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专 业: 土木工程
年 级:2012级 班次 2班
姓 名: 吴浩
指导教师: 鲍安红
完成时间: 2015.1.8
成 绩: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某多层厂房楼盖设计
1、 建筑方案
某四层厂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尺寸为L1×L2=24×19.8m,该厂房平面柱网尺寸见下图,其二层和三层使用相同,设计一、二层楼盖。
图1 平面柱网图
2、 设计资料
(1) 楼面活荷载:9KN/m2。
(2) 楼面做法:20mm水泥砂浆面层,密度ρ=20 KN/m3。
楼板自重:ρ=25 KN/m3。
(3) 楼板底面采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密度ρ=17KN/m3。
(4) 混凝土C30,梁内纵筋用Ⅱ级钢筋,梁内其他钢筋和板内钢筋采用Ⅰ级钢筋
3、 梁格布置
(1)按照单向板肋形楼盖进行楼盖设计:主梁支承在柱上
梁格布置必须考虑以下四个原则:
①承重需要;②刚度需要(舒适度);③支点避开洞口;④经济跨度。
(2)主梁方向确定:次梁经济跨度4——6米
图2 主梁布置图
(3)次梁布置:单向板经济跨度1.5——3米。
图3 次梁布置图 图4 梁格布置图
(3)板、次梁、主梁截面尺寸初步确定(表14-1)
板:按照新规范要求(上表),板跨2200mm,板厚h应≥72mm,取h=100(10mm倍数)
次梁:按照上表,次梁跨度6000mm,次梁高度应在350~500之间,取次梁高度hc=400mm,按照高度的1/2~1/3取截面宽度,取高度的1/2为次梁宽度bc=200mm(次梁高和宽均为50mm倍数)
主梁:按照上表,主梁跨度6600mm,主梁高度应在400~550之间,取主梁高度hz=500mm(主梁高度应大于或等于次梁高度,一般大于次梁高度),按照高度的1/2~1/3取截面宽度,主梁宽度bz=250mm(次梁高和宽均为50mm倍数)
4、 单向板的计算和配筋
(1) 单向板的计算简图:
单向板取单位板宽为计算单元,按连续板计算内力。板的计算跨度取值按:净跨ln+支座计算长度;其中当支撑在梁上,支座计算长度=0;当支撑在墙上,支座计算长度=墙厚/2;边跨计算跨度≤1.1ln,中间跨计算跨度≤1.05ln。当连续板在五跨以内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内力;当连续板超过五跨时,可以简化为5跨计算,即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取与第3跨一样。即图中的计算简图,将中间四跨去掉。
计算简图
图5 楼板选取单元图
(2)荷载计算
①板厚确定:
确定的板厚即要满足高跨比的最小要求,还要满足板厚的最小要求。表14-1。
②恒载g计算:
楼面做法:1.2×20×0.02=0.4 KN/m
楼板自重:1.2×25×0.1=3kN/m
板底抹灰:1.2×17×0.015= 0.306kN/m
合计:g=0.4+3+0.306=3.706kN/m
③活载q计算:q=1.3×9=11.7 KN/m
(4)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弯矩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板的弯矩按下式计算:
其中系数取值按图14-23。(教材图14-23 P357)
图7 (教材图14-23) 板的弯矩系数
由图中可以看出两边跨跨中弯矩值为负最大,B点处为正最大,因此选择边跨跨中截面为负弯矩控制截面。B点处为正弯矩控制截面。边跨l=2200mm+200/2=2300mm
M1:2.3×2.3=7.406kN·m2
M2:M=1/14×(3.706+11.7)×2.3×2.3=5.819kN·m2
截面
边跨跨内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内及中间跨跨内
第三支座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
-
/(KN·m)
7.406
-5.819
5.09
-5.09
(5)板的设计
①板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取C30、保护层厚度取c=20mm,纵向钢筋直径取10mm,所以有效高度h0=75mm
②钢筋设计:
取1米宽的板进行配筋设计,由于板较薄,所以按照单筋矩形截面进行配筋计算。
按照边跨跨中弯矩计算:
1.单筋矩形截面配筋计算:即M=7.046kN/ m2
混凝土等级为C30,纵向钢筋为一级钢筋,查表fc=14.3N/ m2 ,fy=270kN/ m2为,混凝土等级小于C50, =1.0。
连续板各截面配筋计算
截面位置
边跨跨内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内及中间跨跨内
第三支座及中间支座
M / KN·m
7.406
-5.82
5.09
-5.09
0.092
0.072
0.063
0.063
0.097
0.074
0.065
0.065
/
385
293
258
258
选配钢筋
8Φ8
@120
6Φ8
@160
5φ8
@200
5Φ8
@200
实配钢筋面积/
400
300
250
250
5、次梁的计算和配筋
(1)次梁的计算简图:
次梁的计算简图同板,但次梁的恒载包括梁及其支撑板的自重,次梁的活载为楼板传递来的使用荷载。次梁的计算跨度见图14-31
(2)荷载计算
①次梁确定:
确定梁截面的宽和高:b=200mm,h=400mm,
②恒载gc计算:
楼板传递下自重:g×板跨=3.706×2.2=8.1532kN/m
次梁自重:1.2×25×梁截面积=1.2×25×0.2×0.4=2.4kN/m
梁底抹灰:1.2×17×0.015×梁宽= 0.0612kN/m
合计:g=10.6144kN/m
③活载qc计算:qc= q×板跨KN/m=11.7kN/m2×2.2=25.74kN/m
(4)次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次梁的弯矩和剪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和可按图10查值(教材图14-24P357)
图10(教材图14-24) 次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
式中(计算跨度)按照(净跨)取。
连续次梁弯矩计算表
截面
边跨跨内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跨内及中间跨跨内
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
-
/(KN·m)
118.98
-118.98
81.80
-81.80
连续次梁剪力计算
截面
端支座内侧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中间支座外侧、内侧
弯矩计算系数
0.4
0.6
0.5
0.5
/KN
87.25
130.88
109.06
109.06
(5)次梁的配筋设计
①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保护层厚度
②次梁抗弯计算(纵筋确定):
边跨跨中:
满足条件
选用,则实际配筋面积,上部按构造配筋。
,满足条件。
中间跨中:
选用,则实际配筋面积,上部按构造配筋。
,满足条件。
第一跨支座:
满足条件
选用,则实际配筋面积,下部按构造配筋。
,满足条件。
中间支座:
选用,则实际配筋面积,上部按构造配筋。
,满足条件。
③次梁抗剪计算(箍筋确定)
不考虑弯起钢筋
边跨支座内侧:
所以
采用双肢箍,n=2,钢筋,,,实际配筋间距S=200mm。
第二支座外侧:
采用双肢箍,n=2,钢筋,,。
,实际配筋间距S=200mm。
第二跨支座内侧:
按构造配筋,采用双肢箍,n=2,钢筋,,,实际配筋间距S=200mm。
中间支座:
按构造配筋,采用双肢箍,n=2,钢筋,,,实际配筋间距S=200mm。
6、主梁的设计和配筋
(1)计算简图
主梁的计算简图同次梁,但主梁的均布荷载为梁的自重,主梁的集中荷载为次梁传递来的荷载。
主梁计算跨度见图14-33(由于支撑在柱上,柱尺寸未知,按照6600mm计)
(2)荷载计算
梁截面的宽和高为150×450mm,主梁高度≧次梁高度
②主梁均布荷载gz计算:
主梁自重:1.2×25×0.3×0.6=5.4 KN/m
梁底抹灰:1.2×17×0.015×0.3=0.092 KN/m
合计:gz=5.992 KN/m
③主梁集中荷载P计算:P=(13.476 +25.74c) ×6=235.3KN
(3)内力计算
主梁的只弹性理论计算内力(包括弯矩和剪力),不考虑荷载最不利情况。
① 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和剪力计算
图11 均布荷载作用下主梁计算见图
按照图计算均布荷载作用下跨中和支座的弯矩和剪力。
② 集中荷载作用下弯矩和剪力计算
图12 集中荷载作用下主梁计算简图
按照图计算集中荷载作用下跨中和支座的弯矩和剪力。
③ 座跨中弯矩和剪力计算
把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和剪力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叠加。
跨中与支座的剪力、弯矩
1
跨中
2
3(跨中)
4
跨中
5
弯矩
0
11.03
-13.79
3.45
-13.79
11.03
0
剪力
9.19
0
25.28
0
25.28
0
-9.19
支座与跨中的弯矩、剪力
1
跨中
2
跨中
4
跨中
5
弯矩
0
275
-323.56
70.1
-452.98
428.71
0
剪力
164.47
-53.93
469.16
-21.57
606.67
148.30
-288.5
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和剪力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叠加
1
跨中
2
跨中
4
跨中
5
叠加弯矩
0
286.03
-337.33
73.55
-466.77
439.74
0
叠加剪力
173.66
-63.93
495.44
-21.57
631.95
148.3
-297.69
(4)配筋设计
①纵筋设计:只取最大跨中弯矩和最大支座弯矩进行计算。
截面按照双筋矩形截面设计。
(1)跨中配筋为:
基本参数如下:h0=435mm b=250mm fc=14.3 fy=360
1)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
ho=h-as=500-65=435mm
2) 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β1/(1+fy/(Es*εcu))=0.80/(1+360/(2.0*105*0.0033))=0.518
3) 确定计算系数
αs=γo*M/(α1*fc*b*ho*ho)=1.0*439.74*106/(1.0*14.3*250*435*435)=0.34
4)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
ξ=1-sqrt(1-2αs)=1-sqrt(1-2*0.34)=0.436≤ξb=0.518 满足要求。
由于ξ<=ξb,因此按构造配筋
A's=ρ'min*b*h=0.200%*250*435=217.5mm2
5) 计算纵向受拉筋面积
As=α1*fc*b*ho*ξ/fy=1.0*14.3*250*435*0.436/360=1883mm2
6) 验算受拉钢筋最大、最小配筋率
ρ=As/(b*h)=1883/(250*435)=1.73%
ρmax=ξb*α1*Fc/Fy*ho/h=0.518*1*14.3/360.0*435/500=1.79%
ρ=1.73%≥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ρ=1.73%≤ρmax=1.79%, 满足最大配筋率要求。
(2)支座处弯矩:
基本参数如下:h0=435mm b=250mm fc=14.3 fy=360
1)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
ho=h-as=500-65=435mm
2) 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β1/(1+fy/(Es*εcu))=0.80/(1+360/(2.0*105*0.0033))=0.518
3) 确定计算系数
αs=γo*M/(α1*fc*b*ho*ho)=1.0*466.77*106/(1.0*14.3*250*435*435)=0.16
4) 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
ξ=1-sqrt(1-2αs)=1-sqrt(1-2*0.16)=0.175≤ξb=0.518 满足要求。
由于ξ<=ξb,因此按构造配筋
A's=ρ'min*b*h=0.200%*250*435=217.5mm2
5) 计算纵向受拉筋面积
As=α1*fc*b*ho*ξ/fy=1.0*14.3*250*435*0.175/360=756mm2
6) 验算受拉钢筋最大、最小配筋率
ρ=As/(b*h)=756/(250*435)=0.785%
ρmax=ξb*α1*Fc/Fy*ho/h=0.518*1*14.3/360.0*435/500=1.89%
ρ=0.79%≥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ρ=0.79%≤ρmax=1.79%, 满足最大配筋率要求。
②箍筋设计:可以考虑弯起钢筋。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独立梁进行计算。
1)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和腹板高度
ho=h-as=500-65=435mm
hw=ho=435mm
2) 确定受剪面是否符合条件
当hw/b=435/250=2.40≤4 时
V≤0.25*βc*fc*b*ho/γo
=0.25*1.0*14.3*250*435/1.0=388.78kN 截面符合条件。
3)确定是否需要按构造箍筋
λ=a/ho=200/435=0.46<1.5, 取λ=1.5
1.75/(λ+1)*ft*b*ho/γo=1.75/(1.5+1)*1.43*250*435/1.0=105.75kN≤V=366kN
所以需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
4) 计算箍筋面积
Asv/S=(V- Vcs)/Fyv*Ho=1.6
5) 验算最小配箍率
ρ=Asv/(b*s)=260/(250*100)=1.56%
ρ=1.44%>ρmin=0.200%,不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
取As=ρ*b*s=1.04%*266*150=340mm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