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23031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 DZ 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1986-08-23发布 1987-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批准目 录 1 总则12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精度要求221 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222 各类型水源地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42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实物工作量的确定及主要勘察方法6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031 遥感图象解译1032 水文地质测绘1133 水文地质物探1234 水文地质钻探1435 抽水试验1736 水、土、岩分析实验2137 地下水动态观测234 地下水资源评价2441 地下水水量计算与评价2442 地下水水质评价

2、295 地下水资源保护3051 勘察期间地下水资源保护3052 开采期间地下水资源保护316 资料综合整理与报告编制32附 录 A34附 录 B361 总则 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之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勘察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首要环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和其他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 1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查明勘察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为水源地的选择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勘察重点是:圈定

3、富水地段,选择供水水源地;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和水质;研究与相邻水源地的关系;论证地下水合理的开采方案,预测水源地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4 水源地供水规模分级标准: 特大型水源地:可开采量大于15万立方米日; 大型水源地:可开采量515万立方米日; 中型水源地:可开采量15万立方米日; 小型水源地:可开采量小于1万立方米日。 小型水源地供水规模下限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制定。 15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勘察工作分为前期论证、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开采四个阶段。其勘察精度应满足相应给水设计阶段的要求。 前期论证阶段:在搜集与分析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和

4、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概略计算地下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圈定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必要时,对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探;初步查明其水文地质条件。提供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D级级别的要求,为城镇和经济区的规划、大型建设项目总体设计(预可行性研究)以及厂址选择提供水源依据。 初步勘察阶段:为特定的供水目的,对富水地段进行比较,选择供水水源地。要求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对兴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可能性作出评价,确定布置水源地的有利地段及详细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C级级别的要求,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提供地下水源依据。

5、 详细勘察阶段:在初步勘察工作的基础上选定的或根据已有资料论证适宜兴建供水水源地的地段,并巳列入国家计划或有对口单位需要时,应进行详细勘察工作。要求在详细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钻探、试验等手段,对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长期开采的保证程度作出可靠的评价,建立并初步论证地下水渗流的解析模型或数值模型,预测开采期间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开采后对邻近已建水源地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为设计项目编制水源地的技术设计提供依据。提供的地下水资源应满足B级级别要求。 开采阶段:对中型以上水源地,在开采过程中,验证地下水资源,查明扩大水源的可能性;针对出现的水量减少、水质恶化以及不良工程地

6、质现象等问题,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必要时辅以勘探、试验等手段;继续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利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动态资料及补充勘探、试验资料,计算地下水A级资源,提出调整地下水开发方案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在条件具备时,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及数据库。 对一个开发建设地区的供水水源进行宏观规划时,一般应进行前期论证工作,但对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可以不进行本阶段的工作。小型水源地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研究程度较高、水源地已基本确定的中型以上水源地,其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可合并进行。为扩建水源地所进行的补充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达到详细勘察阶段的精度要求。 16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般采用遥感、水文地质测绘、物探、

7、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以及水、土及岩石的分析鉴定等综合手段。根据不同水源地类型、不同勘察阶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所侧重地选用勘察方法。尽量利用系统工程和先进技术,以提高勘察精度,减少工作量。 1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充分搜集地质、水文地质、物探、遥感、气象、水文及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等资料。在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源地规模、勘察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水文地质勘察内容和工作量。小型水源地或承包项目,可根据当地情况按合同灵活掌握,不受本规范约束。 18 设计书的编制 181 勘察工作开始前,应首先编制勘察设计书,作为勘察工作

8、的依据。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自然、经济地理概况,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初步分区,各项工作的布置及工作量,勘察技术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机具设备,人员组成,经济预算,工作计划,预期成果等。 182 编制设计书前,首先应综合分析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现有资料不足时,应进行现场踏勘。 183 设计书应经过广泛讨论修定,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征求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意见。凡由主管部门下达的勘察任务,应呈报主管部门批准执行,在执行中如发现设计不妥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如变更较大,需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184 勘察设计书中应附勘察任务书。 2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精度要求 2

9、1 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11 根据主要含水层的类型、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将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四类十三型(表1)。 表1 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 类 型 分 布 地 区 孔 隙 水 类 水 源 地 山间河谷型 狭长山间河谷地区 傍河型 具有常水头河流的傍河冲积平原地区 冲洪积扇型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及山间盆地冲积、洪积扇地区 冲积、湖积平原型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至滨海平原之间的宽阔平原及大型盆地的中部地区 滨海平原型 滨海平原地区 河口三角洲型 河流入海口及内陆湖口三角洲地区 岩溶 水类 水源地 裸露岩溶型 碳酸盐岩类大片或块段出露地区 隐伏岩溶型 岩溶地层大部分被其他地层覆盖地

10、区 裂隙 水类 水源地 红层孔隙裂隙型 主要指三迭纪以后的、以红色为主夹有杂色薄层的泥岩、砂岩、砾岩分区布 碎屑岩裂隙型 指侏罗纪以前的以砂岩、页岩为主的地层分布区 玄武岩裂隙孔洞型 主要指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区 块状岩石孔隙裂隙型 主要指火成岩、片麻岩、混合岩分布区的风化带、接触带、断裂带 混合类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水源地类型分布区 注:考虑到有些水源地类型资料不多,如黄土型、沙漠型、冻土型等,暂不列入本表。 212 根据地下水类别、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及水质特征,按照对地下水勘察的难易程度,将水源地划分为三类九型(表2)。 表2 水源地勘察难易程度分类 类 型 水文地质特征 孔 隙

11、水 类 简单型 浅埋的单层或双层含水层,岩性、厚度比较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补给条件较好,水质简单 中等型 双层或多层含水层,岩性、厚度不很稳定,补给条件与水质比较复杂 复杂型 埋藏较深的多层含水层,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补给条件不易搞清,水质复杂或咸、淡水相间,开采后易与咸水层或海水发生水力联系 岩 溶 水 类 简单型 地质构造简单,可溶岩裸露或半裸露,岩溶发育比较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简单 中等型 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可溶岩埋藏较浅(一般小于50米),岩溶发育不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较复杂 复杂型 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埋藏较深,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复杂 裂 隙 水 类 简单型

12、 含水层比较稳定,补给条件及水质较好,埋藏条件比较简单,一般多为浅层层间承压水或强烈风化带潜水 中等型 含水层不稳定,地质构造、补给条件及水质较为复杂,一般为深埋的断续分布的多层层间承压水或断裂带脉状水 复杂型 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带)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为构造裂隙水或断裂带脉状水 22 各类型水源地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221 各类型水源地,除查明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外,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查明相应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222 山间河谷及傍河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河谷与河谷阶地的类型、分布范围,古河道的分布范围,河流水文特征; b山区地下水对河谷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c

13、地下水与河水在不同的河谷地段和不同时期的相互补排关系; d河水补给地下水途径、补给带宽度、河床沉积物结构。多泥沙河流尽可能确定淤积系数。 223 冲洪积扇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山前冲洪积扇和掩埋冲洪积扇的沉积结构、分布范围及水文地质条件; b山区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断裂与坳陷对冲洪积扇的形成作用,调查本流域范围内的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山区河流与地下水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c地下水溢出带分布范围、溢流量。 224 冲积、湖积平原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河系堆积物的沉积关系,岩相特点及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范围; b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

14、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c第四纪陆相与海相堆积物的接触形式。 225 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海岸性质、海滨变迁、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确定地下水、河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排关系; b三角洲的面积、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位置,尽可能查明三角洲的形成时代和变迁情况; c咸、淡水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天然或开采条件下的补、排转化关系。 226 裸露岩溶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界线及分布范围,圈定地下河补给区,大致确定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及其变动情况; b地下河的分布及其大致轨迹; c地下河天窗、溶洞深

15、潭、季节性溢洪湖、落水洞、洼地、干谷、地下河出口以及地表水消失和再现等岩溶地质现象; d基本查明岩溶管道、洞穴、溶孔的发育规律及充填情况,查明岩溶发育程度及垂直分带; e调查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查明有利于岩溶水形成的地层层位,褶皱部位和断裂带等富水地段; f调查岩溶大泉的形成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确定岩溶大泉的泉域范围、泉流量及泉水下游的地下水排泄量; g选择典型地段分别在旱季、雨季和洪峰期进行连通试验。查明地下河连通情况和地下水的流向、流速、流量以及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岩溶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h对大型洞穴应进行专门调查与测量。 2

16、27 隐伏岩溶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盖层类型(松散层或碎屑岩类盖层或双重盖层)、分布及厚度、盖层的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岩溶水的水力特征; b岩溶发育的主要层位、深度及其发育特征,着重研究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确定主要岩溶洞穴通道的大体空间分布位置、充填情况、岩溶水的富集规律与边界条件; c当隐伏岩溶区相邻的补给区或排泄区为裸露岩溶时,应利用邻区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补给与排泄条件,作为该区岩溶水资源评价的依据; d岩溶矿区,应充分收集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供、排结合的可能性。 228 红层孔隙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红层中的溶蚀孔洞发育规律,

17、以及砂岩、砾岩岩层的分布、厚度及富水性; b浅层孔隙裂隙潜水富集部位; c褶皱、断裂及裂隙对地下水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 229 碎屑岩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软硬相间地层组合情况及其中硬脆性岩层的厚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确定其局部富水地段,查明单一硬脆性岩层的断裂构造富水带; b可溶岩夹层的分布、溶蚀程度,确定其富水性; c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上出露的泉及其裂隙富水带。 2210玄武岩裂隙孔洞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各期玄武岩顶气孔带、底气孔带、原生柱状裂隙、大型孔洞的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能,各喷发间断期的沉积物特征及分布规律; b玄武岩裂隙、孔洞发育层与

18、凝灰岩等隔水层接触带的富水情况。 2211 块状岩石孔隙裂隙型一般应查明的专门水文地质问题: a风化壳的性质、深度、分布规律和含水性能,确定具有一定汇水面积的富水地段; b岩浆岩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宽度、破碎情况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其富水情况; c脉岩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关系、透水性以及脉岩迎水面裂隙带和脉岩与断裂相交部位的富水程度; d断裂带与节理密集带的产状、规模、充填及富水情况。 2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实物工作量的确定及主要勘察方法 23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区范围,中型以上水源地可参照表3执行;小型水源地可根据供水目的和需水量而定。 表3 中型以上水源地勘察工作区范围 勘察阶段 比

19、例尺 测 绘 范 围 勘 探 范 围 前期论证阶段 1:20万-1:5万 根据城市、经济区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方案或设想,结合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应尽量包括完整的自然单元 初步勘察阶段 1:5万-1:25万 前期论证阶段中确定的若干个富水地段所在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平原地区可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主要在富水地段。必要时,在相邻水文地质单元布置少量勘探孔,以查明边界条件 详细勘察阶段 1:25万-1:1万 初步勘察阶段选定的水源地。宜大于预计地下水开采漏斗影响范围 232 水文地质测绘的技术定额应根据勘察阶段、目的、任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合理安排,不能平均使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为

20、前提,满足相应勘察阶段的精度要求为准则,不能单纯追求工作量。表4规定可供编写设计使用。 233 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初步勘察阶段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只作些补充工作。工作量可参照相同比例尺的物探规程、规范执行。 234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可按表5规定执行。当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时,还应适当增加抽水试验孔的钻探工作量。 235 抽水试验工作量可按表6规定执行。 表6 抽水试验工作量一览表勘察阶段 试验类别 孔隙水 岩溶水 裂隙水 初 步 勘 察 阶 段 单孔抽水 抽水钻孔占控制性勘探孔(不包括观测孔)数的百分比(%) 60 凡具有供水价值和对参数计算有意义的钻孔均应抽水 稳定时间(小时) 824 多

21、孔抽水 抽水孔组数 每个有供水价值的参数区至少1组 最短延续时间(天) 7 10 详 细 勘 察 阶 段 群孔干 扰抽水 抽水孔组数 1 总抽水量占提交可开采量的百分比(%) 30 50 最短延续时间(天) 10 15 试验性开 采抽水 抽水孔组数 1* 1 总出水量 接近需水量 最短延续时间(天) 30(枯水期进行) *凡作了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水源地,可不作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236 水文地质测绘水样分析工作量按表4规定执行。勘探钻孔水样分析工作量及分析项目按3612要求执行。 237 岩(土)样分析工作量,对松散层地区的取芯孔应取粒度分析样(取样间距见第3章)。每个中型以上水源地尽量选取

22、12个钻孔采取孢粉、微体古生物、古地磁等分析样品。 对基岩地区,每个中型以上源地应选12个钻孔采取岩石镜下鉴定样品;可溶岩应同时采取岩石化学分析样品。 238 地下水动态观测范围应大于勘探区范围。观测孔密度可按表7规定执行。表中观测尽量利用已有钻孔或其他水点,必要时可布置专门地下水动态观测孔。表7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密度 个/平方公里孔 隙 水岩 溶 水裂 隙 水裸露岩溶型隐伏岩溶型初步勘察阶段0.500.300.050.200.030.100.050.20详细勘察阶段0.30.50.20.40.10.30.20.4开采阶段0.20.40.10.30.10.40.10.3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23、量,应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及水源地勘察难易程度分类来确定,简单型取工作量下限定额,复杂型取上限定额,中等型取中间值。 239 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方法及工作内容可参照表8执行。 表8 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方法及工作内容 方法工作 内容勘察阶段遥 感 测 绘 物 探 钻 探 水文地质试验 动态观测 前 期 论 证 阶 段 搜集卫星图象、航空相片等遥感图象,进行室内水文地质解译,编制水文地质解译图 充分利用已有1:20万、1:10万水文地质普查和其他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面踏勘。对有供水前景的地段,根据需要做少量水文地质调查 搜集、分析、整理地面物探和测井资料 若地区研究程度不能

24、满足规划要求,可布置少量勘探孔 若计算参数不能满足规划要求,可作少量水试验 搜集地下水动态和水文气象资料,利用已有井、孔、泉和地表水测流点进行动态观测 初 步 勘 察 阶 段 进行图象处理、野外验证,制作相片镶嵌图编制详细水文地质解译图 全面进行水文地质测绘。若无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底图,应进行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勘探区开展与测绘同比例尺的地面物探工作,全面开展地球物理测井;定量解译物探资料 布置控制性勘孔、多孔抽水试验孔及观测孔 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 建立控制性地下水长期观测孔和井、泉、地表水测流点 详细勘察阶段 根据需要对水源区进行补充水文地质测绘 少量补充性物探工作 布置群孔干扰

25、抽水试验孔或试验性开采抽水孔及观测孔 进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或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根据需要补充单孔及多孔抽水试验 在初步勘察基础上健全地下水观测网点 开 采 阶 段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专门性地面物探和测井工作 专门性钻探 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和其他专门性试验研究,如模拟试验、建立水源地管理模型井型、结构等开采技术研究、人工回灌试验、地下水污染机理研究以及水源地其他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等 继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长观工作,建立地下水动态预报模型,并建立与专门性试验有关的观测工作 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31 遥感图象解译 311 遥感图象解译主要适用于前期论证阶段和初步勘察阶段。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

26、质测绘,并贯穿其整个过程,以提供编写设计、布置水文地质观测路线的依据。达到减少水文地质测绘工作量,提高工作精度的目的。 312 一般使用的遥感图象为卫星图象和航空相片,必要时,在卫星图象和航空相片解译的基础上提出课题,进行红外扫描或其他专门遥感飞行,获得相应的遥感图象。 313 遥感图象解译的基本要求: 3131 进行相片质量鉴定。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包括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资料)和野外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水文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3132 应选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比例尺卫星图象进行水文地质对比解译。图象比例尺可根据卫星图象质量放大到1:50万至1:25万。 3133 使用

27、的航空相片比例尺,尽量接近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不宜小于1:5万。 3134 为发挥卫星图象视域范围大、反映构造轮廓清楚的客观效果,和航空相片局部细节详细的长处,卫星图象和航空相片最好结合使用。但在进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时,卫星图象也可单独使用。 3135 遥感图象解译一般采用目视解译和航空立体镜的光学机械解译,尽可能采用假彩色合成为主的电子光学解译和计算机图象处理,以提高解译水下和效果。 3136 遥感图象解译,应结合已有的地面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进行。 3137 单张相片及镶嵌图的解译结果,可采用徒手或仪器转绘到与测绘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底图上,统一编绘成解译成果图。 314 遥感图象

28、主要解译下列内容: a划分主要地貌单元,判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b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构造位置; c各种岩溶形态和成因类型; d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判定泉点、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地表水渗失带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e古河道、浅层淡水的分布范围; f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5 遥感图象室内解译成果的野外验证 3151 野外验证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a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b外推解译成果; c解译新增加的及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3152 验证方法: a通过路线踏勘或水

29、文地质测绘对新增或外推的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成果进行验证,以期达到减少测绘工作量的目的; b通过勘探对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验证,必要时可专门布置少量的物探、钻探工作。 316 通过遥感图象解译,应提交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遥感图象水文地质解译图及文字说明。根据需要,可分别编制地貌、地质构造解译图、相片镶嵌图和典型象片图等。 317 通过遥感图象解译,能够解决或基本能够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地区,可不作或少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减少野外工作量。32 水文地质测绘 321 水文地质测绘的底图应采用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如只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时,应进行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30、 322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或顺河谷、沟谷、地貌形态变化显著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方向布置;为追索含水层或地质构造,可沿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 水文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有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 323 水文地质测绘主要调查内容: a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查明地层、构造、含水层的分布、地下水富集等与地貌形态的关系; b地层岩性、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查明地层岩性与地下水富集的关系; c褶皱、断裂、裂隙等地质构造的形态、成因类型、产状及规模,查明褶皱构造的富水部位及向斜盆地、单斜构造可能形成自流水的地质条件,判定断

31、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富水地段的位置及其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确定新构造的发育特点与老构造的成生关系及其富水性; d含水层性质、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各含水层(组)或含水带的埋藏和分布的一般规律; e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 f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泉水流量、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资料,确定主要泉的泉域范围; g钻孔和水井的类型、深度、结构和地层剖面,测定井孔的水位、水量、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h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i初步查明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与污染途径; j测定地表水

32、体的规模、水位、流量、流速、水质和水温,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k调查地下水、地表水开采利用情况,搜集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3 水文地质物探 331 地面物探 3311 基本要求: a地面物探的目的,是圈定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富水区,提高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质量,指导勘探钻孔的布置,提高钻探效果和减少钻探工作量; b凡只有地球物理前提,且可以消除人工物理场干扰的地区,均应进行地面物探工作,根据测区水文地质条件、被探测体的地球物理特性等因素选择物探方法; c地面物探工作,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基础上,于钻探工程设计之前进行,以指导勘探钻孔的合理布置。 3312 地面物探主要探明

33、下列内容: a含水层(带)的分布范围、厚度、埋深、富水性,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 b埋藏冲洪积扇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上覆冲洪积扇储水结构的边界条件、底板形态; c古河道的形态、规模、掩埋深度及富水件; d咸水分布范围、厚度,以及咸水区内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e岩溶发育的分布位置、发育程度及其深度,寻找隐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河; f覆盖层厚度、隐忧断裂带、接触带和沉积间断面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其富水的可能性。 3313 不同类型水源地可按表9选用物探方法。 表9 不同类型水源地地面物探方法 类 型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孔隙水 电测深、浅层地震 岩溶水 电阻率、浅层地震、重力测量、频率测深、甚低频或声

34、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找水方法、连通试验(同位素示踪、食盐示踪、地质炸弹) 裂隙水 沉积岩 各种电剖面、浅层地震、频率测深、声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找水方法 火成岩 各种电剖面、浅层地震、频率测深、磁法、放射性找水方法、甚低频及声频大地电场 3314 地面物探可单独提交报告。附各种物探平面图、剖面图、物探解释推断的水文地质平面图、剖面图。 332 地球物理测井 3321 地球物理测井的目的,是弥补岩芯采取率的不足,在钻孔中取得更多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减少取芯孔数,指导成井。 3322 勘探钻孔一般均应进行地球物理测井。结合测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有效的测井方法和最佳技术条件。每个钻孔至少测量三种参数曲

35、线。 3323 地球物理测井主要探测下列内容: a钻孔地质剖面、断裂带、裂隙带、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及厚度; b含水层(带)的位置及厚度; c咸、淡水的分界面; d抽水试验孔的涌水量与含水层地下水有效进水深度的关系; e测量钻孔孔径、孔斜、井液,寻找井内事故位置; f尽可能测定含水层的岩性、密度、孔隙度、渗透系数及地下水的矿化度、流速、流向、流量等。 3324 不同地质类型的钻孔宜按表10选择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表10 不同地质类型钻孔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项目 类型 应 测 项 目 选 测 项 目 松散层 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 井斜、抽水孔井中地下水流速、流量、井径、井温、伽马伽马 基岩 电阻

36、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中流体测量 超声成象、井径、井斜、声速、伽马伽马、井液电阻率、井温、钻孔电磁波 3325 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结束后,应按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要求提交测井综合曲线图、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成果及文字总结。34 水文地质钻探 341 钻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探钻孔一般在水文地质测绘和地面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布置; b钻探工作量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物探、钻探和机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分配; c应结合水文地质计算方法布孔,注意边界条件的确定; d根据“以探为主、探采结合”的原则,应考虑未来生产井的格局和长期观测孔的需要布孔,做到一孔多用。 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勘探钻孔一般应按表11的原则布置

37、。 表11 勘探钻孔布置原则 类 型 一般 原 则 特 殊 要 求 孔 隙 水 山间河谷 及傍河型 1垂直或平行地下水流向及主要含水地质体布置勘探线。 2结合水文地质计算方法布置 主要勘探线应垂直河谷,其辅助勘探线可平行河谷 冲洪积扇型 主要勘探线应沿着扇轴线方向布置,辅助勘探线在富水地段垂直扇轴方向布置 冲积、湖 积平原型 勘探线可垂直古河道布置 滨海平原及 河口三角洲型 在沿海咸水分布区,主要勘探线宜垂直海岸线布置 岩 溶 水 裸露岩溶型 1控制储水构造及边界条件。 2富水性较均匀的含水层,勘探线一般应垂直主要构造线或沿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孔。 3地下水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勘探

38、孔宜布置在下列富水地段: 根据岩溶地貌、岩溶发育规律布孔 隐伏岩溶型 根据物探资料,在隐伏断裂交叉部位和隐伏岩溶天窗区或物探异常点布孔 裂 隙 水 红层孔隙裂 隙型 钙质砂岩、砾岩及风化层厚度较大的汇水区均匀布孔 碎屑岩 裂隙型 a背斜的倾没端和向斜轴部构造变动显著的地段;b地层走向剧变部位;c断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d沉积岩与火成岩脉或侵入体的接触带;e可溶岩与其他岩层的接触带,f地下水集中排泄带;g岩溶发育部仕;h地貌上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地段 玄武岩裂隙孔洞型 块状岩石孔隙裂隙型 碎屑岩裂 隙型 1重点在硬脆性岩层、灰岩夹层、沉积间断面分布位置上布孔 2富集层间裂隙水的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一

39、般应垂直构造线布孔 玄武岩裂 隙孔洞型 布置于玄武岩管道洞穴、气室洞穴及裂隙发育地段 块状岩石 孔隙裂隙型 1布置在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风化带和风化裂隙发育地段。 2布置于中厚层变质岩构造裂隙发育带 混合类型 主要勘探线应控制对水源地起主导作用的水文地质类型,辅助勘探线可结合次要水文地质类型布置 342 勘探钻孔原则上都应采取岩芯。当通过地球物理测井,满足了3323之a、b要求,基本掌握了含水层变化规律的地区,取芯扎数可适当减少。 343 勘探钻孔深度,一般要求揭穿供水目的层(带)。松散地层地区,应有部分控制性深孔或打到基岩的钻孔。 344 勘探钻孔及抽水试验孔井管宜选用钢管或铸铁管,各种观测孔

40、井管可选用塑料管或玻璃钢管。 345 滤水管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抽水试验孔滤水管孔隙率一般不小于20; b滤水管缠丝间距和填砾规格应符合表12规定; 表12 缠丝间距和填砾规格表 含水层分类 滤水管缠丝间距 毫米 围填砾料直径 毫米 粉细砂 075100 100200 细中砂 100150 200400 中粗砂 100200 200600 砂砾卵石 200300 6001000 c抽水孔滤水管的口径,在松散含水层中应不小于200毫米,破碎基岩含水层应不小于150毫米,观测孔滤水管口径一般不小于89毫米; d抽水孔滤水管的下端应有管底封闭的沉淀管,其长度可根据孔深确定,一般为28米。 346

41、 滤水管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洗井。根据地层岩性、钻孔结构、孔管材料和设备情况可灵活选用机械的或化学的洗井方法,以满足洗井质量检验标准为准则。 347 洗井质量检验标准: a洗井后通过两次简易抽水试验对比验证,单孔涌水量增大不超过5,动水位升降不超过水位下降值的1; b断续大强度洗井,井水不出现混浊现象; c采用活塞洗井法洗井后,井内沉砂不上升或基本不上升; d与相同条件的生产井比较,单位涌水量应基本一致。 348 钻孔质量要求: a钻孔孔径:抽水试验孔应尽量与设计开采井孔径一致,松散地层钻孔应保证滤水管外有75100毫米的填砾厚度。地质孔、观测孔,在松散地层中,应确保下入89毫米的滤水管,基岩钻孔

42、口径一般不少于91毫米; b孔斜:每100米间距内不超过20,随着钻孔的加深可以递增计算; c冲洗液:一般要求使用清水钻进,但可以根据地层稳定程度和水源条件,合理选择清水或泥浆作为钻进冲洗液; d钻孔止水(或封孔):分层抽水试验钻孔,或穿过工业矿体的钻孔均应按设计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止水或封孔; e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完整基岩平均不低于70(每层不低于60),砂性土、风化或破碎基岩平均不低于40(每层不低于30); f岩芯取样:采取的岩心试样应只有代表性,能反映取芯层的岩石特征,采取的试验样品必须满足试验要求; g钻进过程中,应连续地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并及时作好观测记录; h勘探钻孔(包括观

43、测孔)均应测量孔口坐标和高程。 349 钻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地质编录,钻孔竣工后及时提交钻孔地质柱状图、水文地质观测及岩芯记录表、测井曲线、岩芯揭片、素描或照片、采样及分析结果等地质资料,并编制钻孔综合成果图。35 抽水试验 351 基本要求 3511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a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b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c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d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