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时间的脚印
初二 年级 语文 备课组 主备人 主备内容 第八课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说明对象,弄清说明的顺序。
三、教学过程 :
内 容 呈 现
第二次备课
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腐shí( ) hún浊( ) 海kū石烂(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刨刮( ) 沟壑( ) 钟鼎文( ) xie形文字( )
3.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沟壑:
山麓: 龟裂:
4. 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
5.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6.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7.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8.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第三次备课
8 时间的脚印
初二 年级 语文 备课组 主备人李伟萍 主备章节内容 第八课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说明方法,赏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
内 容 呈 现
第二次备课
一、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2列数字: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3.引用: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二、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 总结、扩展: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第三次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