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蜀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一○年九月
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报告编写单位:四川蜀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委 托 单 位:大邑县出江镇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审 核:
总工程师:
院 长:
提交报告单位:四川蜀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资 质 等 级: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证 书 编 号: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08231004)号
提交报告日期:二○一○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任务由来 1
二、评估工作依据 1
三、评估工作目的与任务 2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3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3
二、以往工作程度 4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6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8
一 地理位置 8
二、气象、水文 9
三、地形地貌 11
四、地层岩性 11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2
六、工程地质条件 14
七、水文地质条件 16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8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8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8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9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9
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预测 19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6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原则及指标 26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7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28
四、防治措施 29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31
附图: 1、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分区评估图
2、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A-A′)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大邑县出江镇人民政府拟在成都市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修建“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工程项目。拟建区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根据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川国土资函﹙2005﹚116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应对征地区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委托四川蜀都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评估,针对工程总体规划要求,及工程建设布置等情况,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不包括对施工期临时驻地及营地进行评估)。签订了评估合同,并送交了委托书。
二、评估工作依据
本次评估主要依据有:
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
2、国务院令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4、“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5、“川国土资函[2005]116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工作的通知》。
6、国土资发[2008]168号《关于加强5.12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7、《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建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防灾避灾措施告知制度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9]58号);
三、评估工作目的与任务
1、评估工作目的
本次评估工作目的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用地及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情况、建设用地适宜性等做出评估,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对恢复重建的危害。
2、评估工作任务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建工程场地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现状调查和评估;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为工程建设用地审批和工程建设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要求为:
⑴. 确定评估工作的级别和范围。
⑵. 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评估,具体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等。
⑶. 查明评估范围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及基本特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规模。对其危险性作现状评估。
⑷. 评估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评估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⑸. 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⑹. 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1、工程和规划概况
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该工程占地面积约13355m2。根据委托方介绍,拟建工程主要包括:安置小区住房及附属设施。结构基础形式,荷载不详。
2、用地范围
工程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地理坐标:东经103°20′46″~103°20′53″,北纬30°34′04″~30°34′09″,面积约0.013355平方公里(约合20.00亩);为原农用地、荒坡地、农宅建筑等(照片1-1)。
照片1-1 征地区地貌特征
二、以往工作程度
建国以来,在大邑县境内,前人做过的地质工作较多,主要包括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区域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地质工作。主要简述如下:
1、区域地质:1975年由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域测量大队完成的《1:20万灌县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和1977年由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测大队四分队完成的《1:20万邛崃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全面反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时代与层序、地质构造和岩性等基础性的地质特征,为本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
2、区域水文地质:1977年和1981年由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分别完成的《1:20万邛崃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灌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较全面地反映了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与富水性及其补给、迳流和排泄特征等,为本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水文地质资料。
3、区域环境地质:1985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20万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对成都平原及周边县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的调查评价,其成果资料可供本次工作参考。
4、地质灾害: 2005年由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的《四川省大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8年4月由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完成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及2008年7月完成的大邑县“5.12”地震灾后《四川省大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建议稿);2009年10月有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的《四川省大邑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报告》比较全面的查清了区内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其成果资料是本次工作的基础资料,可直接用于本次工作的开展。
上述成果资料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为评估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评估工作依照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进行。我单位在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在充分收集了已有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抗震区划及勘察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地质调查法,对拟建场地及其影响区进行了1/2000的地质灾害调查及地质环境测绘工作,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工程地段实地绘制了地质剖面。评估区所用坐标采用Magellan型手持GPS实地测定,并根据1/1万航测地形图及1/500地形图明显地物相互核实校对后确定;通过调查测绘和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野外调查工作于2010年9月2日至4日完成,调查面积约0.41km2,在野外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了图件和报告,于2010年9月10日即时提出了全部成果资料。其工作过程按照如下框图进行(图1-1)。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
接受评估委托
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
划分评价级别、确定评价范围
综合评估
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提交报告或说明书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图1-1 评估工作程序框图
本次评估工作从接受任务到完成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完成的工作量如1-2。
表1-2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表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工作量
主 要 内 容
1
资料收集
份
5
建设的规划文件、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
2
野外调查
天
2
地面调查、重点部位调查、摄影
km2
0.41
点
18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点调查
3
剖面测量
km
0.4
4
资料整理
天
2
照片、收集资料、图件编制
5
报告编制
天
7
通过自检与审核认为,资料收集来源可靠,调查测绘准确详实,评估程序及工作方法符合要求,评估报告自检合格。评估成果资料可作为项目土地审批、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和指导性文件。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 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拟建工程项目可能遭受的现状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和致灾因素来源范围,以及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综合确定评估范围。拟建项目位于中低山斜坡沟谷地带,故评估范围为:北侧西侧及东侧达出江河河边,南侧则以征地边界南侧斜坡中上部宽缓平台;评估范围为北西至南东方向呈矩形展布,长250~400米,宽200~300米;地理坐标:东经103°20′44″~103°21′00″,北纬30°33′59″~30°34′11″;面积约0.0848平方公里(约合127.2亩)。评估范围详见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N0:1)。征地红线图和规划地形图由委托方提供,比例尺1:2000。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其评估级别的确定是在建设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划分。
⑴、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场地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斜坡沟谷地形。场地位于斜坡下部沟谷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简单;拟建场地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尾部,地质构造较复杂;评估区内陡坡段出露白垩系下统夹关组砂岩夹薄层泥岩,场地主要分布厚度约为1~5m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岩性岩相较差,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地下水对周边斜坡形成地质灾害作用较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因此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属中等类(地质环境条件详见后述)。(见表1-3)
表1-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地形地貌类型复杂。
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
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1、打“”者为符合选项;
2、其中有一项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分为较复杂类型;
3、评判结果属“中等”类型。
⑵、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重要性:拟建“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为城镇新区建设工程;投资总额大,按《技术要求》表5-3,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属重要建设项目(见表1-4)。
表1-4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备:1、打“”者为符合选项。 2、评判结果属“重要建设项目”。
⑶、评估级别
根据上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综合分析确定该场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评估(见表1-5)。
表1-5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复
杂
程
度
评
估
分
级
项
目
重
要
性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注:1、打“”者为符合选项;2、评判结果属“一级”。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 地理位置
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宝珠安置小区建设项目位于大邑县西南部出江镇宝珠村,出江镇距大邑县城30公里,东临斜源镇,北接西岭镇南与新场镇,邛崃大同镇接壤。乡镇行政区划属出江镇宝珠村三社,场区中心点坐标:N:30°34′02″;E: 103°20′49″。评估面积0.0848km2。场地北侧为西岭镇至新场镇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评 估 区
图2-1 评估区场地交通位置图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评估区
评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发展全天候的四季旅游。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0 ℃(平坝区),1月平均气温5.5℃7月平均气温26.1℃,极端最低气温-4.8℃,极端最高气温35.1℃。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坝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平坝、丘陵、山地区依序分别为1033.8小时、744.4小时83.7小时。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变化,常显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气候垂直变化特点。
县域34年平均降水量为1078.3mm,县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夏季(6~9月)平均降雨量为789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3%,冬季仅为60.1mm,占5.57%(见图2-2,2-3)。降雨量区段分布极不均匀,在地区上分布由西向东递减。县域以西北山区地带为1200~1268.8mm;中部红层丘陵区为1065~1100mm;东南部平坝区为960~980mm东西降雨量差值308.8mm,(见图2-2)。从上图可看出,评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180~1200mm。根据资料收集评估区日最大降雨量为219.3mm(1987年6月26日),最大连续降雨9天~15天。
评 估 区
图2-2 评估区降雨等值线图
图2-2 大邑县多年月平均降雨量统计直方图
图2-3 大邑县多年均降雨量统计曲线图
2、水文
场地区公路北侧约30米为出江河,出江河发源于西岭镇白杉岗北端,流经县境主河道长60公里,年平均流量约20m³/s,最大流量约120 m³/s。为县境主要灌溉河流,中下游兴建有多处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灌田,在场地区北西侧约150米为三坝电站坝区。调查期,河水水位标高约603米,场地最低标高约610米,据访问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约607米,且下流三坝电站大坝有洪水调节作用,所以出江河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
场地区原为坡地林地、耕作区及旧宅地,无明显地表河流分布,微冲沟不发育。地表水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故对评估区有影响的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
评估区属于山间沟谷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较丰富地区,地表水体主要为出江河及大气降雨,地下水主要为残坡积层中的潜水及基岩裂隙水。据地面地质调查,评估区未见明显泉水出露;据访问,在雨季,坡体下部见少量地下水呈点滴状或浸润状泄出;表明雨季时斜坡易受到大气降水渗入的不利影响。
三、地形地貌
评估区位于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成都平原西缘。属中切割中山单斜斜坡地形。评估区地貌成因类型,属构造剥蚀类型,微地貌属单面山、圆顶山、微冲沟。分水岭薄,横向沟谷发育,呈“U”形或“V”形。评估区内多为坡地林地、农田耕地及原旧宅地(见照片2-1)。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低,向出江河倾斜。最高斜坡平台标高712.2米, 最低出江河河边标高605米,相对高差107.2米。
区内地形为斜坡地形,下缓上陡,自然斜坡总体坡度5~25度,局部斜坡呈陡坎状。陡坡及公路开挖边坡地段岩层出露,缓坡段坡体发育有厚度达1~5米的坡积物。未见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自然坡体总体较稳定。(详见照片1-1)
四、地层岩性
据地面地质工程地质测绘,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c+dl)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分布于征地区及北侧公路。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土,碎砖块,耕植土及公路砼路面等,粒径结构较疏松,表层含根系,厚度约0.5~2m。
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遍布整个评估区,结构紧密,物质成份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其中碎石含量约30-40%,粒径一般5-7cm,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强-中风化状,碎石母岩成份以砂岩为主,厚度约1~5米。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出江河河谷两侧,结构紧密,物质成份主要为砂夹卵石,其中卵石含量约50-70%,粒径一般8-20cm,多呈磨圆状、次圆状,卵石成份以花岗岩、玄武岩、石英砂岩为主,厚度约2~6米。
4、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在评估区内陡坡及公路开挖边坡段出露(见照片2-1),该层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夹薄层泥岩,厚度大于50m。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地质构造
评估区地质构造位于扬子板块的西部地区。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的交接处,属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东缘的一部份,彭灌大断裂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天车坡—西岭镇—唐王坝一线贯穿县境中部。此线以西山区为前龙门山推覆体前缘部份,以东为白垩纪第及其以上地层沉积的前陆盆地。前者为后者沿彭灌大断裂向西俯冲所形成。境内西部山区褶皱、断层发育。主要褶皱有:宝兴背斜,齐棚山倒转背斜,黑水河复向斜,石梯沟冲断复向斜以及唐王坝向斜,雾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晋原镇背斜,凤凰山向斜,饮马坝背斜等多级褶皱;主要断层有:磨子沟、黄铜尖子和双河逆冲断层以及川溪口、王坝岗和金陵寺断层、水口场冲断层等多级断裂。大邑县整体处于构造活动带上,其地质构造较复杂。
评估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为缓倾单斜构造,地层倾向120~140度,倾角4~5度 。由於地层倾角小,形成叠层状构造。评估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无断层通过。(见图2-4评估区构造纲要图)。
评估区节理裂隙:主要分布于粘土岩、砂岩体中,节理裂隙产状为:L1:倾向265度,倾角86度;L2:倾向35度,倾角67度﹙见照片5﹚。岩块体易沿节理裂隙面滑塌。
评估区
图2-4 评估区区域构造纲要图
2、地震活动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以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雾山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Ⅶ度,地震分组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7度,特征周期分区为2区,属中硬场地;由于场地所处为斜坡下部平缓沟谷地形,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3、新构造运动
评估区本区在晚第三纪中世新构造运动强烈,以频繁的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河谷发育的多级阶地。
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降,剥蚀及堆积,形成厚度较厚的全新统堆积物。沟谷形态表现为河谷宽缓且切割深度小。
4、区域地壳稳定性
拟建的场地地基土类别为中软土,建筑范围内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40s。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性场地,根据有无活动性构造存在划分,并根据新构造运动特征评价,评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基本稳定状态。
评估区
图2-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评估区
图2-6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六、工程地质条件
㈠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情况及其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等,将工程地质类型分为松散土体和岩体。
1、第四系松散土体类(Q)
①人工堆积层土体(Q4ml):分布于征地区及北侧公路。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土,碎砖块,耕植土及公路砼路面等,粒径结构较疏松,表层含根系,厚度约0.5~2m。该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易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由于该厚度均小于2m,建议直接清除。
②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出江河河谷两侧,结构紧密,物质成份主要为砂夹卵石,其中卵石含量约50-70%,粒径一般8-20cm,多呈磨圆状、次圆状,卵石成份以花岗岩、玄武岩、石英砂岩为主,厚度约2~6米。该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力学强度高。
③残坡积层(Q4edl):评估区大部分区域分布。主要成分为粘土含碎石,下部为块碎石;粘土呈可塑~硬塑状土层强度与含水率及碎石含量有关,具有一定力学强度。厚度1~5m,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半坚硬岩体
评估区内陡坡及征地区外南东侧公路开挖边坡区出露,为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该层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较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岩土力学性质较好。
(二) 斜坡类型及特征
根据岩性特征与坡体组合,分别叙述如下:
斜坡,坡向北、北西,多为坡度10~20°的斜坡地形,少数坡度30~40°的陡坡;斜坡中上部多数地段岩层浅埋,陡坡段及开挖边坡段基岩出露。自然坡体稳定,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坡体发育有残坡积层堆积物,厚度约1~5米,植被茂密,自然坡体总体稳定,但受山洪冲刷等因素影响易造成坡积浅表出现土体小滑坡等。
(三)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评估区为斜坡地形,地形地貌较为简单。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层粘性土夹碎石和冲洪积卵石土,下覆基岩白垩系下统夹关组为中厚层状砂岩夹薄层泥岩。场地内地基土主要为残坡积层粘土夹碎石及下覆基岩,可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场地内无断裂构造通过,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拟建场地附近无危岩(崩塌)体、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综合分析,场地整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七、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河谷区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统冲洪积层(Q4apl)卵砾石中;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顺层迳流往侵当地侵蚀基准面(出江河)排泄,与出江河互为补排关系;含水层透水性及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小于10米。
斜坡区主要赋存于区内第四系残坡积层中,为潜水类型。其含水性与堆积层的厚度及颗粒大小有关,水量较贫乏。开挖时易造成土体饱水降低强度,诱发边坡滑塌地质灾害。山坡上排泄方式为浸水或散流,局部段以地下迳流方式向下伏基岩孔隙、裂隙排泄。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白垩系下统夹关组砂岩与泥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径流补给。因所处位置高,地下水沿裂隙径流向低洼沟谷排泄,地下水贫乏。
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显示,区内化学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和HCO3—Ca·Mg型水,矿化度0.1g/l~0.2g/l,PH值介于6.5~7.5之间,为低矿化淡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本区地下水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受污染较少,水质较好适宜生活及农业用水。
山体斜坡上的地下水主要增加斜坡土体的容重及软化松散层内软弱土体使之形成不利于斜坡稳定的结构面,是斜坡产生变形的条件之一。总之,评估区内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评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目前评估区内主要人类活动类型为道路修建、民房土建及农耕活动,民房土建及农耕活动其工程活动规模都较小,挖填方工程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道路修建局部开挖形成高约10米的高陡边坡,为岩质边坡,斜坡表面覆盖约2米厚的残积土层,在风化剥蚀和暴雨作用下易形成岩土体滑塌,对道路行车造成影响。但对场地区影响较小,且将来施工过程中,将避免大开挖、深填方。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强烈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经调查,评估区地处中山斜坡区,地形呈微向北西倾斜的缓坡状,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状地质灾害。区内无采矿活动及大量抽取地下水情况,故无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斜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8.13”暴雨后根据当地调查访问情况得知评估区内无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通过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工作区内未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无各类成因的地裂缝,无特殊类土分布。“8.13”暴雨后根据当地调查访问情况得知评估区内无地质灾害发生。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表3-1),对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表3-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确定要素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
危害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
危害中等
危险性小
弱发育
危害小
评估区坡体稳定,下覆基岩岩体稳定。地质灾害威胁程度小、危险性小。故现状条件下评估区的地质灾害威胁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场区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和拟建场地总体房屋建设工程分析,在房屋修建中势必改造建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而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导致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可能增大。现按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包括工程建设中挖方及加载带来地基变形或失稳的问题,填方引发填方体不均匀沉降及填方体边坡坍塌的问题。
1、工程建设的布局及施工特征
根据委托方介绍本工程主要由安置小区及附属设施等组成。根据现场调查该区临近项目楼房建筑均为1-4F,建筑基础多采用天然地基独立基础,从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基础开挖主要采用人工开挖,开挖深度3m左右,在开挖工程中主要地基物质成分为残坡积物及基岩。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工程修建于斜坡之上,工程讲进行挖填方等工程活动,在工程施工防灾不当时,可能诱发滑坡、崩塌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不同,分别评估如下:
(1)、开挖边坡产生岩体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场地平整过程中,需要开挖场地局部斜坡岩体,会形成暂时性及永久性人工边坡,人工边坡坡度较大,会切割层间及构造裂隙结构面,形成临空危岩,因边坡岩体属软质岩,因此边坡岩体稳定主要受岩体本身强度(即岩体内摩擦角及内聚力)控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岩体内摩擦角可由岩块内摩擦角标准值(取中风化岩石的平均值50°),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乘以折减系数确定,折减系数采用0.80,得到岩体内摩擦角为40°;岩体内聚力内聚力采用160KPa。据地面调查及工程揭露边坡岩体类型为为Ⅳ类,岩体破裂角:θ=45°+φ/2=65°。
K1J
616
614
612
610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边坡岩体稳定性除受边坡岩体本身强度控制外也与边坡高度有关,随着边坡高度增大其边坡的破裂角(或岩体的破裂面倾角)减小,易产生岩体滑﹙崩﹚塌。由于部分已经开挖边坡坡度均大于岩体等效内摩擦角, 故边坡的长期整体稳定性差。边坡岩体风化卸荷作用持续时间短,随着时间的延续,边坡岩体在5~10年内均会产生沿破裂面破坏,因此对边坡进行加固支护是必要的。
由于人工边坡高度多小于5米,坡度较陡,多为岩质边坡,被结构面
切割形成的危岩块体一般较小,可能 图4-2岩石沿破裂面滑动示意图
产生的崩塌体体积不大,且易采取工程措施预防,危害程度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开挖引起土体滑坡的可能性
区内地形坡度在5~25度,场地区将按建筑地坪标高进行部分开挖(照片4-1)。区内松散土体多较发育,厚度一般在1~5米;岩性为Q4dl+pl粘土夹碎(块)石,自然坡体现状多较稳定;但因松散土体自身强度较低,透水性较强,且粘土遇水易软化,加之基底岩层泥岩相对隔水,岩面一般较陡;故坡体开挖极可能产生土体滑坡。
评估区内人工边坡高度多在小于5米,坡度较陡。残破积土层厚度在1~5米,可能产生的滑塌体积不大,预测引起的地质灾害通过工程措施容易治理及预防,且工程将修筑挡墙进行护坡,产生较大规模滑塌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见图4-2)。
挖填方边坡引起土体滑塌
图4-2挖填方边坡引起土体滑塌示意图
(3)、基础开挖引发或加剧边坡崩塌及滑坡的可能性
建筑基础施工将进行开挖,开挖深度根据其地基情况及设计荷载等确定;因场地地形上有一定坡度,且表层开挖土体均较软弱,同时坑壁土体易受地表水影响及开挖扰动而降低强度,因此基础开挖可能诱发坑壁土体崩滑或滑坡(土溜),而影响建筑及基础施工。故应在进行专门勘察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持力层、基础类型、施工方法及开挖护坡方式。该预测地质灾害规模一般较小,易于采取工程施工进行预防,故预测在基础施工开挖诱发或加剧此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小。
(4)、斜坡地段填方加荷诱发坡体失稳的可能性
场地因建设需要局部地区需进行回填,斜坡岩性Q4edl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度约为1~5m,现状条件下自然坡体多较稳定;现斜坡地段坡度一般5~25度;当斜坡回填边坡过高过陡、填方加载等也可能产生填土层剪切破坏、沿着原始坡面滑动形成滑坡。地表水体下渗会软化岩土体和润滑新老土体接触面,当填方区排水不畅时将侵蚀软化填土体均对坡体稳定性不利。填方边坡多小于3米将产生较大规模的土体滑塌及填土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小(见图4-2)。该预测危害容易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治理及预防。,对附近建筑、施工安全造成危害性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建筑物基础砌置不当可能产生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险性的预测
用地区地基土以粘土为主,上部为人工回填土及农田耕植土,强度低属软土。软土所在地段局部多属填方区;因其力学强度低,软土呈软塑状,含水率高,若建筑直接修建在此软土层上,必然会因软土的压缩固结造成建筑物的缓慢沉降,强度不足时可能产生剪切破坏及侧向挤出,造成房基沉陷和地面开裂破坏。该类灾害易预防,造成的危害一般较小。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场地回填后进行工程建设,因回填土层后期要产生自重固结沉降,会在地表形成裂缝;但只要在回填中做好分层压实处理,或待回填土层完成固结沉降后建设,或选好主体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就不会因地面沉降构成危害。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6)、 弃土形成滑坡的可能性
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有少量弃土。若弃土堆放不合理,则可能诱发弃土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同,分别评估如下:
区内弃土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块碎石等;堆弃土体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故陡坡区弃土容易产生弃土层内错动滑坡,或沿下伏相对隔水的原始坡面滑坡;弃土的加载作用、破坏植被等还可能诱发稳定性较差的原始坡体产生滑坡。该区弃土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对坡下建筑和行人构成危害,危害性较大;但根据规划资料,本工程弃土方量少,可通过工程处理预防;堆放场地形平坦且设计中考虑了防灾措施,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滑坡。弃土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见插图4-4):。
图4-4 边坡弃土放置不当引发滑坡示意图
(7)、弃土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
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有少量弃土。若弃土堆放不合理,在暴雨影响下则可能诱发弃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别评估如下:
区内弃土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块碎石等;堆弃土体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在微冲沟等汇水面积较大的地区,弃土受山洪激发可能产生弃土泥石流。该区弃土滑坡、泥石流等诱发地质灾害,可能对坡下建筑和行车构成危害,危害性较大;但该区冲沟多为U型短头沟且坡降较小;根据规划资料,本工程弃土方量少,可通过工程处理预防;堆放场地形平坦且设计中考虑了防灾措施,一般不会产生泥石流。弃土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预测
(1)、临坡项目遭受挖方边坡可能出现的岩体崩塌危害的危险性
征地区南东侧公路修建开挖形成高约10米的岩质边坡(见照片),坡度约70度,虽然目前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局部地段出现风化剥落掉块现象,由于其形成时间短,边坡岩体风化卸荷作用持续时间短,随着时间的延续边坡岩体均会产生沿破裂面破坏,存在突发性的岩体崩﹙滑﹚塌地质灾害危险。对道路形成造成危害,但该段边坡离征地区较远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危险性小。
如前所述,工程建设将局部开挖场地,据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边坡岩性均以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其优势倾向130°,优势倾角4°;可见岩层倾角平缓,且多为逆向、切向坡,故不会产生沿层面的顺层滑动;但紧邻人工边坡区的建构筑物,存在突发性的岩体崩﹙滑﹚塌地质灾害危险。人工边坡高度多小于5米,建筑物与边坡间距离较近时。若不对边坡进行治理,会危及建筑物和住户安全,可能产生的崩塌体积及规模较小,且易于采取工程措施预防,危害程度小,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应对边坡区进行专项勘察设计,按勘察设计要求进行治理。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坡度、坡高、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及边坡组合等,采取必要的工程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