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学生活动 构建高效课堂”课改课展示活动 教学反思学科吴莹课题杨氏之子授课人吴莹教 学 反 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让孩子们能够读通、读顺、读懂文章,培养孩子的语感,对孩子进行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策略指导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通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文,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请同学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
2、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古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再读课文,引导孩子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述上的不同。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对文章能够整体把握。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
3、容易一些。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 文章中杨氏子的语言非常巧妙,但是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这样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感受就深切了一些。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应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我发现学生再读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放得还不够开,在教学中还总是在“告诉”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是看见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