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老子故里再辨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42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故里再辨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老子故里再辨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老子故里再辨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哲学始祖老子出生地在何处,是学术界聚讼的话题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及行政区划的更变,老子出生地名也多变,因而出现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两种声音.史记说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铭 说老子楚相县人,相虚荒而属苦;北魏陈留郡新置谷阳县境有苦城,唐宋时谷阳县先后更名真源和卫真.老子故 里明清属亳州城父,清末属涡阳县.老子出生地名虽多变,然其位于“谯左”“涡阳”千载不变.河南鹿邑说缘 于晋初太康地记所云“梁国,苦,城东有赖陵祠,老子所生地”.之后,唐人编纂晋书收入并误引为汉 书注.元鹿邑东迁于亳州西40里处新建县城,新修老子庙及升仙台,复制历代碑刻,进一步误导后人的认知,混乱了老子出生地.然春秋楚苦县

2、与汉陈苦县实非一地,晋陈郡父阳县与北魏陈留郡谷阳县亦无关联.鹿邑境晋 陈苦县(父阳县)老子祠,属汉晋道教文化遗存,与其他地方的老子传说一样,承载着人们对老学的虔诚与自信.历代典籍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厘清两苦县的沿革,昭示世人:老子故里在涡阳,这是不容置疑的!关键词:老子故里;历代典籍记载;苦县;谯左;涡阳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我国哲学始祖老子的出生地,是学者聚讼的热 门话题。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仅云:“老 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可见汉代人对老子其人其事即 已感到扑朔迷离了,这给后人深入认识老子造成了 一定的困惑。由于时代变迁及行政区划的

3、变更,其 出生地名随之多变混乱,一些文献典籍记载时也以 讹传讹,这势必进一步误导了人们的认知,产生了 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的争论。尽管如此,多年来经 过学者的不懈探索,基本上确立了老子故里在涡阳 文章编号:2096-9333(2023)02-0009-08的事实,但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因此,本文现从历 史地理学的角度再次审视文献典籍中所说的“苦 县”“谷阳”“谯左”等关键词,深入辨明“老子故 里在涡阳”。一、史记楚汉战事:楚苦县在谯左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同时,史记所记述的楚汉作战路线,亦可 证明楚苦县的大致方位在谯城东部。1.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 广为都尉。攻大

4、泽乡,收而攻薪。薪下,乃令符离收稿日期:2022-01-12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淮河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与集成传播研究”(CXXT-2020-039).作者简介:魏宏灿,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亳州学院特聘教授、首席专家,从事古代文学及地域文化研究;牛家栋,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涡阳县老子研究会副会长.-9-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攻桎、鄭、苦、柘、谯,皆 下之”tl495大泽乡秦属泗水郡,汉属沛郡。陈胜率众攻城 略地,自东向西,依次攻取薪、桎、鄰、苦、柘、谯等城池,皆在沛郡,即春秋楚国范围。苦位于桎(今淮北市临涣)、鄭(今河南永城)之间,谯城 位于沛郡最西边界。陈

5、胜大军一路西进,攻取薪、镑、鄭、苦等地以后,才攻取柘城和谯县,可见苦 县位于谯城以东。2.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婴度淮北,遂降彭城,掳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鄭、萧、相。攻苦、谯。”呎刘邦统领各路大军攻楚,所向披靡,遂成合围 之势。灌婴率部自东向西,先后夺取留、薛、沛、鄭、萧,皆为楚地。萧县、相县与苦县紧连,汉军 迫降萧县、相县楚军后,继之攻取苦县,最后占领 谯县。可见苦县在相县与谯城之间,即位于谯城东 部。3.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决战的垓下 战场,位于亳州城父东唐真源县(今涡阳义门集)与老君庙之间的赵屯、张老家地区。关于唐真源县 在亳州城父东,后文详析。史记列传通例,依据人物生活时代记载其

6、籍贯。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籍贯是春秋楚国苦 县。汉武帝天汉年间(前100前97),司马迁编 修史书时,距离老子出生已过五百多年。当年的楚 苦县早已不复存在,唯有故城遗址尚存。而西汉淮 阳国(东汉陈国)曾有苦县建制。为避免两个苦县 混淆,只有按时代和属国来标志。唐史记正义 注释老子韩非列传云:按年表,淮阳国苦县,景帝三年(前154)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括 地志云:苦县(故城)在亳州谷阳县界,有 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 县也。曲司马迁修史时,深知汉初曾有淮阳国苦县,彼 地春秋属陈而不属楚,且淮阳国已废多年,所辖苦 县亦不复存

7、在。时楚国楚节王刘纯建都于彭城,其 治所在庄子天运中所称孔子“南之沛见老聃”的沛相之地,与老子故里地缘较为接近,故而作如 此记载。春秋楚苦县既与楚节王辖地彭城存在时空 关联,即可与汉淮阳国苦县形成明显区隔。括地 志说苦县故城在亳州谷阳县即唐真源县境内,有 老子宅、老子庙、九龙井,实乃老子故里可资考证 的参照地标。老子籍贯楚苦县在唐时为真源县,那么唐真源 县治所在何处呢?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统领的刘贾大 军从寿春(今淮南市寿县)出发,过淮河以北,血 洗谯城和城父楚军,进而到达垓下,与韩信大军会 师,对项羽军队形成合围。史记正义注:寿州,寿春县也;城父,亳州县也。刘贾 入围寿州,引兵过淮北,屠杀

8、亳州、城父,而 东北至垓下。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 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11188城父历史悠久,地理亘古不变。读史记正 义,立足亳州城父东北而望,不远处即唐真源县,真源前身即老子故里楚苦县,也就是隋谷阳县。真 源县再往东十里,即楚汉对决时的垓下古战场,垓 下向东不远即与老君庙天静宫相连接。由此可见,老子籍贯真源县的确位于亳州城父东北方向今涡 阳县境。二、宋相县一楚相县一楚苦县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因著有道德经传世而被尊为圣贤。东汉末年道教盛行,老子被神化为道教鼻祖太上老 君,道教信众到处传播老子神奇故事,建造恭拜

9、太 上老君的庙宇。后汉书祭祀志云:“桓帝即位 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 苦县祠老子。”喷既然桓帝“好神仙事”,并派大臣 到陈苦县拜谒,所拜者即为神仙太上老君。由此推 论,陈苦县老子祠所谓老子出生地也就要打个大大 的问号。延熹八年(165),汉桓帝两遣大臣到苦县祠老 子,同时还命陈相边韶修老子祠,撰老子铭。边韶记载老子籍贯比史记更为详细、具体: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 秋之后,周分为二,称东西君。晋六卿专 征,与齐楚并僭号为王,以大并小,相县 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境高敞,宜生有德 君子焉.131266老子铭所记载老子姓氏字号和籍贯,

10、与史 记有同有异:相同者,皆云春秋楚国人,都姓李;不同者,楚苦县成了楚相县,字“聃”成了“伯阳”。老子籍贯在春秋战国后的变迁,边韶仅说楚国相县-10-因虚荒而并入苦,但没说是陈国苦县。这种模糊语 言,给人留下左右逢源的想象空间。同时,老子 铭记载相县故城和老子祠“涡水处其阳”,显然 不是远在涡河南方很远的陈国苦县。边韶家乡在城 父(浚仪),与老子故里很近。作为陈国相,他要记 载老子楚国人,要在楚苦县老子故居修庙,即是表 示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至于边韶为什么记载老子是楚国相县人,将相 县并入苦县,只要追溯春秋末年楚国北扩,蚕食陈、宋国土的历史就会明白。楚国本在南方江汉流域,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 向北

11、方不断扩展疆土。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凶”。不久,改“夷”地之名为城父,又在城父东50里置下城 父,即陈胜殉难地,今涡阳县城也。楚国占据城父之后,继续占领涡河以北的宋国 领土。公元前608年、前598年、前597年、前596 年、前584年、前576年和前573年,楚国持续攻 占宋国城池,并围困其国都。在老子出生前夕,楚 国占有了宋国相县乃至彭城以南的大部分土地。水经注睢水:“睢水又东南,径相县故城南,宋共公(前588-ttl 576在位)之所都也。”固宋国 相县位于今淮北、涡阳之间,紧连城父、下城父,楚国占为己有易如反掌。宋相县被楚国占据以后,成为楚国

12、相县。为加 强对占领地的统治,楚国便把相县并入苦县。后 汉书郡国志云:“苦,春秋时曰相。”诅3可见相、苦实为一地,只是属国变更而已。战国后期,宋国 也曾一度收复相县。战国策秦四:“魏将出兵,而留、方与、銓、胡陵、相、砺、萧,妳必尽。”冏58 足见相县与銓、砺相连,即今淮北、涡阳之地。春秋宋国有相县,后归属楚国。可是,春秋陈 国既小且弱,没有相县,也没有苦县。近代经学家 马叙伦老子校诂批评唐陆德明“老子陈人说”,有严密考证:陆德明曰陈国苦县者,春秋之陈无苦,汉 则陈与苦并属淮阳。相为陈地,不见春秋经传。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皿蹄 数千年来,淮北相山巍然屹立,中华相氏后裔 在古相大地繁衍

13、生息。今涡阳县北部丹城、马店集、龙山地区有20多个以“相”姓命名的村庄,如相 老家、相庙、相楼、大相、三相、相号孜等,集中 居住3万多相氏后裔。千年古镇丹城相老家村有相 氏祖莹和族谱,有汉代孔子问礼碑出土,清代学者 姚鼐、近代经学家马叙伦和当代学者孙以楷考证,春秋末年,楚国占领宋国疆土之前,老子祖籍属宋 国相县。老子时代宋国相县改属楚国,不久并入苦 县。因此,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 里人。三、魏文帝曹丕修复苦县涡水北老子庙据三国志载,汉灵帝中平四年(187),曹 丕出生于谯城东50里处的曹氏故里。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十八年,曹丕兄弟随 父回故乡祭祖。一行人沿涡河骑马前

14、行,经东国之 地,曹丕作临涡赋并序,有“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之句。有关“曲涡”,后世不少 诗文吟诵或考证:隶辨:桓帝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 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0,3149魏源老子本义:“曲涡间,曲仁里也。”曲9 清孙之垢大飨堂怀古诗云:“四顾无拳石,安知大飨堂?昔传魏王来,富贵归故乡。不见犹龙 氐两庙曲涡旁。东西相对出,碑碣互低昂oWB958 以上诗文所云“曲涡间”,与史记老子里 籍“曲仁里”关系紧密。曹操故里祖庙大飨堂在谯 城东50里今观堂镇,与涡阳县义门镇“曲涡间”接壤。孙之堀诗描述老子犹龙庙和曹操故里祖庙在“曲涡旁”东西相望,就连大庙的碑碣高低都能看 出。建安二十五年

15、,曹丕继位,为魏文帝,旋即军 次于谯城,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黄初三 年(222)十月,魏文帝自许昌“经谯”重回故里,沿途见苦县老子庙“殊未整顿”,遂颁敕豫州禁 吏民往老子亭祷祝云:告豫州剌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 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 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 之兴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 颓,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未整 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隶辨注:苦县涡 水北有老子庙。)131231魏文帝的行程,从许昌出发,经过谯城,到达 谯城东部涡河北岸

16、的故里,沿途见苦县老子庙破败 不堪,唯恐坍塌伤及路人,特命豫州刺史整修。曹 丕虽认为汉桓帝迷信神灵赐福,屡派宦官佞臣拜神 弄鬼,十分可笑,但是,因老子祠由汉桓帝而建,魏武帝曹操对乡贤老子特别尊重,所以老子祠必须 保护和维修。曹丕诏书确认老子祠是桓帝所修,位 于谯东苦县涡水北,与老子铭所称老子庙“涡 水处其阳”一脉相承,符合涡阳天静宫在涡河北岸 的地理特征。四、水经注记载:老子庙在涡谷二水北岸记载老子故里最为详尽者,当为郦道元(466-527)水经注。然而,此书问世后历经千 年转抄,出现很多缺失和错乱,特别是清代学者参 考当时地貌和文献加以整理,今版水经注已很 难反映原著面貌。尽管如此,该书仍是

17、辨识老子故 里的重要典籍。水经注卷23云: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 门夕卜。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 撰碑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皇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子 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内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 母冢,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 子生于曲涡间。”询水经注记载汉魏时期祭祀老子诸多大事,记载老子庙在涡河北岸,庙前有谷水流入涡河,周 边有九龙井、孔子庙、圣母墓和圣母殿等名胜古迹,这些地貌和遗存唯与涡阳天静宫相吻合。然而,水经注记载涡水流经苦县、老子庙 后,又记载涡水流经谯城、城父等地。于是有学者 认

18、为,既然苦县老子庙在谯城西,鹿邑也在谯城西,因此认为鹿邑就是老子故里。这种抓住一点、不及 其余的想当然思维方式,是经不起质疑和考证的。首先,水经注记载老子故里的历史遗存均 在涡河北岸,谷水在涡河北岸注入。而鹿邑自古至 今一直地处涡河南岸很远的地方,只能说明鹿邑和 老子故里风马牛不相及。其次,水经注记载苦县故城和老子庙景观 之后,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自是无郭以应之。”即 是说,苦县故城和老子庙以东涡河下游数百里内,没有高大的城郭作为地标呼应和参照。史实正是如 此,涡河流经涡阳老子庙以东直至注入淮河,当时 郦道元看到并记下的,只有下城父聚、垂惠聚和龙 亢几个小聚落。反之,错版的水经注把楚苦县 故城

19、和老子庙错放在谯城西部记述,涡水刚流经苦 县、相县不远,接着就是谯城和城父等城郭,这与“自是无郭以应之”自相矛盾。1998年农历端午,当代水经注研究专家陈 桥驿教授率团考察皖北豫东涡河流域,并对涡河支 流武家河实地勘察,对涡阳天静宫、九龙井等历史 遗存认真研究,对水经注历代版本慎重校勘,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水经注谷水就是涡 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二是鹿邑地段的 涡河历史上从没有改道,不存在老子庙景观由涡河 北岸变到南岸lw0陈教授对水经注错版彻底 纠正,终于把苦县故城、相县故城、谷水入涡处和 老子庙等,还原到谯城和城父东涡阳县境。陈桥驿 为此赋诗云:川渎迁播古今多,郦书从来费揣摩。

20、幸得 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天静九井皆得之,道统源头豁然知,涡水 长流道长在,老子故里就在此。问丽 同年7月12 H,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 所专家张修桂、邹逸麟、王文楚、钱林书、赵永复 等5位资深教授在陈桥驿教授考察论证基础上,再 次亲临涡阳考察调研老子故里遗存,并认为老子故 里涡阳说是有确实根据的,加强老子故里文物保护 意义是重大的10809o五、魏书:北魏置谷阳县苦城与武平县赖乡 并存史记记载老子故里在楚苦县,张守节正 义分析认为,与老子故里和楚节王楚国彭城相近 有关。东汉末年,边韶奉旨修老子祠之时,发现楚 相县故城和苦县故城在涡水之阳的文化遗存。三国 两晋时期,魏文帝颁旨维修桓

21、帝所建老子祠,谯令 王阜碑文记载苦县涡水北有李母墓。这些历史文献 记载的老子故里方位十分清晰。公元420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以建康(南 京)为中心,统治江淮以南地区,北魏则统治淮河 以北的中原地区,双方为扩展疆土战事不断。北魏 正始四年(507),在涡阳(治所在今蒙城)侨置南 兖州,正光年间(520),南兖州移至小黄(今谯城),置陈留郡,辖小黄、浚仪、谷阳、东燕和武平等五 县。550年前后,魏收魏书地形志记载:南兖州陈留郡领县五,小黄(刘裕置,魏 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浚仪(有 城父城)、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东燕、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

22、武定七年罢 上述五县的设置情况分为两类:第一类,小黄 和武平系旧治。小黄系420年南宋刘裕所置,北魏 因袭之;武平系三国魏旧置。第二类,浚仪、谷阳 和东燕三县均系北魏新置。谷阳县与小黄、浚仪为 邻,以治所在涡河支流谷水(今名武家河)北岸得 名,境内有春秋苦城、老子庙等遗存。武平则在小 黄县西约50里,境内赖乡城(王莽时陈苦县更名 赖乡),与晋太康地记所载陈苦县实为一地。既然武平县境的陈苦赖乡城与谷阳县苦城老子庙 并存,即证明两者并非一地。同时,北魏新置谷阳 县与晋陈郡苦县更名的父阳县也无关联。六、隋谷阳、唐真源在亳州城父以东隋书地理志载:谯郡县六,谯、鄭、城父、谷阳、山桑、临涣。淮阳郡县十,鹿

23、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 年(598)改焉.12109隋代谯郡六县在谯城东部。因谷阳县系后魏所 置,没必要追溯其历史沿革;淮阳郡十县在谯城西 部。鹿邑县系由武平县更名,原武平县境陈苦县赖 陵祠从此属于鹿邑。鹿邑在唐代就修建了老君台之 类的道教建筑但是,史学家依然尊重历史事实,记载老子籍贯与出生地楚苦县一隋谷阳县一唐真 源县在谯城东部。1.唐魏王李泰(619653)括地志:苦县(故城)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 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皿扇2.唐章怀太子李贤(655684)注后汉书郡 国志:史记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为周守藏史。有 神庙,故就祠之。苦县属

24、陈国,(苦县)故城 在今亳州谷阳县也“歸3.唐张守节编纂史记正义,注释项羽 本纪“垓下”,精确定位春秋楚苦县隋谷阳唐 真源县在亳州城父东北方向(见前文)。李泰括地志确认魏书隋书所载谷 阳县境有苦县故城。李贤后汉书注引史记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的记载,并说那里“有神庙”,即与后汉书陈国苦县赖乡老子祠有了明显区隔。张守节正义定位春秋楚苦县隋谷阳唐真源 县在亳州城父以东,并与楚汉垓下古战场和老君庙 相近,方位更加精确。多年来,持老子故里鹿邑说的学者,一方面无 视史记正义关于“垓下”的注释,一方面又 想把唐真源县、“垓下”和虞姬墓拉到鹿邑,于是 就割裂典籍字句,删去唐真源县在城父东北的记 载。这种罔顾历史

25、真相的手法,违背了学术良知。民国乙丑版涡阳县志记载:玄帝庙在县西 北四十里义门集北。明亳州同知李先芳嘉靖十四年 撰重修玄帝庙记:“据旧志,义门集即唐真源县,以近老子天静宫故也oW1013七、宋卫真县位于“谯左”“涡阳”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百官驾 临亳州真源太清宫谒老子,把真源县更名为卫真 县。宋真宗亲撰御制老君赞并序称:“太清宫 者,介谯郡之列壤,滨涡水之洪渊。固降圣之名区,诚集真之净馆。择元辰于摄提,诣殊庭于谯左ow151538古今地理方位多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真宗 亲言驾临真源县太清宫“殊庭”位于“谯左”。“谯 左”,不正是谯城东面的涡阳县吗?宋真宗恭谒亳州太清宫之前,

26、恩准临涣县改属 宿州,而把临涣大李乡天静宫留在亳州太清宫景 区;之后派遣丁谓负责修建亳州天静宫,同时命翰 林盛度撰写修建天静宫碑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89对此有如下记载:天禧元年(1017),亳州言修天静宮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静宮,言李母感星之所也。上将朝谒太清宮,丁谓绘图以闻,遣内侍诣宮 设醮,遂诏重修,及是毕工。初割临涣隶亳州,或言其输税不便,于是止取临涣之大李一乡以 附亳,而宿人便之。阴唐代临涣大李乡天静宫与真源太清宫接壤,两 宫同属亳州。临涣县民为便于缴纳租税,请求从亳 州改隶宿州。真宗降旨:先割下临涣大李乡仍为亳 州所辖地,后准临涣其余之地归属宿州。大李乡天静宫,系李母孕圣、老子降

27、诞、九龙 吐水、沐浴圣姿之地,大中祥符六年敕建。次年春,真宗驾临真源太清宫拜谒老子,因天静宫正在修 建,不便亲往。天禧元年,天静宫修建竣工,翰林 盛度奉旨撰碑记事。盛度碑矗立天静宫三百余年,元至顺三年(1332),翰林张起岩撰天静宫兴造 碑记,犹抄录盛度碑残存部分文字。东太清宫和天静宫皆在涡阳老子故里,天下独 此一处。清乾隆版亳州志准确记载两者位置关 系:太清宫有其二,其一在州之西,属鹿邑境 内,宫墙东即亳土也,是为西太清宫。其一在 州境东一百二十里,邻天静宫南。天静宫者,李母庙也,有宋盛度撰碑。相传李母居此吞星 孕圣地也,是为东太清宫。呦自真宗亲临亳州真源县谒老后,天下臣民尊崇-13-老庄蔚

28、然成风。苏轼莅临亳州蒙城祭庄,撰庄子 祠堂记。王安石诗赞蒙城“民有庄周后世风”。梅 尧臣诗赞“谯都君命重,苦县祖风殊”181051他还 盼望瞻仰苦县老子铭古碑:“何当过苦县,肯 暇观旧碑?”回睑宋神宗元祐元年(1086)春,苏门四学士之张 耒任官亳州教授3个月,写有游亳州古迹诗二首。题谯东魏武帝庙云:“千年故乡庙,歌舞荐牢 羞。”张耒游历谯城东50里处的魏武帝庙后,顺道 前往卫真太清宫拜谒,作过卫真县太清宫追怀章 圣皇帝游幸之盛小臣斐然成咏云:“端居思道妙,顺动展精神;函谷传经后,涡阳故宅清。”诗人由 衷赞叹:自从老子西出函谷传播大道以后,涡河北 岸(涡河北岸为阳,简称“涡阳”)卫真县的老子

29、老宅,到处弥漫着清静无为的道家气象,令人肃然 起敬!如果说宋真宗拜谒老子,亲述“诣殊庭于谯 左”,以谯城为基准给老子故里东西定位,张耒之 诗则是以涡河为界,给卫真县太清宫以南北定位:“谯左”就是谯城东,“涡阳”就是“涡水阳”。张 耒与边韶和曹丕虽隔千年,见证老子庙在涡河北岸 却是一脉相承!宋真宗和张耒卫真县谒老800多年后,清同治 三年(1864),清廷在老子故里雉河集新建县城,即命名“涡阳”,张耒所记老子“涡阳故宅”,竟成 800年后新建“涡阳县”的先声。八百里涡河从发 源地到注入淮河,沿途城市星罗棋布,仅有老子故 里涡阳一地以涡水命名。涡阳与老子有不解之缘!八、历代碑志:老子生地“谯左”四

30、舍1.元翰林张起岩天静宫兴造碑记载:天静宫,老君所生之地也。谨按:宫在城 父之福宁镇东南,去亳郡四舍,南距涡河二里,下临雉水。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继 而降诞,则天静之基旧矣。宋天禧二年,盛度 所撰碑文,漫灭不可读,而铭半存,三班借职 王宗彦,同监修官、亳之守臣监修者名衔在焉,盖奉敕为之也。閃沁该碑文初刊于全元文,后载于明弘治中 都志,是老子出生地在涡阳的确凿证据,为2020 年版辞海采信。八百多年过去,此碑依然矗立 在涡阳天静宫前。2.明中都志载:亳县,老子祠在县东,老子所生之地,汉桓帝尝命边韶为文严唤3.大明一统志凤阳府:天静宫在亳县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 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固

31、484.明万历蒙城县令王继贤古蒙庄子序:老子为苦人,苦去蒙仅百里,与世又近,庄 子其见知之人与?不然,何神之肖也?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黝然峙立,五千言垂 之金石。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冋 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从蒙城出发前往亳州,中途经过古苦县(时蒙城雉河集),苦去蒙仅百里,而蒙城县城距离雉河集(今涡阳县城)恰好90里,蒙城距亳州城210里,蒙城到鹿邑县城足足250里。涡阳县民间有句歇后语:“涡阳到蒙城,九十里(就 是哩)!”春秋楚苦县在今涡阳县境,不是再清楚不 过吗?5.大清一统志颍州府;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安镇,汉延 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固486.江南通志载:天

32、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亳州东福宁镇严487.清乾隆三十九年版亳州志载:天静宫与流星园之太清宫俱殿宇宏深,规 模整丽,中塑圣像,道黒清严,威仪静穆,足 令瞻仰者虔肃有加,迥非今匠所能仿佛。17 涡阳天静宫另有明清重修碑刻数十通,均言老 子籍贯与出生地古楚国苦县,不再赘述。九、“父阳县”非“谷阳县”宋书州郡志云:陈郡太守,汉高立,章帝元和三年(89)更名,晋初并为梁国,梁王彤薨,还为陈。领 县四:项城、西华、父阳、长平。父阳(今本 苦县),前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 帝咸康三年(337)更名。皿皿 晋陈郡苦县更名父阳不久,进入南北朝时代,中原淮河流域遂为北魏所有。晋陈郡既不存在,父 阳县亦随之消

33、失。查此后典志,再无父阳县记载,更无父阳县更名谷阳县之说。史记所载老子籍贯楚苦县,汉晋时期故城 遗址尚存,厉乡曲仁里曲涡间有老子祠,有流星园 和九龙井。北魏入主中原以后,正始四年(507)在涡阳侨置南兖州,正光年间(520),南兖州陈留 郡移至小黄,辖小黄、谷阳、浚仪、武平诸县。谷 阳县与谯城、城父为邻,有苦城和老子庙遗存。而 武平县在小黄县西,境内有赖乡城,足证武平与汉 陈国苦县实为一地,同时表明武平县赖乡城与谷阳 县老子庙无关。遗憾的是,晋代王隐太康三年地记“城东 有赖陵祠,老子所生地”之说,被唐人注释汉书 史记引用,旧唐书地理志等志书沿袭旧 说,误将汉陈国苦县、晋陈郡父阳县视为后魏谷阳

34、县前身,进而演绎为唐真源县。旧唐书地理志云:真源,汉苦县,隋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元和郡县图志:真源县,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 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 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 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乾封 元年,高宗幸潮乡,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遂 改真源县。悶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汉苦县更名为谷阳县,然无史据;元和郡县志把晋陈郡苦县更名“父 阳”,更改为“成帝更名谷阳”,更是大错特错。“文 革”时期,依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 寰宇记这些由清代学者整理、存在诸多错误的志 书所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不辨甄伪,把楚 国苦县、汉陈国苦县、隋谷阳县、唐真源

35、县、宋卫 真县皆错误定位在谯城西部,造成老子出生地安徽 涡阳与河南鹿邑的新的更大争议。其实,早在宋代欧阳修编纂新唐书时,就 对旧唐书元和郡县志等书中所存在的错误 进行了纠正。新唐书地理志载:亳州真源县,“本谷阳县,乾封元年更名。有老子祠,天宝二年 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eW 24I1U元脱 脱编纂宋史地理志依照新唐书地理志 记载亳州卫真县,仅追溯其前身唐真源县,大中祥 符七年改。这两部史书均不记载谷阳县与汉陈国苦 县、晋父阳县的任何沿革关联,可谓是正本清源。明清时期,大明一统志中都志大清一统志硕 州府江南通志亳州志肇域志读史方域 纪要等志书,一致记载楚苦县老子出生地在谯城 以东,与

36、司马迁史记、边韶老子铭、魏文帝 诏书、魏收魏书、李泰括地志、李贤后汉 书注、张守节史记正义、欧阳修新唐书 及脱脱宋史等典籍一脉相承。明万历蒙城县令 王继贤撰古蒙庄子序,精确记述蒙城距古苦县 即今涡阳县仅百里。老子出生地楚苦县在今涡阳县 不容置疑。结语综上所论,历代典籍文献以无可争辩的史料向 世人昭示:老子故里楚苦县在“谯左”之今安徽涡 阳,不容置疑。至于河南鹿邑说,则缘于晋人王隐 的太康地记,后附会之说大行于世,假乱了真。这正如历代全国各地都有老子传说及道家文化遗 存一样,承载当地人对老子的敬仰心理及文化自 信,这说明“老学”是一种根植于华夏民族灵魂深 处的民间哲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

37、化的 根柢全在道教。”林语堂先生亦云:“道家和儒家是 中国人灵魂的两面。”1992年,国家文物考古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 所,对涡阳天静宫汉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历 代天静宫碑碣数十通,发现汉代至唐宋天静宫遗址 和文化遗存,发掘出土春秋九龙井、古流星园、圣 母墓等。天静宫周边尹喜墓、范蠡墓、嵇康墓、张 良遗履桥和陈技卧迹等历代道家名胜遗存,有力印 证了老子故里历代记载和传说。千年尘封彻底打 开,真相终于大白天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2 年,天静宫得以重修,再现汉唐风采。2014年,涡 阳老子的传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天静宫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 景区。2020年版

38、辞海权威记载:“据全元文 州天静宫兴造碑,天静宫(今安徽涡阳北)为老 子出生地。”先秦楚苦县老子故里即今安徽省涡阳 县,这里永远都是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东方道家圣 地。注释:此据1988年鹿邑县政协编印鹿邑文史资料第一辑第 8页鹿邑故城考记载.参考文献: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2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杨义.老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4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6 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7 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1998.魏源.老子本义M.上海:

3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光绪.亳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4.10 涡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5.11 魏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隋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 道书集成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4.16 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 乾隆亳州志M.合肥:黄山书社,2021.18 乾隆颍州府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6.19 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20 弘治中都志:第34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6.2

40、1 亳州市文联.老庄文化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5.22 旧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3 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 新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On La o Zis HometownWEI Hongca n1,2,NIU Jia dong1(1.Bozhou Cultura l Resea rch Center,Bozhou University,Bozhou 236800,Anhui;2.Editoria l Depa rtment of Journa l ofFuya ng Norma l University,Fuya ng 2

41、36041,Anhui)Abstra ct:Where La ozi,the origina tor of Chinese philosophy,wa s bom is one of the controversia l topics in a ca demia.Due to the cha nge of times a nd the cha nge of a dministra tive divisions,the pla ce na me of La ozis birth is a lso cha ngea ble,so there a re two voices:Guoya ng in

42、Anhui Province a nd Luyi in Hena n Province.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sa id tha t La o-Tzu wa s from Quren,Li Township in Chuku County;Lao Tzu Ming sa id tha t La o Tzu Chu wa s from Xia ng County;Guya ng County in Chenliu County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 sty ha s a Kucheng.In the Ta ng a nd Song Dyna

43、 sties,Guya ng County wa s rena med Zhenyua n a nd Weizhen successively.La ozis hometown belongs to Bozhou Chengfu in the Ming a nd Qing Dyna sties a nd Guoya ng County in the la te Qing Dyna sty.The birthpla ce na me of La ozi cha nged,but it wa s loca ted in Qia o Zuo”,Guo Ya ng for thousa nds of

44、yea rs uncha nged.The na me of Luyi in Hena n Province origina ted from the ea rly Jin Dyna sty5s Taikang Records,which sa id,The sta te of Lia ng is Ku.In the ea st of the city,there is La i Ling Temple,where La ozi wa s born.La ter,the Ta ng people compiled the Jin Shu a nd misquoted it a s the Ha

45、n Shu.Luyi in Yua n dyna sty wa s moved 40 miles ea stwa rds to a new town west of Bozhou,a nd La ozi Temple a nd Shengxia nta i were built,copying the inscriptions of previous dyna sties,which further misled the cognition of la ter genera tions a nd confused La ozis birthpla ce.However,Chuku County

46、 a nd Chenku County of Ha n Dyna sty were not the sa me pla ce a s Chenku County in Spring a nd Autumn dyna sties,a nd Fuya ng County of Chen County of Jin Dyna sty wa s not rela ted to Guya ng County of Chenliu County of Northern Wei Dyna sty.La ozi Temple in Luyi Chenku County(Fuya ng County)in Ji

47、n dyna sty wa s the Ta oist cultura l relics in Ha n a nd Jin.Like the legend of La ozi in other pla ces,it ca rries peoples piety a nd confidence in La ozi studies.The a ncient books cla rify the evolution of two Ku Counties with indisputa ble historica l fects,a nd show the world tha t La ozi5s hometown is in Guoya ng,which is beyond doubt.Key words:La o Zis hometown;historica l records;Ku County;Qia o Zuo;Guo Ya 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