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发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以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以有低热现象。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的分类及鉴别诊断长期发热一、肺炎球菌肺炎症状:寒战、高热: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咳嗽、咳痰:初期干咳,继而咳脓血痰,12天后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体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有核左移。病原学检查: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
2、步作出病原诊断。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肺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侵润阴影和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退期,X线显示炎性侵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历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二、伤寒1.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3、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急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一、肾综合征出血热1、流行病学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和其他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式。2、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经过。3、实验室检查:出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免疫学检查呈阳性。二、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
4、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1.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2.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00020000/mm,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个别可高达1000/mm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
5、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三、急性阑尾炎1、临床表现: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痉挛而出现恶
6、心呕吐的症状。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压痛和反跳痛:腹膜刺激征的表现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尿检查: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结石。超声检查: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在超声显示中呈低回声管状结构,较僵硬,其横切面呈同心圆似的靶样显影,直径7mm,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图像。长期低热一、肺结核1、症状: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
7、、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2、体征: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3、实验室检查:结核菌检查、胸部X线、胸部CT。二、艾滋病1、症状体征: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8、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2、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反复发热一、淋巴瘤1、临床表现:霍奇金病: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仅有深部淋巴结肿大,如纵膈、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部分HD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
9、为首要症状,常伴有盗汗、乏力及消瘦。另外可出现全身皮肤瘙痒、饮酒后淋巴结疼痛等。HD尚可侵犯各器官系统,如肝、脾、肺、脊椎等,引起相应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见于各年龄组,随年龄的增长发病增多,男性多于女性。NHL也可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胸部以肺门及纵膈受累最多,常伴有高热及各系统症状。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象:霍奇金病:血象变化较早,常有轻或中度贫血。白细胞多数正常,少数轻度或明显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白细胞数多正常,伴有相对或绝对淋巴细胞增多,形态正常。疾病进展期淋巴细胞减少。影像学检查:B超:探测肝脾病灶及大小;CT:寻找纵膈、腹腔等深部肿
10、大淋巴结和病灶定位、监测治疗等;必要时可考虑淋巴造影。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或肿瘤组织活检。二、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3、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
11、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三、回归热1、流行病学:有体虱寄生或啤叮咬史。2、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及出血倾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3、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521010/L,中性粒细胞增加。多次发作后可有贫血。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大多正常,但重症者可有异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增高。尿中有少量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脑脊液压力稍增,蛋白及淋巴细胞轻度增加。发热期取血或骨髓涂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厚血片或离心浓缩后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必要时可行小白鼠腹腔接种。有条件时可用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