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41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如何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术理论界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对重点区域的针对性研究不足、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重点区域、量化测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09-0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

2、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如何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作为 2035年远景目标。2021年 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正式出台,意味着共同富裕首次实质性进入国家发展具体规划,标志着共同富裕从远大理想到战略构想再到具体实施的历史性转变3。2021年 10月,习近平发表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重要文章,再一次掀起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热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

3、将使共同富裕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研究热点。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检索功能,输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检索主题,设定检索时间为“20122022年”、检索类型为“期刊”、检索条件为“精确”,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 期刊”,剔除相关重复文献,得到有效文献 348 篇。其中包括逄锦聚、邱海平、马建堂、蒋永穆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阐释共同富裕历史源流、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的文章。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专著也成果颇丰,2022年更是新著不断,如黄奇帆、厉以宁、刘世锦合著的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中信出版社,2022),高培勇等合著的 共

4、同富裕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谢伏瞻、高培勇合著的 共同富裕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郑永年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刘元春等合著的 读懂共同富裕(中信出版社,2022)。2022年之前,已出版的专著主要有:王桂枝 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陈建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等。上述论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目标、路径、实现机制等问题,并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式的共同富裕方案。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术理论界主要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

5、、现实挑战、实现路径、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回顾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共识,分析不足,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路,以期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收稿日期:2022-05-22 修回日期:2023-03-10基金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研究”(19LLKDB032)。作者简介:王宁西,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谢卓芝,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6、中国化。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新阶段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深入研究的起点。目前,学术理论界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共识: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4。学术理论界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得以成为它自身的

7、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5;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活力6;第三,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7;第四,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富裕所强调的富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与资本主义所追逐的富裕的私人性和狭隘性划清了界限8。2.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复杂历史过程,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图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富裕的现代化,而是中华大地

8、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6。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本质特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9。3.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的需要具有多维内容,共同富裕不仅仅包含经济方面,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丰富内容10。新时代共同富裕涵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不仅要物质富裕还要追求精神富足11。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变革12。共同富裕不只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富裕,还

9、包括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13。精神生活富裕要不断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4。4.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共同富裕一方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即区域、城乡及不同阶层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能过大,既要防止贫富的分化,又要遏制阶层的固化,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和社会保障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摒弃狭隘的“均富”理念,将收入差距保持在激励人的创造、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适度范围

10、内15。作为发展目标的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并不否定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但这种差别不再是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而是在共同富裕基础上人民富裕程度的差别16。5.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本质特征,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逐步消除两极分化的漫长过程,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17。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8。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共建与共享相统一的

11、动态发展过程,要靠劳动创造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19。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目标层次,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到繁的螺旋式上升,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的统一20。二、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学术理论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阐释。10第 2 期王宁西 等: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1.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陈伯庚21(2017)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共同富裕

12、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陈新22(2021)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邱海平18(2016)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使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阐明了不同阶级社会之间更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性以及共同富裕的历史性,深刻揭示了人类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深刻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将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理解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内容之一。王淑琴23(2022)认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消灭贫穷的唯

13、一方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劳动成果的共有。2.从历史逻辑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富民和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文化渊源。刘长明、周明珠24(202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上古时期,始祖伏羲、炎帝神农氏、轩辕黄帝提出了“天道均平,人道法天”的共同富裕思想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指出“富”与“贵”是人们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以及“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警示,管子“以天下物利天下人”“与天下人同利”的观点,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哲思,晏子“权有无,均贫富”的思想,墨子“有财者勉以分人”的主张,荀子“各得其分”的建言,等等,无不闪烁着共同富裕的思想光芒。刘洪森25(20

14、22)认为,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揭竿而起的底层民众都将“均贫富”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秦末陈胜、吴广提出的“苟富贵,无相忘”,西汉王匡、王凤提出的“除霸安民,劫富济贫”,唐末黄巢提出的“天补均平”,北宋王小波、李顺提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与汝均之”,南宋钟相、杨幺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太平天国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都契合了底层民众的心理期待。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礼记礼运 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撰写的 大同书,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者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都反映

15、了仁人志士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3.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追求是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就是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实践。谢小飞、吴家华26(2021)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一

16、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深化了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持。胡锦涛提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

17、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7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新时代以来,我国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步伐,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夯实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在推进共同富裕之路上还存在诸多现实挑战。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阐释:1.共同富裕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充分发展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龚晓莺、贾则琴28(2022)认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对社会生产水平提出1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新的更高要求,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

18、换阻力较大、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待加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生态形成缓慢,影响了我国社会生产的长足发展。高帆29(2021)认为,高质量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等为主要内容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恩表”(PWT10.0)以美国的 TFP 为 1作为基准测算,19902019年,中国的TFP 处在 0.320.43之间,远低于日本、韩国(大致处在 0.60.7)的水平,这是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贾则琴、龚晓莺30(2022)提出,当前我国高污染、高能耗、高浪费的发展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产业的无序升级与转换带来生态环境

19、的二次破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阻碍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长效困境。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李莹31(2022)认为,当前我国受宏观分配结构不协调、橄榄型收入结构尚未形成、群体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机会不平等程度较大、人力资本差距明显等因素的影响,缩小收入差距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杨静、陆树程32(2018)认为,新时代我国走向共同富裕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是发展共享性不强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行业间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不断

20、扩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除此之外,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也非常明显。3.共同富裕的总体程度和水平有待提高。虽然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完成,我国已经整体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人民总体富裕程度还不高。左伟33(2019)认为,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尽管我国 GDP 已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 GDP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现行贫困标准明显低于国际贫困线,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我国的实际贫困人口数量还会大量增加,我国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也较低,这都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障碍

21、挑战。4.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程度还不高。杨静、陆树程32(2018)认为,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当前,共同富裕主要侧重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富裕方面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精神文明在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问题比较严重;个人的财富增长和精神世界丰富发展不协调,这将成为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挑战。王金、孙迎联34(2023)提出,我国当前现实矛盾规制、供给体系不足、理论认知偏差、可行能力弱化的现存短板与难题,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梗阻,主要体现在物质发展与精神享受不充分、美好需要与精神供给不对称、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不匹配。蒋永穆、何媛35

22、(2021)提出,欠发达地区思想观念落后、不良风气、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盛行,部分地区的脱贫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四、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新时代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学术理论界主要从政治保证、物质基础、制度支撑、民生基础、重要举措、理念引领、推进方式、世界视野八个向度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1.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一方面,党的领导可为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组织力量,在新时代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36。另一方面,党的集中

23、统一领导可为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28,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越近,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不仅体现为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中的顶层设计作用,而且体现在具体落实中协调各方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严重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带来部分人的富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高水平12第 2 期王宁西 等: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富裕。”37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24、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38。必须继续推进深层次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得各种要素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从而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39。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学者们主要从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造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针对这个主因从根本上加以遏制,不断壮大国有经济

25、,振兴集体经济40,这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基础。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挥公有经济“普照之光”的功能、发挥政府促进共同富裕的职能,以此增强公有制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主体”功能41;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围绕公平竞争的主线,确保各要素平等参与收入分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34;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性

26、制度依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的合力作用,通过三次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不断缩小差距。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初次分配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形成有效激励;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对市场分配结果的矫正作用,通过税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等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还要发挥社会机制在道德、本能、制度文化等因素驱动下自发自愿对资源配置进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42。4.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民生基础。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民生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高中学校多

27、样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实现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43;二是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就业。只有增加就业,才能增加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个人层面,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就业43;三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将保障民众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全面开展健康扶贫,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在保障居民健康方面的“托底”作用44;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

28、时代共同富裕的民生底线,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确保达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老百姓生活的兜底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33。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学者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精准聚焦相对贫困治理。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当前我国已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只有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才能推动共同富裕进入新阶段45。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是后脱贫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46;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战略延伸,

29、二者共同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整体目标,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7;三是通过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可以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从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全民共同富裕、全域共同富裕48。6.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一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价值旨归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9,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引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

30、中实现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的内在1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统一36;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强大动力源泉,不仅要在科技上创新,而且要在相关制度体制机制、理论理念上创新50。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平衡杠杆,要协调好城乡区域发展,还要协调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51。绿色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美丽底色,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开放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外部条件,要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

31、良好的外部条件50。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价值遵循,要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向共同富裕方向迈进52。7.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共同富裕。一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要以目标过程结果相统一的纵向系统工程思维和以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相转换的深度系统工程思维,来审视和解决新时代我国加快实现共同富裕问题39;二是共同富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要以系统观念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所关联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也包括统筹整体与局部、未来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战略与战术、原则与灵

32、活等53;三是从顶层设计、任务实施、政策导向三个维度探讨系统化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路径。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在各个层面的统筹推进;在任务实施上,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的协同推进;在政策导向上,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54。8.以国际视野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我国位于东亚地区,与十几个国家接壤,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中,中俄、中印、中日关系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东盟等的良好关系发展不仅在政治上具有战略意义,还能够为推进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其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54。

33、二是稳定的大国关系。美国和西欧强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者,脱离开他们就很难融入世界。一旦无法融入国际社会,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会倒退,共同富裕就很难实现55。三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资金、技术和海外市场56。五、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测度与评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现状及其推进效果如何,学者们主要从测度原则、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测度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关于测度原则。共同富裕的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陈丽君等57(2021)提出测度共同富裕的四条原则:一是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测度内容上映照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在具体指标上依据易

34、获得、便测量、可比较进行选取;二是兼顾群体与区域;三是既为各地政府推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又让人民群众感知;四是兼顾动态监测和有效对标,既可以用于动态监测各地共同富裕实现状况,同时,提供可对标的标准。解安等58(2022)认为,应当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具体原则,并涵盖对整体经济增速、二元体制扭曲逐步纠正、居民收入有效提升、居民权益得到广泛拓展等层面,构建动态的、多维的、可测度的、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客观的测度。2.关于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与脱贫攻坚相比,共同富裕并没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明确标准。有学者按照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对测度框架进行建构,其中发展性指标测量“群体、代际、城乡、区域之

35、间的贫富差距”;共享性指标测量人民对教育、医疗、社保、精神等方面的期待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可持续性指标测量“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潜力”57。也有学者从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对共同富裕进行测度,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人均财富保有量水平、人均物质财富保有量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作为总体富裕程度的测度指标;以人群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作为发展成果共享程度的测度指标59。3.关于测度算法。陈丽君等57(2021)在发展性指标中遴选出富裕度、群体共同度和区域共同度3 项二级指标和 23 项三级指标;在共享性指标中遴选出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公共基础设

36、14第 2 期王宁西 等: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施、数字应用、公共文化(精神富足)7项二级指标和 30项三级指标;在可持续性指标中遴选出高质量发展、财政、治理、生态 4项二级指标和 28项三级指标。首先,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测算”,以表示该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其次,对经过“权重测算”得出的指数进行“指数合成”处理,形成共同富裕指数的合成公式。最后,构建指数模型,动态刻画共同富裕的层次、水平、样貌等。胡联等60(2022)选取农村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和公共服务差距作为衡量我国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分别赋权 0.250,农村贫困用农村贫困发生率指标,经济

37、发展不平衡用区域人均 GDP差距指标,收入不平衡用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三个指标,公共服务差距用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区域医疗服务差异两个指标,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共同富裕指数。六、研究展望通过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可以看出,学术理论界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测度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产生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学术积累。但也存在研究侧重宏观层面,缺乏针对重点区域的研究;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实证量化研究;注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相对欠缺;研究学科比较单一等不足之处。未来研究

38、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1.加强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研究。一方面,共同富裕需要示范引领,自 2021年 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正式出台,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围绕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如何总结出针对性的、可操作的省域范例的成功经验,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区域是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为了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不掉队,必须加大对这些地区共同富裕制约因素、现实挑战、体制机制、实现路径的研究。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抓住重点区域,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研究效应。2

39、.加强共同富裕的实证量化测度研究。当前学术界在共同富裕测度的基本原则、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测度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尚未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具体评估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算法尚未形成共识,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加强实证研究,综合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影响因素、阶段性目标、远景目标等,全面、精准地建立共同富裕的测度体系,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确证。3.加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当前学术界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测度评估、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共识。今后应在厘清精神生活与

40、精神文化、精神需要、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4.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当前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较多的是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从其他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少,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层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从微观层面,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制改革、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应鼓励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参与,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

41、-28.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N.人民日报,2020-11-04.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8).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1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5胡连生.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问题 J.江汉论坛,2014,(2).6周文,肖玉飞.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7韦革.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浅

42、析 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付文军、姚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5).9鲁明川.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N.光明日报,2021-09-27.10方世南.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价值和路径 J.学术探索,2021,(11).11张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2).12袁家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N.浙江日报,2021-07-19(1).13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 J.马克思主义研

43、究,2022,(2).14李军军,李建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科学内涵、制度保障和分配改革 J.当代经济研究,2022,(10).15李莹洁.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 J.学术探索,2022,(9).16赵兰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09.17曹亚雄,刘雨萌.新时代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J.理论学刊,2019,(4).18邱海平.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 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4).19蒲清平,向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现机制与实践进路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

44、3,(1).20王娟,任晓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内涵解读及实现路径 J.学术探索,2022,(11).21陈伯庚.共同富裕论 J.上海经济研究,2017,(11).22陈新.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下的共同富裕:现实图景及实践路径兼论对福利政治的超越 J.浙江社会科学,2021,(8).23王淑芹.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源流、风险挑战与关键路径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8).24刘长明,周明珠.共同富裕思想探源 J.当代经济研究,2020,(5).25刘洪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22,(3).26谢小飞,吴家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

45、程与启示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2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021,(20).28龚晓莺,贾则琴.新时代共同富裕:社会生产发展难题与突破 J.江淮论坛,2022,(6).29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30贾则琴,龚晓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长效困境与实现路径 J.新疆社会科学,2022,(4).31李莹.共同富裕目标下缩小收入差距的路径探索、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J.经济学家,2022,(10).32杨静,陆树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

46、重要论述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33左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 J.理论月刊,2019,(5).34王金,孙迎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J.理论探索,2023,(1).35蒋永穆,何媛.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要求、难点挑战和路径安排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36孟鑫.新时代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和可行路径 J.东南学术,2020,(3).37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现路径 J.科学社会主义,2021,(3).38艾四林.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N.人民日报,2021-04-09.39李

47、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 J.经济研究,2021,(11).40程恩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促进共同富裕 J.求是学刊,2013,(1).41杨承训、李怡静.共享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新常态下优化公有制经济“主体”功能探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42唐任伍,李楚翘.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轮驱动”的考察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43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J.经济纵横,2021,(4).44刘璇,杜方朝.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及创新路径 J.河北学刊,2022,

48、(9).16第 2 期王宁西 等: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45杨彤彤,王春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样态及实践引领 J.改革与战略,2021,(8).46马孟庭.相对贫困治理驱动共同富裕发展:重大挑战与政策演进 J.新疆社会科学,2022,(2).47白永秀,苏小庆,王颂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J.人文杂志,2022,(4).48燕连福,郭世平,牛刚刚.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9何立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为全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J.宏观经济管理,2021,(

49、2).50张春敏,吴欢.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贡献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1).51耿百峰.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前瞻 J.科学社会主义,2018,(1).52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 J.经济学动态,2021,(5).53文魁.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解析 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54李瑞军,董晓辉,周长峰.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想意蕴和实现路径 J.系统科学学报,2021,(2).55张春满.论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国内国际维度的考量 J.探索,2019,(3).56杨宜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J.中国纪检监察,2021,(6).57陈丽君,郁建兴,徐铱娜.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 J.治理研究,2021,(4).58解安,侯启缘.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探析理论内涵、指标测度及三大逻辑关系 J.河北学刊,2022,(1).59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