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关于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构成的研究 职业教育学生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即所谓“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委托德国联邦职教所对企业员工职业能力的要素实施调查,通过对300个企业1999年和2005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专业能力(硬能力)由77%微降至75%;社会能力(软技能)在企业员工的能力结构中的地位上升,由30%上升至40%;个人能力由20%上升至26%,方法能力则由13%上升至19%。与此同时,在西欧和北欧国家进行的附加调查也表明,参加“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合作训练和谈话技巧”的人员在欧洲由12%升至16%,而参加“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
2、则由17%下降至11%13。德国职业教育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之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州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由联邦确定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而由各州对义务教育、组织形式以及考试的承认等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目前,德国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每个人从6岁开始到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9年的全日制学校的学业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那么其余3年也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
3、,让每个公民从小到老都完全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第一阶段教育,即初等教育,小学四年(仅柏林州为6年),年龄段6-10岁。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第二阶段教育。第二阶段I级相当于初中,分流为三类学校:实践能力强的者进入主体中学(5年),文理知识强的者进入完全中学(旧译文理中学,若将第二阶段II级计入,其学制西部地区9年,东部地区8年),智力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者进入实科中学(6年)。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1:2(2000年)。另有一种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合校的“总和中学”。学生年龄段10-15岁或10-16岁。第二阶段II级相当高中,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类高中,
4、即完全中学高中及总和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类高中,主要有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具有“立交桥”功能的职业类学校,如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年龄段为15-18岁或16-19岁。分流后,16岁至19岁年龄组中普高与职高在校生之比为29:71(2000年)。第三阶段教育为高等教育,此时是第三次分流,即高中后分流。18至21岁年龄组中就业者与进入高校学习者的比例约为72:28%(2001年)。高校有3种类型:综合大学(5年),专科大学(又译专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3-4年),职业学院(3年)。分流后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招生比
5、为2:1。第四阶段教育为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也有3种主要类型: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科学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学校是专科学校,包括技术员学校和师傅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具有2至5年职业经验,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或技师,是一种高中后非高等教育机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主导,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及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之一。其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所赞誉,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有两大类: 一类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学校,主要有
6、两种:其一为“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学制3-3.5年,采取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形式,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职业学校,是德国技术工人的摇篮;其二为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学生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学制1-3年,毕业后就业。 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其一为专科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学制一般为2年,其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各1年,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其二为职业或技术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学制2年,全日制理论学习,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其三为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学制3年,毕业
7、生直升综合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极为畅通。 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更确切的身份是“学徒”。他们一周中,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也可以在学校1周而在企业4周,这由学校和企业间协商来定的。职业学校的经费有国家保障,双元制“学生”无需交纳学费,反而能从企业得到每月500-700欧元的生活费。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从模式上看,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 企业中师傅的作用和地位:
8、独立领导企业的手工行业师傅对本企业负全部责任,而企业师傅只负责一个非常有限的工作范围,例如某一部件的制作、修理以及在批量和大量生产中管理工人等。企业师傅必须完成以下5项任务: 1、计划和分配 2、指令和指导使用工人 3、监督和检查 4、调查、评价和领导工人 5、对新工人的培训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共同考虑并讨论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报告制度。与几个世纪来手工行业师傅培训的传统相反,企业师傅培训只有八十年的历史。统一的企业师傅进修章程直到1978年才开始实施,章程中也包括了培训学徒的师傅应具有的资格。凡参加企业师傅考试者也要经过相应的职业培训(学徒满师考及格证)和
9、至少有3年的职业实践。但应试者如在相应的职业范围内工作8年以上,可直接参加企业师傅考试。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带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企业利益的独立机构, 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促进本行业的经济发展 。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12世纪行会在德国出现。 城市里工商业和手工业者的协会随着行会的出现德国便开始进行师徒相授形式的职业教育,那时的行会规章中有一条规定,师傅必须要带学徒。直到16至17世纪,职业学校才作为企业职业教育的补充发展起来,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传授。186
10、9年的行会规章制度,学童有入学的义务。1938年职业教育在德国成为义务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看,德意志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方式是其发展的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经济需求的原动力才得以推动它的发展,反过来它又能促进经济的起飞,使得职业教育与社会配合默契。这也是为什么“双元制”模式的成功仅限于几个日尔曼民族国家的重要原因。从这里可看出,仅仅从社会经济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研究、规划职业教育及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具有较大局限性的。因为任何教育的背后都隐含着文化形态对其进行强烈制约的机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成功的教育都是十分注意
11、与社会文化及其变化保持一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刻苦读书的潜在动机是“读书做官”,追求个人功名,读书成为通向仕途的台阶。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栗”、“颜如玉”,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能“金榜题名”。这样,儒家文化就以强化了的方式广泛渗透于整个社会之中,也就大大加强了儒家文化沉淀于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过程。轻视劳动者,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文化阻力。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教育所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年代末复兴的我国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三流学校、三流教师、三流学生构成了最初的职业教育实体,因为这些都是分担“高考独木桥”压力的产物。德国盛产高技能人才的原因是多方
12、面的,我们可借鉴德国经验,从各方面着手找出符合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人才观念,重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在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存在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调整人才思路,树立新的人才观,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追求效益与效率是企业人才观的基石,生产率标准是人才观的惟一标准,能力为本是人才观的核心内容,凡是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完成或超额完成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都应是企业的人才,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企业要转变观念,转变学历越高,人才的层次越高的观念,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