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44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州人口城镇化不平衡格局主要受喀斯特地貌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也与省内各区域开发程度差异、城镇数量和密度等经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由清代贵州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区域差异入手,探讨清代城镇数量、密度以及等级地位的区域分布,分析城镇分布与人口、移民、历史建置、经济开发及民族形势等区域地理要素的内在关系,可加深对贵州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的理解,为今后贵州制定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政策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作参考。关键词:清代;贵州;人口规模;城镇分布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6-2 3 3 5(2 0 2 3)0 4-0 0 8 5-0 9Regional Population

2、and Urba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inthe Qing DynastyPeng EnAbstract:The unbalanced patter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natur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such as karst landform environment,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fact

3、ors such as the developingdifference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e province,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cities and towns.Based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population scale and density in the Qing Dynas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density and hier-archical status of

4、 towns,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as population,immigration,historical construc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situation,which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uizhou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5、and urbanization pattern,and provide a certain historicalbasis for Guizhou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olicy.Key words:the Qing Dynasty;Guizhou;population scale;urban distribution贵州属于人口密度中等区,受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全省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是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处于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遵义、毕节、铜仁三个地区人口较集中,比重为4 7.9 5%,约占全省人口的

6、一半,人口密度在全国和西南片区均居中游,比四川略低,高于滇、桂两省 1(3 2-2 8)。人口城镇化格局总体也不平衡,西北部城镇密度高于东南部,中部地彭恩,男,历史地理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贵州地方史。*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边疆内地一体化视野下的清代西南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XZS01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课题“长征沿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编号:2 3 KRIZYWT02);遵义师范学院2 0 2 3 年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培育课题“明清贵州城镇地理研究”(项目编号:2

7、0 2 3 KYZD04)。85农业考古2 0 2 3 4区高于周边地区,黔中贵阳、六盘水是城镇人口最为集中之地,遵义地区和黔东南州城镇人口比重也较大,均在1 0%以上。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省北半部城镇人口比南半部的城镇人口比重大;西北部、东南部的城镇人口比东北部、西南部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省内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比周围边缘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大 2 1(2-2 8。贵州人口城镇化不平衡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尤其与明清以来卫所屯田制度的实施、地区开发程度差异、城镇数量及密度和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古代没有专门的城镇人口记录资料,导致学术界对贵州人口和城镇研究各行其道,缺乏必要的关联。对于贵州

8、历史城镇起源、分布方面的特殊性,汤芸、王肇磊、张建等从环境、交通、卫所制度等自然人文地理因素着手,将贵州城镇分布特征康熙十一年(1 6 7 2)雍正十年(1 7 3 2)年份区域府州名人口(万人)贵阳府22.15黔中地区安顺府仁怀厅黔北地区平越州思南府石阡府黔东北地区松桃厅铜仁府思州府镇远府黔东南地区黎平府都匀府黔西南地区黔西北地区合计说明:1.康熙十一年、雍正十年的人口数据,参见杨斌:清代前期贵州各府人口资料辨析,载贵州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2 期,第1 0 8 页。2.嘉庆二十五年和光绪二十七年的人口数据来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版,

9、第3 8 3-3 8 4 页。与民族人口构成相联系,并讨论西南多山地区早期城镇化与国家化进程、中心与边缘关系等。相对而言,贵州人口研究方面起步更早,除了史继忠、罗康隆、古永继等学者对贵州移民等人口流动问题已作研究外,杨斌对清代前期贵州区域人口分布的探讨,以及对全省各府人口资料的深入辨析;蒋德学对清初贵州人口的考订,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区域人口数据。因此,笔者以上述关于人口研究现有成果为基础,探讨清代贵州区域人口空间集聚与城镇分布的关系。在贵州历史城镇人口资料匮乏,人口与城镇化系统研究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此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清代贵州人口数量时空分布据表1 清代贵州人口时空分布

10、表可见,清代贵州人口的地区分布并不平衡,从整体数量分表1 清代贵州人口时空分布表嘉庆二十五年(1 8 2 0)府州名人口(万人)贵阳府35.5247.45安顺府3.4遵义府14.04平越州9.07思南府3.98石阡府11.5松桃厅3.96铜仁府4.5思州府9.75镇远府28.19黎平府36.85都匀府南笼府威宁府36.85231.69光绪二十七年(1 9 0 1)府州名人口(万人)贵阳府74.154.48安顺府46.33遵义府16.17仁怀厅平越州9.95思南府10.1石阡府松桃厅6.45铜仁府10.3思州府14.29镇远府95.48黎平府26.77都匀府35.22兴义府普安厅大定府44.57

11、405.63府州名人口(万人)贵阳府80.577安顺府59.2遵义府3.4仁怀厅36.8平越州33.6思南府9.5石阡府11.5松桃厅13.1铜仁府12.6思州府57.3镇远府28.6黎平府24.3都匀府30.9兴义府7.4普安厅大定府55.4534.766.9146.535.295.82421.918.611.251.941.562.486.4大定府127869.886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布来看,中部、北部各府人口数明显多于南部,西口增减极不平衡,各府增减不一,总体以增加为部略多于东部。黔中、黔北、黔东北以及黔东南的主,但其增幅各异。黔中地区人口减少了3.7 万人,局部地区人口较密

12、集,其他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其中安顺府减少约1 0 万人,减幅最大;而遵义、大清前期,黔中地区安顺府、贵阳府是人口分布的定等府增加七八十万人,增幅最大。各地区增长密集中心。经过康雍乾时期人口的快速增加,清情况为:黔北增长8 2.3 万人,黔西北增长7 1.6 万代中期以后人口分布格局逐渐变化:重心除了黔人,黔东北增长9 2.6 万人,黔东南增长4 4.2 万人,中地区外,还增加遵义府、大定府等黔北和黔西黔西南增长2 8.1 万人。概言之,贵州省北部地区人北地区,以及镇远、都匀等黔东南部分府州。以嘉口增长最多,共增长2 4 6.5 万人,占总增长人口的庆二十五年为例,人口5 0 万以上的有:贵阳7

13、 4.174%。省域的南部地区共增长9 2.3 万人,占总增长万、安顺7 7 万、遵义5 9.2 万、镇远5 7.3 万、大定5 5.4人口的2 7%。贵州汉族人口的统计,越来越深人到万;3 0 一4 0 万之间的有:平越、思南、兴义;2 0-3 0省域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万之间的有:黎平、都匀;其余各府州,均在1 0 万从人口数量看,贵阳府、安顺府、遵义府、思人左右。南府和大定府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增加幅度嘉庆二十五年至光绪二十七年,贵州各地区人而言,遵义府、思南府、大定府和兴义府人口增长表2 清代贵州人口与城镇分布对照表府、面积地区人口直隶州贵阳府黔中安顺府遵义府黔北平越直隶州36760

14、8仁怀直隶厅34284铜仁府131261思南府335882黔东北石阡府松桃直隶厅113823黎平府272898都匀府222232黔东南思州府镇远府黔西北大定府兴义府黔西南普安直隶厅747055290036说明:1.府州人口、面积数据来源于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 8 3-3 8 4 页;并依此计算出人口密度。2.府州县治所及城镇数据统计来自:(清)爱必达,罗绕典编,杜文铎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阳:贵州人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1-1 3 页;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地理志第四章清代的建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9-8

15、7 页等。人口密度(平方千米)(人/平方千米)7410091770076977512900591598162006300270030001230095164900240011100153001261912700550334117005537911710030948196004650城镇数(个)41.86513060059.6736.522520058.3512.6943.7527.3020700105.7447.4324.584080014.5246.7447.041710032.3832.341425016.06148650城镇密度(个/万平方千米)815736541561323348363

16、26245138.674.525.43103.096.353.773.332.446.674.17213.65.2311.15.1363.5175.212.16664.23.973.385.153.514.214.0787农业考古2 0 2 3 4最为迅速。二、区域人口与城镇空间分布(一)区域人口与城镇空间分布据上页表2 可见,清代贵州城镇分布呈现地域不平衡,与区域人口、历史建置等因素关系密切。黔东南地区城镇密度5.1 5 个/万平方千米,为全省最高。黔中和黔西南地区地区次之,均为4.2个万平方千米。其后,依次是黔北地区、黔西北地区,密度最小的是黔东北地区,为3.3 8 个/万平方千米。总体上

17、看,全省城镇密度不高,分布整体稀疏,各区域之间差距不大,经济普遍较落后。而府际之间,城镇密度悬殊较大。但密度最高的并非经济条件最好的贵阳、镇远等府,而是思州府,其城镇密度达到1 1.1 个/万平方千米,为全省之最。其主要原因在于:思州府辖地仅为2700平方千米,面积仅与黔北仁怀县相当,作为明代永乐年贵州建省首创八府之一,明代至清初长期为空壳府,顺治十五年(1 6 5 8)府下仅领四长官司,尚无县级建制。雍正五年(1 7 2 7),裁平溪、清浪二卫置玉屏、青溪县,使治所城镇突增至三个,因而城镇密度跃至全省之首。与之类似,石阡府也是明代建省后最早设立的府,初为空壳府,是贵州辖地面积最小的府,仅9

18、0 0 平方千米。万历二十九年(1 6 0 1),置龙泉县隶之,府下仅领龙泉一县,治所城镇增至两个,密度即达到6.6 7个万平方千米,排名第二。因此,石阡、思州二府密度较高是原空壳府辖地面积太小而出现的特殊情况。除上述特殊情况外,贵州各府城镇密度普遍在2-5 个/万平方千米之间。其中,安顺、镇远、贵阳、都匀、兴义等府的密度略高,在5-6 个/万平方千米左右,各府辖地面积大小适中,其中安顺、镇远、贵阳等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都匀、兴义虽略偏远,但战略地位重要,清代有移民大量进人,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密度自然较高。大定、黎平、思南等府及普安、仁怀等直隶州厅城镇密度相对较低,大约在2-4 个/

19、万平方千米之间;人口密度也处于全省中下游,如大定府人口密度32.38人/平方千米,黎平府2 4.5 8 人/平方千米,普安厅1 6.0 6 人/平方千米,仁怀厅1 2.6 9 人/平方千米,而思南府城镇密度为2.4 4 个/万平方千米,排名垫底,人口密度也仅为2 7.3 人/平方千米。普安、仁怀等直隶州厅多设置于“区域的周边地带”“边境或者在内地的边缘,基本上不领县”3(P87),管辖面积狭小。大定、黎平二府,虽辖地较广,但也同样地处僻远,大定府偏居贵州最西部高原山区,海拔多在1 8 0 0 2 6 0 0 米,年均气温1 3 1 5 (75,高寒少雨;黎平府“斗绝一隅,距省最远”4)(P17

20、3“苗疆地势险固,冈峦错接,睦步皆山 5 1 P15),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和城镇密度偏低。各地区城镇分布不仅取决于自然环境优劣,与区位交通、经济开发程度和路径、人口和移民数量等社会经济条件相关。城镇与人口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在地理集中度上呈现明显的趋同性。贵州各区域人口总量悬殊:黔中1 5 0 万余、黔东南人口也超过百万,黔北9 6 万余,以上三个区域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其次是黔东北6 7 万余,黔西北55万余,黔西南人口数量最少,约3 8 万余。区域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数依次是:黔东北5 6 人、黔中地区5 1 人、黔北3 6 人、黔东南3 3 人、黔西北3 2人、黔西南2 4 人,差距相对较小

21、。黔中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城镇密度为4.2 个/万平方千米,人口与城镇数量及密度均居全省前列。黔东南地区辖地面积最大,城镇数量和密度超过黔中地区居全省首位,其中治所城镇2 1 个,密度为5.2 个/万平方千米。黔东南地处沅江上游,毗邻湘、楚,临近清水江、都柳江等河流,四季通航,具有区位和水陆交通优势,是明清卫所屯防设置密集区,有贵州、湖广两个都司下辖的镇远、偏桥、黄平、都匀、五开等卫所大批军户及邻省江西、湖广汉族移民进入,地区人口大增。清代中前期,朝廷在此重点实施改流,雍乾年间新辟苗疆六厅,实施卫屯制度,兴建营汛军堡,大量客民、流民突破“苗疆禁例”进人该地区,在籍人口密度虽仅居中游,

22、但因进人流民众多,与土著苗民都未进人人口统计,实际人口密度远高于在籍人口密度,人口、城镇数量及密度在全省最为突出。(二)人口、移民等经济要素与城镇等级地理分布88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受军事政治等行政因素的影响,古代城镇行同为三级政区。但具体经济、人口等系统的城镇政等级、数量等记载较明确。清代地方治所城镇经济量化指标缺乏记载,相关研究难以进行。城中府、直隶州、厅均为二级政区,散州、散厅与县镇的形成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表3 清中期城镇等级与人口密度及移民会馆分布统计表府州县冲级州县区城名称数量贵阳府、贵筑县贵阳府8(附郭)、贵定、龙里、修文黔中安顺府、普定县安顺府7(附郭)

23、、镇宁、清镇、安平仁怀直隶厅1遵义府5黔北平越直4隶州思南府3黔东北石阡府229铜仁府1松桃直隶1厅思州府3玉屏县、青裕县2镇远县(附郭)、镇远县、黄平镇远府6施秉县、黄平州黔东南都匀府8黎平府4黔西北大定府6兴义府6普安县、安南县2黔西南普安直隶厅口66说明:1.府州人口、面积数据来源于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 8 3-3 8 4 页;并依此计算出人口密度。2.会馆数据来自陈冉冉:明清贵州移民会馆与地域认同初探,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7 年,第1 1 页。3.冲繁州县名称来自赵尔翼等:清史稿卷7 5 志五十地理二十二贵州(第9 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24、7 6 年版,第2 3 5 1-2 3 7 0 页。4.表中“会馆总数”,指的是:江西会馆、四川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江南会馆、陕西会馆七大移民会馆的总数量。89繁级州县名称数量贵阳府(贵筑4县)贵定、龙3里安顺、镇宁、44清镇、安平0遵义府、遵义仁怀县1平越直隶州、平越直隶州10000松桃直隶厅1玉屏县、2青裕县3州、天柱县都匀县、清平10毕节县、平远毕节县11口人口密度名称数量41.959.7012.7县(附郭)桐2梓县2湄潭县思南府安化县婺川县龙泉县铜仁府、铜仁县麻哈州黎平府、开泰县州、黔西县普安县、安南县19口会馆总数会馆数会馆数会馆数64252512361536.544

25、58.442327.3131.7243.848.146.7349215.9225.8332.4232.216.13235.7江西1711145527231422611261125619627933370138四川2175142032201286460101湖广11499112011153258072农业考古2 0 2 3 4也是特定区域的“中心地”。城镇等级的分布,往往与区域人口、移民、经济及民族形势等社会发展格局相吻合。城镇数量、密度以及等级地位的区域分布,反映了区域与城镇的内在关系。古代城镇的地位、等级,也有相应的标识,“明以前州县等第皆视其人户之增减,而定其次序”,如唐宋主要以“户口多少

26、,资地美恶为差”作为标准,将州县划分为:赤、袭、望、紧、上中、中下、下等级别。“至明乃别以所纳粮米之多寡为标准,亦制度之改革者也”。洪武六年(1 3 7 3),以税粮标准定府、县各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者为上府,二十万石以下者为中府,十万石以下者为下府;粮十万石以下者为上县,六万石以下者为中县,三万石以下者则为下县 6 (1 8)。明代,还有以顽、冲、僻、简、烦、刁六字作为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州县等级和地位。其中,以“冲、烦”二字标注的城镇一般是交通要冲、经济和商业较发达、政务较繁杂的城镇,而单以“冲”标注的城镇主要是交通要道,“烦”标注的则是政务繁忙的城镇。清代将“地方事务繁简、位置冲要、

27、治理难易、税粮多寡”进行综合判定,以“冲、繁、疲、难、要、简”等定府州厅县等级。周询蜀海丛谈亦载“清时以冲、繁、疲、难四字定道府厅州县之等级”“当道日冲,政日繁”。蓝勇曾经利用云、贵、川等省城镇冲、繁等级进行历时性研究,分析唐宋、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发展分布走向 7)P110。本文以清中期贵州各区域为横剖面,进行共时性研究,以贵州冲、繁等级数量分布为基础,参以区域人口分布、会馆分布、产业经济布局等人文地理资料进行区域城镇发展分布的综合分析,探讨城镇等级地位的区域差异和城镇发展分布的区域地理因素,探求贵州城镇分布演变规律及人口、经济的基本地域格局。由上页表3 可见,贵州治所城镇等级分布,存在明显

28、的区域差异:从冲、繁县的设置与分布看,清中期黔中地区共设置1 7 个治所,其中贵定县、普定县分别附郭贵阳和安顺府城,治所城镇数为1 5个,其中冲县共计8 个,占其整个州县的5 3.3%,繁县7 个,占4 6.7%;黔北地区共设置1 2 个治所,其中遵义县附郭遵义府城,治所城镇数1 1 个,其中冲县2个,占其整个州县的1 8%,繁县4 个,占3 6.3%;黔东北地区共设置9 个治所,其中松桃直隶厅不领州县,铜仁县原附郭于府城,光绪六年(1 8 8 0)迁治于今江口县城,安化县与思南府同城,治所城镇计7个,无冲县,有繁县5 个,占7 1.4%;而黔东南地区共设置2 4 个治所,其中镇远县、都匀县、

29、开泰县分别附郭镇远、都匀、黎平三个府城,治所城镇共计2 1个,其中冲县共计6 个,占其整个州县的2 8.6%,繁县9 个,占4 2.9%;黔西北共设置6 个治所,6 个城镇,其中冲县仅毕节县1 个,占其整个州县数的1 6.7%,繁级州县3 个,占5 0%;黔西南共设置7 个治所,6 个城镇,其中冲县2 个,繁县2 个,均占2 8.6%。清代贵州的冲繁州县,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上。区域城镇中冲、繁两级州县数量及所占比例,反映了人口和移民数量规模、人口民族结构和区域发展水平。相比全省其他地区,黔中地区贵阳、安顺府的冲、繁县比例较大,且冲县和繁县两类州县的数量和比例较为均衡,均在5 0%左右,高于其他

30、地区。此外,仅有黔东南地区的镇远、思州府与之类似,冲县和繁县数量和比例也均衡,镇远府其所属6 个城镇中冲繁县各占3 席,思州府下3 个城镇冲、繁县均为2 个,反映了黔中、黔东地区发展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开发较早,城镇经济也最为繁荣。贵阳府、安顺府、镇远府、思州有1 5 个冲县和1 3个繁县,其分布比例既超过当时整个贵州2 3 个冲县的二分之一,也超过3 3 个繁县的三分之一。“在清代,贵阳、安顺、镇远成为贵州中部、西部和东部手工业品贸易中心和农产品的物资集散地,冲、繁县比例较高自在情理之中 7/P10除了以上四府外,贵州其他地区均以繁县为主。如黔东北三府一直隶厅,共有7 个繁县,是繁县占比最高

31、的地区,达到了7 7.8%,而冲县数为0,冲、繁县比例最为悬殊。黔东南都匀、黎平二府,也以繁县为主,共计4 个,冲县仅1 个,若计人偏北的镇远、思州二府,整个黔东南地区繁县比重也在4 0%以上,与黔中地区持平。黔西北彝族聚居地区,为水西土司旧地,繁县比重占5 0%。清代贵州繁县分布态势,还与民族分布格局相关,“自元代军屯、卫所、官户、成卒以及负贩商旅,来自各方,移民渐众,而苗夷同胞,遂多移居90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深山野谷之中,自成风俗,与世相远”8 (PI)。“苗人越州为中心的偏南部地区,黔北区域人口、城镇聚种而居,窟宅之地皆呼为寨,或二三百家为一也主要集中于此。其中,毗邻黔中贵阳

32、的平越直寨,或百数十家为一寨,依山傍涧,火种刀耕”5 隶州及所属湄潭县的人口密度约达5 8.4 人/平方(P162)。苗蛮民族“寨居 地区的府州县民族事务繁千米。嘉庆二十五年,黔北的遵义府人口5 9 1 5 9 8杂,因而繁县数较多。黔北历史上长期处于播州口,平越直隶州3 6 7 6 0 8 口,若排除仁怀直隶厅等宣慰司的统治,杨氏土司地区汉化较早,汉族移北部州县的影响,黔北地区冲繁县的比例、人口民人口多,属于贵州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繁县经济各项指标在贵州排名靠前,仅次于贵阳等黔比例略低于上述地区,比重为3 6.3%。而黔西南中地区,黔北地区尤其是遵义府,“其地沃饶,冠地处偏远,清代大量汉族移

33、民进入,“反客为主”,于全省”9 (2 4,丘陵地广,盆地宽谷交错,水田平客民逐渐超越少数民族土著,汉夷人口比例变坝广衰“气候平和,寒澳不爽,雨旸恒调 1 0 4 0,化,影响治所城镇等级设置,繁县数占比排名全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贵州主要的农业、手省垫底,但冲县比例与黔东南地区相同均为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区。28.6%,超过黔北、黔西北地区。遵义府志物产专门列“货类”,记载具有结合区域人口、移民会馆分布情况看,治所经济用途的物产,其中锦、布等纺织类8 种,铅、汞城镇等级地位分布与区位环境、人口与移民、商等矿产类5 种,山货、药材、烟叶等经济作物1 4 种,贸及产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

34、相关性手工制品7 种,皮革类1 种 1 1(P501-507),丝绸、棉布、蓝和一致性。黔中为全省腹心,地势平坦,水源丰靛、白酒等是黔北外销商品的大宗,内运商品以沛,是全省最大的水稻产区。由于地理环境、区川盐入黔最为兴盛。肖发生据清代地方志统计,位、交通等优势,三藩平定之后,黔中地区社会稳清代中后期遵义府集市数跃居全省各府之首。其定,再无新的战乱发生。乾嘉以来该地区城镇经中,道光时期有集市2 6 8 个,光绪时期有集市3 0 8济快速发展,据黔南识略记载,黔中地区有集个,集市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7 个 1 2 1 0 8,均为全市1 8 0 个。其中,贵阳府亲辖地及8 个州县厅共有省第一。会

35、馆总数1 2 2 个,其中江西会馆4 3 个,四集市9 9 个,安顺府除了郎岱厅缺乏记载,其余6 个川会馆3 9 个,也均列全省第一。州县厅及亲辖地有集市数共8 1 个,是贵州交通、黔东南地区在籍人口密度约3 5.5 人/平方千经济的首善之区,并逐渐成为贵州人口的分布重米,居全省中游,由于少数民族土民和大量流民心。嘉庆二十五年,安顺府人口为7 6 9 7 7 5 口,人口未人籍,所以实际人口数和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密度约5 9.7 人/平方千米;贵阳府7 4 1 0 0 9 口,人口数,在全省排名应较靠前。黔东南冲县共计6 个,密度约4 1.9 人/平方千米。整个黔中地区人口,合占其整个州县的2

36、8.6%,繁县9 个,占4 2.9%,会馆计1 5 1 0 7 8 4 口,平均人口密度约5 0.8 人/平方千米,总数8 1 个,均居全省前列。由于中部苗疆“生界”均为全省最高。贵阳府的会馆总数6 4 个,在全省的长期存在,从地理空间上既限制了南部黎平和各府中排名第一。整个黔中地区会馆数量为8 9都匀勾二府的发展,也阻断了上述二府尤其是黎平个,仅次于黔北,居全省第二。可见,贵阳府、安顺府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联系,并形成了显著的南府所在的黔中地区,人口、会馆、集市等与该地区北差异。北部二府镇远和思州地处湘黔交界、交冲繁州县城镇的比例、在全省的排位等情况完全通要道,移民大规模进入,人口和经济发展较

37、快。匹配。但二府情况有所不同,以会馆数量比较,镇远府黔北地区人口密度约3 5.9 人/平方千米,虽仅有会馆2 6 个,思州仅有会馆4 个。虽然二府城镇密仅居于第三。但是,本区内部南北差异明显,北部度、人口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镇远府卫同城,各县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冲县、繁县数均为零,位于溉阳河岸与湘黔主驿道上,水陆交会,经济仁怀直隶厅人口密度仅约为1 2.7 人/平方千米。黔实力雄厚乃是情理之中。思州府经济发展一般,北的2 个冲县、4 个繁县也全部集中于遵义府、平人口和城镇密度居于高位则是得益于空壳府州91农业考古2 0 2 3 4面积狭小。南部都匀、黎平二府地处苗疆,是清中前期雍乾两朝以武力

38、开辟的重点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仅分别约为1 5.9 人/平方千米和2 5.8 人/平方千米,“增设府县是军事征服与改土归流的行政领域扩大而自然增减的结果”3 (P88)。随之,苗疆开辟,新设古州、台拱、台江、丹江、八寨、清江六厅,城镇增加,商业迅速发展,都匀、黎平二府会馆数达5 1 个,而整个黔东南地区会馆数高达8 1 个,乾隆以后官府组织移民实施卫所屯田,流民也纷纷进人苗疆屯垦、开场,清后期镇远府集市数9 0 个;而都匀府集市数则从清中期的3 5 个激增至1 4 2 个,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同时期贵阳府的1 2 8 个 1 2 P8,反映了改土归流以来苗疆地区移民的增加、商人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三

39、、余论贵州城镇起源、发展,并非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无论是府州县城镇还是卫所城镇,其形成主要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直接服务于军事、官府治理的需要。城镇分布具有沿交通线、河流走向,并与省内不同地区坝子数量分布契合等地理特点,但军事、官府治理仍然受区域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制约。受自然环境所限,明代以前贵州地广人稀,缺乏足够的开发力量。明清以来,通过卫所屯田制、改土归流、鼓励移民人黔垦荒等各项政策的实施,内地汉族客民大量人黔,控制交通要津,在平坦坝子开辟屯田。其后,一些外来客民、商人势力拓展,成为区域经济开发和城镇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赵世瑜认为,清代西南山区州县场市起源于关或军事性、行

40、政性的地点,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所在地,往往建在坝子之中,在区域性市场发育水平提升之后,其作为商业中心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发展成为一个个区域社会的“中心地 1 3 。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上看,贵州城镇符合克里斯塔勒(WalteChristaller)揭示的市场、交通和行政条件下中心地体系基本模式。在施坚雅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中心地和市场层级理论影响下,许檀通过对山东、江南等地的对比研究,发现集市密度、人口密度及人均耕地呈正相关关系 1 4(2 4 0。张萍以宜川为个案,研究指出陕北地区的典型县域传统集镇地域分布符合施坚雅模式,中心地学说不仅适合于平原地区,在其他某些区域也仍然适用 1 5 (3)。何伟

41、福认为清代贵州的商品市场可分为农村场市、商业城镇和区域中心市场三种类型。一般的府州县城和一些大的集镇,都属于“商业城镇”或称“市镇”类型的市场层级,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通过普安直隶厅、遵义府、平越直隶州等地的集场密度和人口密度的比较,与许檀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1 6 (P186-187)。区域不只是经济空间,还是社会、政治文化象征的空间场域 1 7 (P497),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本区域城镇体系不完全适合中心地理论所反映的空间组织模式,反映了贵州山地在水文、地貌、民族结构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交通和人口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从现代集聚经济视角看,明清贵州人口呈现持续增加以及

42、分布空间差异,形成省内不同地区和城镇在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等集聚能力强弱的空间差异;经济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又成为人口流动、再集聚的根本驱动力,形成相互促进与内生发展。从社会结构看,表现为乡村人口、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人口转变等城镇化基本特征。明清贵州的早期城镇化,是在传统农本社会框架体系内的乡村人口的城镇自然流动,虽然与现代社会中人口城镇化进程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经济结构变异和早期城市化的内容 1 8 (P40),为近现代以来贵州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贵州人口和城镇发展分布既具有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基本共性,也有特殊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的区域个性,通过清代贵州人口集聚与城镇分布探

43、讨,为相关研究提供典型个案和微观见证,丰富人口与城镇相关研究。理清贵州人口与城镇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区域因地制宜,针对其共性和个性制定和实施发展政策,避免固定和僵化的发展思维模式。注释:尤可参见王肇磊抗战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论略,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8 年第3 期;汤92清代贵州区域人口与城镇地理分布芸、张原、张建从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看贵州城市体系的出版社,1 9 9 7.形成机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 0 0 9 年6顾颉刚,等.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第1 0 期;张建明清贵州城镇的形成及其对当今贵州民族馆,2 0 1 5.地区发展的启示,载贵

44、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27蓝勇.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年第4 期;杨斌清代前期贵州人口的分布变迁,载贵州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5(1).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1 期;杨斌清代前期贵州人口资料辨8杨森.贵州边胞风习写真M.贵州省政府边胞文析,载中国人口科学1 9 9 6 年第4 期;蒋德学清初贵州人化研究会,1 9 4 7.口考,载贵州社会科学1 9 8 2 年第4 期等。9(清)爱必达,等.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 M.贵明代开始在贵州地区设置各级行政机构,存在不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同程度的“空壳”现象,如思州、石阡、黎平、铜仁等府建置10

45、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整理.(民国)贵州通志奥地之初,其辖区未设州、县,仅仅领数个长官司,领地狭小。志风土志 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 0 1 0.这种现象有的延续到清代。罗康智、马国君等贵州地方史11(清)郑珍,等.遵义府志 M.遵义:遵义市志编幕研究学者,把这种府称之为“空壳府”。参见罗康智、王继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出版,1 9 8 6.红: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12肖发生.清代贵州农村集市考察 J.中国经济史版,第1 1 页。研究,2 0 1 0(2),黔中地区集市总数以及贵阳府、安顺府的集市数13赵世瑜.场、坝与卫、司一一川滇黔界邻地区的根据黔南识略卷1 一卷

46、5 所载贵阳、安顺二府及其下辖军政中心与市场中心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州县集市数汇总而来。参见:(清)爱必达,罗绕典编,杜文科学版),2 0 2 3(1).铎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4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J.中国经济史1992年版,第2 1-7 2 页。研究,1 9 9 7(2).15张萍.区域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文献明清陕西的个案考察 M.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1 4.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 M.16何伟福.清代贵州商品经济史研究 M.北京: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5.国经济出版社,2 0 0 7.2潘治富,等.中国人口(贵州分册)M.北京:中国17陈恒.西方城市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财政经济出版社,1 9 8 8.2017.3(日)真水康树.雍正年间的直隶州政策 J.历史18温志雄.中国城镇化思想的演进和城镇化的历档案,1 9 9 5(3).史、成就与问题研究 D.云南大学,2 0 1 7.4杜文铎,等.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5(清)徐家干,等.苗疆闻见录 M.贵阳:贵州人民责任编辑:李庆宏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