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单位:州委农办 州农业局)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十一五”期间是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恩施州,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第一章 发展现状第一节 主要成就“十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农村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五年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88亿元,年均增长2.4%;粮食总产量153.58万吨,保持基
2、本稳定;肉类总产量29.79万吨,年均增长2.4%。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州农民人平纯收入1643元,年均增长1.57%。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由66:34调整为62:38,产值比由42:58调整为38:62;农业内部,烟叶、茶叶、畜牧、药材、蔬菜、林果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3%;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34.5%提高到40%;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重由25.2%提高到38%。三是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98万亩,比2000年增50.51%,其中富硒茶46万
3、亩、魔芋32万亩、地道药材130万亩、特色蔬菜40万亩、特色干鲜果50万亩,山羊饲养量达到74万只,较2000年增9.1%。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州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123个,30个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带动农户达到28万户,1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6:1;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由39.5%提高到50%;农产品出口创汇1418万美元,比2000年增199.2%。五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4、建设成效显著。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不优。据经管口径:2005年全州农村总收入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6.58、20.42、13;在农业中林业和渔业占的比重偏小;在畜牧业内部,由于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和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制约,草食畜牧业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二是特色农业总体规模小,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不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分散,板块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0.6:1,若剔除烟草加工业产值,则仅为0.3:1左右;农产品加
5、工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精品名牌;粮食加工转化率低。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困难。州内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外出务工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第二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有利因素和机遇“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一是国家扶持“三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将逐步改善;四是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五是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将对全州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六是经过多年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6、,各级各部门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更加明确,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得到有效改进。第二节 不利因素和挑战农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专用化、精细化的要求。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经济作物所占份额偏小;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大;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过低;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市场主体不强,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且不规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
7、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难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健全;小城镇非农产业发展不够,吸纳技术、资金和农民进镇的能力较差;农民进城入镇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仍然存在,企业入镇、农民进镇的成本很高,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难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备,人工降雨、消雹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多,且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全州尚有60%以上的村没有通自来水,且部分地方饮水安全性差;还有一部分村不通汽车,村组
8、公路通车率不高,且公路质量差;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措施难以到位;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基础设施较差,管理不规范;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还没有延伸到乡、村、农户,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适应“三农”大发展的要求。地方财政困难,对“三农”难有较大规模的投入;
9、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和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自身投入十分有限。第三章 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构筑城乡一
10、体,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节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既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又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使农民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消除城乡通开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增加对农业投入,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鼓励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农民进镇就业;统筹城乡产业发
11、展,围绕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统筹城乡收入分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形成城乡通开,城镇带动乡村,工业带动农业,城乡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开发主导产品。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外市场,既要研究现实的市场,又要研究潜在的市场。大力发展需求量大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压缩市场需求量小或市场不看好的产业。比较优势原则。认真分析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硒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好,物种资源丰富,山地气候多样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硒、绿色、名特新优农产品,培植特色优势农业支柱产业。一体化经营原则。注重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联
12、紧、加粗、延伸农业产业链。既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又要抓好农产品加工、流通,努力形成以流通促生产,以加工促流通、促增效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加速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注重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发展战略精品名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特色、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加大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培植一批具有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精品名牌,抢占市场制高点。龙头带动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扶持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
13、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开拓农产品市场,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城镇聚集战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着力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抓好小城镇商贸小区、工业小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城镇聚集,吸引农民进镇兴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把小城镇办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信息物资服务中心和科学文化、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中心。科教兴农战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4、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第四节 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农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优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开通、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可持续能力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5、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62%提高到75 %;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39.41%提高到50%,其中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品质结构优化,主要农产品综合优质率提高20 个百分点以上。农村非农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州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农村经济总收入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33.4%提高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40%提高到50%以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其中货币收入占75%以上;平均每年减少农村极端贫困人口2万人。生态保护体系和生态后续产业
16、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1000km2,适宜地区农户基本普及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天保工程成果得到巩固,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林业由森林资源恢复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跨越,全州建成比较发达的生态后续产业体系。第四章 主要任务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的基础上,围绕烟叶、茶叶、畜牧、蔬菜、药材、林果六大主导产业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步伐,建成100万亩优质烟茶基地、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 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和100万亩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力争
17、将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基地”。烟叶基地:抢抓国家加大烟叶生产扶持力度机遇,加强基本烟田保护区建设,继续执行支持烟叶生产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烟叶质量,稳步发展烟叶生产。魔芋基地:以恩施、建始、巴东、鹤峰为重点,建设40个重点乡镇,形成东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基地板块,总面积达到40万亩,产值达到10亿元。富硒茶基地:以鹤峰、宣恩、恩施三县市为重点,发展29个重点乡镇,建成东南部、中西部、东北部三大板块,总面积达50万亩,总产值5亿元。地道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搞好生产基地建设,狠抓中药材加工,突破性开发中成药。到2010年,全州优质地道药材面积达
18、100万亩,创建58个中药材名优品牌,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特色蔬菜基地:以来凤为重点,建设凤头姜基地5万亩;以利川为重点建设山药基地5万亩;以巴东为重点,建设白皮大蒜基地5万亩;以鹤峰为重点,建设薇菜人工种植基地5万亩;以利川为重点,建设莼菜基地5万亩;以建始、鹤峰为重点,建粉葛基地8万亩;以22个高山乡镇为重点,建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到“十一五”末,蔬菜产值达到8亿元。突破性发展养殖业。稳定发展生猪。积极推进生猪品种改良、栏圈改造、饲养方式改进,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猪。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三元”杂交羊,开展种草养畜,推广应用饲草青贮技术。按照恩施州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
19、求,抓好山羊基地建设。以建始、巴东、恩施为重点,建设40个重点乡镇,形成沿318国道线商品羊基地带、沿209国道线商品羊基地带和以鹤峰为重点的东南部山羊基地板块。到2010年,山羊总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大力发展家禽特种养殖和水产养殖业。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州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稳步发展林业生产。抓好高效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用材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抓好干鲜果、森林旅游、森林蔬菜、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种苗花卉、森林绿色饮品、木材经营加工及林化、现代林业科技信息等10大主导产业建设,建设以板栗、核桃、贡水白柚为重点的干鲜果基地100万亩,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化。优化农产
20、品品质结构。根据市场多样化、精细化、专用化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优质率。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食用粮、加工专用粮和特色小杂粮,建好优质商品粮基地。大力推广鄂马铃薯3号、4号、5号良种,占总面积的比重达70%以上;加大优质杂交双低油菜推广力度,普及率达80%以上。畜牧业上,重点推广“长大本”、“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和“波兰本”三元杂交山羊,三元杂交猪占出栏肉猪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三元杂交羊占30%以上。茶叶重点推广福鼎大白、恩苔1号、恩苔2号、恩苔早等良种,无性系良种茶比重达到60%以上。水果重点推广贡水白柚、椪柑、脐橙、黄金梨。魔芋重点推广清江花魔芋。全州主要农产品优质
21、率力争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围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畜牧产业,重点扶持恩施九洲、咸丰发夏、宣恩大派、野三关牧业、鹤峰有德等5个企业;茶叶产业,重点扶持湖北华龙村、鹤峰白果、鹤峰世为、利川飞强、宣恩伍家台、恩施清江茶业等6个企业;魔芋产业,重点扶持恩施宏业、建始农泰、湖北花果山、巴东多仁等4个企业;特色蔬菜产业,重点扶持湖北长友、来凤凤头、湖北天佛、恩施州惠集等4个企业;药业产业,重点扶持利川香连、湖北施恩堂、建始玉泉、恩施峰岚等4个企业。林果产业,重点扶持湖北希之源、利川楚硒源等3个企业。到2010年,全州30家
22、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2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筹资、融资支持力度,捆绑使用项目资金,集中龙头企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为企业注入活力和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人才支持力度,鼓励事业单位职工到企业任职。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引导,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推进企业资本营运和优化重组,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烟草工业,抓好恩施120万担烟叶
23、复烤加工生产线建设,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支持卷烟工业以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争取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以恩施九洲、恩施发夏、宣恩大派等企业为依托,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精品名牌,抓好富硒火腿、香肠、乳猪、蛋品和分割肉加工;兴建牛羊产品综合加工厂,开展牛、羊皮和畜禽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湖北华龙村、湖北翠泉茶业、湖北清江茶业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发名优茶,名优茶比重达到50%以上;以鹤峰白果茶场、湖北世为茶业、利川飞强茶叶为依托,扩大红茶加工规模,积极开发茶饮料,不断扩大出口创汇;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厂,开发茶多酚、茶色素等产品。以湖北长友公司为依托,抓好山野
24、菜、香菇等的冷藏保鲜加工,以湖北天佛公司为依托,抓好莼菜加工;以利川奥龙医药为依托,抓好山药加工;新建蔬菜加工企业,抓好脱水蔬菜加工,积极开发蔬菜饮料。以湖北长友公司为依托,抓好板栗、核桃的综合加工利用,大力开发果汁饮料。依托香连药业、施恩堂,抓好已有批准文号的中成药的生产;依托三元药业公司、长康药业公司,积极开展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提取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依托华丰药业、玉泉公司开展中药饮片加工;依托八峰药化等企业,抓好功能保健品生产。到“十一五”期末,药化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继续抓好魔芋精粉、微粉、超微粉的生产,依托恩施宏业、利川精诚等企业,发展魔芋精深加工,开发终端产品。培植来凤大唐、建
25、始三友公司,抓好薯类加工,加速发展饲料工业;大力开发预混料、全价饲料,促进粮食的加工转化。到2010年,力争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将恩施州基本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各级各部门要搞好服务,指导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完善章程,规范运作,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培植壮大农产品营销主体,按照民建、民营、民管的原则,积极发展农贸公司和购销联合体等农产品流通经济实体,培植各类农产品经销大户,鼓励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从事营销。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优惠
26、政策,开通好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切实加强市场管理,规范部门行为,严格禁止“三乱”,努力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采取网上销售、期货交易和连锁经营等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大力推行农产品国际标准,加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支持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州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60%左右,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4000万美元左右。第三节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强化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逐步参照国际
27、国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确保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结合本州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业地方标准,重点开展并完成富硒农产品、茶叶、魔芋、山野菜、水果、地道药材、优质粮油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确保地方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速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2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到2010年,争取全州无公害茶叶基地达到6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50万亩、无公害魔芋基地达到30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达到30万亩、无公害粮油基地达到80万亩。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辐射面积占到耕地总面
28、积的70%以上。狠抓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出口基地按国际质量卫生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运输,对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市场准入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促进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加强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基地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境条件标准,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使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灌溉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如种子、化肥、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对农业部公布的严禁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实行三不准:即厂家不准生产、商家不准经营、农
29、民不准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州及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分析、测试机构,配备业务骨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准上市销售。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标识使用的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争到2010年,全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产值占全州农业产值的30%以上。严禁未获批准或授权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使用和标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大力培植精品名牌。整合全州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到2010年,力争湖
30、北长友薇菜、天佛莼菜、凤头食品、华龙茶叶成为中国名牌,长友箬叶、白果珠茶、凤鸣藤茶、思乐冷鲜肉等15个产品成为湖北名牌。做好地方优势农产品的原产地域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地方优势农产品的原产地域保护,力争到2010年申报成功22个(利川黄连、利川天佛莼菜、恩施紫油厚朴、板桥党参、清江花魔芋、石窑当归、毛坝坝漆、团堡山药、咸丰小村白术、来凤金丝桐油、来凤凤头姜、来凤藤茶、宣恩贡茶、宣恩贡水白柚、椿木营竹节参、鹤峰走马葛仙米、鹤峰薇菜、鹤峰箬叶、湖北贝母、建始景阳鸡、建始白肋烟、建始玄参),使全州主要特色农产品多数得到原产地域法律保护,维护生产者权益。第四节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31、支持和鼓励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办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生产、农科教相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以转变服务机制为目标,加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建立“以钱养事”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抓好关键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等公益性服务。鼓励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兴办技术服务实体;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服务格局。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种植业上,重点推广10项技术,即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应用技术
32、,优质高产高效模式技术,轻型简化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配套生产技术。畜牧业上,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羊和种草养畜、饲草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抓好动物疫病防治特别是重大疫病控制,动物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常规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2010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建立和完善
33、农业职业教育、远程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岗位培训三大体系,打好教育培训基础。抓好在职农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专业人员服务本领;组织农民参加“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第五节 加速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突破性推进农村工业化。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小城镇为发展阵地,以农业产业化为经营重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加速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30个重点小城镇、6个城关镇及5个街道办事处为主阵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速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调整结构,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
34、鲜和运销业,大力发展建材、运输及旅游服务业。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素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1-2个,每年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80元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强化部门配合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工程、“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农民技能就业工程、农村青年素质训练工程、巾帼家政服务员培训工程。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拓宽就
35、业渠道,打造劳务品牌,搞好转移就业。每年培训农民工5万人以上,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认真执行有关农民工政策规定,加大外出务工农民维权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第六节积极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到2010年,全州建设沼气池70万口,农村适宜地区农户和中小学校基本普及沼气,“成为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进一步健全沼气池后续管理服务网络,抓好后续管理服务,确保已建沼气池发挥效益;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
36、模式,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积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结合全州城镇建设“13311”总体规划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切实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对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坚持科学规划,统一设计,重点抓好水、电、路和民居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整治,完善文化、卫生和农民培训设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把全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工程。第七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全州128座二
37、、三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任务,切实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50%以上。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冬春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十一五”期间,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改造低产田5万亩,人均当家田达到0.7亩。加速农村公路建设。搞好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乡乡通油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公路,5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促进村级客货运输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水土流失进行全面治理,“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
38、积1125.9平方公里。按照省下达的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任务;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到201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8%,森林面积达到214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500万立方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加强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
39、,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正确处理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在利用名特新优资源,发展绿色、特色产业的同时,又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第八节 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开放式扶贫,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全州每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少2万人左右,贫困户人均现金收入比重达到40%,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着力抓好重点贫困人口扶贫工作。对基本生活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经过帮扶可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着重实行参与式和开发式扶贫,帮助他
40、们改善基础条件,通过项目带动或者扶贫到户措施,努力使他们越过温饱线;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配套解决土地、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创造稳定脱贫的物质基础;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通过建立和有步骤地实施特困群众救助制度的办法给予长期社会救助。对初步越过温饱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84-944元之间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努力抑制返贫。加快整村推进步伐。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原则,实行规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资金到村,措施落实到户;坚持项目管理原则,加强管理到项目,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全州每年选择143个
41、重点贫困村进行重点扶持,按照一次性规划,分两年实施并检查验收的办法,确保到2010年绝大多数重点贫困村得到有效扶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每年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达到0.6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5万人。加大扶智力度,深化教育扶贫。支持贫困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助贫困户中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初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让贫困孩子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综合素质。积极稳妥实施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特困户,本着自愿的原则,实行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形
42、式的梯次搬迁扶贫,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16750户、67000贫困人口的搬迁扶贫任务。第五章 主要保障措施第一节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面完成土地二轮延包,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完善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制度,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认真执行免征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切实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落到实处,充分
43、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体系、农民负担监管体系和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加强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监控,严防乱收费反弹。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落岗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以转变服务机制为目标,以搞好农民服务为取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以充分调动各
44、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设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经营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依法依程序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大力发扬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良传统,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上限控制、严格规范的原则,鼓励农民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筹劳;外出务工无法投工投劳的,本人自愿可实行以资代劳。第二节切实
45、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研究政策,了解信息,狠抓项目申报,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同时,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各渠道来的涉农项目资金按照“用途不变,管理不乱,各计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则,捆绑起来,集中投向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民间和社会的作用,以优势资源、优秀企业、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为依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工作,积极引进州外客商、州外资本从事农业开发。争取金融机构加大投入。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农业的信贷规模。积极开展小额贷款
46、,解决农民投入不足问题。积极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以及个体私营者以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开发。鼓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速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六大主导产业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加速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着重抓好富硒茶叶、道地药材、畜禽产品、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对已建专业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要加速改造和扩建。积极创造条件,在大中城市专业市场设立窗口,兴建销地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产地批发市场为核心、销地专业卖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州、县市农业部门都要建立农业信息平
47、台,实现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的互联互通。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建成州有信息服务中心,县有信息服务站,重点乡镇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有信息服务点的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成恩施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承担全州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验工作。建立县(市)级区域性检测分中心和龙头企业检测机构。以鹤峰县为重点,建立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分中心,以恩施、建始、巴东为重点,建立魔芋、蔬菜专项检验检测分中心,以宣恩为重点,建立以贡水白柚为主的水果专项检测分中心,以利川为重点,建立药材、粮油专项检验
48、检测分中心,分别承担其相应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的抽检和对基层的技术培训。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第四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整顿治理经济秩序积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加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州内外及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培育、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金融服务体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各种形式的混合经济,集中社会力量,搞活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和科研体制改革,坚持维护技术商品保密性,实行技术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议定,鼓励技术承包、科企“联姻”。推行产权人格化,依法保护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而取得的收入。加快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壁垒,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就业格局。依法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管。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执法守法意识;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组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农业部门牵头,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