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方案
1.0任务来源
随着成兰铁路的开工建设,我单位承建的CLZQ-4标段也已展开施工,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需对本标段范围内所有建(构)筑物进行精确测量放样,使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2.0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情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 工程概况
成都至兰州铁路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起于成都,经什邡、茂县、松潘至九寨沟,向北延伸连接在建兰渝铁路的哈达铺站,正线建筑长度457.644km,四川省境内长377.80km,甘肃省境内长79.82km,成都至兰州运营总长725.549km。本线建成后,向北连通兰渝铁路,与既有宝成铁路、在建兰渝线及规划的川青线、川藏线共同构建沟通西北与西南及华南沿海的区际干线铁路通道。
新建铁路正线全线按电气化双线设计,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小时,限制坡度双机18‰,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2800m。成都至哈达铺全线新建三星堆、什邡西、绵竹南、安县、高川、茂县、龙塘、太平、镇江关、松潘、川主寺、黄胜关、大录、九寨沟、多儿、腊子口共计16个车站;正线路基62.812km,占全线总长13.7%;正线桥梁80座62.37公里,占全线总长13.63%;正线隧道33座332.44公里,占全线总长72.65%,全线最长隧道为太平隧道,隧道全长28427m;第二长隧为岷山隧道,隧道全长25047m。
本标段内曲线半径为3500m和3504.525m两种;纵向坡度5‰、1‰、7‰、17.8‰,均为上坡;包括桥梁480.72m/2座(白溪河三线大桥137.74m,雎水河双线大桥342.98m),隧道11879m/2座(安县隧道3015m,柿子园隧道8864m),正线路基6834.28m,车站1座(安县车站),1#轨枕场,负责CLZQ-4、5、6三个标段的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
(1)本标段线路走向
本标段正线自DK64+100起点至 D3K85+560,正线长19.194km 。本标段位于四川省境内,由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构造强烈、高山峡谷带过渡区行进,线路总体自东南向西北经兴隆镇、拱星镇、雎水镇、高川乡;雎水以南为成都平原,无隧道;雎水西部进入山区,桥隧相连。
(2)沿线地形、地貌
线路南起成都,过成都平原后横穿龙门山山脉中段;区内的地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南部的NE向龙门山山地受控于龙门山构造带,并在山前形成成都第四纪盆地。
⑶地震动参数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一号修改单),沿线地震动参数区划见表2-1。
表2-1 沿线地震动参数区划见表
段落
里程范围
长度(k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反应谱反应谱特征周期
青白江~三星堆
DK0+000~DK7+000
7
0.10g
0.45s
三星堆~绵竹
DK7+000~ DK60+000
53
0.15g
0.40s
绵竹~绕结沟
DK60+000~DK352+500
272
0.20g
0.45s
⑷主要技术标准
a.铁路等级:Ⅰ级。
b.正线数目:双线。
c.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
d.正线线间距:4.4m。
e.限制坡度: 9‰,加力坡18‰。
f.最小曲线半径 :一般地段3500m,困难地段2800m。
g.牵引种类:电力。
h.机车类型:客车动车组、SS7E;货车HXD2。
i.牵引质量:4000t。
j.到发线有效长度: 850m(双机880m)。
k.闭塞方式:自动闭塞。
l.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2.2 工程特点
(1)气侯特点
本线成都至九寨沟段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形高差大,区域跨度大,气候由四川盆地湿热气候带的温暖湿润向暖温带、温带、寒温带、高山寒冷带气候的川西高原季风气候区过渡。年平均气温6~16.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1.3~36.7℃,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5.3~-21.1℃。年平均降雨量484.1~1215.1mm。各气候区主要气象资料见表2-2。
表2-2 各气候区主要气象资料情况
县市名称及统计年份
成都
广汉
什邡
绵竹
安县
茂县
1971-2000
1971-2000
1959-1984
1971-2000
平均气压(mb)
956.7
959.6
952.8
947.3
840.4
续表2-2各气候区主要气象资料情况
县市名称及统计年份
成都
广汉
什邡
绵竹
安县
茂县
1971-2000
1971-2000
1959-1984
1971-2000
气温(℃)
年平均
16.1
16.3
15.8
15.6
16.2
11
极端最高
36.7
36.6
35.7
35.9
36.5
32.2
极端最低
-5.9
-5.3
-5.3
-7.5
-6.5
-11.6
最大月平均
27.2
25.4
26.5
25.1
25.7
最小约平均
3.1
5.7
3
5
5.7
绝对年平均湿度%
16.3
16.2
16.1
相对年平均湿度%
82
81
83
81
73
年平均降水量mm
870.1
806
938.6
1086.4
1215.1
484.1
年平均蒸发量mm
993.3
1060.7
915.6
1100.8
1459.4
年平均风速(m/s)
1.1NNE
1.4
1.4
1.5
3.8
最大风速及风向
17.0E
13.0NE
21SW
21NE
21ENE
年平均雾天日数
62
85
47
2
年平均暴雷日数
32.5
30
29
(2)河流水系、水文
本线主要经过长江流域,沱江、岷江和嘉陵江等水系。
(3)交通运输情况
铁路:本线经过区域有两条既有铁路支线:德天支线铁路、广岳支线铁路,可部分利用铁路运输。
公路:可供使用的主要公路有成绵高速公路、105省道、广青公路、德茂公路和灾后重建道路。
(4)环境敏感点多,环保要求高
沿线有马棚堰、青白江、湔江、石亭江和绵远河5处二级水源保护区。线路穿越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段落,对施工期间临时工程选址,包括便道、驻地等临时设施选址和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隧道辅助坑道设置、弃碴场选址造成较大困难,增加了施工难度;为防止因工程建设导致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地下水环境发生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对隧道工程施工、建设期间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及垃圾处理提出了极高要求。
(5)汶川地震效应显著、地质灾害频发
柿子园、跃龙门隧道穿越了造成“5.12”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5.12”地震后,截止目前,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320次。地震及地质灾害频发,增加了工程施工难度。
2.3 设计资料情况
施工测量的首级控制网,由业主委托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施测的CPI、CPII平面控制网及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构成, 该首级控制网作为施工测量的起算控制点。
2.3.1平面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为工程独立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投影,参考椭球为WGS-84椭球,其椭球参数,长半轴a=6378137,扁率f=298.257223563,投影分带为15′带宽。
为使横坐标值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负值,同时保持与设计单位提供的坐标一致,统一在X坐标加常数500Km。
工程椭球的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及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大地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有砟轨道段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宜大于2.5cm/Km,及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1/40000,无砟轨道段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应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投影变形之和)不应大于1/100000。
CLZQ-4标范围内平面坐标系的详细分带以及对应里程见表2-3。
表2-3 平面坐标系的详细分带及对应里程
中央子午线经度
对应里程范围
投影高程面正常高(m)
投影高程
面大地高(m)
平均高程
异常(m)
最大投影长度变形值(mm/km)
起点
终点
104°
DK63+100
D2K82+500
750m
710m
-40
24.9
104°
D2K82+500
D2K94+000
890m
855m
-35
-16.4
东方向坐标(Y)加常数500km,北方向坐标(X)加常数为0,WGS-84椭球
2.3.2首级平面控制点成果
设计单位提供的首级平面控制点成果见表2-4、表2-5、表2-6:
表2-4 大地高710米设计交桩点CPI坐标成果
序号
点名
横坐标
纵坐标
方位角
标高
备注
m
m
°
′
″
m
1
CPI83
3475966.7653
522215.7910
620.8663
2
CPI82-1
3476595.2938
522675.6154
3
CPI85
3480210.5421
521996.3233
638.2130
4
CPI86-2
3485308.4433
521753.0880
693.8642
5
CPI87-2
3485766.9979
522043.3250
696.0900
6
CPI88-1
3487789.7404
521835.6652
7
CPI89-2
3488408.1413
521803.0487
8
CPI89-1
3489744.4773
521375.4688
741.4089
9
CPI93-2
3502117.9118
519600.0986
10
CPI93-3
3502294.2749
520045.6841
982.6138
表2-5 大地高710米设计交桩点CPII坐标成果
序号
点名
横坐标
纵坐标
方位角
标高
备注
m
m
°
′
″
m
1
CPII73
3477945.6151
522990.9261
续表2-5 大地高710米设计交桩点CPII坐标成果
序号
点名
横坐标
纵坐标
方位角
标高
备注
m
m
°
′
″
m
2
CPII74
3478912.5711
522715.7525
3
CPII75
3479227.6047
523216.9901
4
CPII76
3480921.8677
522508.8540
5
CPII77
3481585.7080
522376.0194
6
CPII78
3482258.6227
522446.7977
7
CPII80-1
3483188.9241
522057.3378
8
CPII81-1
3483722.4462
522225.9227
9
CPII82-1
3484112.0383
522022.0744
表2-6 大地高855米设计交桩点CPI坐标成果
序号
点名
横坐标
纵坐标
方位角
标高
备注
m
m
°
′
″
m
1
CPI93-3
3502374.3216
520046.1389
2
CPI93-2
3502197.9545
519600.5434
3
CPI89-2
3488487.8714
521803.5434
4
CPI89-1
3489824.2379
521375.9538
2.3.3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沿用设计单位所采用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设计交桩高程成果表见表2-4。
3.0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4、《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
5、《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8、《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10、《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4.0控制网复测原则及技术指标和规格
4.1 控制网复测原则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规定及成兰铁路公司要求,中铁十六局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对新建铁路成兰线CLZQ-4标段范围内的首级控制网进行复测。
复测的原则按同等级同精度进行施测。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WGS-84椭球,高斯投影。当复测的控制网精度及复测控制点成果与设计单位提供的控制点成果较差符合规范规定:即当CPI控制点复测坐标与设计坐标满足X、Y坐标差值绝对值不大于20mm,且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不大于1/130000时,认为复测的CPI控制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当CPII控制点复测坐标与设计坐标满足X、Y坐标差值绝对值小于15mm,且相邻CPII控制点之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小于1/80000时,认为设计单位所交CPII控制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当二等水准点的复测高差与设计高差之差的绝对值小于6时,认为水准点设计高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则报监理项目部,经测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以设计单位提供的控制网成果作为后续施工测量的起算数据。若不满足上述原则,则应查明原因或重新复测,否则不得使用。
4.2 控制网复测方法
按设计文件要求,新建铁路成兰线CPI、CPⅡ平面控制网分别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规定采用GPS测量方法,按二等、三等测量精度要求复测;高程控制网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规定,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复测。
CLZQ-4标段设计单位提供控制点情况:
CLZQ-4标段设计院未交CP0控制点。CPI平面控制点共计10个,分别为:CPI82-1、CPI83、CPI85、CPI86-2、CPI87-2、CPI88-1、CPI89-1、CPI89-2、CPI93-2、CPI93-3。CPII平面控制桩共计9个,分别为:CPII73、CPII74、CPII75、CPII76、CPII76、CPII77、CPII78、CPII80-1、CPII81-1、CPII82-1,复测控制网网形如图4-1、图4-2所示。另根据现场情况,把本标段所有控制点统一联测并整网统一进行三维平差,最终分不同的投影面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CLZQ-4标段设计单位共提供二等水准点3个:BM89、BM86-2、BM83;相邻标段二等水准点2个:BM81、BM91-2,如图4-3所示。
图4-1 CPI控制网复测网形图
图4-2 CPII控制网复测网形图
图4-3 水准路线联测示意图
4.3 控制网复测精度精度指标
根据规范要求,本次控制网复测按以下精度施测:
⑴ 平面基础控制网CPI按GPS网二等精度要求进行;
GPS外业观测指标见表4-1:
表4-1 GPS外业观测指标
级别
项目
二等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角度(°)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90
观测时段数
≥2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PDOP或GDOP
≤6
天线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不大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见表4-2:
表4-2 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级别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I
≤1.3"
1/180000
⑵ 平面控制网CPII按GPS三等精度要求进行;
CPII复测外业技术指标见表4-3:
表4-3 GPS外业观测指标
级别
项目
三等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角度(°)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60
观测时段数
≥2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PDOP或GDOP
≤6
天线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不大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见表4-4:
表4-4 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级别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II
≤1.7"
1/100000
平面精测网的复测精度控制按GPS二等点(CPI)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80000,基线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3″的要求进行。
平面精测网的CPII复测精度控制按GPS三等点(CPII)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00000,基线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7”的要求进行。
⑶ 高程控制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高程控制网复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往返测量相邻水准点。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M△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km);
n——测段数;
水准测量的总体技术标准见表4-5:
表4-5 水准测量的总体技术标准 单位:mm
水准测量等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误差M△
限 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6√L
±4√L
±4√L
±4√L
水准测量线路的具体技术指标见表4-6:
表4-6 水准测量线路的具体指标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器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二等
2
≤400
DS1
因瓦
往返
往返
±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单站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4-7:
表4-7 单站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m)
视线高度(m)
二等
因瓦
DS1
≤50且≥3
≤1.5
≤6.0
≤2.8且≥0.5
注: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或DS1级仪器,应读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应读至0.01mm。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见表4-8:
表4-8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等级
观测方法
观测顺序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二等
往返
往返
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为了满足施工测量放样的需要,我标段将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逐级布设加密控制点,以满足不同施工阶段的测量放样的需要。同时,将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规定、成兰公司及咨询单位要求,进行定期复测,复测成果精度指标符合原测成果精度指标要求后上报监理、咨询单位和成兰公司。
5.0加密控制点测量设计方案
5.1 加密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为满足施工测量放样的需要,将在设计单位提供的首级控制网及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按逐级加密的原则进行平面和高程的加密。平面加密控制点按GPS三等、四等精度加密(采用导线测量加密时按三等、四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高程加密控制点按二等水准精度测量方法加密,其精度等级按精密水准精度要求执行(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技术要求执行)。
5.1.1平面加密控制网施测技术要求
① GPS外业观测指标见表5-1:
表5-1 GPS外业观测指标
级别
项目
三等
四等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角度(°)
≥15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60
≥45
观测时段数
1~2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0~60
10~30
PDOP或GDOP
≤8
≤10
测量前应检查仪器检验鉴定的天线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不大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加强天线高量测方法:每次三个方向120°起平均值作为一次天线高测量值。
GPS三、四等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见表5-2:
表5-2 三、四等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等级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
(mm/km)
基线方位角中误差
(″)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1
1.7
1/180 000
1/100 000
四等
≤5
≤2
2
1/100 000
1/70 000
② 采用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导线边长以200~400m为宜,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3.
表5-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三等
1.8
1/150000
±3.6√n
1/55000
4
6
10
四等
2.5
1/100000
±5√n
1/40000
3
4
6
注:表中n为测站数;当边长小于500m时,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
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观测法,具体技术要求见表5-4。
表5-4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四等
及以上
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
6
9
6
2″级仪器
8
13
9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º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5的规定。
表5-5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测距仪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
测回间较差限值(mm)
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
往测
返测
三等
I
2
2
2
3
II
4
4
5
7
续表5-5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测距仪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
测回间较差限值(mm)
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
往测
返测
四等
I
2
2
2
3
II
5
7
III
4
4
10
15
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测距仪器精度等级划分如下:
I级:≤2mm、II级:2mm<≤5mm、III级:5mm<≤10mm, 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器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3.=a×b×D
—仪器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的比例系数;
D—测距长度(Km)。
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常数改正。
5.1.2高程加密控制网施测技术要求
①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控制点加密时技术标准同4. 3节中表4-5、表4-6、表4-7、表4-8精度要求。
②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符合表5-6的限差要求。
表5-6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限差要求 (mm)
测量等级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复核或环线高差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的高差之差
三等
±25√D
±12√∑D
±20√Li
四等
±40√D
±20√∑D
±30√Li
五等
±60√D
±30√∑D
±40√Li
注:D为测距边长,Li为测段间累积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2m。高程导线的闭合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线路的最大长度。
三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按单程双对向或双程对象方法进行两组独立对向观测。测站间两组对向观测的平均值之差不应大于±12√Dmm。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7的要求。
表5-7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等级
边长(m)
观测方式
测距边测回数
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测回间垂直角较差(″)
三等
1″
≤600
两组对向观测
2
4
5
5
四等
2″
≤800
对向观测
2
3
7
7
五等
2″
≤1000
对向观测
1
2
10
10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结合平面导线测量同时进行。测距时,应测定气温和气压,并在斜距中加入气象改正。观测时间的选择取决于成像是否稳定,在日出、日落时,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变化较大,不宜进行边长观测。
5.2 加密平面和高程加密点的选点、埋石
a.控制网加密作业需要线路总平面图一份,采用对讲机进行通信联络,用红油漆现场标定点位,配备面包车一辆,由测量负责人带领若干杂工进行作业。
b.选点、埋点及精度质量要求
⑴满足GPS测量通视(对天)的位置及地面GPS互通的要求;采用导线测量加密控制网时应满足点对之间的通视要求
1)卫星定位加密控制网的布设选点
①测量线路、标志布设的基本要求:
应根据本标段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②点位选址、平面和高程点共用的基本要求:
在线路平面图上进行方案设计、图上选点编号,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易于架设仪器、便于接受卫星信号的地方,但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布网设计原则灵活确定点位,并在图上修改标示。加密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尽量共用。
③需要联测点的基本要求:
控制网布设时,宜联测2 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
④点名及其编号规定:
平面施工控制网加密点号为“XJM+标段+两位流水号”组成,如“XJM401”等。高程控制网加密点号由“BM+标段+两位流水号”组成,如“BM401”等。
⑤选址作业中应收集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要求等:
选址前,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标段内的地形地貌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其次按网型、等级和选用的仪器性能区分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对待。
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 条。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 倍。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2)全站仪测设导线加密控制网的选点
①测量线路、标志布设的基本要求
导线点选、埋应根据本标段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通视情况以及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②点位选址、平面和高程点共用的基本要求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加密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尽量共用。
③需要联测点的基本要求
控制网布设时,应闭合或符合到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
④点名及其编号规定
同卫星定位加密控制网的布设选点第④条要求。
⑤选址作业中应收集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要求等:
选址前,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标段内的地形地貌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其次按网型、等级和选用的仪器性能区分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对待。
⑵埋石
①测量标志、标石材料的选取要求:
控制点标志的选取应符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附录A第A.1节有关规定,标石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现场浇筑。
②砂、石、水泥的配合比:
制作标石采用的砼强度等级为C20,其砂、石、水泥的配合比为1:2.83:0.90。
③埋设的标石、标志及附属设施的规格、类型:
平面控制点标石和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埋设如图5-1所示。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埋石标准相同。
图5-1 平面(高程)控制点标石埋设示意图
④测量标志的外部整饰要求:
修筑混凝土框格,对所有的控制点逐个排查,发现裸露的点位,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保护井和护盖。框内用水泥砂浆抹平,并做好泄水口避免圈内积水腐蚀金属元件。预制大小合适的混凝土盖板,每次使用后将盖板盖好,如示例图5-2所示。
图5-2测量标志的外部整饰示意图
⑤埋设注意事项:
在选定点位开挖基坑,当基坑挖到位后,用钢尺检查基底深度是否符合技术方案的设计要求,并做好记录,留有钢卷尺测量基坑尺寸的影像资料。
⑥线路图、点之记绘制要求
线路图要求能够准确反映点的位置。点之记绘制要求:突出重点、叙述简洁、图形明了、数据正确;周围地物、地形、地貌与点位的相互距离关系要标识清楚,便于指示点位准确位置。
⑦测量标志保护及保管
测量标志保护及保管由控制点的使用单位具体落实,项目指挥部与各架子队签订测量标志保护及保管责任书。指挥部测量队将进行不定期巡视、检查,若发现损毁则要求下属相关部门恢复控制点埋设,指挥部将根据情况按原控制点等级恢复。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选点结束后应上交点之记、点的环视图、选点图及选点工作总结;埋石结束后应上交点之记、标石建造时拍摄的照片、埋石工作总结。
d.有关附录
5.3加密平面控制测量
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1)加密平面控制测量拟采用徕卡GS10(测地型)GPS接收机4台、GX1230GPS接收机2台。所测得数据采用LGO7.0进行基线解算,用武汉大学研发的科傻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由公司精测队派6人(技术职称均为工程师)进行平面加密工作。具体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见表5-8。
表5-8 设备仪器表
序号
设备名称
仪器型号
仪器精度
数量(套)
检定情况
1
双频GPS接收机
LeicaGX1230\GS10
5mm+1ppm
6
已检定合格
2)GPS加密平面控制测量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①加密网的精度等级及其相关技术指标
为满足施工测量放样的需要,将在设计单位提供的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平面控制网的加密。平面加密控制点按GPS三等、四等精度加密。主要技术指标如表5-9所示。
表5-9 三等、四等GPS测量成果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等级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
(mm/km)
基线方位角中误差
(″)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1
1.7
1/180 000
1/100 000
四等
≤5
≤2
2
1/100 000
1/70 000
②观测作业各过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GPS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3.2.9条的要求。
四等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如表5-10所示。
表5-10 GPS外业观测指标
级别
项目
三等
四等
静
态
测
量
卫星高角度(°)
≥15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60
≥45
观测时段数
1~2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0~60
10~30
PDOP或GDOP
≤8
≤10
③观测成果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GPS外业观测成果的记录和要求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09)第11章的相关规定。
④加密控制网整体平差计算
基本要求:
GPS加密控制网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
数据处理软件应经有关部门的实验检定并经业务部门批准方能使用。
三等、四等GPS加密控制网以适当数量和分部均匀的一等、二等GPS网网点的坐标和原始观测数据位起算数据。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标准 :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
二等基线外业预处理和三等以下各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两两比较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式中:--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平均边长计算)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
⑤补测与重测的条件和要求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⑥其他要求
外业测量所需的交通工具为东风小康面包车一辆,采用对讲机联络。下雨或云层较厚时不进行外业测量工作。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
①技术设计书;
②点之记、环视图、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选点和埋石资料;
③接受设备、气象及其他仪器的检验资料;
④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及其他记录;
⑤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⑥GPS网展点图;
⑦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
4)有关附录
控制网加密成果、电子化平差数据,GPS网形图等。
b.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拟采用徕卡TS02电子全站仪1台。所测得数据采用ESDPS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平差计算。由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