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创境激趣】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自学导航】
1.伯特兰罗素--出生于英国,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3.明确结构:总--分--总。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合作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
(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2.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 情和爱心
【强化训练】
1.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2.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拓展延伸】
1.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归纳总结】
1.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2.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板书设计】
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
而觉得人生有意义
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
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