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_周继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27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_周继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_周继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_周继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差异化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编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公共决策与资源配置模式研究”(编号:)。作者简介:周继良,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育经济;匡永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周继良,匡永杨(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摘要: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高校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

2、优化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企业大学不仅作为一种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而存在,而且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组织建构和策略性制度工具。这两种组织分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建构,在办学主体、组织属性、组织目标、服务对象与内容、内部治理、运作机制、投入主体与经费性质、知识生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甚至本质的不同。基于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特征,二者在师资互聘与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培训项目开发、培训体系优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合作空间,该空间还会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广阔,其合作形式也将更为多元。关键词: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大学;组织属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

3、、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现代产业学院是 年以来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创建的一种新型办学组织,它通过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交融与链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该组织是高校内部非常特殊的一种新型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办学组织),其组织属性与组织特征异于高校内部由一定学科专业构建的一般二级学院。年 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高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这是政府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号)的要求,对现代产业学院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在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界,这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被称为“国家级产业学院”,而各地

4、方政府近些年早已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和各种资源支持地方高校“省级产业学院”建设。年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又联合发文鼓励各种类型高校强化与产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紧密联系,着力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基于产业发展需要对人才实施联合培养。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在要求和强调要不断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安排与举措。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对产业学院的研究大概始于 年。在研究早期,该领域主要聚焦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及其研究者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力量,对地方本科教育对该问题的研究热情不够且投入不多;近些年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产业学院建设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强化

5、。总体来看,学界对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聚焦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竞争力、治理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到,已有研究反映了我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偏好与习惯,即偏好于培养模式、课程资源、核心要素与制度创新等。对于我国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诸多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学界目前还鲜有深入的研究。比如,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校一种新型的办学(教育教学)组织,其组织属性与基本内涵有哪些?已有研究虽然界定了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但缺少比较分析的视角,难以科学把握该办学组织与其他教育教学组织的本质差异。这些基本问题如果研究不到位,分析不清楚,不仅难以形成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产业学院组织的科学理解,而且可

6、能会严重影响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在文献梳理与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发现我国学者一般将高校“产业学院”译成“()”。除了上述中文文献以外,还有其他学者也选择同样的译法。例如,我国学者方兵在研究中就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翻译为“DOI:10.19903/23-1074/g.2023.07.008 ”,陈新民和余丰民也选取同样的英文表达。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和类型的大学,其英文表达为“”,很多学者将其译成“企业(公司)大学”,这也是学界对该种类型大学的普遍译法。我国知名比较教育研究者刘宝存和庄腾腾将“”译成“产业大学”,并且认为产业大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与我国情境中的产业学院和工业大学均

7、有所不同;由于研究框架和重点的不同,该文只是提及二者存在差异,也未详细论述产业大学和我国产业学院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将“”翻译为“产业大学”的时候,该种译法就有可能在与我国产业学院组织建构进行比较分析时带来语义和内涵方面的理解偏差甚至曲解。经过仔细考证,这些研究所述的“”(即企业大学或产业大学,下文均采用“企业大学”的译法)实为同一性质的企业办学组织和教育类型。为了避免因英文翻译导致名称相同或类似而产生语义混淆甚至理解上的完全偏差,加之已有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组织属性与特征的研究本身也缺少比较研究的视角(上文文献述评已经提及),本研究则选择企业大学作为与我国产业学院进行比较分析的对象,以厘清二

8、者在组织属性与组织特征方面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凝练、抽象和凸显产业学院这一办学组织的特殊性质与独特价值,同时着力找寻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可能的合作空间。二、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办学组织的基本内涵 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特征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兴起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组织建构的出现(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校自主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是高校的自主行为选择而非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政策要求。进入 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改革实践中逐渐出现了“产业学院”这一术语及其组织建构。它最早出现在高职院校(非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中,这与国家 年以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尤其是

9、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动因和政策背景紧密相关。该阶段政府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强化产业(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建立混合制二级学院等办学要求。年年底 年年初,我国最早真正意义的混合制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正式出现并开始具有规范的组织建构。当时,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与产业行会、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产业(科技)园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兴办与当地产业集群匹配的产业学院。这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最早建立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混合制产业学院,有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江苏、广东等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也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尝试与当地产业企业共同

10、办学,建立新型的办学组织即产业学院并实施共同治理。比如,年 月,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组建成立的汽车工程学院就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产业学院之一,江苏各汽车行业企业、常熟市政府参与共建共治。显然,这一时期产业学院的建立,完全是高校和产业企业基于人才培养实际和产业企业需要的自我行动,而非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管制与政策要求。年 月,三部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 号),该文件要求转型高校强化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和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办学合作,通过建立政产学合作发展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对高校二级学院的共建共治。该文件出台后,更多地方本科院

11、校增强了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等的办学合作意愿,产业学院的构建与发展才逐渐被地方本科院校纳入其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该阶段产业学院构建和发展的牵头者、主动方和重要的组织者是高校,而不是产业企业,更不是地方政府;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为高校提供产学合作的政策引导,而不是直接要求产业企业共同参与。二是产业学院的兴起与发展(年至今),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教融合政策要求与产业企业主体性的融入。年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号)。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高校“产业学院”这一新型办学组织的构建已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和政策话语体系,它实际上是“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

12、业学院”。这说明,在该阶段高校产业学院的构建中,政府其实是期待和要求产业企业(而不是高校)发挥更具主体性和关键性的牵头者作用。这样一种政策表述,其实深刻指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特征,即通过在产业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并依托该组织促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发展的紧密匹配与深度衔接,真正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份在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江苏省在 年更是决定出台相应政策加大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力度;其他省份近些年同样也在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和各种资源支持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可以说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大潮正

13、在兴起。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办学组织的基本内涵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到,高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既有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驱动,又有政府产教融合政策的行政引导和影响,而近些年第二个方面的政策力量在进一步增强。从教育层次和类别来看,高校产业学院属于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范畴,是全日制本专科学校中一种特殊类型的二级学院,而非其他类型和形式的教育范畴,更不是私立或者具有市场性质的办学组织。那么,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办学组织,其基本内涵与特殊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一,职责如一但有目标偏向。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型办学组织同样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

14、会服务的职责,但本质上服务于培养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这些职责与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岗位需求、人力资源发展、未来规划等紧密相关。其二,主体多元易于实现协同创新与知识生产模式转换。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有产业企业、高校、地方政府(含当地公共社区)、科研院所、各种创新创业园区(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科技园、产业园、工业园等),有些产业学院还有国外高校的参与,实现了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产业学院办学融入了更为多样的运作元素和功能,这些来自不同主体的元素与功能能够实现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和更多类别的创新,易于开展和完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

15、应用研究,有助于实现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其三,创新素养培育与“项目制”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更多依托多元办学主体开发的“项目制”课程,这些课程开发来自地方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形成的相关项目,或者来自高校、园区、产业企业等构建的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平台。其四,内部治理的协同性与民主化。一般认为,由于多元办学主体的参与尤其是融入了产业企业、创新创业园区等市场要素,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不宜实行既有的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则更为适宜。三、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与特征 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组织属性与特征的比较上文已提及学界对产业学院组织属

16、性的界定,这些界定说到底是对其作为一种组织的基本属性和性质的定位,解决了产业学院“是什么”的问题,而产业学院“具体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还缺少比较充分和完整的回答。已有学者对此也作过尝试,并认为产业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单位中的一种混合型组织建构,这种“混合型”是与高校一般的二级学院比较而言的,体现在办学和治理主体、资源配置、运作机制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的不同。该研究对其混合型组织属性的论述总体比较宏观甚至仅仅带有介绍和说明的成分,更没有从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也未深入探究和多方呈现其作为一种新型办学组织的独特运作机制和特殊价值。从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既能凸显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特征,也能更为直

17、接地表明其组织建构与其他类型办学组织或大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在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部分,我们已经详细阐明了为何选择企业大学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上文也明晰了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办学组织的基本内涵。鉴于学界对企业大学的兴起、发展现状、运作机制等诸多问题已有系统的研究(在此不予重复),在正式比较之前,仅需对企业大学作为市场办学组织进行简单说明。其一,企业大学是企业自身举办的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市场办学组织,是市场属性而非公共属性。其二,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与目标定位有二:一是作为企业培训体系而存在,为提升内外部员工的管理能力与各项业务技能开展多样化的培训;二是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制度工具而存在,服务于

18、企业未来的重大发展,也即作为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组织或“智囊团”人才库。分析至此,本研究将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对企业大学和现代产业学院的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见表)。表 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组织属性与特征的比较组织项目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大学办学主体高校、产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属性公共组织;高校二级教育教学单位,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系统市场组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组织建构和策略性制度工具组织目标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实现企业使命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服务对象高校通过高考招

19、生录取和后期选拔的大学生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和产业链条从业人员等相关利益主体服务内容由专业培养方案决定,依托相应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学习;融入产业企业中的很多要素,如项目制课程、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和企业岗位的一些教学环节企业业务管理技能;企业员工和利益相关主体职场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产业和技术前沿内部治理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司法人内部治理运作机制以高校二级学院运作机制为主(辅以园区、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化、公司化的市场运作机制投入主体与经费性质政府和高校;公共经费企业;私人经费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知识生产跨学科(专业)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

20、模式 应用与开发研究;具有典型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往往不直接与基础学科相关教育类别与范畴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企业培训与发展教育 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建构不同于企业大学根据表 可以看到,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本质上的不同,二者完全是教育领域性质与目标极其迥异的组织。我们不能因为名称的相同、字面表达的相似或者翻译的原因,就简单以为二者出自同源或者存在组织发展的逻辑关系。第一,办学主体不同。现代产业学院办学主体比较多元,主要包括高校、产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这些多元主体能够实现共建共治并能促进和提升协同创新力度。例如,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该校较早建立和重点建设的

21、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除了常州大学以外,还包括常州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武进高新区、常州市政府和香港科技大学。该产业学院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吸收境外知名高校、当地产业基地与园区的介入和参与。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也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产业学院,其办学主体除了东莞理工学院以外,还有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企业大学的办学主体是企业自身,非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二者显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苏宁大学的办学主体就是苏宁集团,建行大学的办学主体就是中国建设银行;华为大学、联想管理学院、海尔大学、平安大学等企业大学的办学主体都是该企业集团本身。第二,组织属性不同

22、。现代产业学院虽然是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高校办学组织的公共属性。它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实体的新型二级教育教学公共组织,拥有独立的学生和师资,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它因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而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协同创新系统(即高校、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整合共享而成的整体或系统)。上文所述的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的办学主体,完全可以基于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实施人才的协同培养和实际问题的协同研究。企业大学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市场组织,其组织属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它是企业培养自身员工、利益相关者或相应产业链条从业人员、有

23、效推动相应员工学习与发展(甚至终身学习)的一种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组织建构和策略性制度工具。企业大学不仅是作为教育培训组织而存在,也作为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制度工具而存在,甚至可以认为企业大学是为自身员工、业务合作者、利益相关者、产业链条从业人员甚至其他公共组织之间的各种交流搭建的一个学习平台,是一种企业预期并想要获得持续的、良性的甚至长远发展的重大目标规划。第三,组织目标不同。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基于深化产教融合和转型发展的政策背景,通过多元办学主体的共建共治,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创新发

24、展。企业大学的组织目标是通过增进组织绩效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企业使命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总目标是通过很多分目标来实现的。例如,满足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产业链条从业人员等多元主体的业务技能学习需求;实现公司与其他主体、社会组织的充分交流;传播企业文化,等等。西方诸多学人对企业大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企业大学的组织目标。我国学者对企业大学也存在多种定义。闫芬将企业大学界定为“一种由企业出资建立的新型教育培训组织”,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推动个人、组织的知识和智慧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使命。朱国玮和左阿琼更多地从“知识转移、交换和创造”的角度,认为企业大学是以增强企业竞争

25、力为组织目标的知识加工组织。也有学者认为,需要与传统企业大学仅仅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教育培训相区别,更加重视企业大学的现代性特征。比如,张维智在论及企业大学的组织目标时,将企业大学界定为一种“内组织”并进行了“目标目的任务手段载体与内容”的结构化说明:企业大学的组织目标是提高企业智商和情商;目的是保障企业基业长青;任务是解决企业短期生产经营问题和长期战略问题;组织手段是学习、创新和基因管理;载体与内容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理念、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梯队人才。华为大学在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做法,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内组织”的结构化定义。华为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不以基础理念和理论为主,更多地强

26、调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承,不断凝练企业管理的“道”和管理哲学。中外学者关于企业大学的各种定义,虽然存在一些文字表述及其背后的价值偏好的差异,但实际上都深度触及了企业大学的组织目标,即通过为各种利益相关主体提供学习培训与交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组织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使命。可以看到,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目标是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于区域或地方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与企业大学仅仅服务于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使命是完全不同的。第四,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不同。现代产业学院的服务对象是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学历教育系统中正式招生录取的入学学生或在籍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还需要参与和通现

27、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过入校后高校实施的专门性选拔考试,重在考查其是否具备跨学科知识学习和迁移的能力、创新创业潜力、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现状了解程度等。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是自身员工、利益相关者和产业链条从业人员等相关利益主体。从服务内容来看,现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是依托相应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学习,由专业培养方案决定课程体系、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完全是一个在籍在读学生应该接受的所有环节的培养与训练,只不过融入了产业企业中的很多要素,如项目制课程、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和企业岗位的一些教学环节等。企业大学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业务管理技能、企业员工和利益相关主体职场发展

28、综合能力的培养、产业和技术前沿培训等。第五,内部治理不同。现代产业学院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其内部治理目前主要实行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通过设立各种治理委员会或治理机构(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事务委员会、学院办公室等)来具体实现各种管理,具有网络化与民主性的特征,但其治理机构与岗位设置还是按照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是按照高校二级教育教学部门的属性与业务性质等进行科学设置。企业大学基于其典型的市场组织属性,则完全实施公司法人内部治理制度,按照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规则来进行。第六,运作机制不同。现代产业学院目前是以高校二级教育教学组织单位(依托相应学科专业的二级学院)

29、而成建制存在的,其运作机制主要还是按照公共事业单位的内涵与要求进行的,公共属性更强,但辅以各种创新创业园区、产教融合平台等运作机制。例如,上文所述的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就已经与园区正式签约入驻办学,于 年 月正式进驻中以(以色列)常州创新园。这种运作机制突破了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组织的空间限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学科研活动物理空间的迁移和变化,实际上却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深化;在该种培养方式和运作机制下,教师和学生都将走出象牙塔和舒适的大学校园,深度“沉浸”和“扎根”在产业企业和园区当中。这能够促进高校和产业企业之间各种资源(包括教师)的双向流动,真正实现高校、产业企业、

30、园区等多元办学主体对人才的协同培养和开展合作研究,并最终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目标。比较典型的还有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该产业学院同样实施“校园 产业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产业园区建立教育教学中心或平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各种教学活动与产业园区各企业的良性互动。企业大学则同样因其市场组织属性而完全采用市场组织的运作机制,在此不予赘述。此外,经费投入主体与性质、知识生产模式等两个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上文已述,现代产业学院本质上是高校的二级教育教学公共组织,其经费必然主要来自政府和高校的公共经费,只有少数产业学院部分经费来自产业企业、各种园区或行业组织。企业大学的经费投入主体则是企

31、业自身,属于私人经费。从知识生产模式来看,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组织目标,它属于典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院,且重点匹配区域产业结构,旨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因此,其知识生产并不是单一的学科学术取向的基础研究,而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展开跨学科(专业)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另外,上文已述,现代产业学院因其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而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协同创新系统,其知识生产主体涵盖高校、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组织,这注定其科学研究必定沿着知识生产模式 和知识生产模式 的进路;其成果形式既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研究报告、专利、调研报告与咨询报告等。企业大学的

32、办学主体为企业自身,其科学研究虽然也是应用与开发研究,但因其主体的单一而难以沿循知识生产模式 和知识生产模式 的进路;其成果形式主要为调研报告、咨询报告、专利、技术方案、业务系统与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企业大学的知识生产更多地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往往不直接与基础学科相关。根据如上诸多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教育类别与范畴方面进行界定。现代产业学院属于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只不过它更多地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而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企业大学属于企业培训与发展教育,具有典型的市场性质且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与实现企业使命。需要补充的是,表 呈现和比较了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各个方面的差

33、异,其目的在于澄清我国产教融合政策话语体系之下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建构与企业大学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凸显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办学特征,匡正学界对此问题的偏颇理解甚至错误认知。另外,从表 关于二者比较分析的基本情况可以明白,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最根本也最具决定性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办学组织而存在和发展的,而后者是作为市场组织而存在和发展的”,这一组织属性的根本差异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大程度的不同。四、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的合作空间 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从中西方企业大学发展趋势来看,它们也在根据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现状注重如下方面的调整甚至转型(从上文有关学者关于企业大学的定义也可以

34、看出一些转型动向):一是组织属性和功能的转型,逐渐从以传统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功能的企业支持性部门转型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部门甚至智力资源中心,重视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咨询、企业作为组织的学习与创新、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企业创新驱动发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展、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核心竞争力提升等诸多方面;二是教育培训内容的调整,从以前比较注重员工业务技能提升逐渐过渡到更加重视员工和利益相关主体职场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产业和技术前沿的把控与掌握等;三是服务对象的拓展与延伸,除了企业自身员工以外,还吸收利益相关者、产业链条其他人员甚至其他组织有关人员,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甚至专门对

35、外开放,专门吸收企业外的相关人员进入企业大学学习;四是合作机构逐渐拓展,由于企业大学的办学主体是企业自身,一般都不能独自授予服务对象学历与学位,西方比较成熟或实力雄厚的企业大学正在寻求与正式大学组织的合作,期待能够通过一定合法教育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为企业内部或其他组织中工作业绩非常优异但却不曾接受过正式高等教育的员工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可能的获得同等学力教育或学位认可的机会,他们甚至期待通过一定的努力争取在某些教育或培训项目上获得联合授予学位的办学资格。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可能的合作空间根据上文关于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办学主体、组织属性、组织目标等方面的研究,结合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

36、以初步预判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其实是存在很大合作空间的。这种合作本身也属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重要内涵,或者说本身就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根据国家 年 月开始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可在如下两个重要方面构建合作体系并开展合作议题。其一,共建职业教育和产业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凡是举办企业大学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且有很大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的组织,完全可以与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一是师资互聘与课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教

37、师一方面来自高校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当然最好具有跨学科教育经历与背景,或者具有企业行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背景等);另一方面,来自产业企业,即企业技术专家(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行业精英、各种园区管理者等,这部分教师本身也可能是企业大学的师资。来自产业企业或企业大学的师资可参与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制课程建设与教学、项目设计指导、项目竞赛指导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与要求:企业大学可参与产业学院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相关教材,并可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企业大学还可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与产业学院相关的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

38、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企业大学也可聘请现代产业学院教师丰富企业培训内容,重点放在企业员工和利益相关主体职场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产业和技术前沿的了解与把握等,前文所述的苏宁大学就有部分师资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二是科学研究。上文虽然曾提及二者知识生产模式的差异,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二者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与团队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可借助企业大学的基本信息、相关资料与运作实际情况,加深和拓宽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极力完成从知识生产模式 向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 的转换。这样一来,现代产业学院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在企业的战略性咨询、企业作为组织的学习与创新、企业文化和

39、品牌建设、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核心竞争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取得更多且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这些方面的研究是有利于企业和企业大学自身发展的。企业大学同样可以聘请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升研究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实现其开发和应用研究的目标,使得企业大学的科学研究既能沿循知识生产模式 和知识生产模式 的进路,也更有利于企业科学把握员工和利益相关主体职场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产业和技术前沿等诸多问题。三是教学与培训项目开发。企业大学可基于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与正式大学寻求办学合作,通过签订办学合作协议和开发相应的教育培训项目,为企业内部或其他组织中工作业绩非常优异

40、但却不曾接受过正式高等教育的员工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学历教育或学位认可的机会,甚至在某些教育培训项目上为相应人员联合授予学位。现代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基于产业、依托产业并服务于产业企业发展的,它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本身就与产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企业大学要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学历教育或学位认可的机会,完全可以考虑与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具体开发哪些教育培训项目需基于产业企业发展实际、现代产业学院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及其匹配的产业结构。其二,优化教师和员工培训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了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形式与内容。根据这些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可借助企业大学高端的培训体

41、系,将其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各种企业运作项目,用于对现代产业学院教师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反过来,企业大学也可借助现代产业学院的师资力量,不断丰富企业员工的培训体系,比如学科前沿报告、应用和开发研究的范式与特点、国外相关产业发展等。这一点其实在上文有所提及,但此处主要是指企业大学培训体系的优化而非培训内容的拓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主要的合作体系、具体议题甚至合作冲突都需要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通过办学合作契约来规范和纠正。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二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者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其合作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合作形

42、式也将更加多元。注释:最初,高等教育研究界、有关部门、媒体及社会大众等将其称为“行业学院”或者“产业(行业)学院”。目前,学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均使用“产业学院”的表述,本文也使用该表述。这些政策文件主要是指从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 号)到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 号)、年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年)(教职成 号)等诸多文件,不一一列举。下文表述中的“产业企业”“行业企业”“行业产业”“产业协会或联盟”“企业”均指产业学院办学主体中的市场主体,并未做特别区分。文中不同地方的不同表述完全是基于政策文件要求或上

43、下文背景,特此说明。即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产业行会、行业龙头企业、当地政府等共同兴办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小榄工商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互联网 ”产业学院等多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这些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以服务相关产业集群为宗旨,真正体现了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因而被称为“产业学院”。知识生产模式是指生产主体单一且主要依托大学的学科组织和学术共同体从事的纯科学理性和学术至上取向的科学研究,是典型的“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学而科学”的知识生产模式,且以单学科为主。知识生产模式是指依托“大学政府产业企业”结成的“三重螺旋”为组织链条,坚持市场应用取向以解决社会发展实

44、际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该模式下的知识生产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它融入了各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和基本技术,经过“三重螺旋”的共同创造和深度加工,形成了解决各种市场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案(方法)和新技术。知识生产模式是指以依托“大学政府产业企业公众(公民社会)”结成的“四重螺旋”为组织链条,以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各种多元、复杂的社会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具有“超学科性”;公众(公民社会)的加入,意味着知识生产学科组织与链条的延伸更加广阔。参考文献: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 号)():学术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大潮已至?():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轻

45、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徐秋儿 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李 艳,王继水 我国产业学院研究:进程与趋势 基于 近 年核心期刊的文献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刘冬冬,崔钰婷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 基于 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朱为鸿,彭云飞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励效杰 产业学院的制度逻辑及其政策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杨欣斌 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刘国买,等 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高等工程

46、教育研究,():,宣葵葵,王洪才 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与提升路径 江苏高教,():胡文龙 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孙振忠,黄辉宇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 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方 兵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与应然 基于 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考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陈新民,余丰民 我国行业学院研究 年:热点与趋势 基于 来源期刊的文献分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赵晓兰 美国企业大学运营体系研究 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 鑫 中美企业大学运营模式比较研究 关于

47、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建议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宝存,庄腾腾 产业大学的世界图景:理念基础、办学模式与未来走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易雪玲,邓志高 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黄文伟,郭建英,王 博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张艳芳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缘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 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 号)():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号)():人

48、民网 江苏省将实施“六大计划”加快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周继良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 内蒙古社会科学,():常州大学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筹)年招生简章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长安先进制造学院():闫芬 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以奥康企业大学为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朱国玮,左阿琼 基于企业大学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 中国软科学,():张维智 新型企业大学探索与构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最牛的“大学”华为大学内幕 ():李宝银,陈 荔,陈美荣 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 教育评论,():鲍计国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优势与困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州大学 打破围墙共建共管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签约入驻产业园区办学 ():新华网 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签约入驻产业园区办学 ():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学院简介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