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下第四单元说课稿黄丽珍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本单元,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要鼓励学生在
2、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要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社戏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二、知晓学生学情 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二,面对着带有和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故事情节的课文
3、,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童年的故事。然而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分析、把握人物性格。三、学法与教法(一)学法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3、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4、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教法1、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力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手段多样化,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
4、2、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3、注重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心灵对话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安塞腰鼓一、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
5、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二、教学目标坐在剧场,你现场观看来自西北汉子的腰鼓,也许都无法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可读了本篇文章后,却发现作者成功地为我们描述了现场的气氛: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有神情,有思想。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所以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学到作者的以下几点:(一)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运用比喻,使看不到、听不到的舞蹈动作、音乐声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运用排比,使那茂腾腾的舞动后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满生命力的鼓声犹在耳边;运用短句,使语言变得铿锵有力,使文章要表达的强大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6、(二)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呈现的阳刚之气,感受生命的律动。(三)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真正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美,对教学目标的其他两点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三、教学重点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四、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五、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使用分组研讨式教学,或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来达到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仍是不可或缺的。竹影一、说教材: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关于艺术启蒙教育的散文,本
7、文是一篇意蕴清新、淡雅,字里行间充满灵动之美的散文。 儿童的生活、心态是丰子恺的漫画题材,也是他的文章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是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二、说目标预设:1字词积累作为第一个目标。对于初一的学生,夯实基础是很重要的。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3品读课文生动的描写,体味童趣
8、美、感受语言美。4理解课文,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引导、理解、体悟”等词语,彰显了我的教学理念。我采用朗读教学法、美点寻踪法、引导感悟法教学。引导学生从初读、品读、体悟初读理清课文思路(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谈中国画);品读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体悟探究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自由品评法和朗读、圈点勾画法。 观舞记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作
9、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二。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观舞记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绝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二、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0、: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2、教学难点:同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三、说教法: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
11、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2、联想想象法。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雅句”等环节。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
12、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五、说教学手段: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可以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2、中国舞蹈的视频
13、资料:结尾播放精致典雅的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获得人生启迪。口技一、 教材: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