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将诗种进故乡的土里——论牛依河诗歌的故乡情怀及书写特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96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诗种进故乡的土里——论牛依河诗歌的故乡情怀及书写特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诗种进故乡的土里——论牛依河诗歌的故乡情怀及书写特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诗种进故乡的土里——论牛依河诗歌的故乡情怀及书写特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德格尔在评论诗人荷尔德林时曾有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1。还乡意味着亲近生命本源,这是一种神性的、诗意性的行动。这些年,牛依河在城市与故乡之间行走,在还乡与出走中,他以独特视角观察故乡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变化,书写大量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既表达自我的乡愁,也关注到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乡村生命力的丧失。诗篇中一方面赞美故乡自然人文宁静、淡雅的美感,另一方面将诗歌的笔触聚焦到城市化进程中离乡个体生命艰难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的漂泊无依,表现出诗人建构精神之乡的情感诉求,形成了一种富含地域文化特质且具有悲悯情怀的诗歌风格。一、生命原乡的文学书写牛依河在访谈中曾提到“每个人都流着自己的血液

2、”2,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思想。牛依河生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那里群山环绕,是壮族、瑶族、毛南族等民族聚居地,红水河穿越而过,生活在其中的牛依河深受多民族文化的滋养,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也赋予他创作的灵感。成年后,牛依河游走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对故乡有一种整体的审美。诗歌多以平实而饱含意趣的语言呈现故乡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温暖淳朴的壮乡人和富有民俗风情的日常生活,呈现一个真真切切、充满血与肉的故乡。(一)自然、山水和土地的乡情书写牛依河诗歌以故乡广阔的自然地理景观为书写基点,故乡的土地、落日、河流、山峰、溶洞、山林、花朵、鸟鸣等意象在诗歌中比比皆是,体现了桂西北地区自然、古朴而独特的

3、文学地理景观。窗子一诗写道:“青草簇拥的小山停在盆地里/而羊在更高的山上,高过窗子的山上/只有伸出头,才能望见/我从未到过的山巅,与天空接壤那里,是另外一个王国。”3诗人因时因地将诗种进故乡的土里论牛依河诗歌的故乡情怀及书写特征韦东柳(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00)摘 要:故乡是牛依河诗歌的精神源头,诗人摒弃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简单罗列与模式化呈现,以故乡地域书写为中心,经对故乡的长久凝视、思考与寻找后,记录故乡的自然、山水和土地,书写乡民的命运悲欢及日常生活图景。诗人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历史与现实的转换为书写特征,理性审思现代化浪潮中故乡远去、心灵无所依的生存状态,寻找人类诗意栖居的可能

4、,体现出对隐秘生命的深切观照和对现实生活的多重审视。关键词:牛依河;故乡;书写特征;理性审思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3)02-0033-07 文学桂军点将台“牛依河”论 收稿日期:2023-01-22作者简介:韦东柳(1996),女,壮族,广西东兰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民族学。第 40 卷 第 2 期2023 年 4 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0 No2Apr.2023 33 触发的诗性感受从“水田”“小山”“盆地”“更高的山”到“山巅”,最后到“天空”,经一系列意象呈现后抵达“另一个王国”,即故乡。诗中

5、的情境看似是不经意地一一呈现在字里行间,实则缘于诗人深爱着他生活的土地,他灵魂深处时刻在感受来自故乡的脉动,在无意间就会生发诗性灵感,表达依恋故土、向往故乡的深厚情感。故乡的山水土地在牛依河的诗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味。“乡亲们,只有土地与河流,最能承受你们沉重的肉身/你们并不想窥视上苍的高度。而愿意置身于/比土地更低的河流之上。”4诗人还在其他诗篇一再表白故乡的土地,如“爱你脚下生长的土地,爱一切卑微的事物”5,“我所珍爱着的,大多关乎这片土地”6。诗中传达出土地能承载一切生命,广袤的土地是承载生命的摇篮,乡亲们的灵魂在故乡的土地上才能得到安息的感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对

6、人与万物平等而视的生命意识。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诗歌中对故乡微小事物的精细描绘。“我以低的姿势,去爱/一株小草,一滴露水/一个呼吸平缓的理想,或者去向蚂蚁询问/一个微小的问题。”5正是保持低下的姿态,草、虫这类微小动植物在诗人的眼中才变得壮观起来,蕴涵无穷魅力,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回味。“细草铺开在沿途,稀疏,稚嫩无比/这看似不堪一击的植物/钉子一样,硬顶顶地长成大地的倒刺。”7草虽细小柔弱,却有强大的生命能量和情感。牛依河并未直接提及或阐释一株细草所具备的生命力量,而是通过“倒刺”这一人体生理名词形象地言说它所蕴涵的能量。对细草这一微小事物的观照,侧面传递出诗人牛依河独特的生命体验,

7、亦是对生活的致敬和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诗句平实通俗,呈现出朴素美和原生趣味,这缘于牛依河“万物皆有灵”的生命体悟。牛依河的诗除了书写故乡里的群山、河流等壮观之景,也关注到故乡自然界中微小的生命,他在诗中盘活自己对万物的观察和“阅读”,深情地书写那片生养他的土地,直接抒发故乡之恋,另一方面,诗歌中笼罩着绵密的生命意识,呈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读者在阅读中自然会获得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悟。(二)温暖淳朴乡民的人情书写牛依河不仅描写故乡的自然景观,还心系生活在这片辽阔而深厚大地上的乡民。透过诗人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当屠夫的淳朴父亲、双手布满皱纹和尘埃的勤劳母亲、和群山一样挺立的温暖阿奶、被生

8、活绑架的瘦弱老人、热情的壮族阿婆、世代带着血耕耘的乡亲们。沉默寡言的父亲在诗歌里多次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诗篇是屠夫。“我的父亲身体很瘦小/但有一把锋利的屠刀/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头猪/已躺倒在他的刀口之下/奔赴黄泉/几十年来,他一直沉默寡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我十几岁时,一个同学/嘲笑我的父亲/说我父亲刀下冤魂无数/将来,肯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可我,从没恨过父亲/我永远是他的儿子/屠夫的儿子。”8诗中每一句的表达显得节制和内敛,瘦小的父亲拥有荒野般的性格。手中的屠刀是他的武器,那双布满裂口的手,在小小的一方案板上舞动,将锋刃对准生活,谋求和谐的、殷实的生活,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面对别人的冷言

9、冷语,诗人发出“我永远是屠夫的儿子”的呐喊,饱含诗人对父亲的深刻理解,读者在明白晓畅的诗歌语言中感受到一种质朴且自然的美感。同样是写父亲的诗歌,养羊的父亲就这么离去了却令人潸然泪下,他写道:“父亲,我在最后一刻/抚摸你粗糙的身体/我微微搂起你,你那么轻/比一只小山羊还轻/你在落日隐没的那刻/真的就弓身一蹬/瞬间变成一只山羊/从我的生活中,从石头上蹦了出去消失在人间。”9这首诗把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传达得如此平淡又饱含深情。细心体味,父亲的形象与山羊的形象融为一体,山羊的轻盈彰显出父亲伟岸的身姿,比小山羊还轻的父亲在那一刻重如千斤。面对生命逝去的无奈与无 34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10、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力,诗中流露出浓郁的愁绪,且渗透深深的宿命感,这样的愁并不会让读者感到用力过猛,因为情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牛依河笔下还刻画出或坚韧、或温暖、或勇敢、或无私的女性形象,如枯草一样的农妇,她脸上的皱纹就像流动的水痕,“像皱纹/充满了生活的曲折”10。缘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深度体验,牛依河很善于启迪读者捕捉个体独特性与群体普遍情感之间隐秘的连通。农妇那张布满生活曲折的脸,究竟是怎样的曲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抑或是外出谋工,不管是哪一种,那张布满生活曲折的脸总会让读者产生共情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些生活在故乡大地上的乡民,是实实在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11、人,自然、淳朴、勤劳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他们不关心词语,只关心耕种和庄稼,他们早睡早起,走在湿软的田埂上,累了就躺在山泉里,以最淳朴的姿态在大地上生活,死后也会变成大地的种子,他们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反复出现,成为牛依河创作的灵感。(三)日常生活图景的动情描写故乡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不仅有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民,还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风情。首先,诗歌详尽地展现桂西北地区农耕文化的独特风情。“此刻的农人们,从背面看他们/像一个个逗号,忙碌中的逗号/在乡间耕种、锄禾、收割”11诗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描绘农人耕种的劳动场面,从画面风景中提炼出精粹的美学感知,将农人与逗号互喻弯腰的逗号,就像农人挥动

12、着锄头起起落落,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我们冒雨穿过树林一诗以“我”的口吻描写乡民冒雨劳作的场景,近于行走笔记,混杂着某种体验之真,折射出乡村生活的另一面,以诸多跳跃、留白和暗示的形式促进诗意的生成,赋予诗歌深沉的感召力。其次,诗歌展现故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情。三月三里的人一诗描绘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抛绣球、碰彩蛋、唱山歌等民俗活动,诗人用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节日场景,但并不是还原,而是表达感悟。诗中看似回到历史现场,实则已超越具体的地域这既是一种艺术体验和生活体会,更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回声,如诗中最后一句“尝尽这片土地甘苦真味的人/都在干净的山歌里/活着”12。最后,诗歌细腻描写故乡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场

13、景。牛依河以敏锐的观察力将诗意赋予日常生活的点滴,提炼出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诸如故乡的山泉、山上的一块石头和一棵草、月光下的土房子、一朵调零的花、父亲母亲的日常等,都让诗人印象深刻。在如丝线般杂乱无章的日子里,诗人以“诗意栖居”为生存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捕捉到其中隐含的诗意,当然,这种诗意并不是一种悠闲雅致的低吟浅唱,始终与日常的生存体验紧密相关。其中母亲的脚拇指就是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却能引人深思。“母亲的左脚拇指/我不得不告诉你/它多么像一朵绽开的花/暗色的,带笑的花/我轻轻地碰了一下,她说疼/我想,怎么会疼呢/它其实是一块青色的带裂痕的顽石痕口锋利,坚硬。”13这一首诗在平淡的表

14、达中闪现出诗性的光芒。诗中真切描述母亲历经沧桑的脚拇指,读者能从“碰”和“说”两个动作中联想出诗中场景,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另一方面,母亲的“说”与“我”的想,是诗人对内心的直接剖析与诠释,质朴、坦率的诗句表达出作者对母亲一生苦难的心疼。牛依河以一颗谦卑之心在诗歌中书写故乡的自然山水风光、传统文化习俗和亲切温暖的乡民,在对故乡的审视中,故乡也赋予他精神上的富足与沉淀。然而,诗情的引发,除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细腻的心,还需要特有的书写技巧与理性的思辨,他在持续性的书写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二、梦境与记忆中回望故乡为增强诗歌真实性和丰富性,牛依河继承发展前人的传统,在诗歌的世界里,他穿梭在梦境与现

15、3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实之间,将虚与实结合,呈现出多层次的人生情思与哲理,诗歌中运用时间的突转联系过去与现在,利用时间流动呈现沧桑的氛围,表现出其对时间、对个人与故乡命运的思考;在回忆性诗歌中,他以实际现实空间与记忆空间相互灵活切换的形式,将眼光投向更远处,关注故乡、城市乃至大地上每一个真实的个体。(一)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的穿梭牛依河关注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人离开故乡,走进城市,成为异乡人,他们在城市中颠沛流离。落日抱紧我一诗中写道:“当初是谁,教我们要从故乡走出来/在城市的丛林里/被推来推去。”6牛依河就是走出故乡的异乡人,他能

16、深刻感受到一名异乡人的窘境,这在泥土一诗中得到充分体现:“不能失去也不能忘记的东西太多/比如脚下的这片土/我把手插进裤袋/仿佛成为了劳动参与者的旁观者/这种身份,是如此的尴尬。”14尴尬的旁观者就是异乡人,牛依河曾在诗中坦言,异乡人就像“故乡剥离出来的一小块碎片”,故乡的特质在异乡人的身上逐渐被稀释。而故乡也在现代化大潮中逐渐失去本真的面目,那些像碎片一样的异乡人处于漂泊无依的无根状态,那回不去的故乡日日夜夜萦绕在诗人心头,他只能通过文字的形式重拾起故乡,寻找灵魂停歇之所。牛依河在访谈中曾提到梦境是丰富而无限的精神矿产资源2,诗作中常将梦境与故乡并置,梦境里的故乡与现实生活相互对照。“那里的土

17、地,给了我生命/我的身体盛放着它的鲜血/我传统,而永远忠实于那里的风俗/很多珍贵的事物都停留在那里/在梦中,在记忆里/它们的身体闪烁而美好。”15诗人以高山、土地、草木等柔和意象装点梦境中的故乡,那里珍贵而美好,乡民淳朴善良,生活简朴诗意,是古老而温情的。夜泊高速服务区一诗更直白地记录了一场梦境,“短暂的睡眠里,我能梦见/未来的一部分/像故乡的香椿芽,在我两指间/被捏出异样的香味”16。诗人梦中的美好未来,与梦中散发着香椿芽香味的故乡有关。诗人在梦中打捞故乡的旧时光,以梦境中美好的展示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荣格曾指出,梦境是对现实的补偿17。诗人最终击碎梦境的美好幻觉,正视乡民苦焦的生存本相,字

18、里行间描绘城市现实的狼藉与悲凉:“今夜,沉重的城市在河水里荡漾/每一个荡开的鳞波/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的肖像/飘渺不定。”18“人们开着灯,高窗里人影闪动,模糊/这不是一座亲切之城,月亮之下不是花园/道路建设无休止,草木从绿化带被移往彼地/汽车堵在半途。回家的人睡在路边/我看不清他们的脸。”19“人们继续赶路,没有在光里停留,他们/深入城市建筑的阴影里/抱怨着鬼天气和工作中的琐事/前方是各自的去向/显然没有足够的一致,路的四通八达/容易造成人影繁忙的假象。”20细心体味,这以上是现实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却频频出现“缥缈不定”“闪动”“模糊”“阴影”“假象”等描绘梦境特用的修饰词,相比较于梦境中

19、故乡具体而深刻的描写,城市在牛依河笔下更像一场梦境。他乐此不疲地引梦入诗,勾勒出梦中诗意宁静的故乡,或构建与故乡完全迥异的梦幻城市,将梦境中的故乡和现实的城市生活进行比照,以梦境中的故乡的轻盈、诗意与悠然映衬现实城市生活的沉重、滞重与伤痕累累,二者在相互印证中愈加鲜明,凸显牛依河对城市的严肃审视与批判现实的意图,彰显出一种现实关怀和公共情怀。(二)时空切换:历史与现实的并置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文学世界同样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尺度构建起来的。不同的是,文学世界中的时间与空间是以写作者为主导的,时间可任意加速或倒转,空间可随意切换。纵观牛依河的诗作,以大地为空间背景,进而聚焦到

20、自己所生活的故乡和城市,诗中设置广阔的空间,使得诗中意象有舒展的空间。记忆是牛依河诗歌的重要核心之一,通过记忆连通历史和当下现实,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间平行存在于诗人的文学世界中,就像诗人在诗中写道:36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记忆是一朵无法解释的随聚随散的云/有时候,我会忘记却又突然记起/它就是生命之河/我们的灵魂/一会儿沉入美丽澄澈却令人窒息的水底/一会儿又在闪耀的水面。”21牛依河以写诗的方式启动记忆装置,使生活中的琐事和故乡的场景在诗歌中重现。“当你的衣襟,沾满了对故乡无尽的想象/你想竭力安抚每一块黄昏里的石头/那么多抚摸过它们粗糙脸庞的风的手

21、指/此刻变了向,抚摸你颤栗的心/穿过你身体的羊群,错过了早晨的第一丝阳光/它们在山的阴影里吃草,时光的尘土/落满它们灰色的脊背。”22记忆的本质就是对时间的回溯,诗中的“想象”即是回忆,诗篇将记忆中“黄昏里的石头”“风”“羊群”“阳光”等意象连接成一个整体,重现故乡宁静的场景。然而“想象”一词一下子就将读者的思绪拉回现实,那并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诗人记忆中的样子,建立在主体经验的基础上,读者的视野也随着诗中的画面延展到更加遥远开阔的远方。空间承载着记忆,诗人在城市里看到来自故乡的异乡人,记忆穿越时间的鸿沟在同一空间的土地上呈现,构建出两个既平行又互连的空间,“有人在城市的耳朵里/听到了欢唱的蝉

22、鸣/这些异乡人,像壁虎一样/攀登在半完成的高楼上/却望不到故乡繁花开放的山冈/闻不到漫野稻香。曾经挂在腰间的镰刀/现在换成了扳手和铁锤/他们平静地注视着眼下的一切/像草一样沉默”23。诗中的“蝉鸣”“山岗”“稻香”“镰刀”等带着故乡文化属性的意象,将故乡和城市两个不同空间联系起来,诗中故乡与城市场景的转换,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生活现场感和真实感。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对故乡书写只是一种基于历史真实的重构。牛依河对从小生长的故乡带有强烈的热爱之情,他生活在城市中,对故乡的怀念更为强烈。面对回不去的故乡,诗人只能以记忆为媒介,以书写诗歌的方式穿越尘世具体的时间

23、和空间,将过去与现在并置在字里行间,回到承载整个生命的故乡。三、“现代化”的理性审思在长期的故乡书写中,归乡与自然已经成为牛依河诗歌的关键词。他融合自己对时代和环境的感知,关注异乡人无处安放的归乡情结,直面心灵上的漂泊,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现代化工业在高度发达的同时,人们过度注重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诗人面对故乡乃至地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通过诗歌揭露了大自然遭受破坏的现实,展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追求。(一)无处安放的归乡情结诗人生活在城市中,直面背井离乡,人的精神失落、彷徨乃至心灵无处安放的生存状态,将自己喻为一粒尘埃,“我轻盈的旅途里,不曾有安居之所/风

24、起之初,我以为漂泊是一种幸福。可现在我累了/我多想停下来,在任何人的故乡”24。干净利落的诗句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心灵栖居之所的追寻,诗人也不断地从自我出发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而在面对城市乏味单调的生活,感到孤独、苦闷而焦灼时,牛依河又将自己喻为一只奇妙的动物,“我多像奇妙的动物,当我索然无味/我还会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一切/返回来咀嚼/它有时候是生涩的果子/有时候是甜甘蔗/它在不断地改变/而我依然觉得,它很美”25。牛依河不厌其烦地从日常生活中剪开一个缺口,回到记忆中的故乡,挖掘过去的时光和那片广袤的土地上隐含的诗意,并以诗歌的形式来探寻过去对于现在的意义,给当下注入一份安全感与力量感。牛依河

25、作为生活的参与者和旁观者,被现代化的城市圈囿在钢筋水泥中,他在诗中多次传达自己对都市藩篱的拒绝和反抗。“一个身体宽阔的人住在我的内里/喘息,冒汗,散开的头发紧贴前额/他渴望有风吹来/把他带上天,飞跃立交桥/一切都在身下。不用去管/车辆,高楼,人 37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群/和地面上有可能来临的诸多不测/一直飞,再往前飞,转个弯越过几座山/会发现河流,羊群,开阔的甘蔗林/和四通八达的乡间小道,有的延伸到村庄/有的消失在密林,有的,通往记忆/和幻想。”26诗中以“带上天”“跃过桥”“转弯”“越过山”一系列动作展现逃亡,而目的地就是有河流、羊群、甘蔗林、

26、小道和村庄的地方,可理解为故乡。诗中最后突转为记忆和幻想,可见此次逃亡以失败告终。随着诗人历经一场逃亡,失败的结局让读者透过表面的文字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面对回不去的故乡和人的生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精神困境,该如何实现突围?这不仅是读者的思考,亦是诗人的思考。小日子一诗中给出了答案,“放慢语速,我把多余的话咽回肚子里/终于能停下来,听她说话/我们父母过惯了的酸甜苦辣/现在正被我们过着/有人说,人间之外有一片安详宁静的桃源/我不信,依然与当下的生活保持默契”27。当回归故乡难以实现时,呐喊和呼吁又显得苍白无力,诗人只能开始无休止的追寻和思索。那片和诗人紧密相连的故乡大地给予回答,只要保持对大自然的

27、尊重与敬畏,扎根于一方水土,以最淳朴的姿态在土地上耕耘收获、悲欢喜乐,就能像祖辈一样获得人生、存在和永恒的意义。诗中不仅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不舍和憧憬,更是挖掘出故乡蕴涵的本真与神性,寻找人类诗意栖居的可能,这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二)自然生态的反思桂西北地区乡民以稻作为其主要生产方式,他们骨子里坚信万物有灵,血脉中带有对生命敬畏的意识。诗人有着自觉而坚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在进入城市后,对现代都市生活始终保持一份距离,看到钢筋混泥土建成的城市森林,关注到城市的迅猛发展,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却逐渐失落,他对此表示担忧。牛依河的诗常表现对故乡湛蓝天空、葱郁森林、澄澈河流的喜爱和人与自然融洽共处

28、的怀念,其诗写道:“道路建设无休止,草木从绿化带被移往彼地。”19“无休止”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呈现出诗人对大自然遭受破坏的痛惜。“七月的城市,漫天飞舞的报纸/堆满案件,八卦新闻和丰胸广告/汽车仿佛是在沟壑里/完成穿越和堵塞。街边流动小摊/时隐时现,艰难度日。”28诗人将笔触伸向了更为广阔的城市生活,通过“漫天”“堆满”“堵塞”等形容词,揭露城市过度发展对人的生存空间和诗意的心灵空间的压榨。诗人站在自然与城市间的缝隙里体验和思考,直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城市蚂蚁一诗语言简质而深邃、句法单纯,涉及城市中许多底层人,诗人将在城市中忙碌生活的异乡人喻为蚂蚁,他们黑压压一片,在城市里忙碌得像个转轴,却仍

29、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故乡是异乡人的温床,却没有经济来源,城市里虽可满足温饱需求,精神上却无家可归,这些矛盾使人内心充满了拉扯与分裂。诗人关注现实,以诗的形式传达出城市扩张对自然的破坏,这种破坏就是对人诗意栖居的一种破坏,诗歌中的揭露并不是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攻击与抱怨,而是借城市和乡村现实生态的揭露,来探寻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意义。诗人承担起作家的责任,他用诗歌对城市、乡村进行生态反思,呼吁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结 语牛依河从自然山水、日常生活图景和淳朴乡民的角度书写故乡,呈现出桂西北地区独特的风貌。诗人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中,记忆将故乡与城市、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诗人与读者似乎真实地活在每一个时空。诗人

30、在享受现代化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精神上始终向故乡倾斜,在现代文明视域中深刻反思,秉笔直书故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远去,现代农村游子在城市生活所面临的困境,从整体上打量故乡的精神脉络。诗人在审视中关注到异乡人心灵的漂泊无依,呼吁一种人与自然相知、相守、相融的和谐状态。多年来,诗人走 3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在诗歌这条路上,带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一次次地返回故乡,他将诗种在故乡的土地上,表达对生命存在的真实体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是一种自我关怀,也是对世界的一种关怀。参考文献:1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

31、印书馆,2000:242.2 钟世华.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281-291.3 牛依河.窗子 J.特区文学,2015(3):144.4 牛依河.行舟 J.诗刊,2010(3):73-74.5 牛依河.低下腰身 J.广西文学,2008(9):61.6牛依河.落日抱紧我J.广西文学,2020(10):127.7 牛依河.沿溪行 J.诗潮,2014(8):30.8 三个 A.中国先锋诗歌地图:广西卷 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137.9 牛依河.养羊的父亲就这么离去了 J.广西文学,2019(12):127.10 牛依河.秋水瘦 J.黄

32、河文学,2012(2):96.11 牛依河.乡亲们 J.黄河文学,2010(2):95.12 牛依河.三月三里的人 J.红豆,2022(4):108-110.13 牛依河.母亲的脚拇指 J.延安文学,2010(1):148.14 牛依河.泥土 J.散文诗,2017(10):15.15 牛依河.故乡,永远是最闪烁的那一个 J.散文诗,2017(10):15.16 牛依河.夜泊高速服务区 J.红豆,2019(10):267.17 荣格.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 M.张艳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00.18 牛依河.城市河流 J.红豆,2008(10):76.19牛依河.这不是亲切之

33、城J.诗潮,2014(8):30.20 牛依河.酷夏之诗 J.诗林,2009(6):41.21 牛依河.红水河 N.华星诗谈,2019-04-04.22 牛依河.无法安抚(组诗)J.诗潮,2012(12):37-39.23 牛依河.异乡人 J.诗潮,2012(12):37-39.24 牛依河.一粒尘埃 J.散文诗,2012(12):55.25 牛依河.面对故乡,我是只奇妙的动物 J.诗歌月刊,2020(8):106.26 牛依河.飞行 J.民族文学,2012(4):83.27 牛依河.小日子 J.散文诗,2017(10):16.28 牛依河.七月城 J.诗林,2009(6):42.39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