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942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7期115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 陈世鹏,陈昱衡,王嘉祺 陈世鹏,陈昱衡,王嘉祺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推动村域文化治理建设的现实意义日趋凸显,其对于村民的素质水平以及村域全方位发展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当前,村域文化治理建设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参与度低和重视程度低等诸多的问题。因此,逐步推进村域文化的治理与建设,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想、道德及精神层面的支撑,才能够进一步激发村民的文化活力与主体意识,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域文化;治理进路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673-9019(2023)07-0115-05作者简介:陈世鹏,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E-mail: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去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开始离开农村选择到城市中生存发展,造成农村资源的极大浪费,且逐步遗忘乡村文化而倾向于依附、享受城市文化。因此,在乡村人口流失的路途中,村域文化也在随之褪色淡去,失去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大指出,“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

3、村振兴永葆活力的源泉。由此可见村域文化治理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鸿沟,这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在心理文化上有着较大差异。那么在乡村振兴这个发展的机遇时期,乡村基层的治理方式应当与城市有所不同,目光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发展经济的举措上,更应当深掘文化的本质内涵,进一步聚焦于村域文化治理进路。目前村域治理建设的重难点在于乡村的文化治理与重塑上,同时这也是其建设内里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思考村域文化的治理问题上,应加强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引导促进作用,升华村民提升自我文化主体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并大力开展文化惠民

4、活动,着力强化乡村德治教化,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色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以此增进并凝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有力提升乡村的文化事业水平以及进一步有机衔接乡村振兴,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村域文化的治理现状(一)概念属性辨析村域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双重概念:其广义是指乡村社会物质意识形态、心理行为和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狭义的涵义则常表现在价值观念、感性理性思维、人文伦理、德育规范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民风民俗、生活习性、宗教礼仪、沟通交流交往等,不仅包括实体性象征物,还含有规范准则性、伦理纲常性、意识观念性符号,彼此相互交汇融合,形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集合体,是农民们在长

5、期以来通过具体实践生产活动建构起来的、与其他多种价值揉合而成的精神文化规范1。村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流的基本概念,它综合了包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2023年第7期116乡村治理值文化、市域文化和乡村地区文化等,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逐步成熟并且与之相互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与冲击,使村域文化得以进一步升华,区别与城市文化的它在价值观念和心理文化观念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就地方性的村域文化而言,其表现为地方村民的文化共识,存在于村民个体的意识情感之中再作为个体行为而体现出来。村域文化治理是以乡村地域文化为中心的治理,强调的是文化的治理对

6、象或标的目的,主要针对现行村域文化的问题,立足于广大基层乡村地域及乡村文化管理体制和空间意义上的建构,以服务、满足村民群体文化需求为指引,以增进其文化自信为目标动力,推进建设新型村域文化基础设备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全方位、高层次的文化实体形态。以此形式的治理方式深化农民群众的内在文化认同,强化乡土精神凝聚,极大地丰富与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促使利益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转变,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二)村域文化治理现状及特点伴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域逐步向现代新型社区演化。凭借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这种演变,揉合表面实体形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共同体基础的重构,以空前未有

7、之势推动着村域社会组织结构、村域社会关系形态和村域文化属性发生显著转变,重塑新型的村域社会文化。如此形式的改变在乡村全面振兴、文化全面振兴等多重力量的冲击下,逐渐由东部发达地域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域推进1。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村域文化建设受到了不少关注,与此同时在党和国家以及乡村基层组织的正确带领下,通过财政与多种资源的投入支持,农村文化治理建设也有一定的进展:大部分的村庄开通了广播,使得村民们拥有倾听党的声音与时事政策问题的机会;网络的遍布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也拥有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农家书屋与文化宣传站等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更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发展;乡镇街道办、村民自

8、治组织以及一些社会非营利组织即公益服务组织等通过文化知识宣传、思想道德教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等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得开展村域文化建设颇具导向性和目的性。但现行的治理机制或是治理方式并未做到十分完善,仍然存有不少弊端。村域文化治理工作过程中形式主义盛行,农村结构空心化、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色彩模糊褪色;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到位,同农民群众需求难以平衡;村民主体参与意识不足,盲目跟风追求奢靡俗套的城市生产生活文化,陷入且沉溺于低俗乏味的大众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情形时有发生。当前村域基层文化治理有着如下特点:一是关注度不够,治理方式不完善。即使基层组织对村域文化的治理给

9、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更多的是难以将其摆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并付诸实践,行为方式上采取的手段难以深入,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二是社会目的性明显。地方基层为建设而建设,为治理而治理,在村域文化治理过程中并未渗入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不平衡性显著。地区之间的文化治理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且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各地区文化治理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四是一些非正式的规则、习惯、仪式因移风易俗或改俗迁风等手段而被人们逐渐遗弃。村民长期外出务工,受日常工作方式、现代都市文化和务工移民文化等影响,致使部分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被迫简单化甚至发生明显转变,并得到基层机构组织的鼓励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接受。二、村域文化治

10、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村域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乡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乏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治理秩序失衡以及文化资源整合参差不齐等问题。基层行政组织发展经济更多地注重实体农业产业振兴,片面地认为实体产业的振兴会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然而,其忽视了文化在深层次领域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的治理建设,对产业和经济的良性健康循环发展2023年第7期117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反作用。1.思想认识上不足或存在偏差。在文化治理建设的过程中,思想认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存有不足或偏差必定会影响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1、不少基层政府的思想局限在集中发展基础实体产业经济这一目标层次上,以此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社会风气的改善,最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因此,渐渐忽视村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文明宣传与文化建设活动空缺,缺乏认知且保有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村民形成了“重物质、轻文化”的文化氛围误区。不仅考核过于追求物质上的经济发展,村民自身也同样依赖于追求物质生活而不顾精神文化生活的升华。只注重经济利益,关注眼前的实惠,对精神文化生活虽然存在向往,但对乡村文化治理建设工作不关注不参与。并且当前以公共文化为治理对象和工具的村域文化治理,其公共性正在面临崩溃或瓦解的风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经济人意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被

12、激发,私利意识冲击了传统文化精神,使乡土社会褪去了原本的精神面貌2。1.财政资金支持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虽增加了对乡村文化事业费用投入的总量,但实际用于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占比则较小。在国家预算期后,对各地区的村域治理建设也投入了相应经费,但基层部门对于这笔费用的安排大部分用于实体经济方面,比如建设乡村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推动城乡经济逐步接轨等,而在文化经费上付出的“努力”微乎其微。且乡村的工业和商业欠发达,使得乡镇一级财政收入较少;村一级由于集体经济发育不良,导致村集体财政收入不足,镇村经济常有负债。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年对乡村各项考核中的文化治理发展方面很少作为上级考核

13、重点,相对而言紧张的政府财政资金很少会流向农村文化事业、产业和治理建设中。当前,村域文化活动大多以筹集性、集资性的形式进行,活动资金长期缺乏稳定性和固定性,这种几乎完全依赖外部经费援助的方式表现得难以为继,导致基层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3。因此,在较少的文化经费的支撑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室等几乎得不到基层工作者的重视,存在着常年失修或是用作其他用途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文化活动的高效开展。2.村民参与主体意识缺失,村域文化人才匮乏。村民未拾起缺失的话语权。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作为长期提供基层文化服务的地方政府的职能未能及时转变,模糊了自身的职

14、能定位是积极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作为乡村的文化单一供给者的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采取不当的方式传送、输送文化,也未将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考虑在内。同时,基层行政机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当村民持有关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意见时,没有畅通便捷的反馈渠道反映或难与基层行政机构平等地开展沟通,村民的话语权逐步丢失并难以拾起。村民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的缺失。村民主体意识表明了村民作为乡村主要构成群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担当,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乡村文化建设治理的真实现状和成效。通常而言,处于乡村生活的村民文化意识比较薄弱,在当代经济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群众对于简易俗气的物质

15、文化追求渐渐超越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直接的物质生活比文化生活显得更有利益价值。于是在当前的现实乡村文化建设中,村级工作者很难调动起村民的文化参与积极性,毕竟意识的缺失问题仍然是顽疾。村域文化人才十分匮乏。伴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乡村的中青年人才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和寻求更多的人生发展机会,几乎都投入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乡村普遍呈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局面,村里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并且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同时,乡镇文化站工作者和乡村文化人才工资待遇不高,且他们的专业知识可能也不够完备,导致乡村文化的建设治理工作动力不足,许多干部和专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很难留住高素质的文化建设者来为乡村文化治理出谋划策

16、。3.文化治理秩序失衡,缺乏监管力度。在社会秩序的构建和运行中,文化因素不可或缺,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秩序运行的内在生2023年第7期118乡村治理成动力,也是乡村社会有序化不可或缺的固有内涵。村域文化在大范围人口变动和乡村社会结构演变背景下显现出模糊化,这导致村域文化生态和运行秩序表现出明显的失调和不平衡。供给文化产品难以满足民众需求,村域中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正确的文化形式,伴随乡村社会的变迁而逐步消散和虚化,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4。目前,村域文化市场并不十分规范,相关人员对其的监管力度也远远不够,这不仅表现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失职上,也是当前治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体

17、现。由于乡村文化市场中供需之间出现多对矛盾,使得传统民风文化受到冲击,一些乡村内仍有封建迷信活动在蔓延传播、黑色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屡禁不止以及黄赌毒事件长期存在等问题,种种事件严重破坏了纯朴的乡风乡俗,影响乡村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村域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原因简析1.压力型的文化治理机制。文化治理机制中包含着多种治理逻辑及运行机制,而在传统等级制模式中文化治理依靠的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压力性的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这一机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应付完成上级各部门安排的目标任务,依靠压力运行方式一级压一级,层层向下传导。而当前的基层乡村文化建设表现出的形式遵循了此种运行的机制,使得本就处于困

18、难之中的乡村文化难以得到良性发展,接踵而来的是矛盾的触发与机制逐步崩溃。2.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当前部分农村仍然传承着传统的文化产业,小农经济思想尚未转化。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冲击,传统手工艺产业、文艺事业或是其他产业渐渐不受市场青睐,需求量降低且市场狭小。同时,缺乏政府政策、资源和乡村人才的支持,及地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影响,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随之放慢脚步,难以达到让村民满意的水平。3.缺乏顶层设计,文化规划支撑体系难以形成。在村域文化的治理中,由于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且未深刻认识到其内外部存在的复杂矛盾等重难点问题,基层行政组织机构漠视了村域文化发展的全方位与持续性筹

19、划。因此,在没有完善合理的顶层设计的治理过程中,很难以多元形式参与到文化治理运行中,也难以形成高效有序的治理管理秩序,加之问责机制的完善滞后,整合文化资源的方式手段单调,进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掷5。缺乏长远化与规范化的顶层设计,难以积极高效地推动乡村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且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治理建设支撑体系,治理机制难以完善。三、村域文化治理对策研究当今现代化治理视域中,文化治理既要回应振兴与发展村域文化的基本诉求,也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使文化因素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之中6。对于村域文化治理进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研究。(一)着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发挥好思想道德文化素

20、质建设对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并以此来抵御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及不良黑色低俗文化的影响。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物质财富逐步增长的同时,由于乡村市场经济、社会生成秩序还不够完善健全,受错误思想文化及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文化道德领域存在不少顽疾且难以处理,亟需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意识观念水平,以思想道德作引领和支撑,从而为文化的治理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人文环境。基层行政机构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指引,积极发挥村民道德模范的积极带头作用,建立完善乡村道德的治理调节运行机制,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从而内生助力乡村振兴,并为其提供坚固的思想道德壁垒。(二)村域文化治理主体建设多元化文化治理理论视

21、域下,为保障村域文化治理建设主体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行政机构应淡化主导地位,给予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尽可能多的机会,引导乡村多元主体切实加入到实质性的治理过程中去。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引领带头作用:积极引导不同主体参与到文化治理建设中来,完善党组织领导村域文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活动和文化节中2023年第7期119参考文献:1邱旭光,黄舒拉,叶希聪.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价值选择与发展路向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62-66.2张波,丁晓洋.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理论探讨,2022(2):83-90.3张沛.村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

22、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21(9):30-31.4叶鹏飞.秩序与活力: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与反思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6):69-79.5蒋利雪,李敏.社会治理视域下乡村文化传承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4):14-19.6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J.江汉论坛,2021(7):85-90.(编辑:刘诗吟)乡村治理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培养起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模范作用,凝聚民心,大力推进文化治理建设;其次,充分发挥乡村自治和村民参与治理的作用:乡村基层自

23、治组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工作以及民主决策、程序公开等手段调动村民的文化建设积极性,同时村民在治理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促进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三)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大力培育村域文化人才村民是村域文化建设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村域文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基层行政部门应积极引导村民树立起主体意识,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去,并逐步提升村民素质水平与认知能力。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建设,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身对文化的需求并主动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同时,大力培育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有效发挥他们的带

24、动作用。各地方村域,逐步推进乡镇党校和文化培训组织等培训平台建设,加强对基层干部和乡村群众的知识传递,建立完善基层干部能力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凝聚乡贤文人的力量,调动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民参与到文化治理中来,让他们在建设文化的实践中献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与自我参与感。(四)发展村域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村域文化产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承和乡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发展村域文化产业要注重调动村民多方面的积极性,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通过深层次探讨乡村文化特质,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事业振兴提供理论和资源

25、支持。由于村域的文化产业同高新发达产业之间有较大差距,且要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转变政府供给文化产品处于主导地位的现象,就亟需通过推行项目制来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良性高质量发展。以文化项目为着力点,吸引多样资本投入到乡村文化领域发展之中,整合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内存在的多样文化资源,共同围绕着有关政府制定的文化治理建设目标来构建美好乡村文化产业生态6。当然,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也是完善村域文化产业体系的良策:根据各乡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的文旅项目,逐步实现经济的巨大跃升。同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大力构建完善村域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体系,做好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相关基层组织应建设好文化广场、文化站以及文化活动场地等,安排并保障好村域文化活动的基本经费,积极配备好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充分保证村民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趋常化,实现其基本文化权益,综合全面地提高其思想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