 610cm、直径 25cm、每边长 8 10cm、榫径10cm(图 4(a);残长 455cm、直径 22cm(图 4(b)。所有标本残长 237610cm,直径 2225cm。811第 53 卷 第 16 期林丁欣,等.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大柁为长方体,正面平整,背面呈弧状,两侧有残留树皮,中心有穿孔,是两段塔心柱对接之处。现存大柁皆从穿孔处折为两段,但断岔处仍可对接。大柁 1 长 265cm、宽 42c

19、m、厚 20cm、穿径 13cm(图4(c);大柁2 长275cm、宽45cm、厚17cm、穿孔直径 12cm(图 4(d)。以方形板、板皮等材料交错架于大坨及塔体上,构成塔心室方顶。槽心木因断面圆形,中间有一槽口,故名槽心木。槽心木长 245cm、直径 20cm,槽口长 56cm、宽15cm、深 7cm(图 4(e)。2.1.3 方塔已知尺寸由于 1、2 级塔身被泥石流与巨石掩埋,其塔门、塔身与腰檐的尺寸不详。目前残留塔檐在塔体西北角(图 5),经现在地面实测,塔檐及上下壁体残高 2.5m,西北两壁各宽 1.6m。3 级塔身高 1.92m,下边长为 6.2m,塔身南壁正中开一方形门道。塔身之

20、上为腰檐,腰檐高1.02m,共17 皮,下挑10 皮,上收7 皮。由叠涩砖挑出 10 皮,由下往上,第 1、2 皮平砖挑出,第 3 皮为棱角牙子,第 4 皮平挑,第 4 皮为棱角牙子,第 68 皮各平挑 1 皮,腰檐最外端檐口由第 9 至第 10 皮平砖挑出。檐口之上用反叠涩平砖内收 7 皮,直接承接上层塔身。4 级塔身高 1.56m,塔身南壁正中开一方窗。腰檐部分高 0.96m,其砌法与 3 级腰檐相同,即叠涩挑出 10 皮,檐口之上反叠涩内收 7 皮,挑出的 3 皮与 5 皮均为棱角牙子,3 皮出棱角牙子 22 个,5 皮出棱角牙子 25 个。5 级至 13 级塔身,腰檐的砌法与 3、4

21、级相同,塔身南壁亦各开一方形的门窗,其中 5 级至 9 级、11级、13 级均为方窗,10 级、12 级塔身南壁正中亦开一方形门道。各级腰檐均由叠涩砖挑出 10 皮,挑出第 3 皮与第 5 皮均为棱角牙子,仅棱角牙子数略有增减。2.1.4 方塔未知尺寸推定拜寺沟方塔始建于西夏时期,根据中国古代建筑 西夏佛塔记载方塔形制为西夏佛塔 型:多层塔身,但 2 层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显著缩短10。塔体塔身采用的材料为 3859065 的长砖,3级塔身高 1.92m,4 级塔身高 1.56m,3 级塔体下边长 6 200mm。塔体腰檐采用的材料是方砖,每层共图 5 方塔残存西北角腰檐817 皮,具体构造做法

22、详见 2.1.3 节。其次根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编制的拜寺沟西夏方塔有关记载与所绘制的拜寺沟方塔原构示意图,推断得塔体总高 36.44m,除所记载的 3、4 级塔身与腰檐高度外,其余塔身高、出檐高以及塔身上下边长见表 1。表 1 拜寺沟方塔尺寸层数塔身高/mm 出檐高/mm边长/mm下边长上边长15 3731 1096 2856 28522 1221 1276 2266 22631 9201 1056 2006 20041 5601 1196 1636 16351 3651 0995 9915 99161 2219705 8715 85771 1821 0035 7195 67681 088

23、8835 4445 40391 0508435 2115 186109907344 9354 900119376664 7404 673128486224 5634 524138142204 3064 217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每层腰檐共 17 皮叠涩,分为 10 层出檐与 7 层上收,推论尺寸如表 2 所示。313 级腰檐平面尺寸与标高以此类推计算。塔体的砌法基本为一顺一丁,黄泥勾缝,交错压茬而砌,但压茬不够严整。从塔体的断面看,塔心不是用残砖黄土填充,而是全部用砖层层铺砌,基本砌法仍是一顺一丁。塔身采用长 38.5cm、宽19cm、高 6.5cm 的长砖铺砌。根据以上描述,拜寺沟方塔所有尺寸

24、数据都已推论完成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故此对方塔进行平立面绘制与模型建立。2.2 方塔原构推定 宁夏地区现存建造于西夏时期的古建筑仅有几座,根据记载,与拜寺沟方塔结构形式基本相同的仅有拜寺口双塔(图 6),两座塔塔体收分、腰檐的叠涩911建 筑 结 构2023 年形式、层数分布基本相同,唯一区别为方塔为四边形13 级密檐式砖塔,双塔为八边形 13 级密檐式砖塔。目前对方塔进行的推定符合与双塔的比对。表 2 拜寺沟方塔腰檐叠涩推论尺寸腰檐皮数平面尺寸/mm标高/mm边长叠涩边长高度起点终点1 级腰檐1 皮6 487101645 3735 4372 皮6 689101645 4375 5013 皮6

25、 891101645 5015 5654 皮7 093101645 5655 6295 皮7 294101645 6295 6936 皮7 496101645 6935 7577 皮7 698101645 7575 8218 皮7 900101645 8215 8859 皮8 102101645 8855 94910 皮8 303101645 9496 01311 皮8 303135676 0136 08012 皮8 033135676 0806 14713 皮7 764135676 1476 21414 皮7 495135676 2146 28115 皮7 225135676 2816 34

26、816 皮6 956135676 3486 41517 皮6 686135676 4156 4822 级腰檐1 皮6 41494638 6048 6672 皮6 60294638 6678 7303 皮6 79094638 7308 7934 皮6 97894638 7938 8565 皮7 16694638 8568 9196 皮7 35494638 9198 9827 皮7 54294638 9829 0458 皮7 73094639 0459 1089 皮7 91894639 1089 17110 皮8 10694639 1719 23411 皮8 106135719 2349 3051

27、2 皮7 835135719 3059 37613 皮7 564135719 3769 44714 皮7 294135719 4479 51815 皮7 023135719 5189 58916 皮6 752135719 5899 66017 皮6 481135719 6609 731本节根据书中所记载的拜寺沟西夏方塔的原有数据和推定数据,结合对方塔的推定尺寸,也对方塔进行了示意图的推定,详见图 7。拜寺沟西夏方塔记载,通过现场勘察和清理发掘,对方塔构筑方法进行了描述并且绘制了原构推定示意图,但这个原构推定图,没有将相关数据推测作为依据,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其中难免会有描绘地不够准确的地方。而本

28、文推定图(图7),则基于方塔原有数据和推定数据所做,并且已知塔身采用 8519065 的长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腰檐采用 36536562 的方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个塔体所用砖的铺砌尺寸与推定尺寸相符合。图 6 拜寺口双塔(西塔)图 7 拜寺沟方塔推定图3复原模型3.1 BIM 模型的创建3.1.1 拜寺沟方塔模型的建立使用 Revit 软件族功能,利用公制常规模型通过拉伸命令绘制拜寺沟方塔的实体,并定义材质为普通烧结砖。拜寺沟方塔实体由 13 级塔身、13 级腰檐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所以模型的建立从这三部分入手,每级塔身都有门窗洞口,建立起塔体模型之后再开凿洞口,插入塔心柱模型。图 8 腰檐细

29、部图(以 1 级腰檐为例)3.1.2 塔体的绘制在 Revit 软件里打开公制常规模型,通过拉伸二维形状来创建三维实心形状,输入 1 级塔体边长尺寸,并在弹出常规模型框的约束框内输入拉伸的起点和终点,选择所采用的材质。3.1.3 腰檐的绘制以 1 级塔体作为参照标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拉伸来绘制腰檐部分的每皮砖,在 2.1.4 节中得知,腰檐由叠涩砖挑出 10 皮(图 8(a),由下往上,第 1、2皮平砖挑出,第 3 皮为棱角牙子,第 4 皮平挑,第 5皮为棱角牙子,第 6 至 8 皮各平挑一皮,腰檐最外端檐口由第 9 至第 10 皮平砖挑出。檐口之上用反叠021第 53 卷 第 16 期林丁欣,

30、等.银川拜寺沟方塔复原研究 图 9 拜寺沟方塔 3 层平面图与剖面图图 10 拜寺沟方塔 10 层平面图与剖面图图 11 拜寺沟方塔剖面图涩平砖内收 7 皮(图 8(b),直接承接上层塔身。腰檐部分的绘制由每皮砖为一模块,承接在 1 级塔体上,第 3、5 皮的棱角牙子则在绘制出 1 皮之后再绘制出三角形框区域,对其进行剪切。3.2 建模完成的总体成果 根据 Revit 软件对方塔进行建模得出典型楼层平面图与剖面图(以 3 级、10 级为例)(图 9、10)、塔心柱转换处与塔身东西向剖面图(图 11)、典型楼层模型与塔体三维模型(图 12)。图 12 拜寺沟方塔三维模型4结语 本文基于以往对宁夏

31、银川市西夏古塔的研究(拜寺沟西夏方塔 与中国古代建筑西夏佛塔),对所记载的方塔原构材料与尺寸进行梳理和整合,对方塔的未知尺寸进行合理推定,做出拜寺沟方塔尺寸表,再根据推定的尺寸利用 BIM 技术的核心软件 Revit 对拜寺沟方塔建立三维模型,所做推定符合书中记载与史料记载,为此后拜寺沟方塔的复建提供数据支持。(下转第 125 页)121第 53 卷 第 16 期王 璞,等.砌体结构后锚固化学锚栓抗拔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数据段所包含的锚栓与破坏模式有重要关系。在2.17,2.28内,包含的为拔出破坏模式,而2.51,2.9内包含的为混合破坏模式,除了2.9 之外,其余均分布在2.51,2.65之内

32、。两段数据在各自范围内离散型很小,说明在同一破坏模式下,粘结强度在不同钻孔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可将拔出破坏和混合破坏两种模式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统一推导为:Nk=Asps=Dhps80mm hef 180mm(5)式中:D 为钻孔直径;ps为界面粘结强度,当破坏模式为拔出破坏时,ps可取 2.2,当破坏模式为混合破坏时,ps可取 2.5;依据本试验化学锚栓的破坏模式、墙体厚度及文献10 研究成果,hef不宜低于80mm,且不高于 180mm,当锚固深度较大时,粘结强度待进一步研究。运用公式(5)进行锚栓抗拔承载力计算时,首先根据公式(1)或(2)判断锚栓的破坏模式,在拔出破坏或者混合破坏的

33、基础上,再根据相应的粘结强度和参数进行计算。需要指出的是,本试验数据是基于老旧小区普遍采用的实心烧结砖砌体结构,对于空心砌块、混凝土填充墙、轻质砌块等砌体结构,则建议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参考本文公式进行计算。4结论 (1)砌体结构后锚固化学锚栓主要存在拔出、锥形、混合三种破坏模式,极少出现筋材屈服断裂破坏。(2)锚栓破坏模式与锚固深度、锚栓直径密切相关,锚栓直径、锚固深度越小、越易出现锥形破坏,反之则易出现拔出破坏。以混合破坏作为过渡边界,给出了三种破坏模式的判定临界方程。(3)锥形破坏时,本试验修正系数与规范修正系数差值很小,说明本次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撑。

34、(4)借鉴锚杆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统计分析了拔出和混合破坏模式下的粘结强度值,推导出了两种破坏模式下锚栓抗拔承载力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给出相应粘结强度取值。参考文献 1 陈古平,曹桓铭,皮天祥,等.膨胀螺栓在蒸压粉煤灰砖砌体中的抗拔承载力试验研究C/2010 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哈尔滨,2010:222-226.2 蒋新明.膨胀螺栓拉拔试验力学性能初探J.中外建筑,1998(3):61-63.3 秦士洪,胡珏,骆万康,等.膨胀螺栓在多孔砖砌体中的锚固性能J.建筑技术,2005,36(11):847-848.4 景嘉骅,高丹盈,黄榜彪.轻质烧结页岩砖砌体后锚固性能J.新型

35、建筑材料,2015,42(2):61-65.5 黄榜彪,景嘉骅,朱基珍,等.轻质烧结页岩砖砌体螺栓锚固试验J.建筑技术,2012,43(9):817-819.6 全学友,罗晨,张鑫祥,等.直接剪切型锚栓群锚剪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20,50(11):76-79.7 全学友,邓扬,刘辉,等.直接剪切型锚栓钢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8,48(18):88-92.8 张子强,李海旺,宋夏芸,等.往复荷载下网架平板支座锚栓超低周疲劳破坏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21,51(4):119-123.9 郑隆欣,范留军,苗鹏.砌体结构在屋面拉线塔拉拔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

36、.新型建筑材料,2017,44(6):58-62.10 范留军,焦阳,文石命.煤矸石烧结砖砌体锚栓后锚固抗拔稳定性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46(8):110-114.11 范留军,苗鹏,路晓明.砌体结构后锚固锚栓吊挂承载力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12):86-90.12 砌体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T/CECS 479201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上接第 121 页)参考文献 1 张卫喜,陈平,赵冬.黄土地区砖石古塔钻孔取土纠倾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2021,51(4):39-44.2 张驭寰.对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复原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0(3

37、):37-39.3 张驭寰.关于隋朝舍利塔的复原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5):13-17.4 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北魏洛阳城遗址复原研究之二J.华夏考古,2019(6):72-82.5 刘淳.和平饭店南楼屋面塔楼复原技术J.上海建设科技,2011(3):37-39.6 杨鸿勋.杭州雷峰塔复原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2(5):13-22.7 张颖.苏州云岩寺塔复原研究J.建筑史,2009(2):34-47.8 宁夏文物考古所.拜寺沟西夏方塔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9 牛达生.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清理纪要J.文物,1994(9):4-20,97,1.10 雷润泽,于存海,何继英.中国古代建筑西夏佛塔M.银川:文物出版社,1995.5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