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余数的除法案例片段与反思沾益县盘江镇数学工作坊 杨美案例背景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经历“找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知道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案例片段一、课前预习,引入情景(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下教材第59、60页)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学习什么知识吗?生:有余数的除法。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生1:除起来有多余的除法。生2:不能正好除完的除法。生3: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学生举例:73.二、结合
2、实际,感知意义师:观察一下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算式,跟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不能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来。师:小朋友们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73这个算式去计算?生1:妈妈买了7个草莓,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生2:有7本故事书,平均分给3个同学。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73这个算式呢?(学生中有的摆学具,有的画图,还有的编数学问题)师:小朋友用了很多方式来表示这个算式的意思,谁能说一说73等于多少呢?生; 73等于2.还剩1.教师板书73=2(本)1(个)师:谁能结合你举的例子来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意思?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师:像这样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很多,谁能再来
3、说几个?生1:83生2:9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这些算式你们会计算吗/我们来选择一个,试着算一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说的方法又多又好。(学生先独立思考,研究算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案例反思这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课堂上动静交替,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其中下面几方面做得较好:1.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课堂上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学生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们在学习
4、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2.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环境。让学生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学生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分析其他学生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静静地尝试,体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最有算法。3.构建生活中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当学生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学生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学生们沟通数学与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学生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后,再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学生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学生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逐步“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