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转课堂”用于抵抗弯曲的教学反思学 校:合肥市潜山路学校 科学教师:潘绪柱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回形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回形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三部分:研讨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通过动手实验、学习,学生认识到纸条宽度的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强;纸条厚度的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并通过增加宽度与增加厚度的对比,使学生懂得横梁立着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
2、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本课我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和自学单在课前进行自学,使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得到实验的初步结论。课前,我要求学生多看几遍微视频,再思考如何做实验及选择材料。实验时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拍摄成照片并认真填写自学单。进行整理分类。课堂上,通过一组组学生的自学单和自主探究过程的照片的呈现。通过展台对学生自学单和自主探究过程的照片的呈现,曝露了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活动中常见的“重物摆放随意性”、“纸张叠加方式不妥当”、“纸桥的中部的弯曲标准不一致”、“
3、材料的选择如纸、重物”等问题。另外,学生也提出一些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学生交流和分析,在比较中对“如何科学地重物摆放”、“如何只改变厚度不改变宽度”等上述问题进行了优化,同时也解决了他们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能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来研究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优化方案之后,再次利用微视频演示已优化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是否有关”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再次利用已优化的方法研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是否有关”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内化和应用。通过这样的再研究,推进学生对本课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对比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经过讨论,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学生会知道:不变的条件是垫起纸桥
4、的高度;弯曲的标准;纸桥架空的距离;放回形针的位置;纸桥的厚度、长度。改变的条件是纸桥的宽度。控制变量讨论好了再出示温馨提示:1、纸桥架空的距离为10厘米左右,每次实验纸桥架空的距离应保持不变。 2、每次实验以纸桥的中部刚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的标准。 3、用承载回形针的枚数表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4、每次回形针都要一个一个地轻轻放在纸桥的中部。5、小组内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最后学生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强。经过讨论,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学生会知道:不变的条件是垫起纸桥的高度;弯曲的标准;纸桥架空的距离;放回形针的位置;纸桥的宽度、长度。改变的条件是纸桥的厚度。最后学生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接着,我让同学观看桥梁中的横梁,并说说横梁起什么作用?再找一找教室内的横梁,说说横梁的横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横梁都是立放而不是横放的?”最后,请一个同学上来试着横弯和竖弯米尺有什么感觉?同学很容易地明白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将“微视频”“导学单”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我们教师需要思考二大问题:课前预学时,导学单和微视频等导学工具的编制,预学时间的保障能否从重建课堂环节的结构入手;课中的小组研究结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更应是针对学生预学存在的问题及方法优化、结论合理化的引导,这一切,要基于教师对学生预学情况的和学生资源的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