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部践行: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_雷振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16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践行: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_雷振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部践行: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_雷振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部践行: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_雷振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已在建筑行业形成了比较清晰的主旋律:一是民族文化自信,一是绿色建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下,面对建筑文化的发展,建筑师责无旁贷,必须扛起大旗。许多建筑作品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由此区分出所谓的高与低、国际与地区,这其实是建筑各自具有的特色和本质的反映,是不可一概而论的。此外,我国的建筑六字方针变为八字方针,其中加进来的一个词绿色,作为新时代建筑发展的另一个主旋律,不仅仅是技术拓展问题,还是建筑师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刘加平院士一直倡导,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作为行业领军人物,应引领绿色建筑理念,如此才能推动和发展整个建筑行业,而不是仅仅靠技术让建筑走向绿

2、色。在此背景下,本次沙龙非常荣幸邀请到七位嘉宾,他们都是在西部地区非常有建树的建筑师,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能对西部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有更深入的认识。张鹏举:我一直在内蒙古做设计,所有关于西部的认知都来自内蒙古。内蒙古在地理上属于西部,在文化上也属于西部。也就是说,内蒙古的文化特质其实和整个西部的文化特质是一致的,尤其是中西部,它的文化来自相接壤的地区,如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认为在内蒙古做设计,主题就是自然、经济、文化。应该说,所有的建筑设计都受制于自然、经济、文化。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建筑也是启发于自然、经济和文化。西部受限制的程度要比别的地区

3、更强一点,这个地区的共同特质可以总结为严气候、多地貌、弱经济、厚文化。这里的厚文化是指更加多元、更加朴实的文化(图1图3)。我们在创作当中会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路径,包括三个维度:融自然、低建造和承传统。融自然再进行细分就是适应气候、适配地貌、适用在地材料。在当代建筑2023年第2期中,我的文章实际上是从适用在地材料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重点要表达的是,我们的设计从这三个维度寻找策略,以求达成一种建筑生成的状态,这与计算机的生成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要达到一种协同和自洽的状态。对于协同来说呢,我们力求让这三个维度各自的策略结合成一个,或者用一类策略解决三个维度的问题,这个大概是最极致的状态。我们当下的需

4、求和建造手段格外丰富,因此不太可能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将这三个维度的策略凝结为统一策略来解决问题。尽管我们在设计当中还是尽可能地这样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项目和创作来说,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自洽,让各个维度的逻辑在生成过程中不发生矛盾。例如:从地貌出发完成的设计,必须要关联气候,同时也应是低造价的,而我们好多当下的设计,虽然能够关联气候,但造价高,或者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比较高。虽然三者的自洽在西部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但它们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的。同时,这样的做法我们还希望能来自传统的建造智慧,或者说传统的空间原型。因为在那里,一个策略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即能够解决三个维度的问题

5、。传统的智慧一定是适应气候的,同时也是低建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的地域建筑必然会是绿色建筑,因为传统的地域建筑一定是天然的绿色建筑。当然,我们当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是升级版的绿色建筑、地域建筑,不是简单的传统地域建筑。因为我们现在的需求、建造手段和过去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需要在设计中进行理性的统合、协同,完成一种自洽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与地域的客观条件相适就可以称之为自洽,反过来看,在倡导绿色和低碳建筑的当下,绿色建筑和地域建筑其实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正如刚才雷院长所说,地域性是建筑的一种属性。在西部我们面对的是西部地域建筑和当代地域建筑该如何创作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在这个维度上主动,或正

6、向地做绿色建筑,从建筑师的角度及空间、本体的角度出发做绿色建筑,其实这和地域建筑也是一回事。徐千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西部践行”,显然涉及建筑的地域文化或地域性。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经常提到“地域性”的概念,关于地域性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直以来也备受关注。正如刚才鹏举大师所说,地域性是建筑本来天生就具有的特点,并非我们刻意创造的东西,我们只是需要在我们的创作中充分地发掘和突显这些特点。因此,我认为“地域性”作为一个概念和问题出现并广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地域性或地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把“传统地域”与“现代性全球化

7、”这一对概念割裂,甚至对立地看待,并常常把它们与城市、建筑的形式及风格相我国西部地区因气候、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在建筑领域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根植于西部11个省、自治区的51所建筑院校和618所设计机构,长期致力于地域建筑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为推动西部地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西部地域建筑理论与技术体系贡献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本期沙龙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雷振东院长发起,汇聚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以“西部践行:地域建筑文化与绿色建筑”为主题展开讨论,具体包括西部地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西部地域建筑技术、地域建筑的绿色更新、地域建筑与乡村振兴、地域建筑文化与创作等议题。12 学术沙龙 ACADE

8、MIC SALON对应,这样就把原本可以深入城市、建筑发展规律的学理探讨引向一种浅表的非此即彼的、非学理层面的争辩。我曾长期在高校工作,后来有几年在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直接进行建筑创作的时间并不太多。直到近些年,我在重庆地区参与建筑创作的机会才相对多些。在这些创作过程中,我切身地感受到城市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实际上源于地域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许多看起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或建筑,其实是在尊重地域自然条件、适应地方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化建造的结果。换句话说,建筑的地域性与地域文化是与生俱来并长期客观存在的。例如,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往往无法完全遵循教科书

9、所阐释和强调的那些原则、规律或常理,常常会出人意料。然而,我们并不能将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它们是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合理建造的逻辑结果,而支撑这种空间逻辑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长期以来,我们曾对建筑地域性问题进行过许多争论。我认为要厘清这一问题,需要站在更加全局的高度,从综合的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法国哲学家保罗 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曾讲过一段话,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于是,我们遇到了

10、正面临着从不发达状态升起的民族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须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从而也产生这样一个谜: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但是,为了参与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这就是我们的迷: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能够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显然,利库尔认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必将对传统文化有所影响,甚至有所破坏,而且对这两者怎样协调统一表示出一种无可奈何

11、的担忧。我以为应当通过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看待和认识这个问题。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建设中,建筑与城市、使用者、环境,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均有深刻的联系,这决定了城市的建设者不仅需要不断深化对建筑物质本体和形态自律性的认识,更要深入和关注人及其文化活动。由此才能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行为依据、价值观念、生活意义等同建筑活动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阐释和解答,建筑活动才真正具有人类文化活动的意义。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使其本身带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从建筑创作土壤来看,西部地区也有很多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对西部建筑的理念、方法有所影响,而且这种影

12、响是全方位的,并不是仅仅形成某种固有的形式,这实际上也与我前面提到的有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城市,而非建筑的地域性,强调不能表面化地对待和认识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地域性,不能直接把地域性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建筑的形式或风格,应该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理解地域文化和地域性。重庆地区的空间和形态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在其城市街道上。它的街道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有很明确的方向性,它们和山体等高线相关,有沿着等高线的横向街道和大体垂直于等高线的纵向街巷。这些街巷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中,发生了很多改变。例如,为了争取到更高强度的开发,以及土地利用最大化,很多纵向的、垂直于等高线的、从低标高到高标高的城市人群活动路径被

13、堵塞,人们的活动和生活方式都被迫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城市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车为本。人们要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原来通过纵向的街巷几分钟就能到达,但现在坐车都需要很长时间。这些年在山地城市的更新中,我们特别注意因地制宜、纵横交错、多维地构建城市空间,建设一种立体的城市复合空间。重庆是一座立体的城市,因此我们在近年的城市更新中充分利用这种山地特点,通过复合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使各种城市空间和功能更加易于连通和融合;多维度综合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从而更加符合高密度城市发展的方向,为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强城市活力,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居住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有利

14、条件。这些创作不以追求现代或地方建筑形式为目标,它们的意义在于发掘与居住、生活、心灵密切相关的内容。雅克 德里达曾经把诗性定义为关乎心灵和记忆的东西,我认为这些城市和建筑创作的目1 九龙湾游客中心2 蒙京津冀青少年生态基地科普馆3 临河阴山岩画博物馆123CA 2023/02 当代建筑 13标更多指向的是心灵而非眼睛,地域性设计应尊重和弘扬地域文化。汤桦:关于西部建筑的话题,我个人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在成都长大,在重庆读书,后来到深圳工作。尽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成都、重庆都划入了西部地区,但在我从小固有的概念里,西部地区是在我家乡更西边的那些神秘的地方。首先,我先谈谈西部地区给我的印象。我年

15、轻时曾经有过两次难忘的西部之行。第一次是1981年,我大学毕业实习。第一次离开家乡北上,第一站就是西安,我参观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西安的文化和建筑。第一次到西北地区,突然感受到一种“大漠孤烟”的感觉,想到古代诗词里描绘的西部边塞风光,我非常有感触。第二次是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前,孤身一人漫游西部。沿着古长城遗迹,一路到达戈壁,那种一望无际的感觉令人震撼,带给我巨大的视觉冲击戈壁是如此之苍凉,如此之雄浑。到嘉峪关时,有一个场景让我铭记一生:从辽阔的戈壁往嘉峪关城楼走,远处是祁连山的雪峰,蓝天之下,阳光灿烂,这时一列冒着浓烟的蒸汽火车从我身边轰轰隆隆地开过去,我感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之

16、间的关系一种永恒和悲壮的关系,如此动人,让我热泪盈眶。整个西部旅行历时三个月,最后我从新疆折返回到重庆,从此西部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圣地,三个月的朝圣之旅成为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一生。其次,我想谈一下西部的定义。我想它应该是三个层面的。第一个是国家层面,我们会谈到行政化划分、贫富差距,以及工业与农业的二元关系。这个政治层面的概念,从全世界来看,全球分为北方和南方,南方是比较穷的地方,北方是比较富的地方,也会分成东方和西方两个阵营。看似是地理划分,其实内含政治因素的区域划分。第二个是地理学层面。从地理层面讲,西部的地貌和风景(高原、山峦、雪山等)非常有特点,与整个东部沿海地域完全不一样。我

17、们建筑师对地貌特别敏感,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源于场地,场地现象学里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地貌和地理特征的全部细节。第三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史诗或神话层面。史诗、神话层面的西部比起国家和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它不仅具有物质性,还具有精神性,包含记录在历史档案、书籍、绘画、诗歌、音乐中的所有内容,充满一种关于西部史诗级风土人情的畅想。建筑师都知道一句话: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有史诗级意义的西部对于建筑师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和想象空间,这些史诗和神话带给建筑师极大的启发,就像取之不尽的源泉一样,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具有文本意义的重要参照。最后,我想谈一下地域性。现在,我们做设计把地域性作为一

18、种目的,这样就容易把地域性想象成一种形式。但如果仅仅把它想象成一种形式的话,就可能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相反,如果不把地域性作为目的,而是作为出发点,或者是一种方法,一种向民间智慧学习的过程,对地方建筑进行解剖,从现象学层面进行分析,就会形成丰富、多元的完整过程。在我们后续的工作中,它就会变成一个统领我们创作和工作的价值观。建筑创作应立足于地域性,使它成为一个过程,一个出发点,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美学。倪欣:我们团队从2008年开始做绿色建筑的研究,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双碳”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回过头来看,绿色建筑

19、实践在初期也存在很多误区,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从定性阶段转变为定量阶段,进步非常大。第一个误区:采用了绿色技术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对此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通用的,我们需要“量体裁衣”,找到适合自身的技术。我们团队早期做的一些建筑设计存在技术堆砌的问题,在当时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没有更多地深入研究和了解绿色技术,特别是技术本身的一些性能对建筑产生的影响。第二个误区:凡是绿色建筑一定有很大的增量成本。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建新办公楼,公司的基建部门提出接通城市管网的采暖方案要花费一千多万的配套费,经过研究,我们选择了地源热泵。采用的这项技术,不仅使我们的初始

20、成本降低了30%,还增加了舒适性,能耗也大幅降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绿色技术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技术。建筑的空间不同,使用功能不同,使用人群不同,技术模式也会不同。这也是建筑师不断探索和尝试的乐趣所在。第三个误区:先入为主的传统认知误区。我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认为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而人对冷的敏感度非常高,所以我认为冬季的能耗一定比夏季高。实际上,经过实测发现,西安市夏季的能耗高于冬季,夏季与冬季的能耗比例大约是60%和40%,这是我们通过深入探究后改变的认知。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设计的一个游泳馆。传统的西北地区游泳馆对温度要求比较高,一旦水温和空气温度比较低,人就会不舒适。往往我们在做这样的设计

21、时,会采用比较保守的做法,把“棉袄”穿厚,室内再封闭一些。在做这个项目时,业主希望冬季的阳光能照到游泳池里面,并带我参观了一个阳光下的游泳馆:游泳馆南侧设有窗户,阳光能照到泳道。我也测试了一下,在阳光下游泳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后,我们将游泳空间做成能够让阳光射入的空间,顶部做了高性能的玻璃天窗。确保在冬至日也有阳光照射进游泳馆,让游泳者有一种在天然水域进行运动的体验感。测试发现,在冬季且阳光良好的天气下,内部的建筑温度是非常适宜的,只要我们解决好阴霾天气的能耗,就能达到室内更宜人、更舒适的目的。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在策略上没有采取极致节能的做法,而是使用更廉价的清洁能源,大幅降低能耗。因此,实

22、践和探索有时候会改变我们对传统西北地区空间的认知。西北地区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建筑造价也受到影响,如果想实现高性能、气密性更好和防止“冷热桥”的效果,需要增量成本。我们需要采用地域性更强的材料、更地域的建造方式解决地域问题。但是有时候,它们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富平县的一个项目。富平县是陶艺之乡,我们希望能够运用当地的材料来完成设计。设计完成后,我们到当地去考察,却惊奇地发现施工方并没有用当地的陶砖,后来,14 学术沙龙 ACADEMIC SALON我们得知佛山市的陶砖价格只有富平县陶砖价格的1/6,所以运用本土的材料来完成设计,会受到市场的冲击。绿色建筑发展得非常快,如果说前些

23、年是一个定性的阶段,那么现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定量阶段,不再只考虑建筑的星级标准,而是考虑建筑能耗到底有多少,是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还是零能耗。未来,我们还要用更长远的目光、更宏观的角度衡量建筑性能。建筑的最终设计是空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要以人为本,塑造适合人们使用、健康、舒适的空间,这是第一要务。所以,依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性能、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技术策略是我们设计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寻求最适合的绿色技术,实现建筑艺术和绿色技术的完美融合,是建筑师目前的机遇和挑战。郑勇:我是在西部地区成长起来的,也在西部地区工作了30余年,对那儿有很深的感情。我认为西部地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地域广

24、阔。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不同,并且非常丰富。整个西部地区是一个有多民族文化背景的地区,有汉族、藏族、彝族、羌族等。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是建筑师特别喜欢的创作题材。例如:到了西藏自治区,建筑师就会用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用现代化手法体现藏族聚局区的特点,运用当地材料体现藏族文化特色。西部地区海拔多变。东部地区的海拔相对比较平缓,以平原为主,而西部地区海拔多变,四川省成都市的平原海拔大概是400 m,重庆市的海拔差值较大,范围为3008 000 m的海拔变化,这种高度变化在东部地区很难遇到。从川西平原到甘孜藏族自治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再到云

25、南香格里拉等地,海拔变化使建筑形式及功能复杂多变,节能问题的应对策略发生变化,植被种植也产生变化,这都给建筑创作带来很多可利用的素材,这是西部地区的优势。西部地区的绿色建筑可以采用更多被动式的设计手法。传统民居和材料就体现了很多绿色建筑的特点。例如:川西平原的很多民居采用大挑檐遮阳和避雨,同时大挑檐还具有很多的实用功能。由此我们可以思考,是否在建筑内部也采用这种类似的手法?这种手法成本低且具有地域性。又例如:重庆市有很多吊脚楼,其设计特点不仅解决了地形高差的问题,还增强了建筑内部通风的效果。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因为该地区比较寒冷,所以相对来讲,当地石材墙体会更加宽厚保暖,造价

26、也低。彝族分布地区有很多夯土墙,有的厚度达到一米多,建筑内部冬暖夏凉,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都反映了被动式绿色建筑的特点。整个西部地区都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不利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来讲比较滞后。所以,在西部地区的建筑创作中,尤其是在设计小型建筑和乡镇建筑时,我们会提倡低成本建造,用低施工技术完成建设。近几年,成都市的发展变化较大,尤其是前几年公园城市的发展,给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建筑尺度变大,材料造价提升,建筑师需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绿建手段(图4、图5)。但我们还是希望建筑能体现传统四川人悠闲生活的场景,建设一种小尺寸空间。我们强调建筑为城市服务,打造了公园化的绿色空间

27、,包括几个体育建筑,公园内也有很多小尺度的、符合四川人使用需求的空间安逸的空间。虽然现代的新区建设大多是大尺度的,但是我们希望在大尺度下,也有小尺度、具有人情味的空间。作为西部地区的建筑师,我们应尝试将包含多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的场景融入建筑设计的创作理念中。目前,建筑和城市的尺度都比较大,如何在这样的尺度下体现地域化,把当地人生活的一种状态、喜欢的一种场景表达出来,是我们追求一种更好的地域化设计手段所要思考的问题。依靠建筑单体的建构体现地域化已经不适合了,原来的传统建筑都是小尺度的,三层算比较高的,但现在我们的建筑基本都是高层建筑,要在形式上去模仿传统建筑很难,所以我希望设计来源我们生活的场景

28、。我们在成都市做了很多小尺度的空间一种庭院和院落的模式,大家更愿意在室外活动交流,这样的空间更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现在随着城市开发量的增加,我们更需要的是生活场景,包括城市和建筑内部的生活场景,这可能成为我们追求地域性表达的一种模式。吕成:我出生在西安,基本见证了整个城市风貌的重塑。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特别深厚的城市,我感触颇深。作为建筑师,我有责任传承并挖掘它的价值。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在经济上有差距,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牵扯到很多问题,这要求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们在张锦秋院士的领导下,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对整个城市文化进行梳理,塑造面向未来的城市形象。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智慧传承

29、的理念,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三个设计方向:第一,通过建筑环境及历史信息的转译,获得文化表征;第二,通过建筑与自然的交互,创造情景交融的环境;第三,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营造绿色生活。下面我主要介绍两个重点项目。我们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完成了一系列城市设计项目。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讲,“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在传统取象思维的影响下,王弼提出“得意忘象”的重要命题,并将其发展为较完善的“言象意”的意境理论体系。在对开封城市规划和文化传承进行仔细论证后,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借鉴这一理论体系,根据开封城市整体规划思路和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对策,提出“宋形”“宋意”“宋韵”的整

30、体设计思路。针对老城区内重要的景观节点建筑,我严格采取宋式建筑形制,体现宋代建筑的形象,如开封市的城市形象入口开远门和位于老城核心区的守望阁,均严格按照营造法式去呈现,形成城市的重要节点。新区重点建筑以现代材料提取宋式建筑意象,核心区采用园林手法组合设计,将博物馆、会展中心、音乐厅、图书馆、行政中心等五个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组合布局,并结合水面和景观使其形成兼具传统味道和现代功能的集群建筑。针对新区的非核心区建筑,我们从灿烂的宋代文化中汲取元素,进行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另一个项目是正在施工的中国长城文化博CA 2023/02 当代建筑 15物馆。该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是中国三大国家公园

31、之一长城国家公园的核心建筑。我们希望通过对山海关建筑环境及长城历史信息的转译,获得建筑的文化表征。博物馆本身具有较大体量,因此我们首先以“藏”的姿态尊重长城的景观和地理环境,其次是融合长城的建造体系。长城是由城墙与城池形成的关城一体综合防御体系,因此我们把博物馆也设计成一个“城”一个正方形的抽象城市,从体系上实现融合,再通过覆土建筑的处理,从形体上实现藏匿。由于长城本身是一个非常功能化的建筑,没有太多装饰,所以我们对博物馆采取了简化形象的处理,仅在材质上提取了抽象的垛口、城砖等元素,并在色彩的应用上与长城相呼应,最终实现长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在流线设计上,我们希望参观者到达屋顶的城台形成一

32、个视野极佳的观景台,向南远眺渤海,一览山海关整体风貌。在方案设计之初,我们就采取了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主导型绿色设计策略,希望通过绿色设计营造绿色生活。我们结合博物馆功能的绿色建筑正向设计,对体型系数和窗墙比进行有效的控制;采取被动式设计手法,如下沉庭院、中庭、天窗等,让公共区域能够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用地源热泵、屋面光伏和地道风等方式解决能源问题;对一系列的断桥节点进行创新设计,最终达到零能耗运行的效果。目前,该项目已得到零能耗建筑的设计认证。当代建筑师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元的局面,如何坚守内心的价值观,坚持自己面对多元文化的创作经验,并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推广践行,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叶飞:

33、感谢当代建筑举办的这个沙龙,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有关西部地域建筑的相关认知。刚才各位业内大咖从建筑设计创作、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绿色建筑等方面分享了宝贵的理念和见解,我特别受教。作为一名建筑教育工作者,我所关注的就是这些宝贵的设计理念和见解如何转化为可以教授的知识内容,并传授给在校的学生们,从而提升未来建筑师的整体能力。西部地域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由西部建筑师设计的,如何发挥西部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特征,提升绿色性能,需要建筑师长期扎根西部,研究西部,这样才能找到恰当的答案。因此,建筑师的价值观念、创作能力对西部地域建筑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我希望从建筑师作为建筑设计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观察当代

34、建筑设计创作的现状及西部地域建筑存在的问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创作理念及模式与同时期的建设发展是相互影响、伴生发展的。考察我国现当代的建设发展历程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作模式,我们可以从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当下,乃至未来建筑设计创作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建构、建筑人才培养方向等。我的观点是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建筑设计创作应由经验性模式转向科学化设计模式,同时建筑师的设计能力也应提升,建筑人才的培养也应从科学化的角度出发,调整优化培养模式。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两个年份是我国建筑设计创作和建筑教育的转折点:一个是1980年,另一个是2010年。在这之前,由西方引入的经典现

35、代主义、折中主义等经验性设计模式,足以满足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缓慢增长的要求,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内部长时期的保持了一种稳定性。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为“经济特区”,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大潮的序幕,迎来了30年大规模的爆发式建设发展。在这个时期,国外新设计理念的涌入对旧有经验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建筑行业一时难以同步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大规模建设导致粗放式设计、设计人才短缺等问题,对建筑教育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最后,数字化设计、新工具、新技术的发展,对设计模式、方法和效率造成了巨大冲击,完

36、全改变了传统的图纸表达、交付等设计流程。建筑师的经验性设计在这样的冲击之下出现多种让人担忧的异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千城一面”的“僵化国际风”,放弃空间效能的“虚无形式主义”,过分迷信参数化的技术崇拜,放弃抵抗成为业主“画图匠”的自信迷失、以个人“私密感知”替代建筑公共原理的“谜之自信”4 高新体育中心5 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4516 学术沙龙 ACADEMIC SALON等各种状态。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大量造价高昂、功能不合理、粗制滥造、形象扭曲的建筑。部分国外建筑师把中国当做“新、奇、特”建筑的试验田,事实上这也起到了不良的引导作用。当然,在快速发展的30年间,建筑领域也在不断沉淀、反思、修正、

37、提升,关于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技术、性能模拟与优化的软件系统、建筑设计创作的地域文化特征等,逐渐得到业界共识并被积极研究发展。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比例突破50%,标志着我国建设大潮的回落,城乡建设进入全新的阶段。建筑行业日益呈现科学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建设任务从“规模增量”向“存量更新”转型,绿色建筑方针和“双碳”战略的实施,技术集成和建筑工业化,文化自信下的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等。西部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典型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与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且内部发展不平衡,这些现状更需要科学、理性、细致地解读和应对西部地域的建筑问题。在这样的前景下,建筑师在旧有的经验型设计模式的基

38、础上,需要及时提升自我建构,积极向科学化设计模式转型。我认为四点非常值得关注:一是树立科学的、根植中国地域建筑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不媚洋,不盲从,不跟风,不作秀,以科学的逻辑、严谨的态度对待建筑设计创作;二是坚持建筑师主导的设计创作;三是掌握和善用现代数字化工具体系,让数字技术成为“得力助手”;四是强调科学、全面、深入的研究性设计。上述关于设计模式转化的认识,促使我们思考西部地域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建筑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建立根植地域、传承文化、促进科技创新的新地域建筑价值观,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情系西部,扎根西部,研究西部,奉献西部情怀。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以往过分偏重设计技能教学的模式,建立厚基础、强交叉、科学化的设计教学体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希望和在座的各位前辈,以及全国各大设计机构、科研院所一起开放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志在西部、复合创新的优秀建筑师,共同践行绿色、科技、文化的西部新地域建筑。6 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全景7 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与户外体验区互动平台8 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北侧立面6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