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拯救我的心灵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拯救我的心灵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很幸运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无措的时候,一直未曾谋面的书友赠予我这本书,又一次拯救我的心灵。上一次还是腿受伤的时候,有时让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远方人,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生娃之前还坚持写读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推延,这本书开启我写读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双向流动才健康。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的线下交流会,软件上也听过讲解,这次看实体书,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与大多数西方心理书一样,长篇累牍,核心就那么几个知识点。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对别人发生兴趣,并且互助合作,
2、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当下的处境。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个观点与许多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个意思。可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追求私人的优越感,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心同胞,这样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错误的看法。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我
3、们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多强调合作而不过分强调竞争。过分追求竞争对孩子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施予,而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看长远,需要共同进步,需要互相帮助,这是中西方达成共识亘古不变的道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梦,个体心理学派与佛洛伊德学派不一样,我更赞同个体心理学派。我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遵循着和日常思维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梦并不是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表现一致
4、。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做梦是对安稳睡眠的干扰。只有在还没想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现实也不断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对此,我深有感触。白天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在晚上像恶魔一样被释放出来,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级打怪兽,我与梦的纠缠似乎永无尽头。倘若可以画出来,大概可以画上好厚一本册子。细细想来,晚上的梦虽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却都是潜意识里自己恐惧的全部投射。书中说到,如果个人面临着一个他不希望用常
5、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法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这一点我要学习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梦,他有他自己坚定的判断。而在此我想提到价值系统。前日看奇葩说杨天真那期很受启发,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不跟随情绪做判断,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依此行事。这样,在你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这套价值体系去判断就好了,坚定自己的目标前行。但凡与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扰项直接PASS,这会为你一心一意到达最终目的地节省不少时间与心力。这中间一定会有不理解,会有得失,不要怕,坚定心中的方向就好。最后,我还是想以本书的中心观点“合作”结尾。以下是作者与病人的对话。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烦了。”作者:“烦恼就烦恼吧,没什么关系的。你只要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病人:“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他们都不来讨好我!”作者:“你要为你的健康着想,不为别人设想的人,以后也会吃亏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仔细想想作者的忠告吧,也许对你有帮助。或者直接翻翻这本书。不过我建议买二手书,关键观点都在前面。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