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69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尧前 言生态资源是指具有多样性特征和生态功能且经济价值还未完全显化的山水林田湖草和其他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各自然资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袁包括自然资源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咱1暂遥生态资源是影响国家发展能力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自然资本袁其中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生态资产并进入人类社会经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遥 生态资源不仅能长期性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尧人民福祉增进和生态财富积累袁还能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遥 乡村巨大的生态资源存量和产品产能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物质基础袁高效的生态资本运营及其益贫的分配制度和恰当的政府财政支持为乡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福祉增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遥 尽管如此袁由于生态资源与乡村经济贫困之间内在复杂因果关系及其理论逻辑的学术纷争长期以来难以理清袁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为解决乡村经济贫困而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或技术策略袁并以不同的实践推动乡村经济贫困现状和生态系统质量的关系变化袁这种变化成为推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乡村扶贫实践演变的行动逻辑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袁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解决乡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的重点遥 中国乡村扶贫实践已经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重收稿日期院2023-01-16基金项目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冶渊23ZDA105冤作者简介院孔凡斌渊1967要冤袁男袁江西九

3、江人袁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尧博士生导师袁研究方向院生态经济学尧资源环境经济学尧农林经济管理学遥 徐彩瑶渊1989要冤袁通信作者袁女袁江西宜春人袁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尧硕士生导师袁研究方向院农林经济管理学尧生态经济学遥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孔凡斌1a袁1b袁2袁徐彩瑶1a袁1b渊1.浙江农林大学 a.生态文明研究院曰b.经济管理学院袁浙江 杭州 311300曰2.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袁江苏 南京 210037冤摘要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遥 乡村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遥 与城市相比袁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乡村

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的优势所在遥 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福祉增进优势袁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遥基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袁构建野生态资源要生态资本要生态产品要生态财富要生态共富冶的生态资源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袁聚焦森林资源富集的山区袁探究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程遥 面向新征程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袁基于山区森林资源禀赋优势及其主导作用袁借鉴全国林业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建设先行实践经验袁提出扎实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山区乡村生态共富的实践路径遥关键词院生态资源曰乡村贫困曰山区扶贫曰共同富裕曰理论逻辑曰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院F1

5、24.5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4-6511渊2023冤03-0132-17DOI:10.19808/ki.41-1408/F.2023.00292023 年 6 月第 36 卷第 3 期Jun.2023Vol.36 No.3Journal of Management132-大历史任务袁国家在贫困人口集中的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的生态扶贫方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遥 随着乡村扶贫工作重点转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袁乡村建设整体上也进入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阶段袁乡村工作重点正在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务转变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袁明确

6、了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袁提出要把依托生态资源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袁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袁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遥 共同富裕是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咱2暂袁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袁要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尧缩小收入差距袁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尧缩小区域差距袁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尧缩小城乡差距袁进而实现全民共富尧全面富裕尧共建共富尧逐渐共富咱3暂遥从经济维度看袁共同富裕不仅要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袁还要求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与缩小咱4暂遥乡村面临着缩小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尧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难题袁

7、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遥 山区乡村又是绿水青山及生态资源的富集区域遥 绿水青山是乡村生态财富转化及经济富裕实现所依托的最重要生态资本袁是密切关联农民福祉增进的最重要生计资本袁也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自然禀赋优势和发展潜力所在遥 推动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向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福祉增进优势的高质量转变袁助力缩小城乡差距袁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遥 然而袁依托生态资源扎实推动乡村共同富裕袁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困境袁系统解析和阐释这些困境袁并提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方略袁是探索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遥 为此袁本文基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8、袁构建野生态资源要生态资本要生态产品要生态财富要生态共富冶的生态资源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袁多维度多层次递进探究生态共富的理论演进与乡村实践进程袁面向新征程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袁聚焦山区乡村分布最为广泛及紧密关联国土生态安全和农户生计安全的森林资源袁结合全国林业推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建设先行实践经验袁提出以创新推动森林资源培育尧保护尧利用尧运营尧产品价值实现及协同乡村生态资本增殖尧生态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山区乡村实践路径遥二尧生态资源促进共同富裕院生态共富的经济学理论逻辑渊一冤生态资源资本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自然资本理论认为袁自然生态资源是影响国家发展能力和

9、人民福祉的自然资本袁一切经济生产都依赖于自然资本存量所产生的自然资源流量咱5暂遥随着自然资本理论的兴起袁学界开始关注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不同产品和各项效益咱6暂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理论则进一步地认为袁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袁其以多元价值形态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而生产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生态产品袁最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的货币化咱7暂袁此时的生态系统服务即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资本袁因此袁生态资本即为能够带来经济尧社会效益的生态资源咱5暂遥这实质上是承认自然生态系统本身也在进行着许多与人类福祉有关的生产活动袁通过开发尧投资尧运营等一系列市场行为袁其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

10、服务的生态资源的属性与价值就会发生转变袁即经历野生态资源要生态资产要生态资本冶的转化过程袁最终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货币资本尧劳动力和技术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袁忽视了生态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遥 实际上袁生态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33-资本能够以生产要素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经济生产系统袁其循环过程是通过生态技术进行形态和价值的转换而成为生态产品袁生态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易成为生态商品及物质财富咱5袁 8暂袁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人类福祉遥 据此袁源于生态资源的生态资本作为现实或潜在的投入要素被纳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而成为现代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袁并

11、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逻辑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遥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袁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遥 因此袁生态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经济系统之中袁其资本存量尧投入水平和转化效率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持续增进的关键性因素遥土地尧生物尧气候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物质流和能量流是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和原始资本遥 人类利用生态资本与劳动尧技术尧管理和政策等要素结合袁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及其他生态产品遥农业生产部门依靠生态资本而产生袁又在不断改变生态资本的过程中得以发展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12、袁生态资本及其功能价值既是劳动对象又是生产资料遥 农业生产过程的本质就是人们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生态资本的形态为生态产品袁完成生态资本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变袁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将生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现实的生态财富袁以此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过程袁即利用对生态资本的消费及其形态的变化过程袁推动生态资本尧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紧密结合袁共同构成农业生产的复合资本运营系统遥 具体而言就是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袁生态资本持有者将生态资本要素投入到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之中袁利用农地尧农业技术尧资金尧劳动和管理等经济社会资本实现生态资本的形态转换袁并通过生态产品在生态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生态资本的增殖咱5袁 8暂袁完成

13、生态资本货币化渊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冤的过程咱9暂袁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渊图 1冤遥殖图 1 生态资源资本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2023 年 6 月134-渊二冤生态资源资本化运营增进农民福祉的理论逻辑2005 年联合国发布的叶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曳报告构建的供给尧调节尧文化和支持服务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框架以及基本物质条件尧健康尧安全尧社会关系尧选择自由与行动自由的人类福祉要素框架咱10暂袁成为启示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贡献研究的重要依据遥 生态福祉的概念随之产生袁拓宽了传统福利经济学理论框架袁并推动了由单一经济福利视角向包含生态环境福利在内的综合福利视角转型遥 生态

14、环境质量从此成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袁现代福利观念也从以追求财富为主的经济福利过渡到追求人与生态和谐的生态福利上来咱11暂遥 毫无疑问袁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多样化使用价值是生态福利的经济学本意袁因此被认为是由供给尧调节尧文化和支持服务等生态系统使用价值提供的生态福祉遥 衡量生态资本的福祉效应关键在于单位生态资本投入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产出水平袁即取决于生态资本运营的福利效应咱11暂遥 近些年来袁以消费为主视角尧涵盖生态支出的经济净福利指数得以推广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袁并在内容维度上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要素袁这表明人们的快乐与幸福不再仅仅来自获取更多的收入或者消费更多的商品袁

15、还取决于所处的生态系统质量以及从生态系统服务中所能获得的福利咱12暂遥 因此袁丰厚的生态资源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收入和消费的经济福利袁 而且还能够为人们带来以喜悦和幸福感为核心的精神享受与身心健康的社会生态福利遥 新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资本的生态经济效率是生态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遥 由此袁资本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存量渊保值冤及其运营效率渊增值冤成为影响人类生态福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遥在农业生产领域袁生态资本运营效率的目标对象主要是保障和提升农民的福祉水平袁这是由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福利效应主要是满足农户需求的性质所决定的遥 然而袁这一效应的性质由于生态资本运营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权衡会出现积极和消极的变化

16、遥 一方面袁可持续的生态资本运营会带来生态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效应的协同并进袁进而带动农民经济尧生态和社会福利的整体可持续提升曰另一方面袁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生态资本的行为会削弱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再生和增长能力袁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袁阻碍生态资本存量的积累和资本流量的输出袁进而抑制生态资本持续进入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经济生产系统袁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经济产出的停滞袁引起农民经济尧生态和社会福利的严重下降袁而且这种生态福利退化的不可逆性和长期负面效应很难与经济福利的短期正面效用进行抵消遥 因此袁必须将获得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要素重新投入到生态资本再生产之中袁形成货币资本反哺生态资本良性循环的

17、再生产机制袁从而实现生态建设和保护与生态资本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袁并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生态资本再生产与生态资本不断积累的生态富裕道路遥 依据可持续经济学理论袁生态制度尧生态文化尧生态组织和生态技术等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机制袁也就成为实现生态资本增进农民福祉的纽带渊图 2冤遥渊三冤生态资本财富化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生态财富是区别于物质财富的社会财富咱7暂袁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亟待开发和转化的财富价值形态遥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袁生态资本与生产资料尧劳动力等要素相结合而进入生态产品的生产环节袁由此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和商品资本形态袁最后转化为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形态袁实现生态资本向生态财富的完整转变咱

18、7暂遥生态资本与生态财富及其转化依赖不同资本结合的这一条件袁既揭示了生态资本内在固有的经济属性袁也要求人们在保证生态资本存量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袁利用货币资本的野聚合冶作用将自然形态的生态资本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商品形态咱7暂袁完成生态资本财富化的转变过程遥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35-基于生态财富观袁将生态成本纳入商品的价格袁把生态资本的边际效率纳入经济及成本核算袁实际上就是把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本纳入到经济系统中遥 因此袁生态资本这一越来越稀缺的生产要素应当被纳入生态经济增长模型的变量之中袁并与土地尧劳动力尧货币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一起作为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遥 与此相对

19、应袁基于生产要素的财富分配理论袁生态资本从此可以纳入财富分配体系咱13暂袁实际上就是把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本纳入到社会系统中袁并根据生态资本在生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确定具体的报酬袁据此确保生态资本所有权人生态财富的实现袁进而可以使得拥有农地尧森林等重要生态资产经营权的乡村集体和农民获得生态资产的经营性收入袁大幅度提升乡村集体和农民家庭生态财产性收入水平袁有效缩小乡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咱14暂尧城乡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袁从而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生态维度上的极大可能渊图 3冤遥图 3 生态资本财富化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渊四冤生态共富概念内涵及其实现机制综上所述袁所谓生态共富就是指以

20、高质量保护利用生态资源为基础袁以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财富分配机制为保障袁以协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福利改善为阶段性目标袁以缩小图 2 生态资源资本化增进农民福祉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2023 年 6 月136-区域和城乡差距为最终目标袁推动野生态资源要生态资本要生态产品要生态财富要生态共富冶价值转化和社会公平协同提升的生态经济过程袁是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渊图 4冤遥生态共富既是实践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冶和绿色共富理念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袁也是一种包括生态资源价值财富转化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全方位共富新模式袁是生态经济增长与生态财富收益分配理论在未来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社

21、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探索遥在生态共富的概念内涵之中袁高质量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袁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尧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可持续性袁推动生态资源提质增效袁是实现生态共富的前提和基础遥 通过有效的运营管理推动生态资本高效转化为现实物质财富袁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袁是实现生态共富的必要条件遥 通过公平合理的生态要素分配制度设计推动生态资源权利主体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袁不断提高农民生态资源财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袁进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袁是实现生态共富的充分条件遥 在生态共富的语境之中袁生态资源资产是基础和前提袁生态价值经济转化是过程和手段袁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

22、目的和任务袁实现机制和分配机制是关键保障遥生产要素化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及其生态财富分配权能构成了生态共富的理论基石袁生态资本价值转化效率与生态产权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利益共享机制是影响生态共富的决定性因素遥 与之对应袁作为促进生态共富的关键保障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财富分配机制是生态资源富集区推进共同富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旨在使生态产品所具有的各种价值袁通过综合运用政府主导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和市场主导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 渊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冤两种主要手段袁在生态保护者受益尧使用者付费尧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下得以实现袁从而推进生态资源的培育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遥 其

23、中袁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生态资源富集区共同富裕的普惠机制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边际效应递减性遥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及生态产业化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机制咱15暂袁其转化效率是生态资本运营管理效果及生态产业化路径选择绩效的集中体现遥 生态财富分配机制旨在构建生态财富初次分配尧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袁通过生态要素及其产品交易尧政府生态成本补偿和市场自发供给等方式袁帮助生态资源富集且发展滞后尧收入低下的乡村地区和农民获得更多可持续的经济收入增长的机会袁 进而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遥图 4 生态共富的概念内涵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37-三尧生态资源与乡村

24、经济贫困院因果关系及其批判渊一冤生态资源与乡村经济贫困复杂的因果关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袁发展中国家的乡村经济贫困尧生态退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就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议程袁 寻找经济贫困减缓与生态保护的最佳平衡点是乡村实践的重要方向遥 生态资源与乡村经济贫困在实践中相互交叉而又不可分离袁且关系错综复杂袁两者双向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咱16暂遥 尽管乡村经济贫困缘于生态资源匮乏以及穷人深受其害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袁 但是经济贫穷使得贫困地区偏向于采用容易导致生态退化的简单生产方式的实践却一直在延续袁而且穷人无心也无力投资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袁这就加剧了生态系统恶

25、化咱17暂遥生态资源是乡村农民的重要生计资本袁这一生计资本的匮乏减少了经济贫困人口获取生计资源的机会袁必然会加重乡村经济贫困遥但是袁乡村经济贫困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生态资源的匮乏袁丰富的生态资源也不一定会必然地带来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家庭的富裕遥 例如袁在有的地方袁经济贫困与森林退化不仅在空间上并未出现重叠袁而且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咱18暂袁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受时间影响的动态关系咱19暂遥可见袁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生态资源禀赋特征的影响袁 还取决于政府采取的生态保护制度及其实施力度以及由此引致的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咱20暂遥实际上袁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实践之中曾经就

26、很难找到经济富裕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协同的成功案例袁而且在全球许多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的山区和林区袁丰富的森林尧湿地尧生物资源以及淡水资源不仅没有带来乡村经济的长期繁荣袁相反这些地区却曾经长期分布着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咱21-22暂遥同样在中国袁 无论是生态资源相对匮乏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乡村还是生态资源相对富集的中部和西南湿润尧半湿润地区的乡村袁都曾存在经济贫困与重要生态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重叠现象咱23暂遥前者匮乏的生态资源使得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财富和生态福利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袁生态资源市场供给及投入量受限袁导致生态恶化型贫困曰后者虽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却因被国家禁止和限制开发利用缺乏向生态财富和

27、生态福利转化的市场基础袁导致生态资源的市场投入受阻袁难以发挥运营与福利的协同增益效应袁陷入生态资源野富足的矛盾冶袁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之间出现野脱钩冶现象袁最终导致生态保护压力型贫困遥 由此袁生态资源耗竭或开发利用限制与乡村经济贫困加剧共生共存遥 不仅如此袁乡村农民权利和财富不平等同样会导致生态资源退化遥 引起生态资源退化的相关活动通常会导致短期的收益和长期的代价双增长袁缺乏金钱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能够削弱人们注意力并减少努力的认知负荷袁这种认知负荷会让人们做出更糟糕的决定袁从而可能使经济贫困进一步加深咱24暂遥由此可见袁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袁两者之间的复杂

28、关系不仅取决于生态资源的自然禀赋特征及其主导功能的政策定位袁还取决于众所周知的因素袁即乡村贫困人口不多的生计选择余地以及他们对外界压力和刺激的反应方式遥渊二冤生态资源与乡村经济贫困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政策影响基于野贫困陷阱冶理论的悲观论调认为袁生态资源匮乏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袁且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恶化是一对存在相互依赖与相互强化的关系的矛盾咱25暂遥 这一论调认为袁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2023 年 6 月138-国家普遍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袁在这一过程中袁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干预程度超过了生态资源及生态系统的阈值而导致生态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退化袁 并致发展中国家乡村低收入

29、人口的人均收入难以增长遥人口快速增长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提高的社会野陷阱冶袁这种野陷阱冶作为一个野诅咒冶束缚着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遥不仅如此袁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以及要素收益的区域差异所产生的生产要素从贫穷地区流向富裕地区的野回流效应冶加剧了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咱26暂遥 鉴于经济贫困和生态资源退化的恶性循环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咱27暂袁许多发展中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推动乡村贫困人口脱贫的财政或技术政策袁这些政策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遥 然而袁技术手段尧发展模式与资源开发方式的原始和落后袁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社会问题袁有可

30、能进一步加剧乡村生态恶化型贫困咱27暂遥 与此同时袁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袁但由于制度设计缺陷或有限的经济补偿以及欠缺配套措施袁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权利主体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合理补偿袁加上滞后发展的替代产业难以支撑农民生计转型和收入增长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乡村贫困人群的利益袁甚至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生态保护压力型贫困袁最终导致生态保护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遥 野贫困陷阱冶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扶贫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袁也使得政府在处理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时面临两难处境袁以致全球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乡村至今仍然遭受着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恶性循环的困扰遥基于技术进步的乐观论调认为袁 技术进步

31、为协同减缓乡村经济贫困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契机袁将消除乡村经济贫困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一部分袁或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融入减缓乡村经济贫困的实践中袁统筹考虑并解决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保护修复是可行且紧迫的咱21袁 28暂遥 据此袁技术进步使协同经济脱贫与生态保护成为必要与可能咱16暂遥 以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进步以及政府政策调整促进了处于不同时空及发展阶段的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袁为兼顾扶贫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袁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乡村生态扶贫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咱20暂遥基于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冶假说的生态代价论调袁将生态资源退化视为消除乡村经

32、济贫困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袁认为经济发达是生态资源退化趋势扭转的先决条件袁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袁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资源存量必然地会进入一个恢复和重建的良性阶段遥 依据这一理论而采取的发展模式被工业国家实践所验证袁并被许多急于摆脱经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所借鉴遥 发展中国家政府据此大力倡导兼顾经济与生态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遥 但由于生态保护的长期性尧生态效益显化的滞后性和消除乡村经济贫困的紧迫性之间的现实矛盾袁在实践中不少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将生态保护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袁最终采取了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的区域和乡村发展模式袁其结果是只有少数国家与地方政府尝试超越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冶束缚袁而且成功的实践案例十

33、分罕见咱29暂遥 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冶假说曾一度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政策导向袁这一政策导向强调了快速经济发展为解决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贫困带来的巨大机遇袁却忽视了这一过程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以及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巨大生态保护修复成本咱20暂遥渊三冤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因果关系的思想流派纷争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双向互动及其内在因果关系一直是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争论和批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39-判的焦点遥 不同的学术思想流派对于乡村经济贫困是否引发生态资源退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袁大致可分为存在生态资源退化穷人责任论尧生态资源退化富人责任论和生

34、态资源退化复杂成因三种学术流派的思想纷争遥生态资源退化穷人责任论一度成为主流的学术观点遥 例如著名的布伦特兰委员会报告叶我们共同的未来曳和来自世界银行等的主流研究大都认为贫困及穷人是生态资源退化和生态资本匮乏的主要原因袁由此认为袁若要有效遏制生态资源退化必先治理好贫困遥 然而袁此类观点不仅让乡村贫困人口承担了导致生态资源退化的过多指责咱16暂和过重的生态保护义务咱20暂袁也容易进一步加剧乡村生态保护压力型贫困遥生态资源退化富人责任论则持与穷人责任论截然相反的观点遥 该流派将生态资源退化的原因归结于相对富裕的国家尧地区或人群袁认为是富人或有权势的人将边缘人群逼入贫困的最初因素引发了生态资源退化咱

35、22暂袁由此认为袁将生态资源退化归咎于穷人是不公平的袁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的关系并非野贫困陷阱冶理论所定义的因果关系咱16暂遥 恰恰相反袁许多农户能够正确认识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作用袁并能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态资源条件袁据此认为富人因使用更多生态资源并获得更多的生态福利而应当承担更多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本遥生态资源退化复杂成因的学术流派秉持中庸的观点遥 该流派认为传统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线性关系过于简单袁贫困或生态资源退化是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咱30暂袁而乡村生态资源退化更多的是与外在复杂因素相关联袁非单纯地起源于贫困咱31暂遥 生态资源退化与农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袁而与他们是贫困或是富裕并无

36、直接联系袁自然尧经济尧社会等一系列复杂变量在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相互关系中发挥综合作用咱16暂遥 因此袁不能将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这一多维问题解释为主体行为等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遥 乡村经济贫困与生态资源退化或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问题及其在完善巩固拓展乡村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政策实践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袁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咱32暂遥四尧由山区综合开发到生态扶贫再到生态共富院中国的实践进程渊一冤由山区综合开发到生态扶贫院跳出野贫困陷阱冶的实践探索受野贫困陷阱冶理论和生态资源退化穷人责任论以及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冶思潮的影响袁针对中国贫困问题主要就是贫困山区乡村经济落后问

37、题的特点袁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需求袁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扶贫实践探索咱33暂遥 据统计袁中国的山区拥有全国 40%的耕地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1/3袁居住着全国 56%的人口袁全国 90%以上的木材袁绝大多数的矿产袁野生动植物尧品种繁多的药材均出产自山区遥 同时袁山区还是重要的水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袁是包含自然尧社会尧经济在内的地域综合体咱34暂遥 因此袁开发利用好山区资源袁对于扶贫攻坚意义重大遥 森林资源是山区乡村最为丰富的生态资源遥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袁中国政府致力于用体制改革推动扶贫袁在山区和林区通过实现稳定山权林权尧划定自留山尧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及林业野

38、三定冶改革推动农民增收袁提高了林地经济产出水平曰但由于森林资源保护治理体系不健全袁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集体林乱砍滥伐及生态资源退化袁随即中国政府以野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冶对包括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严加管控袁对农民森林资源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加以限制袁森林资源经济利用效率随之下降袁致使乡村森林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2023 年 6 月140-态保护压力型贫困矛盾难以缓解遥 随后展开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践探索袁仍然未能彻底解决乡村经济贫困问题遥 考虑到乡村经济贫困与山区丰富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支撑乡村收入增长及实现温饱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困境袁从 1997 年开始袁中国政府采取推动山区乡村贫困人口脱

39、贫的财政政策袁重点支持山区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遥 山区综合开发基本解决了山区乡村 2 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咱35暂袁助力国家阶段性扶贫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袁扶贫成效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且生态资源丰富的沂蒙山区尧井冈山及罗霄山区尧大别山区尧武夷山区等地效果尤为明显咱32暂遥 然而袁山区由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袁不适合开展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袁同时袁由于人才匮乏尧发展资金有限尧科技支撑不足尧生态资源运营管理落后以及国家生态保护制度的刚性约束袁山区天然的生态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袁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促进山区乡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路径受阻袁致使山区乡村经济发展

40、滞后的现实困境难以破解遥 不仅如此袁粗放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导致过度砍伐森林和严重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现象出现袁山区脱贫和生态保护长期处于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遥 截至 2017 年底袁中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聚居了全国 60%的贫困人口和 80%以上的深度贫困人口咱36暂袁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并没有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与收入差距袁反而呈现出差距逐渐扩大和生态资源退化共生并存的恶性循环趋势遥受到技术进步乐观论和生态资源退化复杂成因学术流派的影响袁针对山区贫困尧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实复杂性袁基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袁中国政府认识到通过开发利

41、用山区生态资源的经济手段很难协同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脱贫的目标袁于是在 2015 年正式提出实施生态扶贫战略袁并将其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遥 2018年袁国家发展改革委尧林业局尧财政部尧水利部尧农业部尧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叶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曳提出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袁通过生态补偿尧生态工程和生态产业等综合手段袁以林业为主阵地袁支持乡村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尧享受政府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公益林岗位补贴尧参与发展生态产业以及享受易地移民搬迁补贴等五条主要路径渊图 5冤袁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袁协调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复杂关系袁标志着中国乡村扶贫实践进程从综合开发走向生

42、态扶贫咱37暂遥图 5 跳出野贫困陷阱冶的中国生态扶贫实践路径生态扶贫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局和分区层次上均形成了以农户脱贫增收为目标的丰富多样的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咱20暂袁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尧遏制了区域生态恶化袁而且还对区域产业结构尧农民生计尧地方经济以及生态治理国家形象等多元政策目标效应产生重大影响袁成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41-功助力 2000 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咱17暂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扶贫成效遥 生态扶贫作为山区综合开发实践的延续和提升袁在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遥渊二冤由生态扶贫到生态共富院使命任务与现实挑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尧 全面建成小

43、康社会后袁 虽然中国乡村贫困的属性和群体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咱38暂袁但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咱3暂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袁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农村居民的 2.56 倍咱39暂袁如果将义务教育尧基本医疗尧其他社会保障等因素考虑在内袁中国城乡差距会更大遥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袁2020 年中国农村最高收入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收入组家庭之比高达 12.15颐1咱40暂袁中国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遥 2022 年10 月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冶和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冶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袁并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

44、最繁重的任务仍然是乡村共同富裕遥 巩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能力袁通过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袁是乡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遥 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新起点上袁巩固生态扶贫成果袁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袁高效率利用山区生态资源袁高质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袁成规模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袁持续稳定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袁助力缩小城乡差距袁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发展尧农民生活富裕尧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袁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新格局袁是中国生态扶贫走向生态共富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新使命任务遥中国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袁 大多数处于区位条件和自然地理禀赋较差的

45、 14 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袁与生态安全屏障区尧生态脆弱区尧资源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布区域及山区高度重合咱41暂袁这些地区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其乡村贫困的彻底终结咱42暂袁这些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咱38暂遥 乡村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与区域生态脆弱性将会长期并存咱42暂袁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福祉增进依然要受到生态脆弱性和生计脆弱性的双重限制而有可能重新落入生态贫困的陷阱咱23暂遥 生态脆弱性与生计脆弱性将加剧贫困脆弱性咱43暂遥不仅如此袁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及推进生态共富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袁主要表现在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充足咱44-45

46、暂尧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不充分咱46暂尧区域和群体间脱贫的成效不平衡咱47暂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长期存在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扎实推进生态共富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方面遥五尧生态共富的山区乡村实践院优势与路径渊一冤森林资源促进山区乡村生态共富的优势和主导作用绿水青山是最重要的生态资源袁决定绿水青山面貌的森林资源是中国山区乡村分布最广尧存量最为丰富的生态资源遥 截至 2018 年袁中国乡村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面积 13385.44 万公顷袁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61.34%袁森林蓄积量 693521.59 万立方米袁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 40.66%咱48暂遥 集体森林资源富集的省份多位于 14 个原集中连

47、片特困地区及山区袁这些地区曾经是中国脱贫攻坚和生态扶贫的主战场遥 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在生态扶贫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袁林业成为中国生态扶贫的主阵地咱20袁 49暂遥 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袁上述森林资源富集的山区和集体林区依然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遥 森林资源丰富是发展壮大山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袁因此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袁必须继续发挥和提升森林资源优势的主导作用袁林业必然继续成为山区乡村生态共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2023 年 6 月142-主阵地遥森林资源及其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提供密切关联乡村经济发展和山区农民生计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袁为发展乡村多元复合式生态产业破

48、解山区乡村发展滞后困境及实现共富目标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物质基础遥 具体而言就是袁森林生态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农民生计提供除直接林木产品之外的调节和文化等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功能服务袁其中的调节类服务作为直接关联人类福祉的极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袁主要包括固碳释氧尧水源涵养尧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袁固碳释氧与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高度关联袁水源涵养与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紧密相关袁土壤保持影响土壤长期生产力和农产品产出潜能袁气候调节关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咱50暂遥 除此之外袁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文化服务与区域现代特色产业发展尧生态系统安全和野生态+冶文化旅游发展密切关联袁这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使

49、用价值连同林木资产一起成为山区乡村丰富的森林生态资产 渊图 6冤遥 然而袁2018 年中国全国林地林木资源总价值 25.05 万亿元袁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 7.33 万亿元咱48暂袁林地林木存量资产产业年转换比例为 29.26%袁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存量价值及生态资本达 15.88 万亿元咱48暂袁存量生态资本产业年度转化比例为 46.16%袁林地林木和生态资本存量两项生态资产产业年转化比例仅为 17.91%遥同期乡村集体所有的森林资产总价值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接近和超过全国的 50%袁乡村人均占有规模可观的森林生态资产袁但是乡村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资产尧生态资本及森林生态资产产业转化比

50、例较之国有森林资源要低袁农民从森林生态资本的经济转化中获取的货币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持续降低咱50暂遥 依托山区乡村森林资源优势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林业经济袁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价值产业转化效率袁助力推进山区乡村生态共富袁具有巨大的潜力遥图 6 森林资源促进山区乡村生态共富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依托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生态产业能够助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袁进而可以在缩小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143-城乡贫富差距及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遥 理论上袁有效的森林资源资本化运营可以通过森林资源要素价格优势吸引资金投向山区乡村林业经济发展袁进而为森林资源禀赋优越的山区带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