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贺州学院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5668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贺州学院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贺州学院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贺州学院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全方位深层次推进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演变历程来看,我国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其功能与内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建设方案。然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定位认识不清、缺乏“产业”元素、合作机制不健全、治理体系滞后等问题函待解决。为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

2、展,有必要进一步明晰现代产业学院的定位与建设理念,创新企业、行业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制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体系,提高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师资团队的适配度,并形成促进它们之间有效联动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模式。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双主体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6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3-8 8 6 1(2 0 2 3)0 2-0 1 5 7-0 7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使得高校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当前数字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建路径呈现出交互式合作的新样态 1 4 1

3、。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目前合作形态呈现多样化格局,形成了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研结合等多种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培养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孕育而生的。现代产业学院是中国本土化的产教融合方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引导下,高校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或地方高校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运行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责权

4、利关系尚未真正理顺;现代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深化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基于此,本文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演变历程人手,在厘清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收稿日期 2 0 2 3-0 5-0 1第一作者简介 余长庚(1 9 7 4-),男,安徽宿松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现代检测技术。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 0 2 1 JGA331);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实施双主体育人的探索与实践(GXGZ

5、JG2022B164);教育部办公厅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一一以贺州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为例”(E-GXHPY20200425)。-157-第3 9 卷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参考思路和实践借鉴。一、现代产业学院的演变历程现代产业学院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 8 5 1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特纳提出的“产业大学计划”【2 1 2。该计划首次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融合,其内容包含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建立面向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职业技术人员的新型学院;二是开设面向职业发展的教学科目;三是政府为新型学院提供土地、基础设施、资金等教育资源。到了2

6、 0 世纪,全球产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建立起一批聚焦于工业和应用领域的产业大学,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当时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3 1 5 6。20世纪产业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进入2 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为主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逐渐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种大众化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机制创发文字号年份国发 2 0 0 5 3 5 号2

7、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 0 1 4 1 9 号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教发 2 0 1 5 7 号2015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职成 2 0 1 5 9 号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 0 1 5 一2 0 1 8)国办发【2 0 1 7 9 5 号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教高 2 0 1 8 3 号2018年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国发 2 0

8、1 9 4 号2019年通知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教高厅函 2 0 2 0 1 6 号2 0 2 0 年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贺州学院学报新不足、特色突出不够,结构、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求无法相适应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在政策指导中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和引领作用,发布一系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我国深化产教融合主要政策详见表1)。与此同时,高校开始实践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出现在2 0 0 6 年,浙江物产集团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

9、学院成立了“物流产业学院”,浙江元通集团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汽车售后服务产业学院”4 。产业学院在职业院校得到快速发展,部分本科院校亦开启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有益探索,如福州大学的“紫金矿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的“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等。2 0 1 7 年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相继发布,新工科建设正式拉开惟幕,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各类本科高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建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掀起热潮,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丰富完善其功能与内涵,

10、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建设方案。表1 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推进一览表政策-158-2023年关键要点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改革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主体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进一步

11、明确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与立项述选程序式暴露出当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全、合作共赢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产余长庚,罗兰花,吴郭泉: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二、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工业4.0”将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流。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构对科学技术含量要求高,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人才供给却明显不足。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和人才培

12、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呕待解决。(一)定位模糊不清,缺乏“产业 元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强调以服务产业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依托,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共生。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多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为辅,缺乏对现代产业学院功能与定位的清晰认识,校企合作的层次多浮于表面,未能深入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本质和理念内涵,未能真正体现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和重要育人功能 5 1 8 5-8 6,未能真正发挥企业、行业领域特有的市场、技术和平台等优势,未能与地方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共生。校企合作缺乏“产业”元素,是导致

1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产业发展出现“融而不和”现象的主要原因。(二)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缺乏健全的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需求导向、行为方式和利益取向各不相同,例如企业期望在合作中获得利润,较少考虑社会价值的实现;高校希望借助企业力量,解决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实践平台乏、实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高校主要考虑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充分履行服务社会等基本职能,并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6 1 3 1。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实质性合作,甚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7 。这种合作模

14、业学院的发展。(三)治理体系滞后,责权利划分不清现代产业学院除了应具备产业化、市场化特征外,还应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主要通过依附于原有学院的组织,即以学校为主体,大部分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现代法人组织治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独立法律地位和刚性约束机制。政府、高校与企业的不同利益诉求是阻碍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因素,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发挥有效的运行与管理功能。此外,校企合作中决策制度、产权制度、运行管理风险、法律制度、就业保障制度、校企师资互渗互融机制等制度尚不完善,其结果导致高校与企业耦合度低。

15、由此可见,治理体系的滞后导致责权利划分不清晰,没有真正做到共建、共管、共享,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加快构建 5 1 8 7(四)育人模式僵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仍以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实质性改变,评价标准仍以追求客观、量化为主,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不足,缺乏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现有实践教学需求,专业化建设乏力,无法完全胜任职业教育背景下专业化建设的能力要求;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不足,实验、实训基地缺乏产业支撑和企业支持,导

16、致脱离真实生产场景,采购的设备的适配性和先进性不足,从而与产业需求不符。除了上述问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运行成本较高。目前现代产业学院以校企共建为主要模式,承担课程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大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和技术支持等功能,主要依赖于政府资源支持和行政管理,缺乏市场化运作-159-第3 9 卷机制,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2.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建设前期调研与准备不足、建设期间未能及时跟进产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匹配。3.行业协会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中的作用未

1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民间组织,对产业发展发挥着引领和促进作用。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行业协会可以协助高校、政府和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然而,目前的一些行业协会还存在缺乏制度规范、政策的指导,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导致其无法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路径(一)明晰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定位与建设理念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充分调研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情况下,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调研区域、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在明确产业链、创新链所对应的社会供需要求的基础

18、上,从政策驱动、需求驱动和创新驱动三方面共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在精确分析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和学校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深度融人产业链、创新链,权衡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贺州学院紧紧依托地方、服务区域,培养了一大批在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坚持走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在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重大问题上紧密结合贺州市“3+6 产业群,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体系,以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定位,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

19、发展路径。(二)健全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制现代产业学院是为了破解产与教、校与企的贺州学院学报深度融合问题,由高校、政府、企业和行业等共同创建,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由高校、政府、企业和行业多方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利益共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的组织。高校作为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探索与多方协同的共建共管共治的现代治理模式,构建各方协同育人利益共享、考核与激励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 8 1-1 8。贺州学院实行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搭建“理事会+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其中,理事会理事长由相关政府部门分管领导和学

20、校主管领导共同担任;副理事长由现代产业学院院长、贺州学院教务处、相关投资促进和商务局、科技局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合作企业主要负责人、行业协会会长、企业高管担任;理事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产业导师担任。理事会办公室设在贺州学院,主要负责政策制定与发展规划,协调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构按照关于推进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贺州学院自治区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和贺州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有关规定进行日常管理和开展业务活动。现代产业学院不纳人编制管理,不纳人预算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

21、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办学,通过合同约定育人主体的权责和资源共享原则,共建共管,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三)契合现代产业需求,创新双主体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对企业而言,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先进科技成果,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优先在高校进行创新应用,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对学校而言,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可以使人才培养获得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从而对高校与企业的跨界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160-2023年余长庚,罗兰花,吴郭泉: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要求 9 1 2 0-2

22、1。基于此,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是加快知识流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在研判产业发展需求与优势的基础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首先应契合现代产业需求,通过加大提升教育合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0 1 4 8,借助教育合作优势进一步推动科研合作的力度,并逐步积累科研合作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合作。贺州学院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成立了“1+1+N产教融合联盟,构建面向新工科产业的“学校+企业”双主体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突破传统意义上浅层次合作模式。以八个共同”要求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两院一体”模式共建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多元化”汇聚教育

23、资源,改变“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四)提高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师资团队的适配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之相适配的教学条件。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引导性和聚焦性作用,充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职业环境和实际场景一致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将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发展趋势引人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技能要求高度相符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校企合作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应用性强、创新性高的优质专业课程;依托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尤其是合作企业的人才及

24、技术优势,以专职或兼职方式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过建立相互培训制度、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加强企业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合作交流,各取所长,相互促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岗位实践考核,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所构建的产学研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专业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体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以现代产业学院在专业、知识和素质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积极应对新工科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合产业企业发展、人才招聘、培训等要求,合理把握

25、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在综合测评机制中的比重,建立学生实践与学习质量全过程监督的多元化数据反馈机制,健全“多元化、多样化、系统化”教学质量监督反馈评价体系。定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构建“监控一反馈一改进”常态化监督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四、建设成效与启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 0 1 7 9 5 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 2 0 2 0 1 6 号)和关于推进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贺州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集团等公司紧密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重点应用领域,紧町数字经济的转型发展需求,立足一流企业、面向整个行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装配式建筑现代产业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康养旅游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数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校级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广西黄金珠宝设计现代产业学院、贺州学院温泉学院也相继成立。现代产业学院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充分发挥了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产业学院已面

27、向广播电视编导、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培养学生近5 0 0 0 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建设成-161-第3 9 卷效突出。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5 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等1 1 个专业获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在全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七,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音韵学入门”等1 3 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2 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广西一流

28、学科建设。在以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2 0 2 1 年转型成果“西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三聚焦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在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锻炼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 金2银1 2 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创业综合模拟赛项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

29、on一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 9 4 项。基于贺州学院双主体模式下多元协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建立双主体育人多元协同的组织机制,契合产教各方利益诉求。现代产业学院强调高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角色,协调处理好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关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高度契合校企双方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其他参与方的利益诉求,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争取企业多方面资源支持,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贺州学院学报性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源保障。2.加

30、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积极共建教师企业内部实践岗位,加强教师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将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一支由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教学队伍;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并在学科竞赛、科研研发、技术攻关、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广泛、深人的合作交流,推动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3.重视现代产业学院的规划与建设,建立常态化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重视现代产业学院的规划与建设,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建立常态化质量监测机制,加强阶段性考察与总结,为持续性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累经验、克服不足,并从现代产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与科研

31、实践中总结并升华出具有创新性、可复制、能推广的理论成果 1 1 1 8-9。结语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样态,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化卓越工程人才为旨归,为新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薪新的视角。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其功能与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产教融合方案和融合模式,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今后,现代产业学院应以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明晰现代产业学院的定位与建设理念,进一步深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企业、行业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制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体系,提高实训基地、教学资源、

32、师资团队的适配度,采用现代化治理模式,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023年-162-参考文献余长庚,罗兰花,吴郭泉:双主体模式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1杜云英,李永强.不同类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及类型偏好研究:基于全国2 2 4 1 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2(1 0).2崔高鹏.论特纳的产业大学计划及其历史意义 J.教育学报,2 0 1 0(6).3范旭东.我国产业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3(1).4周红利.把产业学院建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中心 N.中国教育报,2

33、 0 2 0-0 5-1 9(0 9).5应瑶,王升.产业学院发展的风向、风口与风险:以浙江省院校实践轨迹为例的分析 J.中国高校科技,2022(4).6宁启扬.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矛盾、运行逻辑与路径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2(2 7).7王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N.山西科技报,2 0 2 2-0 4-1 8(B06).8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 J.职业技术教育,2 0 2 1(3 0).9范国睿.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2 3(2).1 0 吴郭泉,吴翟.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J.贺州学院学报,2 0 2 3(1).1 1 史秋衡,谢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价值逻辑 J.中国高等教育,2 0 2 1(1 1).【责任编辑:张琴芳-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