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95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才资源已经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但仍面临人才结构性缺失问题,急需大量创新性、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地方高校在人才结构、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供给上明显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由此,我国展开了应用型高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产教融合可以通过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的实用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

2、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产教融合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3。因此,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索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1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1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部分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行业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部分应用型高校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产业和教育双方缺乏联动,双方供求不匹配导致地方应用型高校吸引力严重不足。1.2 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面临“双师

3、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困境4。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欠缺,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尚有差距。我国应用型高校有企业工作或挂职经历的教师比例不足 1/4,工作超过 1 年的比例更是不足 5%。新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有 80%以上没有行业企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贾军1魏洁云2马池顺1刘毅11.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建设难以克服过度“通识化”倾向和企业缺乏融入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等现实困境。

4、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应当通过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力度、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以及多元政策保障产教双方利益等路径培养人才。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转型;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改造提升研究与实践”(2021050057);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规划重点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Z2021187);济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DYY20

5、03);济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ZC2208);济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Z2115)。作者简介:贾军(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2023 年第 6 期008海峡科技与产业业工作经历。二是“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极少有企业工作经历,企业中技术精英很难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这种错位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和结构都不合理,难以满足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目标需求。三是“双师型”教师的聘任、评价、激励、培养体系等有待提高5。1.3 课程建设难以克服

6、过度“通识化”倾向课程是联结学校各要素的纽带,通常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在人才培养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应用型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过度“通识化”、培养目标碎片化、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体系结构不均衡以及课程实施功利化等问题。其中,课程过度“通识化”直接影响人才的专业化发展6。1.4 企业缺乏融入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整体上还处于各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赢利能力并不强,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水平。赢利水平低导致企业对成本敏感,使其不愿意也难于承受合作培养中的成本负担。另外,由于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很多企业参与公益性人才培养合作的内在动力严重

7、不足7。2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路径2.1 加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体系本科职业教育是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要强化产教融合,就要强调学校主动作用,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主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找准办学定位8。一是打造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培养人才类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很大偏差。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 等重大战略,增强高校教师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开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

8、体系。在制定、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讨,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并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方案,跟踪调查学生学习感受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共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室要具备专业特色的设备设施和教学软件,符合行业标准,能够开展多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满足高校学生校内实习实训需求9。高校和企业要定期交流和研讨,共同制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实施计划,规范实习实训特色内容,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习,真正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实现“产教融合、工学合

9、一”要求。2.2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尤其要通过种种措施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丰富校内教师实践经验。招聘环节要把学历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并重考虑,确保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10。在同等学力情况下,优先选择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力量。二是重视校内外交流。应用型高校要为在校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等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校企双方人才顺利对接,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11。三是持续改革与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应用型高校教师要根据市场

10、需求变化,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动态调整知识结构,吸纳本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加强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中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考核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而且将科研成果转化率、横向课题数量、社会服务频率、企业及政府采纳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12。2.3 加大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力度应用型高校应关注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实际情况,认真落实课程改革。加大设置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于现有教材存在滞后性,跟不上行业技术要求,所以高校和企业应明确行业标准,加强校企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联合开发专业技术类产教融合课程,联合撰写专业技术类产教融合教材

11、。同时,高校应积009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极引进企业生动的实践课程,丰富高校单薄的专业技术类教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提供课程基础13-14。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作教学教材,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产教充分融合,把前沿技术方法引入课堂中;另一方面,联合开发生产经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创新课程案例设计和实践,将企业需要的操作技能融入课堂教育。2.4 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天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校企双方要寻求利益共同点,结合校企双方优势,打造人才培养互动格局。而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根本在于让企业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满足企业需求实现人才

12、培养质量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可以通过从高校招聘具备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并在企业内为其提供系统培训,从而使其成长为高素质产业工人,这种身份转变对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提升企业的影响力。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弥补双方不足,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再次,企业通过走进高校课堂,加强企业宣传,招募优秀的实习生作为企业储备人才,降低人才流失成本。同时,从高校学生实习阶段就进行培育和企业文化渗透,有助于企业育人、引人和留人。最后,企业还可以充

13、分利用国家政策获取经费、税收、宣传优势等,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体形象。因此,企业要从长远考虑,利用自身技术、设备、资金、场地等优势,调动优质人才资源,深度参与企业与高校产教融合改革,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环节。2.5 多元政策保障产教双方利益明确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利用多种政策手段平衡多方利益关系,保证高校和企业利益不受损。一方面,要加快政府优惠政策落地。政府制定政策难以兑现,操作起来非常繁杂,行政效率不高,都会挫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而政府出台的政策如人才优先选拔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退费政策等都实实在在落地,将极大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

14、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按照协议执行,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完整性。企业应主动遵循产教融合过程中与高校签订的各项协议,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每一个维度、每一个阶段都纳入制度的框架下,减少不必要的权益纠纷,使产教融合各项机制高效稳定运转。3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只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校的要求。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

15、了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设计与职业要求不对接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发展中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为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 宋士华,朱青,高培军.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1):69-74.2 魏洁云,赵节昌,贾军.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以“区块链技术”为契机的分析 J.中国高校科技,2020,381(5):69-72.3 罗丹.基于校企联合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对接中国制造 2025技能人才需求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6):

16、139-141.4 黄艳红.数字化背景下“双高”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J.现代职业教育,2022,312(34):102-105.5 陈军,张韵君.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分析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3):64-71.6 杨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与系统方略 J.当代教育论坛,2022,310(4):71-82.7 万明钢,刘亚芳.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布局:现状、(下转第 17 页)017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三是要发挥好数字创新平台的作用。以数字创新平台为抓手,推动数字创新要素汇聚,以平台为媒介,促进“政产学研

17、金介用”等创新主体的协同,推动技术交流和共性技术的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数字技术的发展5。3.4 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坚持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水平。围绕物联网,构建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体系,形成涵盖“云管端”的物联网闭环生态圈。围绕网络安全,培育发展安全芯片、安全软件、安全可控智能终端、云安全、工控系统安全等产品和服务,吸引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河南省郑州市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网络安全产业集群。二是发展

18、基础产业,培育基础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先进计算、5G、软件、半导体、卫星和地理信息等,加大科研公关和支持力度,加大产业项目投资和产业化应用。三是积极布局前沿产业。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区块链等,加快前瞻性布局,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科研项目落户河南省,推动前沿产业在河南省落地、前瞻布局和快速发展6。四是加快培育数字产品制造标杆企业,着力推动各类电子消费品的智能化转型,引领河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向中高端跃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形成数字产业核心竞争力。参考文献1 鲜祖德,王天琪.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测算与预测J.统计研究,2022,39(1):4-14.2 付羚.长三角数字经济核心

19、产业集聚区的构想与路径研究J.江南论坛,2021(11):13-15.3 淳安县统计局课题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对策分析:以浙江淳安县为例 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1(7):37-38,64.4 杨梦洁.中部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J.区域经济评论,2023(2):79-88.5 赵西三.转型推进提速数字赋能 N.河南日报,2022-02-25(11).6 赵西三,宋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河南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41-148.问题与优化策略以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 J.中国高教研究,2023,355(3):12-17.8 杨春林

20、.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6(40):170-171.9 胡新丽.基于 DCE 框架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419(3):1-5.10 安学武,张军,马军强,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J.中国高教研究,2023,355(3):97-102.11 涂倩,苏醒醒.“1+X”证书制度下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3):20-23.12 王永珍.地方师范院校理科创新型人才“2+3+4”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6):77-83.13 石贵舟,余霞.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69-73.14 刘馨,秦玉娟,刘扬.校企产教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课程混合教学探索:以“数据通信技术”课程为例 J.教育教学论坛,2021,519(20):105-108.(上接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