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文末附答案)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考点总结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考点总结 选择题 1、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是人们对生长发育快、生活周期短、生长于温带荒漠地区的一类植物的总称。主要生长在干旱区。在我国,此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新疆北部(即天山中西部的伊犁盆地、准噶尔盆地),约有 200 多种。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湿度和一定的温度生长发育,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短短的 2 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活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以种子或地下器官休眠渡过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季节,来年春季再由种子
2、或地下器官形成新的个体,这类植物包括一年生短命植物和多年生类短命植物两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分布在我国的短命植物只在春季生长旺盛的原因是()降水丰沛土壤水分较多热量适宜光照充足 A.B.C.D.(2)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A.叶片厚 B.多肉有刺 C.根系浅短 D.植株粗壮 2、淇澳岛西北部的红树林湿地是目前珠海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连片的林分。岛上既有桐花树等乡土红树林,也有高大的无瓣海桑,繁荣混生,成为独特风景。下图为无瓣海桑根部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淇澳岛上的红树林是()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2 (2)笋状根是无瓣海桑的典型
3、特征,涨潮时它会出露在水面上方,其作用是()A.支撑高大的树干 B.利于削减风速 C.给鱼类提供食物 D.利于根系呼吸 3、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甲植被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2)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4、下图为“某山地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区最可能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
4、正确的是()A.山地东坡是的迎风坡 B.西坡较东坡雪线高 C.山地西坡出现永久积雪的海拔约为 5030 米 D.西坡较东坡森林植被丰富,林线较高 5、被称为“世界的尽头”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与冰川交错分布。地质学家称,这里的山体由大面积熔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塔状尖峰是在板块运动、外界营力和山体岩性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山地从 3000 米以上到 200 米左右皆有冰川分布,东部高原上的树都不高,且都几乎倾向东南一侧。下左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下右图为塔状尖峰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推测巴塔哥尼亚山脉上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是()A.板块俯冲变质作用节理发育风力侵蚀重力脱落 B.板块
5、碰撞火山活动节理发育外力侵蚀重力脱落 C.板块张裂火山活动节理发育外力侵蚀重力脱落 D.地壳抬升变质作用节理发育冰川侵蚀重力脱落(2)与同纬度相比,该地冰川海拔低至 200 米左右的主导因素是()A.西风 B.洋流 C.坡度 D.植被 4 (3)“几乎倾向东南一侧”的树所处自然带为()A.常绿硬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灌丛荒漠带 6、读南美洲简图,完成下列小题。(1)因安第斯山而得名的安山岩是一种喷出岩。按成因分类,下列岩石与之属于同一类的是()A.玄武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2)、两地自然带类型和成因分别是()A.地热带荒漠带东北信风带;地常绿阔叶林带
6、巴西暖流 B.地热带草原带秘鲁寒流;地温带荒漠带西风背风坡 C.地热带草原带赤道低压带;地常绿阔叶林带巴西暖流 D.地热带荒漠带副高、寒流;地温带荒漠带西风背风坡 7、读沿 2326S 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有关图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A.地位于地的正西方向 B.该剖面线穿过了亚欧板块 C.甲、乙、丙三海域依次为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5 D.地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其北部的平原地区(2)与图中地气候成因无关的是()A.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暖流 D.地形 8、读下图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A.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
7、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2)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综合题 9、读“耕作土壤剖面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土层为_,描述该土层的突出特点。6 (2)乙土层为_,描述其突出特点。(3)在野外观察土壤时,可以运用视觉、触觉等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干湿度、质量、紧实度等。分别举例说明运用视觉、触觉可以观察的土壤特点。(4)推测土壤剖面构造的学习采用模式图而非真实的景观图的可能原因。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东北平原某地地势起伏较大,黑土广布,局部地区春季融雪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
8、重。该地春季融雪期一般为 34 月份,白天均温约 7,夜间均温约-3.某科研机构在该地进行融雪侵蚀实验,模拟相同融雪径流量为 3.7L/min 条件下,土壤解冻深度分别为 1cm、2cm、3cm 的三次融雪实验侵蚀率(一定的径流量条件下,单位时间土壤的侵蚀量,下图).近年来,该地采取横坡垄作(沿等高线起垄耕作)、留茬耕作和秸杆覆盖等措施,以减轻融雪对黑土的侵蚀。(1)据图归纳不同解冻深度土壤开始大量侵蚀的先后顺序,并简述其原因。(2)若要模拟 3cm 解冻深度侵蚀率超过 1cm、2cm 解冻深度侵蚀率,推测需改变的实验条件。(3)与夏季雨水侵蚀相比,简析该地局部地区春季融雪侵蚀更严重的自然原因
9、。(4)简述横坡垄作和留茬耕作对减轻黑土侵蚀的作用。11、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_、_呈正相关。7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8 人教版 2022 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_027 参考答案 1、答案:B C【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材料对短命植物的描述可知,春季气温回升,热量条件较好,且冰雪融水提供水源,水热组合好,适合短命植物的生长,故正确;春季降水不丰沛,也不是光照最充足的时间段,故错误。所以答案选 B。(2)根据材料对短命植物的描述和其生长期的长短可知,短命植物根系短浅,故 C 正确;该类植物生长期短,不会形成多肉、叶片
10、厚、植株粗壮的特点,A、BD 错误。所以答案选 C。2、答案:A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9 (1)本题主要考查了主要植被类型。(2)本题主要考查了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答】(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淇澳岛位于珠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淇澳岛上的红树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 A。(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涨潮时海水淹没无瓣海桑,土壤颗粒间隙充满了水分,笋状根出露在水面上方,利于根系呼吸,保证了无瓣海桑的生存及生长。故选 D。3、答案:C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11、异规律。【解答】(1)从图中甲对应的要素看,年降水量低于 400mm,其对应的太阳辐射量因气候较为干旱而较高,而年均温相对较高,因此对应的植被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 故选 C。(2)图中显示的自然带分布基本上体现了南北方向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应是热量。故选 D。4、答案:C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信息,甲地最冷月气温在 0以下,年降水量为 350mm,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最可能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C 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一般分布在最冷月气温在 0以上,年降水量为 800mm 以上的湿润地
12、区,A 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般分布在最冷月气温在 0以下,年降水量为 400mm 以上的半湿润地区,B 错误。温带荒漠带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在 200mm 以下的干旱地区,D 错误。故选 C。(2)据图中信息判断,西坡降水量比东坡大,可知,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A 错误。西坡的最热月气温比东坡低,因此西坡出现终年积雪的区域所处海拔比东坡低,即西坡较东坡雪线低,B 错误。图中显示丙地海拔为 2000 米,夏季气温为 19,根据“海拔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计算可以得出,西坡夏季 0出现在丙地以上 3167 米处,因此山地西坡出现永久积雪的海拔约为 2000+3167=516
13、7 米,C 错误。西坡降水丰富且冬季气候温和,因此西坡较东坡森林植被丰富,林线较高,D 正确。故选 D。11 5、答案:B A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断。【解答】(1)根据地图可判断,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南美大陆南部,巴塔哥尼亚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的南端山脉,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地壳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板块的碰撞使得火山活动频繁,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流动,并冷却凝结形成熔岩。材
14、料已知“熔岩多垂直节理”,故容易遭受外力侵蚀。这里地处西风带,西风自西部广阔的海洋吹来,摩擦力小,在高山上流动速度极快,形成强风,并且在高山上形成丰富的冰雪,在大风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这些垂直节理进一步加大加宽,岩石变得破碎不稳定,最后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脱落坍塌,形成尖峰。故选 B。(2)根据“山地从 3000 米以上到 200 米左右皆有冰川分布”可知,冰川分布范围广,且分布海拔低,是典型的低海拔海洋性冰川。这里地处西风带,西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遇到山脉阻挡不断抬升,降雪量大,使得 12 这里形成了仅次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全球第三大冰原区,故西风、降水是主导因素,A 正确。故选 A
15、。(3)东部高原指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风被山脉阻挡,东侧降水少,气候干旱,西风穿过山地峡谷,风速加快,属于典型的温带灌丛荒漠带,“树都不高,且都几乎倾向东南一侧”等。故选 D。6、答案:A D【提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征 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征。(2)先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出气候类型,进而判读出相应的自然带。原因分析可以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角度分析。【解答】(1)因安第斯山而得名的安山岩是一种喷出岩。按成因分类,下列岩石与之属于同一类的是玄武岩。故选 A。(2)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
16、压控制和信风带背风坡,同时受沿岸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降水少,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地处中纬度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D 正确。13 故选 D。7、答案:【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8、答案:B D【提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
17、地,B 正确。故选 B。(2)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 14 壤;丙地地势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故 D 正确。故选 D。9、答案:(1)耕作层(表土层、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2)犁底层(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3)土壤的颜色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土层的疏松状况、土壤质地、湿度等,既可以用视觉观察,也可以用触觉观察,如用手掂掂土壤的重量、研磨土壤的质地、感受湿度和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等。(4)不同类型的土壤,具
18、有不同的剖面构造;同一类型的土壤,剖面构造也有较大差异;很难找到典型的且便于教学讲解的理想的土壤剖面构造景观图;模式图能概括地呈现土壤剖面构造特点,便于了解土壤剖面构造的一般情况。解析:本题以耕作土壤剖面模式图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对耕作土壤剖面构造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抓住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1)土壤的最上面的土层为耕作层(表土层、熟土层),其突出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2)土壤的第二层是犁底层(亚表土层),其突出特点是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3)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野外观察土壤时,需要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对土壤特点进行综
19、合观察;再进一步设问举例说明视觉、触觉可以观察的土壤的具体特点,使土壤观察落实到细节,提升地理实践力。土壤的颜色主要基于视觉观察,而其他土壤的特点,可以综合运用视觉、触觉进行观察。(4)在使用模式图学习土壤剖面构造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采用模式图而非真实的景观图的可能原因,追问图像(学习工具)选择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景观图的突出优点是真实,但土壤剖面景观图较为复杂,很难找到典型的且便于学习的土壤剖面;模式图是在众多土壤剖面构造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便于掌握土壤剖面的一般结构等。15 小提示:10、答案:(1)解冻深度越深,土壤开始大量侵蚀越晚。原因:冻结层起隔水层的作用;解冻深度越
20、深,融雪径流下渗越多,大量产生地表径流越晚,开始大量侵蚀越晚。(2)延长模拟实验时间;增大融雪径流量。(3)春季升温快(或昼暖夜冷),夜冻昼融交替变化,使表层土壤疏松,抗冲刷能力减弱;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冻土阻隔,融雪径流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4)横坡垄作:拦蓄融雪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黑土的冲刷;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春季冻土的融雪侵蚀为材料,以模拟实验的形式揭示融雪量、解冻深度、侵蚀起始时间、侵蚀率之间的关系。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类活动等多个章节的知识,对综合思维的
21、要求较高。第一,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昼夜温差大,土壤夜冻昼融,体现大气圈对水圈的作用;积雪融水下渗,使冻结层以上土层饱和后形成地表径流,侵蚀地表黑土,体现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横坡垄作、留茬耕作体现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对要素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二,要求考生注意到材料中昼夜的平均温度变化及其对积雪和冻土的影响;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土壤解冻深度侵蚀率的变化规律;注意到融雪量变化后不同土壤解冻深度侵蚀率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对时间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三,要求考生发现地表融雪量、不同土壤解冻深度的地下水量和地表径流量的关系、横坡垄作和留茬耕作后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的变化。
22、这是对空间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另外,融雪侵蚀问题的提出基于东北地区近年来的人类活动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用地理实验的方式揭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规律、原理。人类遵循地理规律和原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生产、生活,重视地理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地理实践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1)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读图可知,融雪径流量为 3.7L/min 的条件下,解冻深度为 1 时,34 分钟后侵蚀率迅速提高,开始大量侵蚀;解冻深度为 2 时,910 分钟后开始大量侵蚀;解冻深度为 3 时,16 1314 分钟后开始大量侵蚀。因此归纳为:解冻深度越深,土
23、壤开始大量侵蚀越晚。因为冻结层起到隔水层的作用,其上为透水层。解冻深度越深,积雪融水下渗并在冻结层以上完成形成含水层的时间越长,产生地表径流的时间越晚。因此,地表径流开始大量侵蚀表土的时间越晚。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解冻深度越深,土壤开始大量侵蚀越晚。原因:冻结层起隔水层的作用;解冻深度越深,融雪径流下渗越多,大量产生地表径流越晚,开始大量侵蚀越晚。(2)控制变量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经常运用于地理实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实验中首先控制了融雪径流量这一可变因素,为 3.7L/min,那么变量是土壤解冻深度。在实验时间钟内,3 解冻深度侵蚀率没有超过 1、2 解冻深度的侵蚀率,原
24、因是融雪径流仍在下渗,地表径流还没有达到 3.7L/min。当 3 解冻层充满地下水后,地表径流量达到 3.7L/min。解冻层越厚,疏松的土壤层越厚,侵蚀率越高。所以延长实验时间的目的是使解冻层充满地下水,可以使 3 解冻深度侵蚀率超过 1、2 解冻深度的侵蚀率。如果控制实验时间这一变量,仍在相同的时间内,要迅速提高 3 解冻深度的侵蚀率,必须增大融雪径流量。一方面可以增大下渗量,缩短形成地表径流的时间,从而缩短开始大量侵蚀土壤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大融雪径流量后,较厚的土层形成的细沟越容易出现侧蚀和崩塌,使侵蚀率迅速提高。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延长模拟实验时间;增大融雪径流量。(3)融雪侵蚀
25、实验的目的是控制变量探讨影响侵蚀率的主要因素。实际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本题通过时空比较的方式,引导考生对比思考局部地区春季融雪侵蚀比夏季雨水侵蚀更严重的自然原因。从动力因素来看,与夏季降雨形成的径流相比较,似乎春季融雪水量小,变化和缓。但春季受冻土层的阻隔,也能很快形成较大的融雪地表径流;从物质来源因素来看,春季仍有冻土层存在,似乎侵蚀深度有限。但夜间平均气温60,白天平均气温 311。夜冻昼融,为侵蚀作用提供了大量疏松的土壤。物质来源的另一个因素是春、夏的植被覆盖状况不同,夏季植被和作物生长茂盛,保持水土的作用明显,使侵蚀作用减弱。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春季升温快(或昼暖夜冷),夜冻昼融交替
26、变化,使表层土壤疏松,抗冲刷能力减弱;土地完全裸露,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冻土阻隔,融雪径流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4)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注社会生产、生活的目的是用学科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东北地区防止黑土流失的措施很多,本题选取横坡垄作和留茬耕作措施,目的有二:一是与高考题和教科书相关内容相呼应,引导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既要重视教科书和全国高考卷,同时还要能够举一反三,17 避免死记硬背;二是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横坡垄与等高线平行,即与地表水流向垂直,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减缓、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从而减轻水土流失;留茬耕作除减缓地表径流外,还能固定表土,减小地表水的侵蚀作用。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横坡垄作:拦蓄融雪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黑土的冲刷;留茬耕作: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固定和拦蓄泥土,防止黑土流失。小提示:11、答案:温度 降水量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