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_王秋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616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_王秋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_王秋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_王秋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5 月 20 日投稿网址:*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返贫风险及其阻断机制研究”(20CSH061)的研究成果乡村学校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是守护乡村社会,延续乡村文明的重要教育机构。进入 21 世纪后,乡村学校撤点并校的推行一方面提高了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学校面临生存困境。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重视和发挥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实现乡村学校在新时代的复兴,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充分发展乡村学校的文化教育功能,培育新型农民;其次,发展乡村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助力乡村经济的振兴;第三,发展乡村学校的终身教育功能,

2、建立学习型乡村社会。乡村学校 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 陶行知王秋桐,张雪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J.教学与管理,2023(15):52-55.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乡村学校的存在成为了守护乡村社会,延续乡村文明的精神信仰。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乡村学校的建设,1985 年全国全面实现“一村一校”的基本格局。2000 年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适龄入学人口的锐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乡村学校大幅度萎缩,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格局。从长远来看,乡村学校数量的锐减让乡村教育陷入困境:首先,造成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增大。由于我国

3、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与城市学校有着很大落差。撤点并校后存余下来的乡村学校规模小,获得的经费总量低,甚至有时还会被用来建设中心小学。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带来乡村文化传承的严重断层。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的培养皿,融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也习得了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习俗等知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学校退出当地乡村社区,乡村社会结构在面临解体的困局时,也失去了精神的寄托,乡村成了文化的荒地,乡村学校历史以来

4、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角色逐渐消逝。第三,乡村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被放大。乡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鲤鱼跳龙门,通过教育摆脱农村社会,进入城市,这也是乡村学校被摒弃、乡村儿童向城镇学校聚集的原因之一。乡村教育的价值观取向一味追求城市生活,远离乡村,而留在乡村学校的孩子发现其所处的教育环境远远落后于城镇时,就会产生“读书无用论”,在这种错误观念下,乡村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加被忽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是关系教育现代化、关系乡村振兴、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的重大问题。”发展乡村教育,实施的主体是乡村学校,“中华文化根基在乡村,继承与发展中华

5、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需要美丽乡村样本,更需要乡村涵养文化,而乡村学校在其中大有可为,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基地和载体”1。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再次强调:“办好乡村学校,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2,乡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即指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他认为改造社会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3。今天在振兴乡村的伟大计划中,结合陶行知乡村教育改造理论与实践,将挖掘和发展乡村学校的多元教育功能作为乡村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对于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具有积极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

6、教育功能的发挥*王秋桐1张雪蓉2(1.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23)52作用。一、发挥乡村学校的文化教育功能,培育新型农民1.发挥乡村学校在文化普及和道德建设上的效力乡村学校根植于乡土社会,是知识和文化的场所,是人才的中心,具有文化辐射和道德引领功能。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下去,知识必须给予农民。”4在他看来,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通过教化乡民,彻头彻尾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机构。陶行知想要办的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中心,能够造就“向上向前”的生活和富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农民。陶行知主张道德的教育与日常生

7、活结合,“培养人生与共和国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5。他希望通过乡村学校生产出“文化细胞”,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乡村学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的同时,真正承担起服务乡村的社会教育衍生功能。今天乡村建设使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民的闲暇时间也增多,但是乡民的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吸收陶行知乡村改造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如利用农闲开办民众学校,建立小先生制,“会朋友去”制度,组织学校宣讲团,建立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生活的纽带,将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现代道德精神、信息知识和素养传递给乡民,引导乡民提高道德文化素质,做新时代的新民,从而使乡村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和道德建设方面发

8、挥更深刻的效力。2.将乡村学校打造为乡村文化高地历史上看,嵌入乡村的乡村学校一直是制度化规训的文化中心,承担着文化普及和传播的功能,随着新中国成立乡村改造转型,一些旧有的文化形式的消退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文化功能发挥着农村文化高地的作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一样不可或缺。陶行知也曾开办中心茶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成立晓庄剧社由师生给村民进行表演,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这些举措在如今也是乡民生活不可忽视的文化必需品,也表明乡村学校作为文化高地在营造乡村文化生活气息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乡村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村民成立乡村剧社,由学校的老师进行指导并联合其他乡镇地区进行演出甚至举办比

9、赛;以学校为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扩大乡民的文化世界,提高文化素养,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家长委员会,让更多村民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去,通过学校与乡民的联络,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将乡村学校打造成为担负移风易俗、培养良好乡村品尚的文化高地。3.利用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乡村学校不仅是接受正规学习教育的场所,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机构,是培育学生乡土情怀,寄托乡愁之地。乡村社会所构成的乡土文化网络体系无时无刻不浸染着乡村学校,成为乡村学校的宝贵资源。乡土文化离不开学校的传承。在 20 世纪初乡村社会凋敝背景下,陶行知曾给乡村教育指明了

10、生路,就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6。今天在经历了城镇化、乡村学校“撤点并校”,学生离乡,乡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出现严重断层的背景下保存和建设好小规模的乡村学校,重塑乡村学校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心的地位,使之成为寄托乡民精神和希望的文化象征,承担文化传承的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乡村学校通过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特征,开发地方性教材和课程,将保存和传承地方乡土文化纳入乡村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受到传统乡土文化的熏陶,增强家乡情感,让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家乡的底色,重视乡土教育在农村孩子生命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使乡村学校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机构。二、发展乡村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振兴乡村

11、经济1.兼顾就业的办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陶行知在 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 一文中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7陶行知批判当时广大乡村人民只知分利,而无生利之能,因此在论述乡村教育之时,他强调“生利”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强调的“生利”教育,指的就是职业教育。陶行知曾在安庆暑期讲演会上点明:“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8他所要创建的乡村学校也更像一个小工厂、小社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一技之能,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的乡村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当明确两个使命,一是作为义务教育的场所,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参与培养乡村职业人才的培

12、养。对于前者,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要针对乡村教育的短板,提高办学质量;针对王秋桐张雪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53后者,加强对不准备升学的学生进行职业预备,有针对性地开发服务当地现有生产结构的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其将来顺利融入乡村生产过程打下基础。2.在乡村学校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陶行知曾评价:“中国现在的乡村学校,老实说起来,确实不能适应乡村的需要。它们从来不知道注意到农人的真正需要。这样的教育,使农村社会减少生产量,使农人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9乡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为乡村“生有利之物”和“有利之事”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唯

13、有扎根于乡村实际生活生产,建构教育体系实乃发展根本。因此,乡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上必须突出“务实”的特征,开设切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在教学方式上与实际生产接轨,通过寻求与不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提高乡村职业教育人才输出与当地乡村市场的匹配度。陶行知倡导“整体教育观”,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能孤立地办,“普通教育是最基础的知识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级台阶”10,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融入通识类的课程,确保输出的职业人才不仅职业技能高超,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也过硬。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实验设备的建设,陶行知曾总结乡村职业教育的经验,认为“职业学校之生

14、利设备可分二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11。办理职业教育须得与当地的工厂、企业等生产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专业设备,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提高乡村职业教育人才输出与当地乡村市场的匹配度。3.“按事施教”,培养适应农村实际的复合型职业人才陶行知曾在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一文中明确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那么如何围绕这一原则实施农村的职业教育呢?陶先生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成一课即成一事。“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

15、程。”12在他看来,职业教育若想发挥实效,必得“按事施教”,围绕具体的事实施教学,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块,使每一门课都能切实给予学生生利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乡村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可遵循“按事施教”的做法。首先,围绕要教授的职业技能,建立可关联的课程模块,或是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建设;然后,组织小班教学。陶行知认为“欲按事施教,则不得不采用小班制”13,职业教育的实习班级人数不得超过 15 人。与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同,职业教育重在教授某一具体技能,因此班级人数设置较少为宜,也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有助于给予每个学生针对性指导;另外,为了使职业教育课程能够

16、充分生利,也必须要“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正业之外,苟能兼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矣”14。按事施教不代表割裂教学、狭隘教学,陶行知指出,在职业教育的课程配置上,必要以一二事为主,兼授其他事,尽力去教学生多种生产生活技能,联络各课,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三、发展乡村学校的终身教育功能,建立学习型乡村社会1.利用乡村学校对老年乡民进行继续教育陶行知极力主张“寿命教育”,即终身教育。他认为,所谓的“寿命教育”就是“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教到老”15。在陶行知看来不论身处哪一人生阶段,接受教育都应成为常态。而他创办的工学团、社会大学以及小先生制,也是通过对村民人生中的

17、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建立一个终身学习型乡村社会。今天乡村地区由于劳动力过度转移,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但是很大一部分乡村老年人口并不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相反,部分老年人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明显高于很多年轻人的。如何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成为乡村人力资源再开发的关键。面对这种仍具价值性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乡村学校对其进行继续教育。根据年龄和经历的特殊性,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能力和精力,实现有效供给。同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具弹性,符合老年人的健康作息时间,助推农村人口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2.实现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陶行知认为可以利用“家庭、店铺、工厂、机关、寺庙、民团、军队及现有学校做

18、下层之教育场所”16。他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原则,倡导“动员社会上现有的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学校及个人尽力为民众服务”17,也就是说让校内外的村民都能够成为教育体系内的一份子,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王秋桐张雪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54益”的现象18。在陶行知看来,学校生活应该和社会生活连成一体,以教育改造生活,以学校改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型的乡村社会,就必须改变乡村学校的封闭性。乡村学校作为整个乡村最有文化的地方应将整个乡村都纳入教育范围之内,实现学校内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如利用校园资源成立各种村民学习小组;或者学校内的

19、图书馆、自习室向全体村民开放;甚至可以通过在校学生去向成年村民传递文化知识。3.开办乡村家长学校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感悟和认知皆发端于家庭。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19在他看来,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始的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他看到许多成年人,“他们的教育也未必完善,他们的品德和能力也未必健全”20。特别强调成人教育推行的重要性,“因为成年人接受一定的教育,他自己会读书,就明白读书的重要”21。今天,由于乡村社会劳动力外流,“留守儿童”遍布乡村,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隔代教育的不足让这些孩童在迷茫

20、中成长。为此,在乡村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实乃必要之举。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首先可以帮助乡村家长掌握现代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能,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其次,陶行知指出,孩子“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2,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道德教育,其成败关键是父母的品德与素质,开办家长学校可以帮助乡村家长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23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改造整个乡村社会至关重要。在陶行知眼里,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

21、的中心,整个乡村教育就是乡村改造的工作,乡村学校承担着乡村社会改造责无旁贷的使命。他曾满怀激情发出宣言:“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一心一德的为中国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24并为之矢志不渝付诸行动,他以培养“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活的乡村教师,与联合农业、银行、卫生、科学各部门伟大的势力携手作为推进乡村学校的关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乡村生活的活的乡村学校发展之路。今天站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前面,重温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无不深刻感受到他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闪烁指导现实的光芒。参考

22、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EB/OL.(2018-09-26)2020-10-04.http:/ 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EB/OL.(2019-02-25)2020-1115.https:/:4443/n1/2019/0225/c1006-30899811.html.3 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35-437.4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00.5 陶行知.平民千字课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5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

23、005:5.6724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知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1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0,101,102.8 陶行知.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M/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47.9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中国代表致送坎拿大教育会议报告之一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59.10 董宝良,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350-351.11121314 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M/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21,21,22,22.15

24、23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3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6,207.16 陶行知.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M/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00.17 陶行知.生活教育:陶行知英文著作精选(英汉双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361.18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11.19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208.20 顾伟,王坤,张丹枫.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190.21 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论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1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70.22 陶行知.晓庄开学勉励桃红:致桃红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8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3.作者:王秋桐(1996-),女,安徽滁州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张雪蓉(1966-),女,福建周宁人,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责任编辑 王泽华】王秋桐张雪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