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色教育党性修养心得体会原创11篇 进行红色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我跟随县委领导赴沂蒙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亲身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老区一行,虽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同行的许多同志都表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旅、感动之旅、收获之旅。 一、纪念馆里再现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近段时间来,同事们都非常忙碌,能有这次机会相互交流,都感到十分兴奋。 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程,9点四十分
2、左右我们才到达了地处XX县区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 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XX县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XX县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
3、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此次战役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
4、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烈士们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那种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吗。 在参观过程中,有座陈若克烈士墓吸引了同事们的目光,因为与他一起埋葬的,还有我们最小的一位烈士,陈若克烈士的刚出生的女儿。墓碑的撰文详细介绍了她们牺牲的经过,我听得眼圈发红,既为他们的牺牲赶到深深地悲痛,也更加激起对
5、敌人的愤恨,燃起了要好好工作,报答祖国,建设强国抵御外敌的坚强决心。 二、小山村里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往沂南的“红嫂革命纪念馆”。在途中,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山上的职务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地XX县区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这里的教学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而纪念馆所在
6、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自2010年,XX县区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我们在现场教学老师的带领下,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
7、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后“沂蒙红嫂”作为一个具有地
8、理标志性特征的名称便闻名天下。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
9、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现场教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
10、疾。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志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最后,我们沐浴着细雨来到村中大戏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用极朴实的语言追忆着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勇于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事迹。 于老师介绍说,奶奶王换于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里,因为是
11、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两姓合在一起,被称为于王氏。 抗战爆发后,奶奶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入党时,需要有名字才行,当时一位干部就说,既然你是余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年过半百的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到了东辛庄。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于是,在当地党
12、组织的协助下,奶奶带着俺娘和俺婶子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没多少天。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她们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抚养。当时,俺娘和俺婶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奶奶对她们说:“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给这些孩子喝吧。”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奶奶则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其中俺大哥当时都7岁了,已成为大
13、人一个小帮手了,一次为躲避敌人“扫荡”,淋了雨,又受了惊吓,开始发高烧,由于大人都忙,没人顾得上他,结果转成肺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无私的爱换来诉不尽的情。建国后,一位位当年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声声母亲的呼唤,一行行相思的泪水,洒在了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于老师的讲述质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里面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自己要不是因为与同事在一起,定会失声痛哭。 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着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谈见闻说体会话感悟带着感动,披着雨丝,我们
14、登上返程车。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志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