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观苏区博物馆的感想 博物馆参观感想 课程:服装史 学号:170812128 姓名:王九艳 指导老师:孙庆国 参观地点一:翁同龢故居 灰黑青砖,斑驳白墙,带着股雨后的清新湿润,伴着傍晚的余韵,透着股岁月的沧桑,这是我对翁同龢故居的第一印象。 进入之后,没有想象中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处处透着的是朴素大方和细致。印象最深的是那长着青苔的斑驳白墙和那门上细致精美的雕花,时间在白墙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丝毫没有退却雕花大门的风华,一种强烈视觉的冲突,让人心灵受到了震撼,原来时间过了那么久了,原来也就是那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短短的一篇。 老先生爱书法,或草书,或楷书,或隶书,或行云流水,或严谨细致,虽不通
2、书法,却能感受到作者的雅致淡然。素雅的青花瓷,处处可见的形态各异的假山石,古木框中摇曳生姿的花,即使只有那浅浅淡淡的墨色,也透着股清新淡雅的色彩,突然就觉得,奥,这就是江南啊。 院子里,沿着长着青苔的青砖小路,或一座小假山,或一方石桌,边上摆着三两个石凳,或一小片的竹子,或一颗倚着墙的树。从这个小院到那个小院,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老先生的生活,好不惬意。 许多话道不明,留下的是很多触动。 参观地点二:南京博物馆 不同于翁同龢纪念馆的江南古韵,南京博物馆给我们带来的是恢宏的气势,仿佛来到了古代帝王的住所,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恢宏的外观之下,是一个比一个夺人眼球的展馆: 民国馆感觉就像情深深雨蒙蒙的
3、拍摄年代,那个年代的交通银行,照相馆,火车站,当铺,首饰铺,理发店,报社,服装店,邮政局,中药铺,加上灰蒙蒙的天空布景,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街道上,繁华落寞,依旧能想象出当时的繁荣热闹。 特展馆走进佛前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佛像有泥石木金铜等多种材质,其中金铜佛像形制规整,比例精确,堪称艺术珍品。没有亲眼目睹过莫高窟佛像壁画的精美绝伦,但特展馆的佛像给我视觉冲击力也很震撼,细腻的雕工,一根丝带也能用坚硬的石头表现出其轻柔的质感。 金色中国首饰展金枝玉叶珠光宝器包括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及配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衣服蔽体之外的装饰功能远满足不了人们一颗爱美的心,从远古的石头贝壳,到古木青铜
4、,到金银珠宝,越发的夺目璀璨。展馆内的首饰,精美的让人不敢相信那是古董,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制作如此精良的首饰的。犹记得明太祖的那顶皇冠,入眼便是象征皇家地位的金黄,华贵奢侈,雕工繁复的龙盘旋而上栩栩如生。 时间的原因,没有细细的看每一个馆,遗憾的同时又带着大大的满足,不虚此行。 参观地点三:杭州丝绸博物馆 虽说是丝绸博物馆,但我觉得更像是中国服装和面料的的发展史。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年轮的运转轨迹。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来的民国时期,不大的展厅展示出了中华几千年的服装历史。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心情,感受着古人们的智慧结晶,精美的服装面料,繁复细致的刺
5、绣,即使是荷包、腰带、扇套、鞋子上,都绣着华美的刺绣,不禁让我感慨古代女子的细腻和对美的向往的热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料的发展也造就了今日服装的多样。在面料的发展中毛麻绫罗绸缎,各种刺绣对面料的二次加工,印花,即使已过数载依旧熠熠生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身至二楼,便满眼的花花绿绿的面料,土家锦、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图案从生活中去寻找,从神话中去寻找,有热闹喜庆,有朴素大方,有清新淡雅,有气势磅礴,看得人眼花缭乱,感慨古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参观地点四: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博物馆 刚听说时以为是在市区的一个博物馆,后来才知道是是江南大学纺织学院的博物馆,惊讶的同时又艳羡了。 他们的
6、博物馆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旗袍、云肩、和三寸金莲。 从原先的褂子和百褶裙到了后来合体修身的旗袍,不得不说是对女性身体的一大解放,更展现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其中一件黑色镂空旗袍让我非常讶异,即使在开放如今天的时代,也是没多少人穿着如此薄透衣服,感叹当时女性的大胆前卫。 当然,云肩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听老师说,一个云肩的制作需要很长很长时间,一个女孩从会刺绣起,就为着自己婚嫁之日绣起云肩,而且是和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制作,因为来之不易,制成之后通常是谁有重大喜事的时候使用,上面绣满了少女对美好生活向往,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各种象征美好的事物她们恨不得都绣上去,满满当当。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的社会里,能有几个人能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呢,老师笑着说,你们看看,她们绣的多精细,叫你们画个画都说难。我们悻悻然,觉得未免自己心思太过浮躁。 这一次也让我接触到了畸形审美下产生的三寸金莲,一双比我手还短的鞋子,我很难想象能塞下一只脚绣满绣花的鞋子解像是一种讽刺,讽刺男人们对女人的禁锢,讽刺畸形的审美。 还有熨斗,还有护额,还有皮鞋,还有肚兜,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源远而流长。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