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建长沙至昆明铁路监理IV标
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
审核:
批准:
成都西南交大/莫特麦克唐纳(联合体)沪昆客专
长昆湖南段监理站
2010年11月
目 录
第一节 测量监理目标 2
第二节 执行的技术标准和依据 2
第三节 工作内容及工程概况 2
一、施工测量基本工作内容 2
二、工程概况 3
第四节 监理工作流程 3
一.测量控制体系(见图一) 3
二.监理程序 4
㈠.控制网交桩、复测与施工加密测量工作程序(见图二)4
㈡.控制网加密;施工加密测量 12
㈢.施工放样测量工作程序(见图三) 19
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程序(见图四) 23
㈤.竣工测量测量工作程序(见图五) 39
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第一节 测量监理目标
为规范和做好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西南交大监理站的工程测量工作,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为保障工程测量高精度、高质量,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线铁路的总体目标,编制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第二节 执行的技术标准和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10054-97);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6.《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1042-2007,J269-2007);
7. 沪昆公司批准的有关工程测量的各种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
第三节 监理工作内容及工程概况
一、施工测量基本工作内容
1.控制网交桩与复测;
2.施工加密测量;
3.施工放样测量;
4.沉降变形测量;
5.轨道施工测量;
6.竣工测量。
二、工程概况
1.概况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西南交大监理站线下工程里程DK259+915~DK324+218全长62.7KM(短链1603m)。
标段内正线桥梁25座,长度7.31KM;路基2.065KM;隧道16.5座,长度53.166KM;梁场1座。
2. 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
2.1 控制性工程
2.1.1雪峰山2#隧道:全长9155m,一级风险隧道。
2.1.2雪峰山3#隧道:全长6815m,一级风险隧道。
2.1.3梨子坪隧道:全长6317m,一级风险隧道。
2.1.4篙吉坪隧道:全长5073m,多断层。
2.2重难点工程
2.2.1沅江大桥:中心里程DK301+851.38,全长381m;桥跨布置为:(88+160+88+40)m刚构连续箱梁。
2.2.2杨家隧道:全长5000m,浅埋偏压。
2.2.3长城岭隧道:全长7550m,二级风险隧道。
3.结构形式:
本监理标段桥梁结构形式主要有:框架和连续刚构。
第四节 监理工作流程
一.测量控制体系(见图一)
1.测量室
测量室设在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西南交大监理站。由副总监分管测量工作;测量室由主管和数名测量监理工程师组成。
2.监理站测量室主管职责:
2.1组织监理组测量工程师参加交桩、复测工作。
2.2组织并负责审核以下工作内容:
施工单位控制网复测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加密测量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施工放样测量技术方案的审核;
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施工单位竣工测量技术方案。
3.监理分站测量工程师职责:
负责本分站管段内精测网测量交桩、复测的监理工作;
负责本分站管段内的施工加密测量的监理工作;
负责本分站管段内的路基施工放样检测、桥梁施工放样检测(桩基、承台、墩身、垫石、架梁)、隧道施工控制测量的监理。
负责本管段内的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监理;
负责本管段内的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的监理;
负责本管段内的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复测的监理工作。
二.监理程序
㈠.控制网交桩、复测与施工加密测量工作程序(见图二)
1.1施工准备阶段
1.1.1监理站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测绘资质进行审查。资质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从事精控制测量复测工作。不具有甲级资质测绘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议委外测量。
1.1.2监理站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测绘人员资格进行审查。人员资格不符合的规定的,否则应建议施工单位配备具有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控制网测量复测工作。
作业人员必须具有测绘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
1.1.3监理站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和器具进行检查。测量仪器必须具有经过检定,且检定合格证在有效期内,否则禁止使用。
1.2 控制网交桩
1.2.1监理站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承包单位一起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控制网交桩会议和技术交底会议,签署交接桩文件纪要。
1.2.2监理站测量室应做好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文件交接工作。交接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CPI基础平面控制网测量成果、CPI控制点点之记;CPⅡ线路控制网测量成果、CPⅡ控制点点之记;高程控制测量技术总结、勘测高程控制点成果及点之记。
1.2.3监理站测量室组织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交桩,对交桩全过程进行旁站见证。同时,要做好交桩记录,对交桩协议书进行签认。
1.2.4现场交桩,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标段间和各施工工区间的交桩搭接进行检查。交桩搭接至少向对方延伸2个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至少搭接一个点。若不能满足,应建议设计单位进行补交。
1.2.5测量监理工程师对现场交桩过程中出现的桩点丢失、损坏情况做好记录,上报建设单位。由设计单位进行补点,交桩。
1.3控制网复测
1.3.1控制网复测内容:CPI基础平面控制网、CPII线路控制网、高程控制网。
1.3.2监理站测量室对施工单位制定的控制网复测技术方案进行审核。方案审核未批准的,不得进行控制网复测工作。
1.3.3 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在CPI基础平面控制网、CPII线路控制网观测前,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GPS接收机进行检查,仪器的标称精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不得使用。
CPI(GPS)测量,仪器选用双频接收机;
CPII(GPS)测量,仪器选用双频或单频接收机。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满足下表: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级 别
B
C
a(mm)
≤5
≤5
b(mm/km)
≤1
≤1
注: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
式中:σ—中误差(mm);d—相邻点间距离(km)。
1.3.4测量监理工程师在观测前,应要求施工单位对GPS接收机进行一般检视和通电检视。
一般检视应符合下列内容:
(1)接收机及天线应匹配,主机及附件必须齐全;
(2)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变形良好,各部件和附件应完好,需紧固的部件不得有松动和脱落。
通电检视应符合下列内容:
(1)有关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2)案件和显示系统工作应正常;
(3)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
(4)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信号时间的快慢,接收信号强弱及信号失锁情况。
1.3.5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GPS观测过程中的旁站见证内容:
(1)对仪器的整平对中进行检核,对中误差 ≤1mm;
(2)对每个时段开机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小于1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
(3)对测量手簿的内容填写进行检核(填写内容包括:测站名、测站号、观测员、记录员、观测日期、天线高、观测时间、时段号、近似高程等);
(4)开机后应检查有关指示灯与仪表;
(5)观测中应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数据记录信号灯等情况,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
(6)对观测时段数及时段长度进行检核;(检核应按符合下表规定)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 目
CPⅠ
CPⅡ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度角(°)
≥15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4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30
≥20
时段长度(min)
≥90
≥60
观测时段数
≥2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15-60
PDOP 或GDOP
≤6
≤8
(7)对接收机天线附近无线电通讯影响情况进行检查。
(8)每日观测结束后当天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1.3.6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CPI控制网与相邻标段搭接的控制点数量(至少2个点)和CPII控制网与相邻施工工区重叠的控制点数量(至少2个点)进行检查,确保搭接数量满足复测要求。
1.3.7测量监理工程师在高程控制网复测前,应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仪器检查应符合下表规定)
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中规定执行
序号
仪器名称
二等:最低型号
备注
1
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自动安平数字水准仪
DS03
用于水准测量,其基本参数见GB/T10156
2
线条式铟瓦标尺、条码式铟瓦标尺
用于水准测量
1.3.8测量监理工程师在高程控制网复测过程中,应随时对水准仪的i″角(15″)进行检查;对水准仪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下丝视线高度进行检查;对一测站两次读数差、两次所测高差之差、间歇后还应对间歇点进行高差检测。同时,还应与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换手测量,确保观测资料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结果应符合下表规定)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m)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重复测量次数
二等
因瓦
DS03
≥3且≤50
≤1.5
≤6.0
≤2.8且
≥0.55
≥2次
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mm)
项目
等级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检测点歇点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二等
0.5
0.7
1
3
注: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数字水准仪,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1.3.9测量监理工程师应进行外业旁站见证工作。
1.4.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
1.4.1监理站测量组组长负责对施工单位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工作。
1.4.2平面控制点平差计算的审核内容:
(1)采用的坐标系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CPI基础平面控制网当采用CPI控制点作为起算数据时,应对作为起算数据CPI控制点进行检核;
CPII线路控制网必须采用经过复测后证明是可靠的本段所有CPI控制点作为起算数据,CPI的数据应采用设计院提供的成果。
(3)平差软件:基线解算和控制网平差均应采用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
(4)CPI、CPII重复观测的基线较差应符合规范要求ds≤。
(5)CPI、CPII同步环、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的要求;
同步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的要求。
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同步环中的边数。
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要求;
异步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要求。
(6)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应满足下式要求:
VΔx≤3σ, VΔy≤3σ, VΔZ≤3σ
(7)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满足的要求。
式中: σ——中误差(mm);
d——相邻点间距离(km)
(8)GPS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下表要求。
GPS测量精度指标
控制网级别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Ⅰ
≤1.3″
1/180000
CPⅡ
≤1.7″
1/100000
(9)可重复性测量精度和相对点位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控制点的定位精度(mm)
控制点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
相对点位精度
CPⅠ
10
8+d×10-6
CPⅡ
15
10
(10)CPI、CPII复测成果与设计院提供成果比对应符合规范要求的X、Y坐标差值不大于±20mm。
1.5.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
1.5.1监理站测量室主管负责对施工单位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工作。
1.5.2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的审核内容:
(1)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2)往返测不符值;
(3)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4)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5)高程复测完成后应与设计院提供的高差进行比对,其结果应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应进行高程比对。
(6)水准测量精度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
等 级
每千米水准
测量偶然中
误差M△
每千米水准
测量全中误
差MW
限 差(mm)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
注:表中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等级
每千米高
差全中误
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mm)
与已知点
联测
附合或环线
二等
2
≤400
DS1级及以上
铟瓦
往返
往返
注:表中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7)高程控制网平差必须采用商用软件。
1.6.问题及处理
1.6.1监理站测量室主管负责督促施工单位对控制网复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1.6.2控制网复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外业补测时,测量监理工程师应进行外业旁站见证工作。(旁站见证情况参照本细则1.3.9填写)
1.6.3对于丢失的控制点,测量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进行补设。
㈡.控制网加密;施工加密测量
控制网加密:
应对CPⅠ、CPⅡ点和二等水准点按照控制网同精度扩展方法同精度进行加密。
1.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制定的控制网加密测量技术方案。方案审核未批准的,不得进行控制网加密测量工作。
2.布点要求详见(沪昆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控制网加密测量作业指导书”)
3.监理站测量室进行相关监理工作
施工加密测量:
1.施工加密测量技术方案的审核
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审核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加密测量技术方案。方案审核未批准的,不得进行施工加密测量工作。
2.施工加密测量方法和等级
2.1测量方法为:GPS测量和导线测量。
2.2 GPS测量等级为C级;导线测量等级为四等。
2.3布网及精度应满足下表规定。
加密点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备注
导线
四等
200-400m
GPS
四等
不小于300m
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2″
1/70000
四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km)
边长
(m)
测距
中误差(mm)
测角
中误差
(″)
相邻点位坐标 中误差(mm)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限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
≤4
200~400
5
2.5
10
1/40000
±5
3.施工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3.1采用GPS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项 目
C级GPS加密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度角(°)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20
时段长度(min)
≥45
观测时段数
2
数据采样间隔(S)
10~30
PDOP 或GDOP
≤10
3.2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用于四等GPS加密测量的仪器。仪器应为双频或单频接收机,标称精度应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指标。不能满足的禁止使用。
3.3测量监理工程师在GPS测量过程中负责提示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对经过的CPII控制点进行联测,达到检核目的。
3.4 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四等GPS加密测量过程的旁站、见证工作,检查内容与精测网复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参照执行。(本细则1.3.9)
3.5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用于四等导线加密测量的仪器。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2″,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的全站仪。低于该精度指标的应禁止使用。
3.6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施工单位加密测量所用起算点的正确性。平面控制点加密应采用CPI做起算点。联测CPⅠ时,如果有两个以上通视方向时应对所有通视方向进行观测。并联测CPII控制点。
3.7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外业观测时,应对导线测量边数进行控制。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四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规定的附合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即13条边)。
3.8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外业观测的各项限差进行检查。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测距的一个测回指照准一次读若干数,读数一般为四次)。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竖角指标差≤15″,外业采用竖直角计算平距。各项限差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
仪器精度
等 级
测距中误差(mm)
同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mm)
测回间读数较差(mm)
竖直角指标差较差
竖直角测回间较差
往返测平距
较差
Ⅰ
<5
5
7
10″
10″
2mD
注:mD =(a+b×D) ,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满足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
测回数
半测回归零差
2C较差
同一方向
各测回间较差
DJ1
4
6″
9″
6″
DJ2
6
8″
13″
9″
3.9测量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单位外业观测时,对用于气象改正的温度、气压数据,应要求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必须在每一测站测定一次,并在观测手簿上做好记录。气压计、温度计与周围环境一致,避免日光暴晒和辐射。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测距边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设置数据认真核对。
4.测量监理工程师在GPS加密测量中,应做好旁站见证工作,详细填写旁站监理记录表(TB2);在导线和高程加密测量中,应进行平行检测(采用换手测量)。但必须是一个完整测段(附合导线、附合水准线路)。
5.施工加密测量平面控制点数据处理
5.1 四等GPS数据处理
5.1.1 四等GPS平差应采用CPI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软件采用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
5.1.2解算的各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环全长闭合差、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GPS基线长度精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a.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
b.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
c.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 ; ;
式中:W为环闭合差,,n为同步环中的边数;
d.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小于。
e.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满足下式:
VΔx≤3σ, VΔy≤3σ, VΔZ≤3σ
f.GPS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
式中: σ—中误差(mm);d—相邻点间距离(km)
5.2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5.2.1起算数据为CPI控制点,导线应在测距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专业商用软件平差。
5.2.2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满足mx、my≤±15mm,导线点坐标成果保留到0.1mm。
5.2.3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提交整理的加密测量平面控制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为:
(1)导线附合长度≤4km;
(2)边长250~300m,边数13条;
(3)测距中误差≤5mm;
(4)测角中误差≤2.5″;
(5)相邻点坐标中误差≤10mm;
(6)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0000;
(7)方位角闭合差≤±5√n。
6.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
6.1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水准测量采用的方法进行监督。
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施测。观测顺序如下:
往测:奇数站 后—前—前—后
偶数站 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 前—后—后—前
偶数站 后—前—前—后
6.2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6.2.1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1)日出后与日出前30min内;
(2)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歇时间不少于2h);
(3)边长分划线的影响跳动剧烈时;
(4)气温突变时;
(5)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要求不稳定时。
6.2.2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前,应进行预热,预热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
6.2.3测量时应保证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距差不符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6.2.4观测时应用撑竿辅助安置水准尺,确保水准尺在观测时处于竖直状态。
6.2.5水准测量时,将尺垫安放在坚实的地方,防止尺垫下沉。
6.2.6水准测量前,应对仪器的i″角进行检测。i″角检测不得大于15″,否则应更换仪器。
6.2.7水准测量应满足下表要求:
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
等 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 偶然中误差M△
限 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精密水准
≤2.0
8
8
4
注:表中L为往返测程,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标准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mm)
与已知点
联测
附合或环线
精密水准
4
≤200
DS1
铟瓦
往返
往返
4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精密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 (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精密水准
铟瓦
DS05
≤65
≤2.0
≤4.0
下丝读数
≥0.3
DS1
≤60
精密水准测量计算取位规定见下表:
等级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mm)
二等、
精密水准
0.01
0.1
0.01
0.01
0.1
0.1
读数和记录取位:采用DS05 或DS1级仪器时,应读记至0.05mm或0.1mm;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应读记至0.01mm;采用区格式木尺应读记至1mm。
7.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数据处理
7.1高程控制网平差前,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所测成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时,方可进行平差计算。否则,应对不合格的资料进行重测。
7.2检查内容:
(1)往返测不符值≤8√L;
(2)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8√L;
(3)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4√L。
7.3当观测成果满足限差要求时,以联测的深埋水准点为起算点,用专业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7.4每条水准路线还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Δ,MΔ≤±1.0mm。 M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 测段长(km);
n —测段数;
㈢.施工放样测量工作程序(见图三)
1.测量监理工程师应熟悉本管段内的设计图纸和规范,熟悉曲线要素表,熟悉线路。
2.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计算验证本管段内施工工区上报的施工放样坐标表。
3.监理站测量室负责审核本管段内施工工区上报的施工放样测量技术方案。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否则,不得进行下工序施工。
4.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测量放样报验单(TA7);负责施工测量放样记录表中测量数据的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合格后进行签认。否则,不得进行施工。
5.测量监理工程师负责放样点检测。采用更换后视点,利用极坐标法首先检测测站点、后视点的可靠性。当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后,进行放样检核。检测方法为换手测量。
6.路基工程施工放样测量
6.1路基施工放样测量包括:路堤、地基加固工程、桩板结构路基。
6.1.1测量监理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填筑宽度、填筑高度、及坡度比计算符合施工单位的放样坐标(放样宽度为:路基中心两侧各加0.5m),进行极坐标放样检测。
6.1.2地基加固工程
本标段地基加固工程有三种情况:搅拌桩、管桩和CFG桩。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群桩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布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采用横断面法测设。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限差为相邻桩位距离不大于5㎝。
6.1.3测量监理检测路堤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10㎜的要求,测设的边桩应满足1/200的限差;高程检测应小于±20㎜(高程由路基监理工程师检测)。
6.1.4测量监理检测基床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10㎜的要求,边桩应满足1/200的限差;高程检测应小于±20㎜(高程由路基监理工程师检测)。
6.1.5测量监理检测基床表层中桩放样精度,纵向和横向均应小于±10㎜的要求,中线高程检测应小于±10㎜,路肩高程检测应小于±10㎜。
6.1.6路基施工放样测量:测量监理抽检按施工单位放样断面总数的10%~20%。
6.1.7路基工程每填筑层施工单位均需按要求进行测量,经驻地监理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1.8软土地段采用桩及刚性混凝土板工程均属隐蔽工程,施工单位对施工放线、成品检测的测量工作,均应在驻地监理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经驻地监理确认合格,由驻地监理报送监理项目部,经总监审核批准后方可对隐蔽工程进行隐蔽。
7.桥涵施工放样测量
7.1涵洞施工放样测量
7.1.1测量监理负责审核本管段内施工工区上报的施工放样测量技术方案。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否则,不得进行下工序施工。
7.1.2测量监理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涵洞基坑的开挖轴线进行检测。
7.1.3涵洞放样完成后,测量监理负责检测模板顶面四角,轴线偏位应小于15㎜;高程偏差应小于±20㎜。否则,施工单位应对所立模板进行调整。
7.2桥梁工程施工放样测量
7.2.1对建立了独立控制网的桥梁,施工单位完成桥梁施工控制测量,报驻地监理复测确认合格后,由驻地监理报总监核批后,方可进行各分项工程施工。
7.2.2桥梁工程平面放样检测的内容:
(1)桥梁桩基(检测10%);
(2)承台(模板顶面四角);
(3)墩身(模板顶面四角);
(4)垫石(中心2点,顶面标高四点);
(5)架梁(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
7.2.3桩基放样检测偏差应小于20㎜;承台放样检测偏差应小于15㎜,底面和顶面标高±20㎜;墩身放样检测偏差应小于10㎜,顶面标高±10㎜;垫石放样中心检测偏差应小于10㎜,顶面标高0,-4㎜;架梁:墩台纵、横向中心线和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检测偏差均应小于10㎜。
7.2.4特殊结构桥梁
(1)悬臂浇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
测量监理放样检测内容:零号块、零号块预压;各T构;边跨和中跨合拢段。
零号块预压的目的是取得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量,并与挠度计算结果对比,供立模时参考。施工前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做好预压检测工作。加载过程分三级:加载量按设计要求进行。每级加载完成都要做好水准记录,观察支架的受力情况。观测频次以设计要求为准。卸载亦分三级。每级卸载也要做好水准记录。完全卸载2h后应在进行测量观测。
零号块、各T构、边跨和中跨合拢段。平面检测偏差均应小于10㎜,标高检测应小于±10㎜, 合拢前两悬臂相对高差应小于15㎜。
(2) 框架桥
施工前,测量监理工程师要认真查阅图纸,对框架的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以及与既有涵身、既有道路的连接等进行核实,确保放样坐标计算正确。
支架现浇施工时,对支架进行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测量监理工程师应对预压进行初始水准测量,预压中水准测量,预压后水准测量,连续观测直至稳定。
施工放样检测梁以下部分与桥梁工程平面放样检测的内容和7.2.2条同。
7.3水中桥墩基础采用水上作业平台施工时,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后视点应不少于2点;采用交会法测设应至少选择3个方向进行交会。
水中桥墩基础采用单侧(或双侧)栈桥时,则沿栈桥布设与桥中线的平行线,通过岸上桥中线控制点,沿平行线方向用全站仪直接测距设置。并与交会法提供的坐标比较,互差的限差20㎜,不超限按直接测距为准。
水上平台或栈桥上设置的墩中心点,在水下基础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及时掌握平台或栈桥的位移情况,当两次测量不符值大于20㎜时,其墩中心位置应重新设置。
8.隧道工程放线测量测量
8.1施工单位完成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报驻地监理复测确认合格后,由驻地监理报总监核批后,方可进行隧道施工。
8.2隧道进洞开挖施工后,施工单位应在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经常进行中线控制和高程控制,经驻地监理确认合格,由驻地监理报送监理项目部。
8.3隧道开挖断面尺寸、衬砌厚度、仰拱厚度均为隐蔽工程、施工单位测量,经驻地监理复测确认后,经总监审核批准后方可对隐蔽工程序进行隐蔽施工。
8.4监理工程师检查,围岩监控测量和拱顶下沉及地表沉降情况。
8.5单位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测量,经驻地监理复测确认合格报监理项目部审核。
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程序(见图四)
1.监理站测量室组织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
2.监理站测量室组织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监理站测量室主管负责审核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方案审核符合要求后,可进入方案实施。否则,不得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4.沉降变形观测由测量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
5.测量监理负责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沉降变形观测标的布设与埋置进行检查。
6.测量监理负责对施工单位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进行检查。不能满足要求的,禁止使用。
7.测量监理负责对参与沉降观测的人员资格进行检查。
8.测量监理负责对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监理,并应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的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总测数的20%。测量组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9.测量监理负责做好监理过程的旁站记录(TB2表),并对施工单位的观测记录进行签认。按照观测频次完成观测后七天内,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签认后,由施工单位上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
1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通用要求
10.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三等
±1.0
±0.5
±6.0
10.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0.2.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10.2.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10.2.3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0.2.4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10.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