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51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测算区域间贸易成本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是“双碳”目标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理论问题。在增加值贸易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价值链分工下真实的区域间贸易成本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测度体系,并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环境成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分区域来看,北部沿海区域的贸易成本最大,区域间贸易的临近偏好重要性在下降,各区域间的贸易流动逐渐打破地域空间束缚;东部沿海区域的环境成本最大且增幅最大,各区域均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构成环境成本较高的主体。从行业来看,建筑业贸易成本较高,采选业环境成本较高。此外,东北、东部沿海、西南区域呈现两种成

2、本的分化态势,农林牧渔业和其他服务业也呈现相似情况。通过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试图为科学构建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体系提供有益思路,为制定考虑区域异质性的贸易畅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增加值贸易;贸易成本;环境成本;碳排放强度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7-0 145(2 0 2 3)0 3-0 0 6 7-0 8doi:10.11847/fj.42.3.67The Cost and Decomposition of China s Inter-regional TradeBased on Value Chain Division of LaborM

3、A Guo-yong,SHEN Yu-ha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Abstract:Scientific measuring the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s and implicit environmental costs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issue to facilitate the great domestic cycle under the carbon dioxide

4、emissions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Based onvalue-added trade,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system of real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s and implicit environ-mental costs of trade under the value chain division of labor,then using China s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data tocalculate.The

5、results show that:Chinas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s show a trend of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while the implicit trade environmental costs show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From the subregionalperspective,the trade cost of the Northern coastal is the largest and the imp

6、ortance of proximity preferences for inter-regional trade is decreasing which means that inter-regional trade flow has gradually broken the constraints of regionalspace;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the Eastern coastal is the largest while has the largest increase,it is found that eachregion constitutes

7、 the main body of higher environmental cost with the Eastern coastal and Southern coastal areas.Fromthe industry perspective,the trade cost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high,while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mining andbeneficiation industry are high.In addition,the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s and env

8、ironmental costs in the Northeast,Eastern coastal and Southwest regions show a differentiation trend,and the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fish-ery and other service industries also show a similar situation.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this paperattempts to provide useful i

9、deas for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inter-regional trade cost measurement system,and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rade facilitation policies considering regional heterogeneity.Key words: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added value trade;trade cost;environmental cost;carbon emiss

10、ion intensity1引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重点在于疏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让商品流、要素流、价值流跨区域自由流动。区域间贸易在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也为碳收稿日期:2 0 2 2-0 9-0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 BJY056)通讯作者简介:马国勇,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生态经济。E-mail:。68Vol.42.No.320233年第3 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排放(区域内、区际间)提供传输机制,在“双

11、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将碳减排目标融人国家“双循环”战略背景,科学核算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以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问题,是中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从价值链分工角度来看,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贸易流出地、贸易流入地和隐含其他地三大主体,涉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其贸易价值流动路径涉及直接、间接和折返流动,按照产品形态可分为中间品及最终品流动,故以增加值贸易为基础的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需要立足整体,系统思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随着国内区际贸易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如何从增加值贸易角度测度区域间双边贸易成本大小?双边贸易中隐含的环境成本是多少?在这一

12、过程中,环境成本与贸易成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本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解答以上问题,以期充分认识当前中国区域间经济往来所引致的贸易成本及环境成本问题,提出科学测算区域间贸易成本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方法,并为政府制定考虑区域异质性的贸易畅通政策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2文献综述贸易自由是打通经济循环链条的重要保障,以价值链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国内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合理测度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其隐含环境成本,有助于实现各区域间贸易往来的绿色畅通2.1贸易成本测度研究贸易成本被誉为打开所有其他开放宏观经济学之谜的钥匙,现有文献关于贸易成本测度的研究主要包括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其中直

13、接测度法是将构成贸易成本的各部分相加,包括政策、运输、语言、信息等方面的成本1,并可应用于对外贸易成本测度2 和国内贸易成本测度3 。直接测度法看似简便直接,但总有成本因素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等问题被排除在外,无法反映真实贸易成本。Anderson和Wincoop(4)首次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间接测度贸易成本并由Novy5对该模型进行改善。随后,基于贸易流量的事后反推逐步成为贸易成本测度的主要范式6 。随着人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借鉴Novy的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研究不断涌现7.8 。而针对国内贸易成本的测度早期主要基于边界效应 及价格指数【1 进行刻画,随着国内投人产出数据的完善,基于改进的

14、引力模型逐渐成为区际贸易成本测度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部分学者进一步完善主流测度方法,如王珏12 建立包含多边影响的引力模型,阿布来提依明13 重构引力模型测度双边贸易成本。袁凯华等14 在Novy基础上分解区际贸易中的本地增加值部分,试图解决传统统计口径面临的“虚假统计”与“第三方效应”的挑战问题。2.2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测度研究区域间贸易隐含的环境成本涉及多个主体(贸易流出地、流入地及其他地),也涉及多重环境因素,其中贸易隐含碳排放是环境成本的重要构成,故本文以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来反映其隐含环境成本。Copelan和Taylor15提出“污染天堂假设”,认为贸易自由化将缓和北方国家的环境问题

15、,而恶化南方国家的环境。针对贸易间隐含碳排放问题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内区域间贸易。一方面,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模型包括单区域投人产出(SRIO)模型、双边贸易投人产出(BTIO)模型以及多区域投人产出(MRIO)模型。具体而言,SRIO模型16 会忽略来源地技术水平的差异性,BTIO模型17 尚未考虑进口品中作为中间投人的部分,故现有研究普遍使用MRIO模型18 。另一方面,我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王安静等19 ,尹伟华等2 0 考察了区域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黄蕊等2 1 讨论了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及相关碳泄漏问题。潘安2 2 将对

16、外贸易和对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相结合,考察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地位差异及原因。目前,已有研究以增加值视角考察碳排放问题。潘安2 3 测算了中美贸易隐含的碳排放。常冉等2 4 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碳排成本。李真等2 5 从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实际利得测度了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国内来看,王安静等2 6 以增加值贸易视角测算了中国各省贸易的碳排放。李艳梅等2 7 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黄和平等2 8 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时空变化2.3研究综述基于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间接法是测度贸易成本的主流方法,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完善。此外,以增加值

17、视角测度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在国内外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随着区域间中间品贸易在各阶段的附加值化,鲜有学者在测度贸易成本时区分增加值来源的异质性。同时,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作为贸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形成从贸易成本到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测度的统一框架。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有:第一,测算价值链分工下真实的69TT.AS马国勇,等:价值链分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区域间贸易成本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第二,将区域间贸易成本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问题置于同一研究框架,进行有逻辑的向下推理。第三,利用4个年份投人产出表数据,对研究内容进行动态变化的趋势分析,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3测度模型与数据说明3.1增加值贸易

18、核算本文借鉴Koopman等2 9 提出的总贸易流量分解法和王直等3 0 提出的总贸易核算框架,首先测度中国区域间的增加值贸易。已知s地区对r地区的总流出可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划分,假设存在m个地区,每个地区包含n个部门,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得到如下关系B!B12Blm)(yll+yl?+ylmXB21B222+2 +y2m(1).Bmm(yml+ym2.+ymm,其中X为r地区的总产出,Y为最终产品流出,B为经典的里昂惕夫逆矩阵。将(1)式展开,右上标分别表示不同的区域r,s,t,可将总产出按不同最终产品流向分解为mmX=B(Y+Y+Y)+B(Y+Y+Y)+s,Tt+s,rmmBY+Y+Y

19、)(2)t+s,ru#s,t令VA表示s地区的增加值数额,定义VVAX为s地区的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在价值链分工情况下,任一单位最终产品的产出都可以被完整地分解为所有地区和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对于s地区则有mVB+VBr+ZVVB=uu=(1,1,1)(3)ts,按照增加值和最终吸收地的异质性,s地区向r地区的总流出E可分解如下mmE=AX+=(VB)AX+(VB)AX+(ZVB)AX+(B)+(VB)y+(.VBs)Tyr1+s,r=(VE)Y+(VL)AB)+(VL)AmmBy+ABBYu+ts,rDVA_INTuts,tDVA_FINDVA_INT.e2m(VL)TABY+ABy+ABy+

20、(VB)y+(VB)(ALY)+t+s,rMVARDVm(ZVB)+(B)(ALY)(4)OVA其中A为r地区生产中来自s地区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L=(-A )-1表示r地区的区域内里昂惕夫逆矩阵。总流出各分解部分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最终品流出的本地增加值(DVA_FIN)被外地吸收的本地被流人地直接吸收的中间增加值(DVA)品流出(DVA_INT)被流人地生产向其他地区所吸收的中间品流出(DVA_INT)返回并被本地吸收的总流出本地增加值(RDV)隐含流人地增加值(MVA)外地增加值(FVA)隐含其他地区增加值(OVA)图1总流出各分解部分的具体含义3.2增加值贸易成本在Novy传统测度贸

21、易成本模型2(g-1)基础上3 1 ,Noguera32推导出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微观理论基础,发现Novy贸易成本测算方法对增加值贸易依然具有适用性。因此,以vax表示增加值视角下的贸易流量,则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我国区域间增加值贸易成本如下vaxivax记(5)vax.vax其中T,表示区域i与区域j贸易的关税当量,测度的是区域间增加值贸易成本相对于区域内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大小,并设定替代弹性=8。3.3增加值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令P,为s地区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向量,则地区s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向量可表示为f,=p,(I-A.)-1(6)在总调出框架下,根据增加值的不同来源可得地区s向地区r贸易隐含的碳排放

22、水平如下70Vol.42.No.320233年第3 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mECs,=f.(DVA+RDV)+f.MVA+Zf.va,t+s,r来自调出地区ECsr-D来自调人地区ECsr_M(7)来自其他地区EC其中va,是E中隐含来自地区t的增加值向量,且有Zva,=OVA。同理可得地区r向地区s贸易隐含的碳排放水平ECrs。为使测度成本的统计口径统一,根据(7)式以及Novy贸易成本测度的思路,将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转化为碳排放成本得EC,EEC,1TsC,ST(8)2一EC.,EC,STSsTT3.4数据说明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团队编制的2 0 0 2、2 0 0 7 年中

23、国区域间投人产出表、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编制的2 0 10 年中国3 0 省区市区域间投人产出表2 0 12 年中国3 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使4张表规格相同,做如下数据处理:(1)依据2002、2 0 0 7 年区域划分方法将2 0 10、2 0 12 年表合并为8 大区域,分别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北京、天津)、北部沿海(河北、山东)、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2)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

24、类(GB/T4754-2017)将产业部门合并为相同的16 个部门。(3)将2 0 12 年投人产出表中西藏数据剔除。各省份各行业的直接CO2排放数据来源于CEADs官网,并整理成8 大区域16 个产业部门分类的排放数据与投人产出表相匹配。4实证结果与分析4.1贸易成本结果分析4.1.1区域间贸易成本:总体视角由图2 的核密度分布曲线位置可得,2 0 0 2 一2 0 12年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经历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过程,整体呈现下降的结果,10 年来区域间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区域经贸联系紧密度不断增强。样本期内核密度分布曲线的主峰高度上升,宽度减小,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的离散程度逐渐缩小。中国区域

25、间贸易成本从2 0 0 2 年9 4.57%下降到2 0 10 年7 9.41%,自2002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不仅充分融人世界经济,而且还倒逼国内市场整合,通过贸易途径实现国内价值链的扩展与延伸;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导向等。2 0 12 年贸易成本小幅度回升到8 2.0 1%。0.040.03核密度0.020.010406080100120140贸易成本2002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图2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时期变化的核密度4.1.2区域间贸易成本:区域特征分区域来看,如表1所示,样本期内中国8 大区域的贸易成本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人世对

26、国内不同区域的开放与贸易流量均产生正面影响。从数值上看,2 0 12 年,北部沿海区域的贸易成本最大,为9 3.2 9%,东部沿海区域的贸易成本最小,为71.06%,且降幅最大。平均来看,沿海区域的贸易成本略高于内陆区域的贸易成本。东北区域贸易成本始终较高,平均为9 7.0 6%,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基地,受主导产业的可贸易性及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其贸易成本始终较高,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2 0 12 年与2 0 0 2 年相比,东北区域的贸易成本有较为明显的降幅,降幅达到21.25%;中部区域的贸易成本始终较低,平均为75.97%,其作为承担国内循环中大通道大枢纽的功能定位,弱

27、化了运输成本在贸易成本中的重要作用;京津区域改革成效较好,贸易成本逐年下降;东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降幅最大,达到3 0.48%,南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下降11.6 8%,作为开放的先行示范区,承接国际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加深了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内和对外贸易流动的闭环,区域间贸易流量显著上升;西南区域也在经济圈合作融合发展中逐渐打破地域分割,贸易成本显著下降,降幅为2 1.6 7%;西部大开发政策也使得西北区域贸易成本下降8.14%。从临近偏好角度来看,表1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区域间贸易的临近偏好特点,如北部沿海区域始终与接壤京津区域贸易成本较小;西南区域始终与距离较远的东北、京津、北部

28、沿海区域贸易成本71马国勇,等: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较大等。虽然临近偏好在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背离临近偏好的现实,如东北区域在2 0 12 年与其相邻的京津和北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较大;西北区域在2012年与距离较远的东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要小于与其相邻的中部、西南区域的贸易成本等。可见,尽管地理距离仍然是影响区域间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地理距离的远近重要程度有所降低,其他因素(交易成本、交流与搜寻成本、制度成本等)对贸易成本的重要性在增加。表12002一2 0 12 年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的进一步分解(%)环境成本北部东部南部贸易成本环

29、境成本年份东北京津中部西北西南沿海沿海沿海平均平均贸易成本东北097.83-98.8799.5698.69-99.14-98.66-99.38108.72-98.88京津78.98091.7398.9398.54-98.1998.4599.5290.3197.60北部沿海104.1648.06098.5398.3197.2298.1299.4291.77-97.46东部沿海132.15107.5299.33097.82-95.41-98.28-99.36101.5498.272002年南部沿海120.04114.17111.21103.870-95.4096.7996.1795.9697.39

30、中部108.2080.9078.4360.6864.590-97.58-98.8480.2597.40西北99.1182.5678.0790.4884.4275.00098.0884.2998.00西南118.42119.96123.16116.7573.4293.9780.400103.72-98.68东北097.13-98.3899.3497.66-98.88-98.34-99.1794.92-98.41京津72.420-88.40-98.8497.4898.12-97.29-99.4887.4496.68北部沿海86.0244.65098.8397.44-95.97-96.3598.78

31、77.2496.31东部沿海118.01109.8093.93096.37-93.6497.28-98.9592.8697.612007年南部沿海90.29100.7986.8089.35092.4592.2690.5778.9194.89中部99.8486.6361.8956.3361.34096.77-98.2974.0096.30西北88.4677.9468.7677.4662.9367.810-97.1073.7396.48西南109.42119.8498.61105.1260.8784.1772.77092.9797.48东北097.8697.5698.3299.4298.6098.

32、7499.4597.1198.56京津84.77097.03-97.0498.2897.3597.79-98.3784.1397.67北部沿海79.3770.93097.3699.07-97.52-97.84-98.2179.3997.80东部沿海89.3782.5171.820-96.00-94.1395.42-94.8473.1296.162010年南部沿海125.5599.03101.4075.640-95.5397.97-86.4684.6996.10中部90.9777.3873.8458.5561.91097.6096.3171.0696.72西北92.9881.7175.8266.

33、4984.1073.430-93.0673.5196.92西南116.7592.5482.5867.4745.2361.3440.00072.2795.24东北0-98.46-99.1497.1498.3298.35-98.37-98.5587.47-98.33京津88.25098.0396.8698.3297.57-97.92-98.4083.2497.94北部沿海104.6487.35098.0898.8998.50-98.35-98.8493.2998.55东部沿海73.6172.9283.80097.32-95.15-94.1696.8071.0696.502012年南部沿海87.51

34、88.56102.7379.180-97.51-96.7697.8184.2897.85中部86.2779.6691.1362.3479.930-97.4397.8178.5797.47西北84.4979.1187.7257.2072.6073.010-98.0276.1597.29西南87.5386.8095.6468.3679.4777.6578.94082.0698.03注:贸易成本和贸易隐含环境成本衡量的是相对值,是与基准(0)相比较的结果;正的贸易成本代表区域间贸易成本大于区域内贸易成本,负的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代表区域内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大于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4.1.3区域间贸易成

35、本:行业特征分行业来看,样本期内中国各行业的区域间贸易成本呈现有波动的下降趋势。其中建筑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受制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成本始终处于高位;以交通运输部门占据主导的其他服务业因运输成本也显示出较高的贸易成本;以日用品为代表的其他制造业贸易成本始终较低;农林牧渔业贸易成本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40.91%,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逐渐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禁,有效解决传统流通领域环节复杂、经营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效率和规模大幅提高;重制造业区域间贸易流量较于区域内较低,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故贸易成本较高且降幅较小。4.2贸易流量对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影响

36、程度分析根据(5)式可知,区域间贸易成本与区域间贸易流量成反比。为进一步探究区域间贸易流量对贸易成本的影响程度,得到区域间贸易成本的贸易72Vol.42.No.32023年第3 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流量弹性为ET;/Evax,=(AT,/T,)/(Avaxg/vax,)vaxivax*i)2(a-1/2(g-1)T;l(9)二vax,vax;其中ij。计算可得,2 0 12 年东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的贸易流量弹性绝对值最大,为18.2 8%;北部沿海区域的弹性绝对值最小,为15.3 3%;京津区域的弹性绝对值较为稳定,为16.49%。2 0 0 2 一2 0 12 年区域间贸易成本的贸易流量弹性的

37、绝对值从15.89%上升到16.58%,区域间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加强,且内陆区域相较于沿海区域反应更敏感。4.3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结果分析4.3.1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总体视角由图3 的核密度曲线位置可得,2 0 0 2 一2 0 12年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呈现上升的结果,10 年来中国区域间因贸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逐渐严峻。样本期内核密度分布曲线的主峰高度上升,宽度减小,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离散程度逐渐缩小。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从2 0 0 2 年-97.90%上升到2 0 0 7 年-9 6.7 7%达到峰值。我国于2 0 0

38、7 年制定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性政策文件,几乎同时“低碳经济”概念被提出,之后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有所下降。0.50.4核密度0.30.20.10-100-98-96-94-92贸易隐含环境成本2002年一2007年*2010年2012年图3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时期变化的核密度4.3.2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区域特征分区域来看,如表1所示,样本期内中国8 大区域的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区域异质性较强,其中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的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有所下降,其他区域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有所上升。2012年,东部沿海区域的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最大,为-9 6.50%,且与2 0 0 2 年相

39、比,上升幅度最大,东部沿海区域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显著,区域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主;京津区域严守污染红线,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北部沿海区域受京津冀协同辐射作用较强,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最小,为-9 8.55%,且下降幅度最大;南部沿海区域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亦使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中部区域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变化较小,仅下降0.0 8%,作为交通枢纽其贸易结构相对固化,环境因素约束性不强;东北区域环境成本有所上升的特点也与其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西北、西南区域仍以追求经济发展为主,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重视,贸易隐含环境成本有所上升。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进一步分解如表1所示,呈现出如下特征:各区域与

40、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构成贸易隐含环境成本较高的区域,与东北和北部沿海区域构成贸易隐含环境成本较低的区域。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与国内各区域之间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从贸易规模上拉高了各区域与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的环境成本;东北区域的重工业资源主要循环在区域内部,区域间的环境成本相较于区域内的环境成本较小;北部沿海区受京津区域的虹吸效应或强于其溢出效应,使区域间贸易规模有所下降。4.3.3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行业特征分行业看,样本期内中国各行业的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不同行业环境成本上的差异性较大。其中制造业的环境成本始终较高,平均为-9 6.9 1%,符合制造业内部重化工产业

41、高耗能的特点,其消耗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2 0 12 年采选业的环境成本最大,为-94.29%,且较2 0 0 2 年增幅最大,为3.6 5%,一方面采选业的碳排放系数较高,另一方面采选业的贸易往来有所增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环境成本在4个年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农林牧渔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环境成本始终位于中等水平4.4贸易隐含碳排放对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分析根据(8)式可知,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与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成正比。为进一步探究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对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得到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弹性为eCs/eECs,=(C r/C s)/(E

42、C s r/EC s r)EC,EC,)/2 C.,1ST(10)EC.,EC.其中sr。计算可得,2 0 12 年东部沿海区域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弹性最大,为73马国勇,等:价值链分下的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及分解1.91%;北部沿海区域的弹性最小,为0.7 4%。2002一2 0 12 年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弹性从1.0 8%上升到1.2 5%,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对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反应程度加强,且沿海区域相较于内陆区域反应更明显。4.5贸易成本与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联动图4展示了贸易成本与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联动关系。整体上看,2 0 0 2 一2 0 12 年

43、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始终大于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且两者间呈现错位的相反变动趋势。贸易成本在2 0 10 年下降到谷底,为7 9.41%,并在2 0 12 年有所回升,而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在2 0 0 7 年上升到峰值,为9 6.7 7%,并在2010年后有所下降。分区域看,东北、东部沿海以及西南区域呈现出两种成本的明显分化。一方面,三个区域都属于贸易成本降幅较大的区域,平均降幅达到2 4.47%。另一方面,三个区域都属于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增幅较大的区域,平均增幅达到0.9 9%。东北和东部沿海作为工业发达、开放先行的区域,实现与各区域较好联结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西南区域在经济发展政策倾斜下

44、,贸易成本有效降低,但缺失对环境的重视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两种成本的明显分化。一方面贸易成本下降40.9 1%,另一方面贸易隐含环境成本上升1.19%,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化升级对促进贸易往来效果显著,但也造成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其他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较大,其内部虚拟产业能够克服地域空间的限制,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也可以降低实体产业的贸易成本,但部分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成本有所提升。100-9695-96.490-96.885-97.280-97.675-9870-98.42002年2007年2010年2012年一贸易成本一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图4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和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联动

45、关系5结论与政策启示5.1主要结论本文在增加值贸易分解的基础上,采用2 0 0 2 一2012年的中国区域间投人产出表和相关碳排放数据,测度中国8 大区域间的增加值贸易成本以及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先下降后上升,整体呈现下降的结果。分区域看,北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最大,东部沿海区域最小且降幅最大。区域间贸易的临近偏好重要性在下降,各区域间的贸易流动逐渐打破地域空间上的束缚。分行业看,建筑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贸易成本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以日用品为代表的其他制造业贸易成本较小,而农林牧渔业降幅最大。此外,东部沿海区域贸易成本的贸易流量弹性最大,贸易成本变动

46、较为敏感。第二,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先上升后下降,整体呈现上升的结果。分区域看,东部沿海区域环境成本最大且增幅最大,北部沿海区域最小且降幅最大。各区域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构成贸易隐含环境成本较高的主体。分行业看,采选业的环境成本最大同时增幅最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此外,东部沿海区域贸易隐含环境成本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弹性最大,环境成本变动较为敏感。第三,整体上看,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始终大于区域间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并且区域间贸易成本与贸易隐含环境成本呈现错位的相反变动趋势。分区域看,东北、东部沿海和西南区域呈现出两种成本的明显分化。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和

47、其他服务业呈现两种成本的明显分化。5.2政策启示第一,完善贸易畅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系统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加强偏远落后地区西北、西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运输枢纽衔接的顺畅化,释放商品跨区域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潜力;中部及沿海区域要加强5G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打造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降低区域间距离因素引致的贸易成本。此外,着力构建跨区域商品、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则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提高政策协同,实现区域的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高质量发展第二,实行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降低区域间贸易隐

48、含环境成本。碳减排政策应根据各区域自然环境、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特点有所差异。东北区域重点控制碳排放强度,做好产业转型,支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西部区域在经济发展中要减轻重化工业比重,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东部、南部沿海区域要以降低碳74Vol.42.No.320233年第3 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排放总量为目标,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积极培养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推进新能源城市建设。同时,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碳市场交易机制,以激发市场主体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联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责任。积极推动农业绿色生态转型,

49、鼓励实施有机农家肥,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殖技术和低碳节能农机装备,促进农业减排固碳成效;坚决落实钢铁、水泥等产能置换政策,严控煤电、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产能扩张,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推进制造业减污降碳,节能提效;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赋能现代服务业,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与推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低碳循环的方式运营文旅、餐饮等产业,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拥抱绿色低碳生活。参考文献:1 Anderson JE,Wincoop E V.Trade costsJ.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691-751.2鞠雪楠,赵宣凯,孙宝文.跨境电商平台克服了哪些贸易成本?一一来自“敦煌网”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 0 2 0,55(2):18 1-19 6.3调谭洪波.细分贸易成本对中国制造业和服务空间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 0 13,(9):147-159.4 Anderson J E,W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