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55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3 期 艺苑评谭 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房金库韦金玲摘要 民族舞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族群的演进中,仫佬族依饭节师公舞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通过仫佬族的起源、流变,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且提出保护和发展的意见,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人关注仫佬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关键词 仫佬族依饭节;民族舞蹈;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对仫佬族依饭节师公舞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其文化构成、舞蹈形式、历史流变以及当代演进进行考察和分析,如于欣、金涛的 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 将仫佬族师公舞归为桂中师公舞,并对其舞蹈形态进行了描述,同时,通过三种不同形态

2、师公舞的对比探析了背后的文化成因及其多元文化构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 当中亦可以看到对仫佬族依饭节师公舞的文化解读和舞蹈本体描述。黄小明、苏水莲、廖梦华的 仫佬族依饭节舞蹈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广西罗城仫佬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 对仫佬族依饭节舞蹈同道教文化的关系展开了系列研究。吴国富在 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 中对节日来源进行新的考证。基于此,付宜玲的 跨域融合与生存表达:仫佬族傩舞文化缘起 广西仫佬族傩舞面具的文化解读 对仫佬族师公舞的文化缘起与当代表达做了进一步的探析。这些文章都不同程度地为仫佬族依饭节当中的师公舞研究拓宽了视域。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3、展,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途并进”,要与时俱进地思考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和“火”起来的问题。在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构成以及当代流变的同时,更要关注如何让“非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长久地传承下去。一、依饭节当中的师公舞:作为文化交融的产物依饭节,作为仫佬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2006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凝聚着仫佬族人民对先民作者简介:房金库,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韦金玲,广西艺术学院教授。99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的崇敬之情,对族人的认同之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于依饭节的产生,现在民间所流传的说法不一,有三种说

4、法占比较主流的地位:1.仫佬族人民迁居罗城时逢冬季,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每年冬季择吉日祭神过节。2.每年过依饭节是为了请神驱灾消难,保安集福,预祝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收。3.古时候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生命垂危,得监守梁、吴二人同情相救,趁夜深将其放出。深夜一片漆黑,道路崎岖,后面又有追兵,紧急关头,忽见前面出现一个身着白衣白甲的姑娘,手持大刀,牵着一匹白马前来相救。始祖骑上白马后,白马立即腾空而去,使他脱离险境。后来始祖发迹,不忘白马姑娘等的救命恩德,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一年一度的依饭节。总的来看,依饭节的发生带有着强烈的功能主义目的。它包含着对氏族首领的纪念、对氏族英雄的怀念、对五谷丰登的

5、祈求和对天人合一、人神沟通的期盼,同时起到团结氏族人民,强化身份认同,以节日的形式使大家隆重集会、凝聚精神的作用。从依饭节的起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节日的产生,一是为了纪念先祖,二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这和许多民族的祭祀活动所包含的功能化目的并无二致。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的是,依饭节中师公舞何以产生并且广泛流传于八桂大地,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农耕文明的属性所决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低下与落后,在刀耕火种的古代,自然因素对人们的生产劳动影响巨大,人们面对难以克服的自然因素心生敬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敬神、礼神的生存法则。这也是古代人期待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人神沟通之

6、效的方法,故而原始舞蹈产生,在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又积淀变异发展而形成了傩。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傩也非常符合农耕文明驱疫除害、祈求丰收、纪念先祖和节日庆祝的需求特性。农耕文明有着看天吃饭的特性,这一点有别于海洋文明的向外开拓性,农耕文明在生活生产上更依赖于天和地。此观点可以从著名的舞蹈 葛天氏之乐 得以印证。该舞的六个段落中两段是 敬天常 依地德。这就是说,先民在祈求丰收的时候是要敬天谢地的。土地的肥沃和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劳动生产和来年的收成。故而,农耕民族大多演化出一套基本相似又有其独特性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敬礼天地、祈愿还愿的仪式,用以祈求丰收,庆贺五谷丰登。仫佬族的依饭节也

7、不例外,其中的师公舞亦有敬谢天地馈赠、神祇庇佑,同时祈来年 中华舞蹈志 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 广西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002023 年第 3 期 艺苑评谭 风调雨顺之意味。(二)古代巫风的遗存在古代,人们劳动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催生了图腾崇拜的认知体系。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天地云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树木、禽兽鱼虫,都或多或少地在冥冥之中与自己有着某种联系,会通过一些偶然或必然现象确定某一物为氏族图腾,进而产生原始舞蹈以及带有图腾崇拜意味的图腾崇拜舞蹈。这一社会发展现象也对应了孔德在 实证哲学 中提出的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神学、形而上学、

8、实证(科学)三个阶段。从拜物教的阶段看,由于身处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尚浅,以为万物像自己一样有灵魂。另外,从花山崖画到现在广西各地无论城里还是村落盛行的社公祭祀,各民族所保存下来的传统祭祀方式,如壮族的师公舞和蚂舞、瑶族盘王节中的盘王舞、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巫风在八桂大地的遗存、发展和变异。广西“师公舞”是指穿插在酬神仪式中由师公(巫师)戴面具表演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它初源于楚巫,后来受中原傩文化、宫廷乐舞、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世居民族的越巫文化不断交融互渗,逐步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舞蹈文化。八桂大地所流传并且盛行的“师公舞”是一种民族文化交

9、融互渗的产物。它既善于吸收本民族文化,又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特性,使得其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民族舞蹈学研究的活化石。它本身的演进、融合也侧面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漫长岁月中的演变过程。(三)傩文化的影响与泛化陈序经先生在 文化学概观 一书中提出,中国古代固有文化自北向南的发展和影响脉络。他指出,保存中国古代固有之文化最古之地并非中原地区,而在广东。笔者以为,此说法可以将广东理解为两广,由于广东受时代风气之先,近代以来的一些古迹有所保存,但也几经变异。恰恰广西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山脉阻隔,保留古代文化颇多。对此,陈先生举了几个方面的例子印证。随政府迁移而来的学者望

10、族、被贬谪到南方的名人大儒因生活所迫等在两广定居,因而两广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较多。桂林作为广西与中原地区的重要连接点,曾经傩文化盛极一时,广西的师公舞也受到傩文化的影响。于平在 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构建 一文指出,傩文化的泛化可归纳为: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岳麓书社,2010。101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名称的泛化、把少数民族的一些非傩文化形态呼为“傩”或认定其为“古傩遗意”、傩神的泛化,同时又提到傩文化的泛化是自宋代以后开始的。广西仫佬族依饭节当中的师公舞也是在汉文化传入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仪式舞蹈。吴国富在 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 中提出,仫佬族依

11、饭节来源于当地汉族(土拐人支系)祭祀“依饭公爷”的宗族性还愿仪式活动的观点,黄小明、苏水莲、廖梦华的 仫佬族依饭节舞蹈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广西罗城仫佬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 中论述了依饭节舞蹈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于平在 中国舞蹈文化研究四题 一文中指出傩礼的相对稳定基因即时间上的“腊日之时”、形态上的“面具之式”和功能上的“驱疫之势”,加之于欣和金涛所指出的壮地师公舞乃是一种集楚巫、汉傩和宗教色彩以及当地特色所融合而成的论断,基本可以判断仫佬族依饭节当中师公所跳的依饭舞就是傩文化传入后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它承远古傩意,又有着本民族的特色。二、依饭节师公舞的当代流变(一)道具的简化漫

12、长的流变过程当中,我们很难探究依饭舞发生之初的样貌,但是从师公们虔诚的态度当中我们看到,他们都在按照前人所口传心授的规范去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活态流变性,其传承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依饭节当中的师公舞发生之初的形态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形态一定有所出入。就像傩仪当中所用的面具本为龟甲制成,后来演变成木制面具,而笔者在2020年冬日到金秀参加盘王节之时,看到用纸打印的面具,这是形式上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简化。这样的简化背后可以解读出,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用依靠制作精美的面具来表达对天神的尊重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而从接受心理上把依饭节当中的师公舞当作一种文化标识,一是它可以标识族群特征,起到族群

13、文化名片之用,二是有团结氏族,作为族群精神凝聚,集会庆祝之用。在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巫到礼”之变的痕迹。人们在喜事、丧事、传统节日当中仍然会把师公舞作为精神寄托,这样的传统仪式其中仍然保留着较为朴素本真的舞蹈动作及唱词,但是在脱离特定的族群语境之后,则没有生存土壤。从过去的做依饭到现在的仫佬族依饭节文化旅游节,我们看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依饭节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节日、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文化符号。尽管今天的人们依然对自然保有敬畏之心,依然怀揣着天人合一的美好期盼,但早已于平: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构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第73页、68页。1022023 年第 3 期 艺苑评谭 不是古时

14、那种蒙昧和迷信的态度。从依饭节祭祀仪式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神、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当中的舞蹈动作和唱词当中不难看出,依饭节所表达和传播的是向善的信仰、传统的文化和朴素的艺术之美,它早已凝结成当代仫佬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标志。(二)心理的变化古时人们举行依饭节活动是为了祈愿、还愿,娱神的成分较多。人们认为,只有让神祇感受到自己的虔诚,才能得到神祇的庇佑。仫佬族依饭节习惯上三年一次大节、两次小节,大节则为宗族性的活动。礼记 祭义 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由此可看出,古代祭祀活动要讲“敬”。刘梦溪在 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敬”“礼失,求诸野”再识 一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所有礼

15、仪,其精神内核都是 敬。也就是孔子讲的:为礼不敬,举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没有 敬,任何礼仪都没有什么看头了。”这种“敬”在当代依然传承,但是此间的“敬”以及“敬”的对象发生了易变。吴国富在 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一文中指出:“受到道教(尤其是梅山教)、佛教、巫教等多种民间宗教影响,土拐人的 稀凡 祭祖酬神仪式活动发生了变化。”这种多元文化语境的叠加和族群融合使得仫佬族依饭节的偶像崇拜发生变易。在其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由敬神、娱神的心理逐渐演变成对氏族祖先的怀念,以及族人之间相互沟通、保持联系、凝聚共识、齐心奋进、共创美好未来的渴望。这一点可以从汉族民间祭祖“依饭公爷”的宗族性还愿酬神活动到仫

16、佬族“依饭文化节”的演变得以印证。(三)程序的演化在古代,傩有驱鬼除疫的作用,在当代,那种驱鬼除疫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淡化。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傩逐渐与巫、佛、道以及当地文化融合发展,直到今天带有旅游文化节色彩的“依饭文化节”。仫佬族依饭节仪式共九个步骤,分别为:安坛、请圣、唱神、招兵、点牲、劝圣仪、唱牛哥、送圣。笔者注意到,在仪式过程中,师公是戴着麦克风的,这已然表现出代表现代文明的电子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介入,过往礼神敬神的仪式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让声音变得更加响亮,传送得更远。这里我们亦可以看出,依饭节仪式的流变是观照主体由“神”到“人”的逐渐演变,越来越充满人本主义的关怀。笔者认为

17、,仪式的流变越来越凸显观照重心和取悦重心的变化,那就是由“神”而“人”的转向。这一点可以从面具戴在额上以便于刘梦溪: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敬”“礼失,求诸野”再识,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24期。吴国富: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期。103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人们在山头上观看、为了制造更大的声音和影响而佩戴麦克风等方面得见。除此之外,笔者深入四把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在村子里小广场上所表演的师公舞,并非全部表演完,而是根据需要表演几段。在演出结束后的采访当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忠厚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

18、制,没有办法全部跳完。由此可见,师公舞的传播场和接受场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是自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在这种变异中我们能做什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开展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历史研究,构建传承语境。另一方面,要想使师公舞长久地传承下去,广泛地传播开来,要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断纵向深入研究的同时,积极发掘其当代价值,努力拓宽横向传播,吸引更多受众和爱好者,从而实现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双创”。三、经世致用:对师公舞的保护与发展的展望在当代社会,我们看待民间艺术似乎更多的是采取一种珍视态度,而不像过去饱含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在剥离开求神、除疫、

19、祈求丰收、保佑平安功能之外,我们似乎可以单纯地把依饭节当作一个大家隆重集会欢聚一堂的节日。但是,在文化竞争和演进激烈的今天,怎样能让依饭节和师公舞焕发出新的光彩,得到更好的传播是今天的文化人和舞蹈人所要思考的问题。要时刻记住“用则兴、不用则废”的道理,古往今来的多少例证向我们反复申论着这一点。我们还应该看到横向传播同纵向传承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当代的传播会影响历史的传承,与此同时,纵向的历史传承也影响着当代的传播。“经世致用”的当代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依饭节除了村里的传统仪式外,还在龙湖之畔举行政府牵头的“仫佬族依饭文化节”,集农产品推广、电商直播带货和新型产品推介于一体,这就是“

20、经世致用”的具体途径,既保留了传统依饭节的浓厚文化传统,又照顾到当下人们的需求,同时和社会发展同步。但我们也发现,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未同新兴的事物和新兴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因而显得生硬拼贴,牵强附会。将不同时空不同语境的文化产物放到同一空间内,难免会显出观赏语境的割裂。如何破解文化语境断裂的尴尬?如何在新时代构建起传统民俗文化的审美语境?如何让“非遗”舞蹈“活”起来、“火”起来?这都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和探索的。(一)以新文创赋能传统文化形象笔者在研究傩的过程当中就注意到付宜玲:广西仫佬族傩舞面具的文化解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年第期。1042023 年第 3 期 艺苑评谭

21、傩画像从那种粗粝、狰狞、狂放不羁到精致、优美,甚至俏皮可爱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利用到动画形象的设计当中。我们当下积极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开辟更多的新的路径,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积极自主地参与进来,方便因材施教地传授技艺。比如在依饭节文化推广宣传上,可以利用依饭节仪式当中的“牛”形象制作卡通动漫、创作文创产品实现民族文化的推广;又如可以将依饭节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或卡通读物,以使小朋友们了解本民族文化;再如可以将依饭舞重新编创,推广开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要使用两条腿走路的保护和推广并重的方法和路径。一方面,要保护“非遗”舞蹈的本真性,要尽可能地对其原本面貌进

22、行保护。另一方面,则要兼顾它的流变性,结合所需,结合时代特色进行编创,使人民群众看得懂,学得会,跳得来。如何做到这两点是值得舞蹈人思考的问题。(二)用新方法培育接受群体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热度非凡,此间,大多是鼓励的声音,也有批评的声音。如岳永逸在 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以表演艺术类为例 中指出:“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将民众视为情感对象,而非工作对象,从而能与民众之间互为主体,有着共情性理解与共鸣,尊重事物兴衰更替的自然规律,避免学校传承的机械化与形式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非遗”进校园,关键在于培育校园传统文化氛围。2019 年 3

23、 月 29 日,教育部下发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美育和不断为中小学生减负,使得“非遗”传承、民俗舞蹈

24、在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发展培育方面大有可为。而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又能使其乐在其中,则是考验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试金石。笔者建议,开展和设立丰富多样的传秦志超:浅谈仫佬族依饭节中的文化符号以“牛模型”为例,中国民族美术 2019年第期。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以表演艺术类为例,民族艺术 2020年第期。105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舞传承发展的再思考统文化和“非遗”舞蹈类的选修课,既是落实国家提出的美育教育政策的举措,又可以使美育、体育、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作为一门美育选修课,应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近年来,由广西艺术学院牵头,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中学具体实施的“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探

25、索出了一条高校带动小学、研究生对口支援的路径。概言之就是由广西艺术学院同部分南宁中小学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合作,由在校研究生流动性对口帮助中小学开展相关课程。这样一来不仅能让中小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学习到“非遗”舞蹈,大批的研究生也因此获得实习和教学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三)与时俱进进行文化传播让传统文化、“非遗”民俗“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势必要在互联网、文创、文娱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第一,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笔者注意到,近年来依饭节的举办和国庆节假期有重叠,这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好机会。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不仅是本地人民和前来考察调研的人类学学者的节日,更应该

26、让全社会参与体验。如此一来,不仅可为游客提供出游的好去处,也有助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发展文化旅游业,还可以带动依饭节相关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近年来大火的故宫文创、冬奥吉祥物和不断出圈的新国潮文创都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参考。第二,建立师公舞和傩文化体验馆。笔者在参加一个党史学习培训班时,欣喜地发现,把党史融入时下流行的“剧本杀”体验馆中,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要比单纯地讲解更为生动,加强了具身性感知。第三,推进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加大数字化推广。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通过数字化推广的方式加强“非遗”传承,如制作仫佬族特色的依饭节系列游戏,参与者可以在游戏中熟悉人物属性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制作师公舞为主题的动画片或高质量的纪录片用以进行旅游文化推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发展仫佬族文化旅游产业,还可以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策略,实现传统文化扶贫的目的。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