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即墨古城安置区改造工程 《垫层换填施工方案》
基础换填垫层设计施工方案
一、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即墨市南关等14个村(居)城中村改造项目”工程位于青岛即墨市蓝鳌路以南、墨水河以北、大同街以东、东关街以西。B1-1区地块中11#、12#、14#、15#共有4个楼座需进行换填处理,地基处理后要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50kpa。
1.2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场区地形整体东高西低,勘探孔口标高18.90米~23.00米。地貌类型:侵蚀堆积缓坡,后经人工回填改造。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钻探揭露,场区第四系厚度中等,以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和陆相洪冲积层为主,地层结构简单,层序清晰;场区基岩为白垩系莱阳群泥岩,呈岩基产出。各土层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
第(1)层、杂填土:杂~褐色,稍湿,松散~稍密;以回填粘性土、砂土为主,上部混有较多碎石、碎砖、瓦片等建筑垃圾,粒径约2~6cm,局部见生活垃圾。
第(7)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色,可塑,具中等压缩性;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含铁锰氧化物及结核,切面较光滑,结构性一般,局部夹大量姜石,粒径约2~5cm,含少量粗砂。
第(7-1)层、细砂,黄褐色,饱和,稍密;以长石、石英为主要矿物成分,磨圆一般,分选一般,砂质较纯净.
第(9)层、圆砾,黄褐色,饱和,密实;以长石、石英为主要矿物成分,磨圆较好,分选较差,含少量粘性土,含约10%~20%卵石,粒径约3~5cm。
第(16)层、泥岩强风化带:红褐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以长石、石英及粘土矿物为主要成分,风化程度较高,矿物蚀变强烈,岩芯手搓呈细状,夹角砾状颗粒,手搓易碎。
二、 编制依据
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主要依据:招标文件及图纸;现行规范、规程以及现场实际情况。主要规范、规程如下:
《即墨市南关等14个村(居)城中村改造项目B-1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三、 施工准备
3.1 材料及主要机具:
3.1.1回填材料:按图纸要求应采用蚀变程度较轻的花岗岩风化碎屑,拌合5%水泥,不能惨杂植物残体、生活垃圾等杂质,不得使用淤泥、耕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体。但考虑到现场无法拌合,采用成品水泥稳定砂进行换填。性质不同的填料,应采取水平分层、分层填筑,并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一填料,不得混合填筑。
3.1.2主要机具:挖掘机(日立400)、铲车、自卸车、手推车、平头铁锹、水准仪、压实机械为30t的振动压路机等。
3.2作业条件:
土方开挖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开挖线路以及土方运输线路。B1-1区土方开挖分2条流水同时施工,分别为:16#→12#→15#;11#→14#→15# 。现场土方外运道路布置如下:分别在东北角和西南角设出入口,形成环形道路,并且用钢板(单张尺寸:3200mm×2200mm×4mm,共150块)的满铺坑内道路,保证土方车辆运输正常。
四、 施工方案
4.1人工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已勘察完区域的地层情况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各主楼基地标高,对基底以下土层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部分主楼采用换填法处理,将基础底面以下残留的第(7)层粉质粘土、第(5)层中粗砂及第(7)-1层细沙挖除,以成品的“水泥稳定砂”分层回填压实,施作人工垫层地基。
换填垫层的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筏板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小于1.5m。
B1-1区需换填楼座基底对应土层及换填厚度建议如下:
楼号
层数
筏板基础垫层底标高(m)
换填厚度(m)
垫层底最低标高(m)
设计要求(kpa)
B-15
22F
14.70
0~1.7
13.0
350
B-14
22F
14.70
0~0.4
14.3
350
B-12
22F
14.70
0.5~1.1
13.6
350
B-11
22F
14.70
1.2~2.1
12.6
350
表中所作换填厚度的建议是基于场区已完成的钻孔资料,不排除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可能,在土方开挖换填过程中,由相关单位验槽,现场确定最终的垫层厚度。
4.2施工工艺流程
现以B11#楼作为试验区进行现场试验,垫层试验区施工完成后,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单位采用载荷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检验垫层承载力。其他楼座施工工艺与11#相同,施工流程如下:
4.2.1现场定位放线
开挖基坑前应根据现场控制点,定出单体轴线控制点,作为轴线控制和放样的依据。用经纬仪测出各控制线及轴线,用钢卷尺丈量垫层和基础的位置以及开挖的宽度和长度,为了便于轴线和各个边长度的 复 核 ,在 基 坑 四 周 定 木 桩 控 制 轴 线 位 置 ,书 面 报 请 监 理 复 核 ,认 定 签字后开始开挖,将各轴线及控制标高引至基坑周围,并用红油漆做上标记,便于桩标高及中心的控制。
4.2.2换填层开挖
由于换填层厚度未准确确定,现场土方开挖需分层开挖,由勘测院相关人员现场全程旁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的换填厚度。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基底土层受扰动,直到挖到地基持力层,可保留约200mm厚的土层 暂 不 挖 去 ,待 铺 填 垫 层 前 再 挖 至 设 计 标 高 。
现场采用斜坡式放坡,放坡系数为1:1。
4.2.3垫层换填
换填垫层铺筑前应先行验槽,检查垫层底部土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验槽合格后立即进行换填垫层施工。
4.2.4夯实或碾压
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振实后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2.5找平验收
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50KPa。表面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4.2.6电梯基坑和集水井的开挖
考虑到所有主楼筏板基础上的电梯基坑和集水井基底标高低于换填基底标高,先对需换填垫层全部换填至筏板基础垫层底标高14.7m,再对电梯井和集水井定位放线,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注:根据青岛市勘察测绘院出具的《即墨市南关等14个村(居)城中村改造项目B-1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B11#两部电梯基底需超挖至第(9)层砾砂层,其余垫层换填楼座的电梯井和集水井挖至图纸设计标高,天然地基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
五、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5.1、垫层宜采用振动碾压,压实机械应采用30t的振动压路机(一夯压半夯)。应根据垫层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及设计要求等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碾压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以求获得最佳密实效果。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500mm,每层压实遍数不少于8遍,最优含水量可取8%~12%。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夯填度进行控制,夯填度不大于0.65(即虚铺500mm,压实后不高于325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行驶速度约2.0km/h~2.5km/h。
5.2、基槽内压实时,应先压实基槽两边,再压实中间。边角及转角区域应采取其他措施压实,以达到设计标准。基槽内运料坡道也应按要求分层压实。
5.3、换填垫层时,应采取基坑降、排水措施,不得在浸水条件下进行施工。采用振动压实时,应降低地下水位到振实面下600mm。
5.4、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坑底土层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详见个垫层剖面图,台阶高度约500mm,斜坡可按1:1放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六、 成品保护
1、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
3、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4、级配砂石成活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七、安全保证措施
1、划定安全施工区域;
2、专人负责指挥挖掘机及自卸汽车等机械运作;
3、坑内作业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4、施工人员要有良好的精神身体状况及休息;
5、需用电时找专业电工,严禁有私拉乱接现象;
6、坑四周应用钢管按安全规范要求搭设安全栏杆(除坡道区)。
7、施工中应使边坡有一定坡度(1:1),保持稳定,不得直接在坡顶用汽车卸料,以防失稳。
8、夯填前,应检查电线绝缘、接地线、开关安装等情况,应符合用电安全要求。使用打夯机应由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胶皮电线。
9、操作夯机人员必须戴胶皮手套,使用打夯机应两个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看管移动胶皮电线,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操作,应保持5m以上距离,夯打时严禁夯击电线,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八、环境保证措施
1、配备洒水水管,对砂石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
2、现场打夯机、压路机等机械的噪声控制应符合有关规定。
3、车辆运输应加以覆盖,防止遗洒。
4、防止机械漏油污染土地。
5、夜间施工时,采用定向灯罩防止光污染。
- 8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