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曹刿论战一课后的反思 罗田实验中学 陈巧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在教学曹刿论战一课中,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互动-感悟-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此,我粗浅地谈谈教学后的一点思考。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 只做了相应的点拨,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
2、生互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表现积极。2、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我表扬了他的勇气。于是,他振振有词地说:“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
3、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