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高考复习策略与备考经验交流、高考的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高考的解题技巧等。地形一 课标、考纲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在应用)二 与其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相联系的内容1 地形、地势、地貌的概念、类型等2 聚落: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变化、分布、影响3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三 重难点指导: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不同的地表形态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密度、空间形态、聚落内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聚落发展变化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对聚落类型的影响城市聚落多分布于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而乡村聚落在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
2、陵地形区均有分布。从小区域来看,聚落多分布于沟谷、河谷、山间小盆地、山间台地等地形平坦的区域。对聚落规模、密度的影响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聚落规模大、密度大;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聚落规模一般较小,密度也较小。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聚落呈零星的点状分布或集中分布在水井、河流等水源地。在丘陵、山地地形区,山间盆地则是聚落的最佳区位。如四川盆地水热充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又如在云贵高原的低山丘陵的小盆地就是聚落密集之处,被当地人称为“坝子”。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平原、盆地等地形开阔区域,聚落易于向多个方向扩展,形成集中式、团块状的聚落形态,如成都市、北京市;在山地、丘陵区的山谷、
3、沟谷区,由于受地形限制,使得聚落沿山谷方向延伸,呈现典型的带状聚落形态,如我国的兰州市、宜宾市等。高原区的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及其每个牧民家庭为了占有足够面积的草场,聚落呈稀疏的散点状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的聚落,由于地形等阻隔,使得聚落被分割成片状,形成组团式的聚落形态。对聚落内部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影响依山势而建的聚落,高低错落有致,体建筑视野开阔,个体建筑间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如重庆市的城市建筑依山就势,沿山坡布局一大片聚落,形成一道独特的山地城市景观。再如,黄土高原区的居民沿山坡平整出阶梯状,再沿黄土壁凿洞成窑,由山脚到半山坡层层排列,蔚为壮观。在山西省的平陆县,由于地势平
4、坦,而修建窑洞需要借助黄土崖壁,因此当地居民就掘地为坑,又在坑壁上凿壁成窑,形成了独特的地窖式窑洞院落。再如我国南方山地区的吊脚楼,这种木楼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依山就势,用木桩搭起一个平台,再在平台上建房。这样即充分利用了地形,有利于木楼通风散湿,利于排水,而且也可充分利用木楼底部的空间储物、饲养牲畜等。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平原区由于聚落密度大,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便利,聚落的发展变化迅速。山地区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保存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区。2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局部气候、河流、地下水的分布等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一般来说,向阳背山的地方成为聚落分布、
5、住宅建设的首选之地,因此,在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地南坡,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尤其是北方地区,山地南坡向阳的小盆地区,由于可以躲避强冷的冬季风,往往是住宅分布密集的地方。对水分的依赖,使得人们喜欢居住在降水较丰富的山地迎风坡或山腰处。如我国云南元阳县哀牢山地区的哈尼族人就居住在哀牢山的山腰地带,从西南、东南方向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在哀牢山的迎风坡上升冷凝形成降水,山顶的森林涵养了水分,变成涓涓溪流沿山坡而下,流入哈尼人的梯田中,滋润了一片片稻田。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上,由于地下水较丰富,河流灌溉便利,土壤比较肥沃,是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的山脚下,
6、分布着一片片绿洲。在山地沟谷、盆地及高原河谷区,由于地势较平坦,水热条件较好,人们聚居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在平原区,聚落则集中分布在沿河、沿湖的平原区。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人口、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因素进而影响聚落。人口密集、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必然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最早出现聚落的地区,便是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的地区。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也是起源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平原区。本部分的内容结构聚落人口水源农业地形气候地表形态聚落交通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运输的方式、交通线路的密度、交通线路的走向、道路建设成本等
7、。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道路密集,尤其以铁路的密度为大,因为平原区人口、城市密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大,且平原区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平原区的交通线路走向比较灵活,因其受地形限制较小,道路连接了主要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公路路面较宽阔,等级较高山地、高原、丘陵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且密度小,路面较窄,等级较低,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因素聚落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类型规模分布发展五高考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本部分的高考命题内容,主要是围绕水资源利用展开,整合水体补充与排泄、水循环、地下水资源、气候、降水、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地表植被、工农业生产用水、地下水的矿化度
8、、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及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污染与防治等生态问题等内容进行考察。侧重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熟练应用的考察,侧重对地理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的普遍应用的考察,侧重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的内容的掌握程度、运用的熟练程度的考察。本部分的高考设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问答题与读图题,也可能出现填绘图题型。设题要求一般是:能够掌握基本的识记、熟悉并理解相关内容,正确读图与填绘图,明确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原因及措施,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水资源利用的措施。设题原则重在考察具体案例的应用。 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
9、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分类: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乡村
10、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聚落聚落(settlement)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
11、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
12、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
13、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但此后的半个多
14、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20年代以来,城市分类研究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乡村聚落分类的研究,尤其是在职能分类方面更为突出。自1921年美国的M.奥鲁索提出定性描述的分类以来,经历了一般描述、统计描述、经济分析以至多变量分析的过程,其中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代表是1943年美国的C.D.哈
15、里斯的分类和1955年H.J.纳尔逊的分类,多变量分析则是60年代计量方法应用于城市地理研究后的产物。直到目前,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乡村聚落。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条状聚落(路村、街村)、环状聚落(环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 城市聚落。按形态可分为集中形态(单城)、群组形态(双子城、三联城、条带状群组、团块状群组)。按职能划分有许多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方案是:哈里斯的分类(1943):以城市中各行业从业人数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一种行业从业人数占
16、各行各业全部从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主要依据,把美国城市分为9类:加工工业城市,零售商业中心,多种职能城市,批发商业中心,运输中心,矿业城,学府城,娱乐休养城,州首府及其他。G.施瓦茨的分类(1959):首先把城市分为普通职能的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和似城聚落 3类。然后把特殊职能的城市分成5类:由政治职能产生的,由文化职能影响的,由经济和交通职能决定的,国都,大都市和世界性都市;把似城聚落分成8类:传统的工艺和工业聚落,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交通聚落,旅游聚落,居住聚落,军事聚落,宗教聚落,文教聚落。.绍什金的分类(1960):根据城市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分成3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的城市,
17、在区际劳动分工中具有较大作用的城市,同国际市场联系密切的城市。再根据生产性质分成5类:原料、燃料、动力生产的城市,中间产品生产的城市,制成品生产的城市,交通职能的城市,非生产性城市。这些类型的城市还可细分为组。 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和集镇等聚落类型。 乡村聚落形态乡村聚落的平面展布方式,即组成乡村聚落的民宅、仓库、圈棚、晒场、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商业服务、文教等公用设施的布局。一般有集聚型和散漫型两种。集聚型村落又称集村,多数住宅集聚在一起,不同聚落的规模相差极大,从数千人的大村到仅一二十人的小村不等。根据聚落延展形式的不同,分为3种:团状(或块状)村。房屋
18、比较集中,平面形态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多以道路交叉点、泉水或寺院等为中心集聚众多住宅自然形成,位于平原和盆地地区;带状(或列状)村。沿河流、山谷、交通线或为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分布的村落,有时若干村首尾相接成串珠状聚落;环状村。山区沿山麓以及湖塘区沿岸的聚落常呈环状分布,实际上也是带状或串珠状聚落的一种。散漫型村落也称散村,住宅零星分布,其间距因地而异。聚落形态受自然、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陆翔兴)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最早对
19、聚落作较为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科尔,他于1841年发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1906年施吕特尔发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以后经拉采尔、以及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德芒戎、美国的鲍曼等人的推进,到20世纪30年代,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形成了一门
20、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21、形成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落功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中,还引进了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上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例如村落员为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员为有效的设置地点、村落如何
22、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新特点等课题。聚落地理学与人口地理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侧面,即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居民点)。聚落地理学与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寻求改善村落的组织,不过前者着眼于改善功能结构和总体布局,后者着眼于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此外,乡村聚落地理也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
23、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最早对聚落作较为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科尔,他于1841年发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1906年施吕特尔发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以后经拉采尔、以及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德芒戎、美国的鲍曼等人的推进,到20世纪30年代,聚落
24、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 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
25、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
26、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落功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中,还引进了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 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上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例如村落员为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员为有效的设置地点、村落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新特点等课题。 聚落地理学与人口地理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侧面,即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居民点)。聚落地理学与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寻求改善村落的组织,不过前者着眼于改善
27、功能结构和总体布局,后者着眼于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此外,乡村聚落地理也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地形是指地表形态,在描述上注重海拔和地形起伏。根据海拔和地形起伏状态可以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五大类。地貌应该是一个比地形更小的地理单元,在描述上除了考虑形态上的差异外,还要注意这种形态的成因。如:冰川地貌(冰斗、U形谷、刃脊、角峰等)、流水沉积地貌(河漫滩、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喀斯特地貌(孤峰地貌等)。四 难点、疑点解析五 地形(地貌)(农业,人口,聚落)对聚落空间形态、分布(密度)、规模、类型、发展变化地形通过对气候、水文、植被的影响而影响聚落地形对交通运输的方式、分
28、布、线路走向、形态、线路密度、交通线路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先看先民们的选择: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
29、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案例二:丽江古城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
30、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五 、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人口聚落水源地形气候地表形态聚落农业交通六、活动4:小结作用。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交通、人口、
31、工农业生产水平等。七、活动5:运用所学规律,在新的情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给出所在地区的聚落相关材料或提供获取相关材料的途径,分析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基本要求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4通过对案例图文材料的应用,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5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增强科学发展观。发展要求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做出正确分析;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
32、综合影响因素。说明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不必就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问题去深入探讨。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
33、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
34、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
35、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资源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地区地形规模分布人口北方平原地区平坦广阔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区地形复杂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散聚居的人口较少北方南方西部住宅形式多平房,住宅有院落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屋前后都是农田或菜地所帐篷式住宅规模、密度多为大型聚落 ,密度较小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多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态多团状聚
36、落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多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以杂粮、棉、麦旱作作物为主以水田为主灌溉农业,草场牧业以及高寒农牧业城市农村差别景观差别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设施齐全景观单一,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人口差别以非农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大,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复杂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稀疏,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功能差别功能多样,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中心功能单一,以农业为主,是城市的腹地联系产品联系乡村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一些工业原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工业品服务联新城市第三产业发达,可为农村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成因联系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交通线路的分布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工业、农业、人口、资源、城市、科技观察我国地形、铁路和公路分布图海拔范围主要地形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线路密度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高原水平低、发展慢稀疏稀疏小第二阶梯10002000米青藏高原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高原、盆地水平较低、发展较慢较密较密较大第三阶梯500米以下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平原、丘陵水平高、发展快密集密集最大1.聚落: 概念: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人们生产生活 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 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