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15456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集美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集美大学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意见(闽教高201528号)及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63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一)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2、制度的重大任务,突出质量主题,更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大学,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面向全国办学,坚持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传统。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学校的奋斗目标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大学是我们的发展愿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校党委提出“两步走”的构想。第一

3、步,从现在到“十三五”末,稳固提升学校在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中的位置,展现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大学的各项内在指标全面提升,为实现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30年,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实力显著提升,在省重点建设高校中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今后五年学校的具体目标是: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获得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达到80%以上。显著提升人才队伍水平。造就若干国内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国家级人才取得量的增加

4、和质的突破,人才队伍结构显著改善。生师比保持17:1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显著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形成清晰的学科布局,涉海学科优势特色更加凸显,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4个学科达到全国同类学科前30%或省属院校前3名,6个学科达到福建省同类学科前3名。显著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现代大学制度架构基本完成,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依法治校能力明显增强,资源聚集和配置能力明显提升。二、现有专业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十三五”期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专业结构得到改善

5、 “十二五”期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及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增设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学前教育等5个本科专业;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4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调整改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为工学专业;撤销自动化专业;停招应用心理学等3个专业。学校现有本科学生26215人,本科专业69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及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39个二级类学科,基本形成了经济、法、教育、文、理、工、农、管理、艺术等综合性的专业结构体系。表一:学科门类与专业布局学科门类专业数专业类专业数专业名称经济学5财

6、政学类1财政学金融学类2金融学投资学经济学类1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1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2法学类1法学社会学类1社会工作教育学6教育学类2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学类4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学5外国语言文学类3英语日语翻译中国语言文学类2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理学8地理科学类2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动物医学类1动植物检疫教育学类1教育技术学数学类2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类1应用物理学心理学类1应用心理学工学23电气类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4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类1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1环境工程

7、机械类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类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交通运输类4航海技术交通运输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能源动力类1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工程类1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1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类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农学3动物生产类1动物科学水产类2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管理学8电子商务类1电子商务(工学)工商管理类4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学)工程管理(工学)旅游管理类1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物流管理艺术学8美术学类1美术学设计学类3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戏剧与影视学类1

8、动画音乐与舞蹈学类3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合计69396969图一:学科门类学生数图(二)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加强学校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确定了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构建了“突出应用、强调能力、推行开放、推进创新、注重个性、重视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在航海技术等10个专业及方向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在小学教育等3个专业中启动“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2013年,在水产养殖学等3个专业中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在法学专业试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试

9、点工作。“十二五”期间,有6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承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11个,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三)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经费12115万元用于本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集中建设了一批基础服务平台、公共基础实践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和实践(训)基地。此外,在交通运输部和福建省政府支持下,学校筹措2.4亿新建实习船“育德”轮,该实习船结构吃水时载重量为6.4万吨,总长199.9米,定员17

10、3人,型宽32.26米,型深18米,集培训、科研和运输三种功能为一体,可满足143位师生在船学习和实习,是目前世界最大教学实习船。(四)师资结构和质量得到优化 “十二五”期间,学校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5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55.5%,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8.3%,45岁以下年轻教师比例为60.6%,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比例为96.5%;双师型教师371人,其中具有工程背景96人。师资队伍整体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五)形成面向海洋

11、的学科专业特色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航海、水产等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学校把强化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特色作为目标定位之一。在海洋学科和涉海类专业中,现有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学和水产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0个领域)。有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有水产养殖、轮机工程等10个涉海教育的福建省重点学科。本科教育有15个涉海类专业和方向,在校生7742人,占本科在校生的29.53%;涉海类专业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福建省特色专业5个

12、,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海上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建设项目1个、省级建设项目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福建省教学团队3个,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实践基地入选国家研究生实践示范基地,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专业入选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如今,集美大学航海教育成为我国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2013年获批成为大陆唯一一家授权开展台湾船员无限航区海船船员适任培训和履约过渡期适任培训的单位;水

13、产学科同样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并充分发挥面向行业办学的传统,运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牵头组建“福建游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创建“东海海水养殖产业升级协同创新中心”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并与厦门港口管理局合作共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不断增强服务海洋经济建设的能力。三、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及预测情况(一)福建省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

14、.83%,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仅占全国的2.93%,在学研究生更是只占全国的2.12%。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三五”时期内,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把福建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急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2)闽台产业合作与文化交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台湾人口中有80%祖籍来自福建,闽台文缘相承,加强闽台经济与文化合作交流,对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台湾专科以上培养高校有163所,而福建只有88所,与福建赶超台湾的目标不想称

15、,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很不相称,大力加强福建高层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3)福建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福建拥有“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闽商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相关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对于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繁荣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福建省社会人才需求预测通过比较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及高层人才培养情况,清楚地看出目前福建高等教育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工学、农学、海洋、医学和福建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急需加强。2015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16、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这一建议,对福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急需加快高校专业调整和优化,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培养规模。一是要加快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群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二是要加快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三是要加快海洋产业需求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四是要加快医学、生物制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五是要加快建设福建特色文化需求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六是加快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在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努力加快创

17、新创业人才培养。根据福建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至2020年,福建普通本专科培养规模应该达到85万人左右。(三)厦门市人才需求分析及预测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厦门市产业发展重点是:“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十余条千亿产业链(群),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全市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力争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平板显示

18、、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收入突破3500亿元,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会展名城,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之都;现代物流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建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厦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15年,在平板显示、汽车及工程机械、LED与太阳能光伏等十三条制造业产业链(群)和金融商务、旅游休闲、航运物流等十个服务业产业群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9.78万人,在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社会工作等社会

19、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7130人;到2020年,培养引进上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3.65万人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2800人,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急需培养一批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目标、思路、原则、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明:“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模式转变、注重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发展变化的特点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高等教育新一轮分级化、分类化管理的趋势更加显著,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依据高校类型与办学水平配置资源。二是更强调特色办学,建设特色成为大

20、学办学发展的重要导向。三是服务区域经济要求更加鲜明,这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从外部来看,分类指导管理的推进实施,省内高校分类体系的布局形成,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从内部来看,学科专业不尽合理,部分优势学科专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应用性学科和面向海洋学科实力尚未处于优势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建设目标围绕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构建布局合理、立足地方、面向海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本科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到2020年,本科生规模为26000人左右,专业数

21、65个左右;“加强工科、面向海洋”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2-3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撤销应用心理学等部分专业,工学、农学专业占总数45%以上,在校生比例达到55%;面向海洋的专业占总数25%,在校生比例达到31%;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学校重点发展领域与重点学科建设,着力培育8-10个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建设3个以上应用型专业群;建设6个以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或国家工程教育认证;100%参评专业通过2016-2020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教育教学

22、改革项目15项左右;建立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二)建设思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贯彻落实学校第三届党代会报告精神和 “十三五”发展规划,紧密对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尤其是厦门市作为对台战略支点城市、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等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专业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23、的能力;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型专业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为手段,着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三)建设原则1.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原则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和专业群。在专业调整与建设方面,要处理好规模与成效、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2.坚持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的原则专业建

24、设应在保持我校传统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加快建设海西建设急需和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专业。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夯实基础、加强积累、发挥优势。特别对优势学科的优势专业要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及时进行专业内涵更新和优化,从而提升专业品质,进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领先的目标。3.稳定办学规模,体现特色与成效优先原则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成效。要结合国家、区域和本校专业布点和控制情况,建立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 综合考虑学校办学资源和专业就业前景,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实现全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注重

25、学科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设置新兴、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四)建设内容1.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十三五”期间,在前期专业调整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撤销办学条件不足、与地方产业契合度较低的专业;增设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把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现有专业的凝练特色、内涵提升上。文科类专业内涵建设要强化优势,注重与自贸区建设、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相对接,与闽南文化研究相结合,与海上丝路文化相对接;理科类专业内涵建设要注重“科教协同”,把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要面向产业转型

26、升级,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为契机,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逐步推广大类招生、按需分流培养的模式;继续实行“双专业制”,争取试行“双学位制”,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部分专业可推行双证书教育制度;继续实行在校生二次专业选择机制;在工学类专业推广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深入实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闽台联合培养项目”,部分航海类专业推行“行业英才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借鉴“卓越

27、计划”试点专业,试行“3+1”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培养、合作治理机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拓宽国际合作和校际学生交流的渠道,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本科学生有“第二校园经历”。3.建设应用型专业群,提升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

28、干意见(闽政201546号)、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 对接地方经济产业链,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群统筹管理。配合“十三五”期间厦门市产业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重点建设航海类专业群、现代物流专业群和电子信息专业群等3个应用型专业群,不断推进学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为地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各

29、专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不低于6学分。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科创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引入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等方式,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学院均设1-2项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科创竞赛,学生素质拓展认定学分不少于4学分;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创新创业中心;重点建设20个左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5.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建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动态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积极构建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的课

30、程体系, 在基于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明确每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贡献;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每个工学专业建设1-2个以“设计、控制、制造、测试和分析”为主线,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由相关学科教授领衔或参与主讲的专业课程群;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鼓励教师探索基于网络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建成一批能够体现和代表所属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教

31、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贯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深化改革,采取措施,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育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并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突破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改善师资结构和质量。为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落实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点选派4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培训。2017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师,尚无与所从事专业相关实践经历的要有1次半年以上带薪脱

32、产专业实践经历或从事指导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制订集美大学聘请兼职教师暂行规定,面向社会开放教师岗位,聘请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7.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继续加大投入并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及省财政专项等多渠道投入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持续增长,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凸显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建立开放式、立体化、面向工程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面向工程教育能力培

33、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工程训练。加强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五、建设举措及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各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学科分布、学科层次及今后发展定位,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遴选和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实施分类指导。

34、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优势特色专业带动和辐射相关专业,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各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各学院成立相应的专业建设领导机构,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二)强化专业建设条件保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对于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加强管理和验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奖励,形成一批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大的教学改革

35、成果。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教师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实行差异化管理。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等关系。制定集美大学教学型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办法、集美大学航海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及配套文件,教学型教师主要考察其从事本科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业绩,在科研方面降低或不作要求;航海类教师主要考察其持证情况及从事航海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实绩,在科研项目与经费方面降低要求

36、;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向“教学一线”及“双师型”倾斜,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专业建设投入。设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优势学科、应用型专业群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专业的经费投入力度。重点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经费视其建设需要进行专项预算;对立项建设的应用型专业群,学校保证充足的建设经费。鼓励二级学院积极参加国家或国际专业认证,对通过的专业予以奖励。积极多方开拓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广泛筹集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经费投入和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三)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支撑专业建设发展,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

37、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促进专业发展、专业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专业设置与调整及资源配置,既要结合学科发展,又要考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同时也要考虑教育成本。通过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感受、学习收获和未来发展需求,并根据社会评价信息和用户需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监控体系中教、学、管三方联动,充分利用质量监控大数据,全面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及时掌握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并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持续改进;引入第三方评价,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可信度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度。1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