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谈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一)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包括暑伏天,咳嗽病始终占据小儿疾病的高位。内经讲,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形寒饮冷则伤肺。其意一目了然。想想咱们如今的生活。春过温,夏过热,秋不凉,冬不冷。另外,当今孩子多吃成品食品,包括各种包装的食品与饮料。我把这些成品食品统一归为寒食。也就是不加热的食品、饮品。当然,麻辣食品除外。本文即从天气时令与饮食日常两大方面谈谈小儿咳嗽的发生、发展与预防、治疗。
说到因为天气时令而造成疾病,首先要知道“六淫”。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其中,风邪为长。风邪可以带着其他几种邪气侵入机体,造成疾病。例如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等等。论及小儿咳嗽,我认为主要考虑风、寒、燥三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的机体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总结来讲,首先是卫表不固,也就是皮肤防线还不够坚固,容易伤风、受寒;而且容易邪气直中。什么意思呢?大人感冒,先受凉,接着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等一系列表现,孩子可能没有这些表现,受凉后直接咳嗽。这就是邪气直中肺脏。因为什么?脏腑娇嫩啊。所以临床上常见的咳嗽,还是以风寒证、风热证最多,其中风寒证其实是占优势的,可惜很多孩子就诊时已经2-3天,寒邪在和机体卫气相争过程中已然变化,“从热而化”。一般的孩子体质属“纯阳”,元气足,肝气盛,命门火旺,遭遇风寒之后,风邪游走,寒邪热化,犹如冷风吹火道。肺气需要宣发,宣发过程中带着清气、津液、精微物质散布到四肢、血脉、皮肤。遇到寒邪后发不出去,津液遇冷化湿,贮于肺脏、气道则成痰。
再说饮食。寒食、冷饮包括寒凉性质的食物同样伤及肺脏。“形寒饮冷则伤肺”即是这个道理。还要加上一种情况就是伤及脾胃。孩子特点是脾常不足。脾脏主运化水谷,内经讲: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什么意思我不直接翻成白话文了,大家一起体会体会古文的含义。脾脏想要运化,想要散精,需要动力。动力就是脏腑之气。脾气是上升的,他的气是很温煦,很温暖的。经常听中医讲脾阳脾阳,就是就是讲脾的气。寒食冷饮进了胃肠,得需要更多的气去温化、消化,脾脏的功能就受到了限制。脾失健运就形成了。后果呢,津液、精微在脾脏处不能及时升发出去,如同热气在容器中没有管道通出,集聚起来,就形成了湿邪。这种带着湿气的脾气再上归于肺,由肺再慢慢发散到四肢百骸皮肤孔窍,这就是要生大病的节奏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基础的病因病机。具体治疗如何,下一篇再谈。
(二)
上篇谈了基础的病因病机,这回咱们谈谈辩证遣方用药。
中医的辩证体系很特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八纲,是纲领。肝心脾肺肾,这是脏腑,病位所在。气血津液,这是病性所在。六经辨证,则是疾病在机体具体的发生、传变、预后的原则。咱们看小儿病,我觉得首重八纲。为什么,因为孩子脏气清灵。也就是说,生病之后,马上表现出来,一目了然。大人不同。大人一般不发烧,一旦发烧,一般比较严重。孩子呢,烧到39℃,不耽误跑跳做游戏。孩子的脏腑、经络、血脉好比是春天新发的柳枝,风来就随风摇摆,顺其自然。大人的呢,伤痕累累,千疮百孔,邪气袭身之后,直到传变至里,才有所表现,所以辩证起来如同侦查案件一样,需要去伪存真,辨别真假找到本质这一过程。
小儿咳嗽的辩证比较简单。我很赞同清代夏禹铸的望诊。当然,这要感谢我的导师,是他传授给我望诊的技巧。“夏禹铸曰:凡小儿病有百端。逃不去五脏六腑气血。症虽多怪。怪不去虚实寒热风痰。病纵难知。瞒不过颜色苗窍。症即难辨。莫忽略青白红黄。面上之颜色苗窍。乃脏腑气血发出来的。颜色之红黄青白。乃寒热虚实献出来的。业医者。能于此处做工夫。便得吾家之秘诀。”说的多好。真乃一代宗师!
言归正传。先说常见的风寒犯肺证。什么是风寒证?风邪夹寒呗。不错。六淫之中,风邪最坏。他有时自己行动,有时又爱组团,带着寒邪、湿邪、热邪横冲直撞。风性清扬,上先受之。上即是咱们的身体上部。头、面、颈、胸、肩背。这些部位之中,不能小看肩背。在制造疾病的过程中,他风邪是先锋官。他悄悄地袭来,吹拂着咱们的皮肤,撩拨着皮肤上的毛孔。肺脏本来是管“腠理开合”的,风邪一来直接打乱腠理开关,城门大开,寒邪长驱直入,直中卫表、肺脏。说到这里,大家也能接上了,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眼睛酸流泪、感觉冷、胳膊腿感觉发紧不想动等等。不错,这是风寒犯表的表现。犯肺,就是加上咳嗽。而且这个咳嗽会频繁,咳声紧,但嗓子不疼,有时会感觉痒,或者发粘,这就是风邪的魅力。看看面色,更白了,嘴唇也没那么红润了,舌苔薄白,舌头淡淡的红。脉象肯定是浮的。至于紧不紧,看你能不能摸出来啦。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书上推荐了好几个方子,个人体会,三拗汤、杏苏散很好用。麻黄最好用蜜炙,能发汗,更能润肺,炒杏仁能宣肺止咳,苏叶辛温,而且不燥,煎煮之后具有香味,桔梗、枳壳调节气机升降。当然,有痰需要加上经典的二陈汤。别忘了煎煮的时候放上生姜。伤寒的方子经常见:生姜三片。纳闷了,怎么个三片呢?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多大的片?别想多了,就是炒菜时随手切的姜片就行。还有大枣,其实煎药后的大枣味道真不好。服药后如何调摄?借用伤寒桂枝汤的话,“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大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咱们要求,服药后不能出门吹风,最好吃热饭,喝热粥,喝水也要温热水,为的就是把风寒邪气驱出体外。
了解了风寒证后,风热证就不难了。症状我就不多说了,要点在于如何辨别风寒风热。书上说鼻流浊涕,咳嗽不爽,吐痰色黄,嗓子疼,头疼,恶风,舌头红,舌苔薄黄,脉数。治法:疏风清肺。方药用经方:桑菊饮。其实临床上没有如此典型的表现。个人认为,风热证主要辩证在于舌尖红,苔薄黄,咽喉红,会出汗。经常有家长问,这是风热咳嗽么?我的回答:寒热夹杂。为甚呢?别忘了孩子的体质特点:体属纯阳。对于“热”,他是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的,除非很热啦。但对于寒,即使是一点凉风,也能直中经络脏腑。所以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外寒内热证。桑菊饮可以轻宣肺卫,但都是凉药。仍然需要荆芥、麻黄、紫苏此类发散风寒的药物。这是个人很浅薄的经验,不足为念。
有一阵子,好几个家长过来说,孩子平时爱上火,这回咳嗽了,不发烧,还有痰,我给孩子炖的川贝梨,吃了怎么咳嗽又重了?川贝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爱的行为不错,可是不对路。这也不怪家长。如今电视、广播、网络的中成药广告几乎清一色清热解毒,只要感冒就喝双黄连,广告上画面是大冬天下着雪,今年冬天不怕感冒,因为有…双黄连!晕倒了啊。你试试?冬天着凉感冒了,鼻涕冻得稀里哗啦的,你喝双黄连?还不赶紧来一碗红糖姜水?双黄连多少钱?红糖姜水多少钱?双黄连有爱,比得过家人、爱人给你煮一碗普通的红糖姜水的爱多吗?跑题啦。回到风热咳嗽。
典型的风热证,比如大点的孩子,火力旺,体格壮,桑菊饮很对症。可能一剂药就见效。可是这种孩子临床很少,因为人家就不需要喝汤药。药店里3、5元钱的小儿清肺颗粒就搞定啦。需要来喝汤药的多是体质较弱,打针输液折腾遍了的。所以临证必需要全面。不但药物寒温并用,而且得注意顾护脾胃。曾经一个孩子,断断续续咳嗽了2个月,多处就医,吃药打针输液,汤药也喝了,还不好,辗转到我们病房,看了看,听了听,也没什么特别的。看看舌头,不很红,舌苔不很厚,但是色黄,稍腻。而且鼻子里有鼻涕,没流出来。看看用过的药,桑菊、止嗽、桑杏汤等等,没招了,能用的人家都用过了,咱得想法子。问了一句饮食与上学情况,说平时爱吃香的,教室和补习课都在风扇下坐,重复感冒。又问了一句,小时候喘过吗?答喘过。不过两年多没再犯过了。这是表寒痰热证吗?上定喘汤吧。还真见效。结论:这个孩子现代医学叫做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讲属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毛主席说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片面看问题。个人感觉辩证不能只照书本,没有单纯的症状,多是寒热夹杂,虚实真假的。犹如人生,层层迷雾,有待我们去拨云见日。
今天就谈到这里。下一篇咱们聊聊预防和调养。
(三)
中医有个特点,叫做“治未病”。《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预防为主的观点,这才是保持健康的精髓所在。本篇咱们主要谈谈孩子的预防和调养。
明朝有一位名医,家里是中医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干起了儿科。他提出了一条纲领性的小儿调摄法:“若得小儿安,需耐三分饥和寒。”咱们现在认识的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即是他提出来的。他就是万全。古代大医家那么多,比如宋朝钱乙、清代陈飞霞等,都是集大成的大师,为什么重点介绍万全呢?因为他不仅仅是高明的中医,还是一位养生大师。
先来一段古文念念:“衣太厚则热,太薄则冷(净是大实话),冷热之伤,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饥饱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若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冷伤热矣。慎择乳母,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调护之谨,爱惜之深,必无纵驰之失矣,慎勿使庸医妄用汤丸,误儿性命。”每次读到这几句话,都感觉这是六百年前的专家说的,怎么六百年后的专家讲来讲去还是这几句呢?我大概翻述一下:穿的太厚孩子会热,太薄了孩子易受凉,因热因冷生病的,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原因;吃多了过饱,会伤及脾胃,吃少会营养不足,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感染急性传染病、中毒、以及意外事故造成孩子病残伤亡的,是其他原因。如果顺应四季变化,根据天气情况适当为孩子增减衣物,,就不会因为过温、受凉生病;喂养要有节制,不能过饱,也不能不够吃,就能够避免脾胃受伤或营养不良以及因此而致的其他疾病。细心的照顾,深切的爱护,就能够避免意外伤害。更要谨慎不要让庸医乱给孩子用药。唉,还能多说什么呢?我只是把万老师的话转述一下罢了,大家自己体会体会吧。
具体到小儿咳嗽的预防,有几个常见的方法:1、春捂秋冻,让身体逐步适应天气。2、天人合一,身体与外界环境要平衡。3、培土生金,提高抵抗力。4、滋阴润肺,化解寒燥。5、加强锻炼,不怕呼吸冷空气。6、冷水洗脸,提高抵抗力。另外,应注意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还要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臭消毒,防止病毒感染。多吃富含优质蛋白或维生素的食物,可增加宝宝的抵抗力。还有,第一篇中我曾提到不能小看孩子的肩背部,在本篇文末我要强调一下,春秋冬季包括夏天的空调季,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肩背。咱不说中医的经络、气血什么,单单是因为孩子肌肉薄弱的缘故,也要注意减少暴露肩背,尤其是秋冬天,防的就是风寒直中。
关于小儿咳嗽的常识今天就谈完了。读读书还是很有收获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