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860824 上传时间:2024-1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肾综合症出血热概述: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朝鲜出血热,是一种源於动物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源体是汉坦病毒。疾病广泛在世界各地流行,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欧、巴尔干半岛等地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区域;近年常爆发家鼠型出血热,主要在春夏季出现;而野鼠型出血热则主要在秋季丰收时出现。 汉坦病毒主要存在於鼠类,但不会令鼠发病,而当病毒传染给人时,却可令人发病。该病毒由H.W.Lee等(1976)发现,其病原体可使啮齿类的APodemus agrarius coreae鼠感染致病,在1978年分离出病毒。分离是很难的,开始称为高丽出血热病毒(K

2、orean hemorrhagic fever virus,KHF virus)。由于使用感染致病的Apodemus agrariuscoreae鼠的肺及人的A549和猴vero细胞等细胞株,通过荧光抗体法检查患者的血清,利用病毒学诊断已成了可能。结果,知道上述三个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抗原上有关的病毒所引起。在日本大阪除以梅田热这种疾病有所报道外,还有分散发生的例子。另外潜性的饲养动物(主要是大鼠)可以传给人使人感染疾病。病原体在形态学上属于布尼亚(Bunya)病毒科。 传播途径汉坦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种 1、经呼吸道吸入受病毒感染的鼠类的尿、粪、唾液污染的尘埃。一般相信这是外国最主要的传

3、播途径。 2、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而受感染。这是国内最主要的传播途经。 3、进食受病毒鼠粪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消化系统而受感染。 4、经虫媒,如鼠蚤,叮咬而受感染。 流行特征(1)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峰期; (2)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3)流行疫区的类型:1、姬鼠型疫区;2、家鼠型疫区;3、混合型疫区。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

4、两、三期重叠。(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头痛可能与脑血管扩张充血有关;腰痛与肾周围充血、水肿有关;眼眶痛可能为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胃肠道症状也较为突出,常有食欲有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重者可有嗜睡、烦燥及谵语等。但热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症状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是不同于其他热性病的临床特点。颜面、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颜面和眼睑略浮肿,眼结膜充血,可有出血点或瘀斑和球结合膜水肿,似酒醉貌

5、。在起病后23日软腭充血明显,有多数细小出血点。两腋下、上胸部、颈部、肩部等处皮肤有散在、簇状或搔抓状、索条样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的瘀点、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发生鼻衄、咯血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较重,多由DIC所致。(二)低血压期 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可全并DIC、心力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肢端发凉,尿量减少,烦燥不安,意识不清,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本期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且常因心肾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此期也可不明显而迅速进入少尿或多尿期。(三)少尿期 少尿

6、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二者经常重叠或接踵而来,也有无低血压休克,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者。24小时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者为无尿。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可因蓄积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以致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本期多始于68病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甚至发生尿闭。重者尿内出现膜状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2-5日,重者无尿

7、长逾1周,本期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四)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24小时尿量达3000ml为多尿,多尿达400010,000ml以上。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亦可发生电解平衡失调(低钾、低钠等)及第二次休克。本期易发生各种继发感染,大多持续12周,少数长达数月。(五)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经13月恢

8、复正常。(六)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1轻型 体温39下,中毒症状轻;血压基本正常;出血现象少;肾损害较轻,尿蛋白在“”,无明显少尿期。2中型 体温在3940,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卅”,有明显少尿期。3重型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皮肤、粘膜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肾损严重,少尿期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日以内者。4危重型 在重型

9、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候群者。难治性休克;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肾损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于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dl以上;心力衰竭、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严重继发感染。(七)家鼠型出血热的临床特点与野鼠型相比,家鼠型轻型较多,五期经过多不全。发热期较短,热退多数病情减轻,困倦衰竭少见,腰痛及眼眶痛不显著,消化道症状较轻;低血压期与少尿期轻或无;多尿期与恢复期亦较短;出血、肾损与渗出水肿均较轻;合并症少,但肝脏受损较野鼠型明显,病死率低。实验室与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总数:一般为(15-20)109/L,发病1-3天内偏低或正常,4天以后多

10、数超过10109/L,低血压期及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多尿期末恢复正常。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者,提示病情严重。(二)白细胞分类:1中性粒细胞:早期开始增多,可出现核左移。2、 淋巴细胞:早期淋巴细胞相对变化不大,病程6-8天可增至50%以上。3异型淋巴细胞:病程1-2天内可发现,4-6 天达高峰,检出率可达60-100%,对早期诊断有参考意义。(三)血小板:数量减少,粘符和聚集功能降低。其改变与病情的轻重、出血情况及尿毒症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即血小板数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降低越明显,病情严重,出血越明显,尿毒症越严重。 (四)红细胞:发热期一般正常,发热末期开始上升,低血压休克期明显

11、升高,可达51012/L以上,提示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少尿期由于稀释性高血容量,红细胞开始下降,多尿期恢复正常。危重病人可出现晚、中幼红细胞。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一般出现在2-4病日,在少尿期达高峰,随着多尿的出现尿蛋白可逐渐减少。尿蛋白含量及持续时间与肾脏损害的程度成正相关。血尿比尿蛋白出现晚,阳性率低,持续时间也短。部分病人尿中可出现各类管型(如颗粒、透明、细胞或蜡样管型),或出现膜状物。三、其他检查:1毛细血管脆性检查(束臂试验):出血点在十个以上,束臂试验阳性,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本病患者47.53-75%显示阳性。2血浆尿素氮于病后3-4日即可增高,少尿期、移行阶段以至多尿期继

12、续增高达高峰以后渐渐下降。重症病人显著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尿素氮升高程度与肾脏损害程度相平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一)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二)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临床表现(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13、;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2)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3 .实验室检查(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5)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4 .病例分类(1

14、) 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第(1)条。(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第(2)条,实验室检查第(1),(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实验室检查第(3),(4),(5)条中的任一项。二、鉴别诊断:(一)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败血症等相鉴别。若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尚需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相鉴别。此外,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二)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炎。(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

15、、急性白血病等相鉴别。(四)腹部外科急症:少数出血热病人可出现剧烈腹痛、腹壁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需与阑尾炎、肠梗阻、胃肠穿孔、胆囊炎、宫外孕等进行鉴别。以上病症无明显的充血、渗出及出血现象,尿常规多无明显改变,血小板数正常,无异型淋巴细胞。(五)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国内流行的病毒性出血热,除EHF外,尚有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出血和休克等表现,与EHF 相似,但属于无肾脏综合症出血热。治疗、 “三早一就”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把好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和感染

16、“四关”。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症状,减轻外渗,预防休克和DIC。 1、控制感染。发病4日内患者可用用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用35日。亦可用干扰素肌内注射。 2、改善中毒症状。给予易消化饮食。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热退汗药,以防大量出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呕吐频繁者,可给予灭吐灵10mg肌注、 3、减轻外渗。及早卧床休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降低血管通透性。每日静脉补充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1000ml左右,发热后期可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甘露醇,以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防止

17、休克和肾功能不全。 4、预防DIC。病程中常有DIC的发生,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粘滞性。如发热晚期凝血时间试管法在3分钟以内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秒以内为高凝装填,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0.51mg/kg,612小时一次缓慢静脉注射,有助于防止DIC发展。再次用药前应做凝血时间检测,若试管法凝血时间大于25分钟,应暂停一次,疗程13日。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调整酸碱平衡,减轻肾脏损害,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力争4小时内稳定血压。扩容液体以晶、胶结合为原则,晶体液以平衡盐液为主,切忌单纯输注葡萄糖,

18、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0%甘露醇、血浆或白蛋白等。由于本期存在血液浓缩,不宜应用全血。扩容期间应密切注意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小时以上。老年人或原有心肺疾病者输液时需注意心肺功能,掌握输液速度和液体量。 2、调整酸碱平衡。代谢性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分次补充,避免盲目纠酸。由于5%碳酸氢钠溶液渗透压为血浆的4倍,不但能纠正酸中毒,尚可扩容。 3、强心剂的应用。血容量基本补足,心率在140次/分以上者,可静脉给予西地兰。 4、血管活性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静脉滴注。同

19、时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三)少尿期治疗原则: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1、稳定内环境。控制氮质血症:给予高糖、高维生素、低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每日静脉滴注葡萄糖不少于200g,并加入适量胰岛素,以减轻体内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维持水盐平衡:少尿早期需与谢客所致的肾前性少尿相鉴别。若尿比重1.20,尿钠10:1,应考虑肾前性少尿。可快速输注电解质溶液5001000ml,或用20%甘露醇100125ml静脉注射,观察尿量是否增加。观察3小时尿量若小于100ml,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有高血容量时不宜做此利尿实验。若已为肾性少尿,应控制输液量,可按前日尿量和吐泻量

20、加500700ml作为补液量。根据血钾及心电变化,限制或适量补钾盐。根据酸碱变化,给予碳酸氢钠,稳定酸碱平衡。 2、促进利尿。常用的利尿药物为呋塞米可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100300mg/次,静脉滴注,46小时可重复一次。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或山茛菪静脉注射。 3、导泻和放血疗法。可用硫酸镁、甘露醇、大黄等口服导泻。放血疗法目前很少应用,如少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致心力衰竭及肺水肿者可以放血300400ml。 4、透析治疗。明显氮质血症、高血容量综合征或高血钾患者,可给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多尿期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与少尿期相同。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

21、感染。补液要适量,过多可使多尿期延长,过少可导致水、盐失调引起二次肾功能衰竭。给予半流食和含钾食物。水分补充以口服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注射。因免疫功能下降,应防止继发感染。感染发生后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忌用对肾脏有毒性的抗菌药物。 (五)恢复期补充营养,休息13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及垂体功能,逐步恢复工作。 (六)并发症治疗1、消化道出血。尽快明确病因。如DIC低凝血期,应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DIC继发纤溶亢进时,可注射6氨基乙酸或氨甲苯酸。肝素类物质增高时可用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注射。尿毒症所致出血热则需透析治疗。局部治疗可口服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45mg加水100ml口服或凝血酶4000U加生理盐水口服。 2、心力衰竭肺水肿。应停止和控制输液,吸氧,半卧位,给予西地兰强心,安定镇静,以及扩血管药物。若为少尿或无尿阶段,应透析治疗。 3、ARDS。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及时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抽搐时可给予安定或异戊巴比妥钠等镇静剂;脑水肿或颅内高压可用甘露醇静脉滴注,无尿时应考虑透析。 5、自发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本病的病死率与病情较重、治疗迟早、措施是否恰当有关。近年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病死率将为3%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