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综合复习综合复习)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 选择题 1、读“2019 年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图。完成下面小题。(1)“滞后城市化”状况比较突出的国家是()A.埃塞俄比亚 B.印度 C.乌克兰 D.巴西(2)下列关于各国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日本的经济比美国发达 B.巴西第二、三产业发达 C.伊朗的石油工业发展快 D.乌克兰农业发展水平低 答案:B C 2 【提示】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
2、、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由所学知识可知,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小,说明该国城市化水平低,A 错误。印度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说明该国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滞后城市化,B 正确。乌克兰、巴西城镇人口比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说明该国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是虚假城市化,CD 错误。故选 B。(2)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经济没有美国发达,A 错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不发达,B 错误。伊朗位于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石
3、油工业发展快,C 正确。乌克兰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D 错误。故选 C。2、读我国某处海岸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1)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主要是()3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2)与该景观成因相似的地貌是()A.溶洞 B.海蚀崖 C.河漫滩 D.沙丘 答案:A B【提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海岸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2)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解答】(1)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
4、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 U 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瀑布和峡谷。故选 A。(2)该地貌是海水侵蚀地貌,A 溶洞为流水侵蚀形成,B 海蚀崖为海水侵蚀形成,C 河漫滩为流水沉积形成,D 沙丘为风力沉积形成。故选 B。3、晚清时期,为谋求生计和财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海外移民潮。侨批指在海外谋生的华侨汇至国内家乡眷属的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采用(书)信汇(款)合一的形式,起初多托同乡熟人捎带,4 后由专门的民间机构及侨批局负责寄送,寄出地包括东南亚、美洲、
5、欧洲等世界各地。2013 年,侨批资料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图为侨批批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我国近代海外移民期间,侨批在国内的主要接收地是()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广东、上海 D.福建、江苏(2)侨批采用“信汇合一”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节省侨批邮寄费用 B.符合当地文化习俗 C.利于侨批准确寄达 D.金融邮政业不发达 答案:B 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侨批采用“信汇合一”形式的主要原因。【解答】(1)在近代海外移民期间,广东和福建前往海外谋生的
6、华侨数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故侨批在国内的5 主要接收地是广东、福建。故选 B。(2)在海外谋生的华侨与国内的家人相距遥远,分隔两地,具有与国内亲人通信和汇款的双重需求,但是当时邮政和金融业不发达,通信和汇款难度大、耗时长,采用“信汇合一”形式,可以通过一次侨批寄送即可实现书信、汇款的双重需求。故选 D。4、传统城市建设处处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很容易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关于图
7、中“海绵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水花园可加快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 B.湖泊可吸纳蓄积雨水,缓解城市内涝 C.森林可截留净化雨水,缩短地表径流的汇流时间 D.雨水回收利用完全不需要管渠、泵站等传统设施 答案:C【提示】6 城市化的利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5、读水循环图,回答(1)(3)题。图中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最强烈的环节是()A.GB.BC.CD.D 答案:B【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7 此题暂无解答 综合题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
8、块“湿岛”。材料二:汉江谷地是大西北的“另类”(“鱼米之乡”“小江南”,秦巴山区的“明珠”),是我国重要的柑橘生产区,也是我国柑橘分布北界,今天这里又成为陇海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的对接带。柑橘属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畏寒冷,适宜栽培柑橘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需 15-22,冷月(1-2 月)平均气温 3以上;柑橘生长季节每月降水 120150 毫米;柑橘要求中性偏酸的土壤,pH 值 5.5-8.5,但以 5.5-6.5 为宜。材料三:河谷示意图。材料四:假设某年柑橘价格降至“萝卜价”,经销商不再收购,很多种植户损失惨重,无心采摘,任其烂在地里。当地政府开始寻求“公司+农户”的协作方式促进
9、柑橘产业良性发展。(1)推测两河谷降水水汽主要的来源地,并说出输送水汽的盛行风向。(2)汉江谷地能够成为大西北的“另类”,秦岭作用功不可没,简要说明秦岭所起的作用。(3)简述该地柑橘种植的有利的自然条件。(4)评价柑橘主要种植区寻求“公司+农户”的协作方式的好处 答案:(1)伊犁河谷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汉江谷地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盛行风向为东南风。(2)减小冬季风,阻挡风沙,增加冬季温度;抬升夏季风,增加夏季降水;地势起伏大,气候差异显著,增8 加生物多样性。(3)该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温较高,热量充足;(纬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地处河谷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10、土壤肥沃;土壤具有适宜的酸碱度(具有中性偏酸的土壤)。(4)公司提供技术、柑橘幼苗;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公司技术人员为农户讲解种植知识,避免滥施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而导致柑橘质量下降;公司的收购为农户的安心种植提供保障。解析: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西部,谷地向西敞开,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秦岭所起作用,主要从对气温、降水、植被的影响分析。柑橘属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畏寒冷,汉江谷地位于亚热带,热量丰富。(1)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西部,谷地向西敞开,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汉江谷地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盛行风向为东南风。(2)秦岭所起作用,主要
11、从对气温、降水、植被的影响分析。秦岭呈东西走向,汉水谷地位于秦岭南侧,冬季能减小冬季风,阻挡风沙,增加汉水谷地冬季温度。夏季抬升夏季风,增加夏季降水。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3)柑橘属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畏寒冷,秦岭对柑橘生长的自然条件影响,主要从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汉江谷地位于亚热带,热量丰富。冬季因秦岭阻挡,受北方冷空气影响较小。位于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4)汉水谷地的柑橘品质较好,发展果汁饮料产业的原料丰富。位于内陆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较低。果汁饮料的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对外交通便利。(5
12、)假设某年柑橘价格降至“萝卜价”,经销商不再收购,很多种植户损失惨重,“公司+农户”的协作方式,由公司提供技术、柑橘幼苗,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公司技术人员为农户讲解种植知识,避免滥施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而导致柑橘质量下降。公司的收购为农户的安心种植提供保障,减少农户的损失。【小提示】农业发展做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农业的合理布局,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要想保鲜应收获后及时卖出,信息源是卖出的前提,获得信息最便捷的方式电子商务。7、读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9 (1)从全球角度,简
13、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2)说明欧洲西部人口稠密的原因。(3)图中甲处有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但人口密度小,试分析自然原因。答案:(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以及近海的平原地区。(2)地形平坦;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终年较适宜;经济较为发达,工农业水平高,交通条件便利,人口密集。(3)甲处纬度低,气候湿热;热带雨林植被密布,不适宜人类生存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文,迁移知识的能力。(1)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从图例中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区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临近海洋,
14、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2)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人类的生存;该地工农业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便于人口的集聚。(3)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甲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地处赤道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湿热;热带雨林密布,雨林内有毒蛇、食人鱼等生物众多,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10 小提示:8、“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山青水秀的陕南地区是生物资源的富裕地,也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区。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概述陕南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该地区洪涝灾害的主
15、要成因。(3)陕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对策?答案:(1)灾害种类多样(自然灾害频繁);以旱涝灾害(气象、气候灾害)为主。(2)陕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汉江支流众多,且源于南北侧山地,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汇流速度快;汉江谷地地势平缓,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易造成洪水泛滥,所以该地区洪涝灾害频发。(3)借助气象卫星和水文站加强对暴雨、洪涝的监测与预报;合理规划山区,禁止植被的不合理砍伐;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清淤河道,加强河流的行洪能力;加强防洪的宣传、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制定防洪的相关政策,提高防洪标准。解析:本题以陕南的相关资料为背景,考
16、查陕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应结合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加以分析总结。(1)根据图乙所示,总体而言,陕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样(自然灾害频繁);同时,在众多的灾害中,又以旱涝灾害(气象、气候灾害)为主。11 (2)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来水多,汇水快和排水不畅造成。来水多:陕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汇水快:汉江支流众多,且源于南北侧山地,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汇流速度快;排水不畅:汉江谷地地势平缓,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易造成洪水泛
17、滥。故该地区洪涝灾害频发。(3)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要从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两大方面分析。非工程性措施有:借助气象卫星和水文站加强对暴雨、洪涝的监测与预报;加强防洪的宣传、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制定防洪的相关政策,提高防洪标准;合理规划山区,禁止植被的不合理砍伐等。工程性措施有: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清淤河道,加强河流的行洪能力等。小提示:某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一般可从来水量大(与气候和流域面积有关),汇水速度快(一般与水系形状以及地形等有关),排水速度慢(一般与地形、排水通道的多少、河道淤积以及海水或湖泊的顶托作用等因素有关)等方面加以分析。填空题 9、根据材料,完成下列
18、各题。材料一: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材料二:图甲、图乙分别示意 M、N 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 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A、B 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判断理由是_。(2)图甲反映的是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M、N 两点中温度更高的是_。12 (3)乙图中 M 与 N 之间的风向是_。答案:A 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 夜晚 N 东南风(偏南风)解析:(1)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B 两点中 A 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2)图甲中的近地面
19、风从 M 地吹向 N 地,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吹陆风。因此陆地 M 近地面气温低于海洋 N 气温,反映的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3)由乙图可知,乙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转,M 与 N 之间的风向是东南风。小提示:本题组主要考查的等压线图的判断和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10、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表现 _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_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_等 答案:自然资源枯竭 生物多样性减少 固体废弃物污染 解析:略 11、干旱荒漠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人口分布_,人口最多的大洲是_洲。答案:稀疏
20、 亚 解析:干旱荒漠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分布稀疏;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所以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小提示:13 12、概念: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_并造成_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答案:突然爆发 严重影响 解析: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统计,2014 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人口总增长率为 4.83%。材料二:下图为“2014 年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材料三:2014 年底,我国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已达 2.12 亿,约占总人口的 10.5%,城
21、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分别为54%和 45.6%,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1)据材料一,说明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说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种人口迁移给迁入地带来了哪些影响(3)针对材料三反映出的人口问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答案:(1)不断增长 人口的大量迁入(2)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利: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弊: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3)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放宽计划生育政策。14 解析:本题以北京市以及
22、我国人口信息为材料,主要涉及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以及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材料一,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为 4.83%,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不断增长。而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量迁入。(2)根据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有利影响是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节省了培训的费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是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剧了城市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各方面的压力;加剧了城市的人地矛盾,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等。(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等问题。主要措施是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与个人养老相结合;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