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24176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件1:四川省冶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我省钒钛与钢铁资源共生,产业共存,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密不可分。冶金产业含盖钒钛钢铁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收入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钒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特制定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钒钛资源战略开发基地。钒钛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铁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冶金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

2、雄厚的基础。培育了“一大四骨干”(即攀钢集团和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钢铁集团、西南不锈钢)钒钛钢铁企业。钢铁形成了以高速铁路用钢为代表的铁道和大型材系列,以家电板、汽车大梁板、石油管线钢为代表的板材系列,以优质无缝管为代表的管材系列,以及棒线材系列和特殊钢系列等5大标志性产品,其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占全部钢材产量的46%。钒钛集聚发展的态势趋于明显,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成为钒钛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聚集了钒钛企业100多家。钒钛产业技术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攀钢集团钒氮合金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初步形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攀西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

3、钒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和钛原料基地,攀枝花市享有“中国钒钛之都”的美誉。(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省产粗钢1553.5万吨,比2005年增长40.2%;产钢材1904万吨,增长56.9%;产生铁1592万吨,增长45.8%;产铁矿石原矿量9033万吨,增长434%;产铁合金230万吨,增长115%,产焦炭1091万吨,增长26.7%。产钒渣43万吨,138%增长 ;产钒制品3.58万吨,增长138%;产钛精矿= 万吨,增长= ;产钛白粉36.5万吨,增长428%。全行业产销率为96%,产销衔接较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9亿元,增长144%;完成工业增加值578 亿元,增长132%。实

4、现利税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64%。(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省冶金产业坚持以调整结构为发展的主线,一是抓住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钒钛产业。以钒钛带钢铁,突出特色发展;以钢铁补产业,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全省钒钛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我省钒制品产量仅1.5万吨,钛白粉5.28万吨,到2010年,分别了增长100%和415%;产业链不断完善,海绵钛产能达到1.25万吨,钛材产能达到3000吨,填补了空白。全行业调整结构和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加快了建设进度。二是抓住国家高速铁路加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高速重载钢轨,目前产能已达到100

5、万吨以上,比2005年增长了40万吨以上。三是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机遇,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钒钛高强度抗震钢筋,达钢集团120万吨、德胜集团100万吨等高强度抗震钢筋及配套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空白。(三)节能减排取得可喜成绩。“十一五”以来,全行业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重点骨干钢铁企业普遍推广连铸连轧,热装热送,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TRT)、捣固炼焦和干熄焦、烧结机烟气脱硫等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截止2009年底,攀钢集团、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钢铁等钢铁

6、企业,高炉全部建成了干式TRT余压发电;新上焦炉全部采用了捣固炼焦和干熄焦技术;新上烧结机全部采用烟气脱硫技术;在高炉、焦炉煤气回收基础上,对转炉煤气进行了全回收利用;同时随着装备水平的提高,积极采用连铸坯热装热送等技术;攀西地区,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抓好钒钛磁铁矿低品位矿、表外矿、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攀长钢50万吨/年棒材生产线、攀成钢50万吨高速线材、攀钢360m2烧结机、新3、4#5.5m捣固焦炉等结构调整项目建成投产。同时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淘汰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138.2万吨,炼钢生产能力145.7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34.7万吨、炼焦生产能力3

7、38.3万吨。二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进一步完善计量器具的配备,加大监管检查和考核的力度,提高了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深入开展“对标控潜”活动,促进了节能环保指标的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冶金工业万元产值能耗1.08吨标煤,吨钢综合能耗0.7吨标准煤(含提钒工序能耗),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6%以上。全行业全年共节约标煤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二氧化硫0.7万吨。(四)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有利地推动了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攀钢2000M2高

8、炉建成达产,使现有炼铁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实现重大升级。2.5万KVA钛渣电炉建议,形成年产钛渣18万吨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了钛原料产品结构,为钛白合金属钛生产增加了高品位钛原料有效供给。泓兵钒镍以低品位镍原料红土矿生产高品位镍铁成功,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龙蟒集团建成了7万吨转低炉直接还原生产线,已通过省级鉴定;攀钢集团建成了10万吨转低炉直接还原生产线,正在调试和试生产;攀阳钒钛5万吨隧道窑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正常,与高炉流程比可节能30%以上,降耗50%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攀钢集团公司加快钒钛磁铁矿综合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完

9、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建成了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中试线,高炉渣高温碳化生产碳化渣中试线,碳化渣低温选择性氯化生产四氯化钛和人造金红石中试线;开展了全钒钛球团矿生产及高炉应用技术研究、38CrMoAl转炉连铸流程生产技术研究、洁净钢冶炼工艺技术研究、提高重轨产能与质量技术研究,攀钢集团公司100米长尺钢轨在线热处理生产线工艺及装备集成技术开发2009年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达钢集团“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项。(

10、五)园区建设迈开步伐。攀枝花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启动建设,钒钛产业园入围全国产业园区五十强。(六)企业联合重组获重大突破。攀钢集团与鞍钢集团实现了联合重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全省冶金产业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突出钒钛资源特色不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资源开发分散,浪费严重,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三是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不够,一些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整体不高。五是工艺装备提升缓慢,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六是产品市场还有待一步培育和发展。二面临的发展形势(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

11、新变化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全球经济复苏将经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全球范围的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扩大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将给我国及我省冶金钢铁工业造成新的冲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国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将有所放缓。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我省钒钛钢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对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程度加深,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呈现“梯度转移” 的显著特点,资产重组步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1)并购重组和全球化已经成为钢铁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外资进入和民营钢铁企

12、业的崛起,国内钢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原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石价格居高不下,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钢铁生产全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钢铁企业纷纷寻找矿山投资机会,资源、能源密集地区正在成为钢铁企业战略转移的优先选择目标,矿钢一体化、煤钢一体化正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3)钢铁企业向物流成本较低的沿海、沿江地区转移。(4)技术进步、新工艺研究步伐加快,高精度、高强度、绿色环保是钢铁产品开发的主旋律。(5)注重生产过程的节能与环保,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重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三)钒钛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

13、快,中西部与东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仍会继续上升。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经济也处于上升阶段,产能过剩明显,给联合重组、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提供了契机。近年来,随着全球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球钒产品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期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增长和钢铁品种结构调整,我国钒的消费呈高速增长,总消费量从1987年的不足千吨增加到2008年的3.3万吨,增长了30多倍。我国已经主导世界钒消费的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钒产品消费国。由于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生产还将保持持续增长,钒的消费量还有较大增长的空间。目前我国钢铁业中钒的消费强度大约为52克/吨钢,还未达到欧美等

14、发达国家80克/吨钢左右的先进水平。因此,中国钒市场需求仍将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应当看到现阶段,目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十二五”我省将进入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但区域分布并不合理,我省是少数产能不过剩的地区之一,因此,我省的钒钛钢铁产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并实施四川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我省冶金工业平稳较快的发展。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

15、思想坚持突出钒钛资源优势 、以钒钛的发展带动钢铁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改革开放、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主线,推动企业联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技术改造和创新,狠抓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钒钛钢铁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建成世界级钒钛钢铁基地。(二)基本原则1、强化钒钛特色。坚持突出钒钛特色,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产品,以钒钛的发展带支钢铁产业发展。2、推动技改创新。加快攻克钒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产学研联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抓好节能减排,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3、调整优

16、化结构。实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发展,配套发展;二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联合重组,进一步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发展市场需求量大、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钒钛钢铁及深加工产品和钢铁新材料产品;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力。(三)发展目标1、规模目标。到2015年,全省钒制品产能10万吨、钛白粉产能100万吨、钛锭和钛材产能3万吨,钒钛钢铁总量达到3000万吨,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产品产销率达到96%以上。2、布局目标。围绕

17、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建设“一基地、六个产业集聚发展区”。即攀西钒太钢铁产业基地、江油特殊钢产业集聚发展区、成都清白江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威远连界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达州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乐山沙湾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广元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3、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环保目标。到2015年,全省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的利用率达到50%以上,钛资源的利用率达到35%以上。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58吨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降到4吨以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7%,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四发展重点(一)重点产业链钒钛资源利用产业链:主要由钒钛磁铁矿铁精矿和钛精矿提钒选钛钒制品、钛制品(高档钛白

18、粉、高档钛材及钛合金)生产等环节构成。绿色高效钢铁产业链:主要由钒钛磁铁矿精矿烧结炼铁炼钢炉外精炼连铸连轧钢材延压和金属制品、不锈钢深加工等环节构成。资源高效开发与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由矿山采选、焦化、铁合金、炭素制品、耐火材料、资源回收利用等环节构成。(二)重点产品钒产品,在大力发展冶金用钒制品生产的同时,鼓励开发非钢用钒铝合金及钒功能材料,如钒催化剂、氧化钒薄膜、超大容量钒电池材料、钒颜料、含钒荧光材料、含钒陶瓷和玻璃等;钛产品,重点开发高档专用优质金红石钛白、大型火电站烟气脱销催化剂载体专用钛白、氯化法钛白,推进钛产业链升级,开发生产航空航天级海绵钛及钛材、高强高韧高温钛合金、抗蠕变钒钛

19、镁合金、生物医用钛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钒钛钢铁新材料及装备产品,重点开发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汽车用钢、高档发电设备用钢、机械用高档工模具钢、含钒高强度钢筋、直接还原铁铸造件、汽车工程和矿山机械零部件用耐磨钒钛铸造件及装备、纳米铁粉、多元优质复合合金等高强高韧耐磨耐蚀产品。(三)重点技术重点突破10项技术:一是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技术;二是高镁钙钛精矿制备氯化用富钛料技术;三是钒钛磁铁矿共生铬、钴、镍及铂族元素等有价组分综合提取技术;四是钒电池和钒精细化工开发技术;五是高钛炉渣综合利用技术;六是钛合金及高档钛材生产技术;七是氧化钒的清洁生产技术;八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九钒钛低微合金钢生产技

20、术;十是低品位矿、表外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四)重点企业加快培育壮大50户重点企业。将攀钢集团培育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的企业(1户),将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培育成销售收入超500亿的企业(2户),将德胜集团、龙蟒集团、西南不锈钢、钢城集团等培育成销售收入超300亿的企业(4户),将云钛实业、恒鼎集团、攀阳钒钛、泓兵钒镍、安宁铁钛企业发展成销售收入超100亿的企业(5户)。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配套企业。重点企业名单攀钢集团、川威集团、龙蟒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集团、成都冶金实验厂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不锈钢、三洲特管、钢城集团、恒鼎集团、攀阳钒钛、兴辰钒钛、恒为制钛、钛海科技、太和铁矿、瑞康钛业、

21、安宁铁钛、财通铁钛、南江矿业、泓兵钒镍、德铭化工、金沙纳米、运达钛业、卓越钒钛、华铁钒钛、西昌一名钒钛、西昌新钒钛、丰源钛业、东方钛业、金光钛业、富邦钒钛自动毂、白云铸造、润莹齿轮、云钛实业、川投峨铁、熠晖集团、金广实业、明达集团、德昌铁合金、汉源锰业、荥经一名特种合金、乐山鑫河电力、攀煤联合焦化、达兴能源、圣达焦化、铁马焦化、天科集团、中油金诺石化、四川士达炭素、眉山士达炭素、广元领航科技、广元浩洋矿业。五.主要项目(一)攀钢集团。建设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攀长特灾后重建项目、攀成钢结构调整项目、西昌新钢业150万吨铸造项目等。(二)川威集团。建设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含

22、钒高强度结构钢,含钒钛钢铁新材料以及钒系列产品深加工,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钛白粉、海绵钛、钛锭、钛材深加工,钒钛铬新型合金,优质不锈钢和取向硅钢,新型焊接材料,超细铁粉及磁性材料,低碳绿色环保新流程开发等项目。(三)达钢集团。建设钒钛磁铁矿开发及综合利用、全钒钛磁铁矿冶炼、连续提钒、钒渣深加工、全钒液流电池、铬钒合金、高中钒铁、含钒耐磨汽车与机械精密铸件、钒微合金化新型合金结构钢,冶金用新型硅钛合金,高钛型高炉渣提钛生产金属钛材,高档钛白粉,钛复合特种玻璃,钛渣棉制品,纳米铁粉,铬、镍、钴回收以及广元领航科技离心球墨铸铁管二期工程等项目。(四)德胜集团。加快建设氧化钒、中高钒铁、纳米五氧化二

23、钒催化剂、高钛渣、钒钛磁铁矿采选和综合利用等项目。(五)龙蟒集团。建设1600万吨采矿扩能、1350万吨选矿二期、转低炉直接还原扩能、30万吨金红石钛白粉扩能改造等项目。(六)攀阳钒钛。建设50万吨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及大型铸锻件项目。(七)西南不锈钢、三州特管等项目建设。(八)辅助和循环利用矿山采选。要加大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支持攀钢集团攀枝花铁矿尖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和表外矿利用项目、白马铁矿扩能改造项目扩能改造,川威集团会理财通2000万吨采矿扩能改造和300万吨钒钛球团,达钢集团广元椿树坪钒钛磁铁矿开发等项目。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钒钛钢铁及配套企业到省外和国外开发资源,建立起

24、稳定的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焦化行业。支持攀钢焦化、攀煤焦化、达兴焦化、川威集团、内江天科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焦化煤气、化产、余热回收利用力度,实现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4.3m以下的普通顶装焦炉、3.2m(2012年) 及以下的捣固焦炉,按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全部淘汰。铁合金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利用甘孜、阿坝、雅安、乐山、绵阳等小水电资源发展铁合金产业。支持川投峨铁、鑫河电力、熠晖集团、一名集团等已经行业准入的企业,等量或差额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按工信部公告(工产业2010第122号)规定的时限淘汰落后产能。炭素制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适当发展高品质炭素制品。支持

25、仕达炭素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满足省内钢铁、铁合金(工业硅)、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的需要。耐火材料。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适当发展高端耐材产品,满足省内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生产和节能减排的需要。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攀钢集团低品位、表外及尾矿和烧结、焦化等资源综合利用,川威集团烧结余热发电、干熄焦清洁机制生产项目以及钛铬镍综合利用,达钢集团煤焦油深加工、高焦炉煤气制甲醇节能技改,高品质新型碳素材料、氢燃料电池、甲醇合成汽油、聚甲醛、合成氨生产中CO2回收综合利用、甲醇驰放气提氢精制粗苯综合利用以及干熄焦节能、烧结余热和高炉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六.工作措施(一)

26、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的动力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一是要支持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的产业优势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紧紧围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延伸产品链,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全行业要加快推进140个项目建设,总投资 亿元,力争早日建成,投产达效。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营业收入 亿元,利税 亿元。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到2015年,全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0万吨,落后铁合金产能20万吨,落后焦炭产能100万吨。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帮助淘汰企业尽可能获得国家政策性补偿。比照国家政策,鼓励各市(州)设立淘汰落后专项,用于符合投资管理规定,项目审批手续齐备,因产业

27、政策调整而需要淘汰的企业,在职工安置,资产补偿,呆坏账核销,企业转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偿,确保社会稳定。二是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开展产业共性、关键、平台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钒钛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三是要把握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新趋势,围绕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推进信息化要素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融合,努力使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促进行

28、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四是在省工业发展资金中,设立钒钛钢铁产业发展专项,重点支持钒钛钢铁及配套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步伐,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加快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鼓励省内相关市(州)政府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矾钛钢铁产业的发展。简化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安评、能评和土地佂用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加快技术改造项目的进度。(二)大力推进联合重组。遵循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切实推进省内钒钛铁产业的战略重组。支持川威集团、达钢集团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多方位的战略合作。支持省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同类型企业特别是采选类企业的联合重组,支持企业沿上

29、下游产业链实施整合。支持和鼓励省内产业骨干企业,对现有钒钛矿山企业 进行参股、兼并,推动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鼓励国内外大型钢铁集团和具有高新技术的钢铁集团到我省投资,兼并重组,(三)加快产业园区的发展结构调整的载体在园区。紧紧围绕建设攀枝花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引导钒钛钢铁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和聚集,通过帮助园区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公共物流、员工培训、专业市场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建设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江油特殊钢产业集聚发展区、成都清白江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威远连界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达州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乐山沙

30、湾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广元冶金产业集聚发展区,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实现钒钛钢铁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配套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全行业要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将节能减排与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强化节能减排计量管理,提高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切实加强环保监测、减排核查、清洁生产审核、能耗限额标准执行监察,进一步提升钒

31、钛钢铁产业发展的空间。(五)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对重点钒钛钢铁企业保障煤、电、气供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直购电试点范围,充分利用我省水电资源的优势,支持水电冶结合,研究并逐步建立钒钛开发与丰富水电资源配套发展的机制,促进钒钛钢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向金融机构推荐行业内的优势重点企业和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支持,鼓励和帮助骨干钒钛钢铁及配套企业通过债券和票据融资。鼓励和帮助龙蟒集团、川威集团、达兴能源、德胜集团、攀阳钒钛等企业尽快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钒钛钢铁企业进行再融资。(六)继续支持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和骨干钒钛钢铁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

32、免收各地自行设定的各种收费和基金。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50号令),支持开发利用低品位、表外矿和尾矿的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50%(计算矿产品销售收入和扣除运杂费),对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推广运用高新技术支出的技术开发费用,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七)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引进资本、技术,扩散产品,促进发展。积极拓展与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内的广泛合作,拓宽产品出口市场。附件2:四川省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

33、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收入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四川省有色金属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一)四川有色金属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但是我省有色金属产业仍然实现了较快发展,规模总量上攀,特色优势突出;资源利用提升,节能减排有效;产业集聚凸现,行业基础夯实,创新应用加速,取得显著成效。1、规模总量上攀,特色优势突出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省有色金属产业较好地保持了品种多和非常用品产量大的优势,同时在规模总量和主要生产经营指标

34、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各省区的排位大幅度提升。铜、铝、铅锌等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会理昆鹏铜业、广安科塔公司、四川宏达集团、西昌合力锌业公司、西昌冶炼厂、会理锌矿、石棉汇得利、阿坝铝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硅、锂、钨钼及稀土等新材料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其中,硅、锂系列产品的产能、产量和综合技术开发能力全国第一,硬质合金、钨钼制品、硬面材料、稀土系列产品居全国第二。一是以四川新光硅业、东汽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四川永祥多晶硅、天威四川硅业、乐电天威、永旺硅业等为代表的我省多晶硅、单晶硅及高纯金属,在全国同行业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二是以自贡硬质合金公司为代表的我省硬质合金及

35、钨钼制品在国内三分天下有其一,自硬公司的规模全国第二,世界第五,一半以上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三是以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黄铭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建中锂钙有限公司、阿坝广盛锂业为代表的我省锂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四是以四川江铜稀土有限公司、四川汉鑫矿业等为代表的我省稀土矿业,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开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管理、做大产业”的思路,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以乐山盛和稀土为代表的冶炼分离企业有了快速发展。以成都光明光电、四川瑞泽科技、四川新力光源、四川中自尾气、绵阳西磁公司、成都银河磁体等企业在稀土应用领域研发成果丰硕,稀土磁性材

36、料、高性能光学玻璃、长余辉蓄光发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稀土环保材料等应用产品综合技术国内领先。截止2010年底,我省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约91.6万吨,比2005年增长55.3%。其中:电解铝58.5万吨,增长57%;电解锌32.5万吨,增长50.5%;铜、铝加工材产量38万吨,增长149.2%;多晶硅从无到有,产量达到7285吨;黄金产量4.32吨,增长89.5%。全省规模以上有色工业企业工业销售收入628亿元,增长225.4%;利润21.6亿元,增长125%。2、资源利用提升,节能减排有效“十一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攻关成果,采用对生态环境破

37、坏和影响最小的工艺和大型、先进的设备,通过多种综合手段,从理念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上最大化的利用资源,特别是对我省过去难以利用的低品位、难选的伴生共生矿和冶炼废渣进行了综合回收利用,成功地获取了铜、铟、锗、钼、钴、镍、金、银等稀贵金属资源,初步实现了产业形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以加强行业准入、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加快短流程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提高金属加工成材率等手段,实施有色金属冶(熔)炼炉窑余热、余气回收利用节能改造,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四川宏达集团、西昌合力锌业公司、西昌冶炼厂、康西铜业有限责任公

38、司等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烟气治理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二氧化硫污染。四川启明星铝业公司、广元启明星铝业公司、其亚铝业公司、阿坝铝厂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和含氟烟气干法净化回收技术,解决了氟污染和沥青烟气污染。3、产业集聚凸现,行业基础夯实“十一五”期间,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我省有色企业的重组推进卓有成效,加快了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环境的步伐。如凉山矿业股份公司引入云南铜业集团公司,康西铜业股份公司引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引入五矿集团湖南有色集团公司,四川宏达集团公司控股云南金鼎锌业股份公司,山东鲁能投资眉山启明星铝业公司,中铝公司控股华西铝业公司,河北天威

39、保变集团公司参股乐山新光硅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江西铜业兼并重组冕宁牦牛坪稀土等,投资主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逐步实现了多元化,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投资和战略重组。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硅材料及光伏、锂材料和新能源、稀土、硬质合金及钨钼制品等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凸现。同时,行业基础进一步夯实。铜、铝、铅锌资源勘探力度加大,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升,行业基础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眉山铝硅工业园区、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冕宁稀土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进度,成为全省有色金属产业

40、发展的重要载体。4、创新应用加速,取得显著成效尽管有色金属工业是古老的资源开发产业,但科技创新仍是推动我省有色工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十一五”期间,新建、改扩建项目 个,始终立足高起点,大力推广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如我省的硅、锂、稀土、硬质合金及钨钼制品、铝、铅锌、铜等产业其工艺装备水平均居国内先进水平。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使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大大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省内有色金属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电解铝产能超过30万吨的企业、铜产能超过20万吨的企业一家也没有,锌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仅一家,稀土采、选、冶、加工企业产能超过万吨的

41、企业仅一家。二是产品档次偏低。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铜、铅、锌等品种多为矿产品或初级冶炼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缺少资源支撑。铜和锌冶炼企业主要原料铜精矿和锌精矿、电解铝企业所需氧化铝、硬质合金及钨钼制品企业主要原料钨精矿、钼精矿等依赖从省外和国外购入,企业做大规模受限。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格局,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未改变,“十二五”期间,预计世界经济将维持3.5%以上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和调整将孕育有色金属产业新的发展机遇。预计世界有色金属产品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2015年精炼铜产量将达到2110万吨,电解铝产

42、量将达到5260万吨,铅锌产量2173万吨。“十二五”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快速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之中,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促使有色金属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仍会有良好的发展。预计2015年我国铜需求量830万吨左右,电解铝需求量2100万吨左右,铅锌需求量1230万吨左右。“十二五”我省将进入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

43、我省有色金属工业要紧紧抓住目前资源、投资、设备、技术、人才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做强优势企业,提升竞争力。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促进全行业平稳运行,适应和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为先导,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在发展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品的同时,全力发展高性能有

44、色金属新材料,实现产业升级,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的稀有金属工业强省和水电冶炼一体化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大省。(二)基本原则1、扶优扶强原则鼎力扶持硅、锂、黄金、稀土、硬质合金及钨钼制品等特色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支持现有铝、铜、铅锌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提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对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小采选,小冶炼企业加快淘汰。2、结构优化升级原则以产业重组、国内外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品链,发展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增强竞争力。3、自主创新原则加快技改和创新的步伐,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

45、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保护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三)发展目标1、主要经济指标到2015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80万吨,其中电解铝80万吨,锌70万吨,铜等其他30万吨。六种主要有色金属精矿金属含量80万吨。其中:铜精矿金属含量9万吨;铅精矿金属含量25万吨;锌精矿金属含量40万吨。铜、铝加工材50万吨;硬质合金、钨钼制品及硬面材料1万吨;多晶硅5万吨;锂产品15万吨;稀土及各类加工产品10万吨;黄金产量6.5吨。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现价)600亿元,利润6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2、结构优

46、化目标到2015年,产品深加工取得突破,铝加工材产量相当于电解铝产量的90%以上,稀土应用量相当于矿产品量的90%以上。加快发展硅、锂深加工产品,巩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钨钼制品及硬面材料,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力争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努力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西部最大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3、节能环保目标铝、铅锌冶炼综合能耗降低10%,吨铝直流电耗下降到12500千瓦时以下,粗铅冶炼综合能耗低于每吨380千克标准煤、硫利用率达到97%,吨锌直流电耗下降到2850千瓦时以下。余热基本回收利用。铜铅锌镍冶炼行业二氧化硫、粉尘排放和铝冶炼氟化物、粉尘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加强

47、再生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四、发展重点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四川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重点如下:(一)重点产业链硅材料产业链。包括工业硅多(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及多晶硅副产物利用。锂产业链。包括锂辉矿采选锂盐加工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硬质合金、钨钼制品及硬面材料产业链。包括硬质合金、钨钼制品及硬面材料各种工具。稀土产业链。包括稀土矿采选冶炼分离稀土金属生产稀土应用。铜铝铅锌产业链。包括矿山采选冶炼新材料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包括低品位、多金属、尾矿等资源回收利用,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二)重点产品硅材料: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及组件、多晶硅副

48、产物;锂材料: 电池级氢氧化锂、氯化锂、碳酸锂、磷酸铁锂、金属锂及锂材硬质合金、钨钼制品及硬面材料:硬质合金采掘工具、钨钼深加工制品、整体硬质合金刀具、超细碳化钨及碳化钨钴复合材料、超粗硬质合金制品、硬面材料、精密耐磨零件、药芯焊丝、特种焊条、烧结焊剂。稀土材料:稀土金属、稀土催化燃烧器具、汽摩排气催化剂、稀土永磁材料、镧系光学玻璃、稀土蓄光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农用环保材料、稀土陶瓷、稀土微孔金属水处理元件。铜铝铅锌:无氧铜杆、铜线、铜带、特种铜管(棒)、铜箔、双钩线、铜合金等下游产品;电解铝及工业铝型材、隔热隔音材料等下游深加工产品;铅锌合金及制品、制件等以及铟、锗、钼、钴、镍、金、银等回收产品。黄金:黄金及制品。(三)重点技术硅材料重点突破4项技术:一是完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发展混合法多晶硅生产技术、大型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以及配套装备技术、低能耗氢化技术,突破四氯化硅循环利用、尾气和热能回收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二是积极开发硅烷法、物理冶金法等低成本低污染多晶硅生产技术;三是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