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81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魏时期是南粤地区“海洋文化”形成与初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辞赋。海赋保持了传统辞赋铺写的基本特点,以海入赋,拓展了赋的题材,反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体现了汉魏文人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一时期的海洋辞赋虽尚未发展成熟,但其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对海洋题材的进一步开发,由此可见,对汉魏的海洋辞赋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试图研究汉魏海洋题材辞赋的书写特点及汉魏时期人们的海洋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以“海”为独立审美对象的作品早已有之。庄子秋水中提及海神与河伯的对话:“天下之水,莫大于海”14。借海神之口,说出了大海的宏阔壮观,展现了一幅极富意境与哲理的画

2、面。神话也有不少与海有关的,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通过东海与精卫大小、强弱极端悬殊的对比,反映了远古人民对大海的敬畏与征服大海的愿望。海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素材,“海”的诸多形象被文人写进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之一。汉魏时期,赋体兴盛,出现了一系列以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辞赋,如枚乘的七发、班彪的览海赋、曹操的沧海赋、曹丕的沧海赋、王粲的游海赋、曹植的远游篇等。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罗雨星,罗红希(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512126)摘要:汉魏时期是我国海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辞赋。汉魏海赋主要从海洋环境、海洋生物以及海

3、神仙山三个方面来书写海洋,随着人们对海洋地理、海洋物产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展现出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以陆地思维认识海洋,将海洋看作是百谷之君王、是超脱现实的理想世界,是这一时期海洋观的特点。关键词:汉魏;海赋;海洋书写;海洋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3)02-0069-06收稿日期:2022年5月10日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历史观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概论 课教学为例”(2021GXSZ15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粤东西北专项“粤北抗战文化研究(1937-1945)”(G

4、D22YDXZZL01)、2022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明清时期粤北对外贸易政策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Z2022002)、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平台“粤北文化研究中心”(2022xjkypt03)、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后小康时代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及其广东实践”(2021GXJK054)的阶段性成果。2023年第2期(总第184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2,2023(Serial NO.184)-69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这些辞赋对海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海洋环

5、境、海洋生物、海神仙山上。这些描写展现了汉魏时期人们对海洋由浅至深的认识,折射出汉魏文人将海洋看作君王、看作政治失意时的精神避难所的海洋观念。一、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的广袤无垠、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它的壮观景象使人们心旷神怡。大海不仅容纳百川,同时激发了文人的无限想象。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主要在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神仙山三个方面,将雄伟壮丽的海洋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海洋环境海洋的雄伟浩瀚带给人们无限的神秘感,它神奇绝妙的自然风光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着迷。受观赏角度与个人情感影响,不同赋家眼里的大海也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汉魏文人更侧重于从视觉的角度,重点描写大海的雄

6、伟壮阔,海浪的汹涌澎湃。又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作者观海的角度及地点单一,大多为岸边或是高楼,难以深入海洋,所以对海洋环境的描写大多停留于表面所能看到的百川、海浪、日月等。有从视觉角度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如班彪览海赋:“驰鸿濑以缥骛,翼飞风而回翔。顾百川之分流,焕烂漫以成章。风波薄其裔裔,邈浩 浩 以 汤 汤。指 日 月 以 为 表,索 方 瀛 与 壶梁。”258分流的百川奔向大海,在阳光下散发着光芒,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远处风浪涌起,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直延伸到日月升起的地方。作者犹如一位画家,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大海体势宏阔、容纳百川的形象。有从视觉角度描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如枚

7、乘 七发:“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379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涛比喻成降落的白鹭和纷乱的云,将不同形态的浪涛描绘得惟妙惟肖。作者又联想起大军奋战时,将军指挥士兵的场面,使人读后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水花的飞溅和波涛的汹涌。也有少数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大海的,如曹丕的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聊澎湃。铿訇隐潾,涌沸凌迈。”3119大海声势浩大,波涛撞击发出的巨大声响像敲鼓一样,惊涛高起而轰鸣,巨大的声响惊天动地,扣人心弦。汉魏赋家在描写海洋雄奇壮丽的景色时,并不以单一的海为全部落脚

8、点,同时注重描写与大海相关的其他自然景观。王粲在游海赋中把海上日出和星落作为描绘对象:“吐星出日,天与水际。其深不测,其广无臬。”459受当时科学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无法解释太阳究竟从何而来。王粲在海边看到此景,便猜想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海天相交,宏大无边,深不可测。(二)海洋生物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能使人们大饱口福,也给文人带来创作的灵感。汉魏时期的海洋辞赋中,出现了不少书写海洋生物的片段,作者们大胆想象,尽情抒写,自娱自乐。汉魏时期的海洋辞赋在描写海洋生物时,经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观海时能看到的海鸟、鱼类、贝类、龟类等,与不能看到的传说中的生物一同写入赋中,体现海底世界的恢宏。在赋家眼

9、中的大海是富有的、光怪陆离的、怀藏珍宝的,传说中的生物写入大海更是为大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王粲的游海赋通过谱写海中奇珍异兽来体现大海的怀珍藏宝,赋文曰:“鸟则爰居孔鹄,翡翠鹔鸘,缤纷往来,沉浮翱翔。鱼则横尾曲头,方目偃额,大者若山陵,小者重钧石。乃有贲蛟大贝,明月夜光;蠵鼊玳瑁,金质黑章。若夫长洲别岛,旗布星峙,高或万寻,近或千里。桂兰丛乎其上,珊瑚周乎其趾。群犀代角,巨象解齿。黄金碧玉,名不可纪。”559王粲浓墨重彩地勾勒神奇的海洋生物:海鸟、游鱼、贝类、宝龟等,这些生物是真实存在于海里的。而“贲”是传说中的三足龟,“蛟”是传说中似龙的动物,这些生物是不存在于海里的。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传说

10、生物的出现并未破坏大海的美感,反而给大海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除了一些海中的生物,王-70语言文学传播学艺术学聚焦罗雨星,罗红希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粲还关注到了远处如棋子般密布的沙洲岛屿,以及岛上丛生着的兰桂珊瑚、犀角象齿、黄金碧玉等珍宝。曹丕的沧海赋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书写了大海的诡谲奇观:“铿訇隐潾,涌沸凌迈。于是鼋鼍渐离,泛滥淫游;鸿鸾孔鹄,哀呜相求。扬鳞濯翼,载沉载浮;仰唼芳芝,俯漱清流。巨鱼横奔,厥势吞舟。尔乃钓大贝,采明珠;搴悬黎,收武夫。”4119赋文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再现水中鱼鳖、空中飞鸟等动物嬉戏的场面,动荡的大海与静止的山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以大量的名词

11、连用描述沧海的奇珍异宝,给读者展现一幅活灵活现的动感海底世界图。相比于王粲的游海赋,曹丕赋文的重心并没有过多地放在凸显海洋生物的怪奇上,而是以海洋生物的生机勃勃突出大海的雄奇壮观。总而言之,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赋文中运用得十分精妙,使大海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三)海神仙山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汉魏时期,人们对大海的认识十分有限。人们幻想神奇的海上景观、灵气四溢的仙山、掌管仙籍的仙人等,进而迸发出求仙的欲望。虽然只是对大海的幻想,但却成了文人们精神的寄托。班彪的览海赋创作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大海为题材的赋5288,也是幻想海上奇观的代表海赋之一。览海赋在描写“海”的形象时

12、,结合了许多神话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赋文云:“指日月以为表,索方瀛与壶梁。曜金璆以为阙,次玉石而为堂。蓂芝列于阶路,涌醴渐于中唐。朱紫彩烂,明珠夜光。松乔坐于东序,王母处于西箱。命韩众与岐伯,讲神篇而校灵章。”358赋文中的“方瀛”“壶梁”都是传说中的仙山。仙山上居住着赤松子、王子乔和西王母等仙人。作者还幻想着自己参与仙人们的日常生活,请韩众和岐伯讲解仙书,校对仙籍。在班彪的笔下,大海不仅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还是求仙问道的宝地。班彪为何要找寻仙山?两汉大文学史认为:“览海赋主旨是歌颂仙人的生活,在班彪的想象中,仙人生活不过是世俗生活的长久延续。这种思想,真实地反映了东汉以后人们求仙的目的性,体

13、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6189班彪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两汉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饱经磨难造就了他才高而好述作、专心于史籍而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淡泊之心。由此可看出,班彪所展示的神游幻境,正是对其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悟,表现出他对自由人生的强烈渴望与追求。曹植的远游篇在咏颂海洋时也加入了神仙的描述,其文曰:“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7181前半段描写海上神山以及仙人生活,后半段抒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曹植对兄弟“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的愤激之辞。他希望

14、逃离现实生活,选择“远游”,与污浊的人间社会决裂。他幻想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他渴望的波澜壮阔,有他心仪的超凡脱俗、一尘不染。滕新贤认为,曹植远游篇与其说诗人是在描绘大海本身,不如说是齐在借海洋展开神游,排遣现实中的失落8132。纵观曹植的一生,磨难与希望一直如影随形。所以曹植写大海不同于其他赋家的极力铺排大海之浩瀚与丰饶,而仅仅选取能承载其情感寄托的事物,表达其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向往。二、汉魏辞赋体现的海洋观念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内陆地区,古代文人们与海洋的接触机会并不多,所以在与海洋的相处过程中,长居内陆的人们将大海神秘化、神圣化,激起了人们的敬畏和探索之心。(一)对海洋的认识人们

15、对海洋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深入、由表及里的过程。汉魏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从而海赋中大量出现了与海洋地理和海洋物产相关的描述。-71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大海广阔无垠、与天相接,是世界的边缘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皆海,大陆的边缘与海相 接。如 曹 植 远 游 篇 曰:“远 游 临 四海。”8181王粲游海赋云:“吐星出日,天与水际。”559古人东望大海,有水天相接,日月星辰出于其中之感。曹丕沧海赋亦云:“美百川之独宗,壮沧海之威神。经扶桑而遐逝,跨天涯而托身。”4119沧海浩大,横跨天涯,在太阳升起的天边消失。古人并不知地球的自转运

16、动,还以为日月星辰皆藏于大海,大海便是世界的边缘。2.大海神秘富饶、怀珍藏宝,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大海浩渺诡谲、容纳万物。在与海洋长年累月的相处中,人们也逐渐发现在汪洋大海中还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物种。汉魏时期,人们虽不可窥海洋全貌,但对海中的生物和宝物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也正因如此,文人们才能在赋作中用笔墨展示富饶的海洋物产。王粲游海赋曰:“怀珍藏宝,神隐怪匿。或无气而能行,或含血而不食,或有叶而无根,或能飞而无翼。”559大海里隐藏着奇珍异宝,许多神奇怪异的东西都隐匿于其中。海上的漂浮物虽然没有生命,却可以随波而行。有的虽然是有血气的生命,可看上去它们却又没有吞食能力。海上植物有的能看到叶子

17、,却不见其有根,还有些动物没有翅膀却能飞。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在作者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徐公持认为:“王粲亦言神仙,而描述重点在海中奇珍怪异,所谓怀珍藏宝,神隐怪匿。”9319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在王粲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大海就像母亲一样,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合适条件,孕育了数不尽的生命。游海赋后半段:“乃有贲蛟大贝,明月夜光;蠵鼊玳瑁,金质黑章。若夫长洲别岛,旗布星峙,高或万寻,近或千里。桂兰丛乎其上,珊瑚周乎其趾。群犀代角,巨象解齿。黄金碧玉,名不可纪。”559记载了岛上丛生着桂、兰之树与珊瑚,成群的犀牛换角,大象脱齿,以及黄金、碧玉等珍宝,其名不可一一详记。黄金和碧玉是人世所宝贵的

18、,亦是大海世界的珍品。王粲眼中的大海神秘且富饶。(二)对人海关系的认识在封建社会,君主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者,皇帝是人类的君主,而大海则“为百谷之君王”559,人类在面对大海这位“君主”时,难免代入人类社会中皇帝的身份,对大海充满了敬仰。1.敬畏海洋人类自古以来便对大海怀有敬畏之情。身形渺小的人类站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前就像是“沧海一粟”,在感受过自身与大海的强大落差后,人类对海洋的敬畏油然而生。大海虽然没有生命意志,但感性的人们却给它附上了君王的品格。尚书禹贡中提到“江汉朝宗于海”1049。天子为诸侯所宗,这是古代的纲常法纪,人们将江河注入海洋看作是诸侯朝见天子,可见大海之威严、神圣、令人

19、敬畏。曹丕沧海赋:“美百川之独宗,壮沧海之威神。”4119王粲 游海赋:“处嵎夷之正位兮,同色号于穹苍。苞纳污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总众流而臣下,为百谷之君王。”559大海处在日出之地嵎夷的正位,大海以接纳污浊的宏大力量,来匡正宗庙社稷的纲常法纪。大海是众水之主,大大小小的江河皆归之于海。曹丕和王粲写出了大海像君王般拥有正统的地位、震慑四方的威名及容纳百川的胸襟,将古人对民大海的敬畏之感描写得淋漓尽致。2.征服海洋西汉王朝的国力强盛,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对海外世界愈发好奇和向往。于是,致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并开展一系列探索海洋的活动。如汉郊祀歌之天门:“专精历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116

20、汉武帝一心想遨游九天之外,认为从“九阂”俯瞰天地四方,就如同置身于浩渺的海洋一般。又如象载瑜:“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129据汉书礼乐志载:“太始三年,(武帝)行幸东海,获赤雁作。”12106从九阂、六幕到临大海、登蓬莱,表现出汉家王朝君临海内外的恢宏气势,也蕴含着开拓海内外疆土的向往。赋作家们的赋中出现的-72语言文学传播学艺术学聚焦罗雨星,罗红希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人对海洋乃至自然的攻略,展现出征服海洋、开疆辟土的雄心壮志。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海洋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从精卫填海中充满神话色彩的大海到七发中汹涌澎湃的大海再到游海赋和沧海赋中物产丰富的大海

21、,人们对大海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其中虽不乏赋家们的大胆想象,但大海神秘的面纱也在赋家们的笔下一层层地被揭开。三、汉魏辞赋海洋观的特点海洋观的形成与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及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的一般都认同“江汉朝宗于海”,把海洋看作“游余心以广观”559的游仙畅享空间。(一)以大海喻“君王”,寄托天下归一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自然意象经常被纳入相似的政治话语逻辑之中。于浴贤认为:“建安至西晋的海赋,往往通过想象和铺叙手法,描绘出大海壮阔气势及美丽富饶的景观,或以海喻人格修养,或寓国势的颂扬,或寄托理想。”13295随着政治局势

22、的日渐复杂,民族疆域动荡不安,赋家们对海洋的赞颂从游仙叙事提升到了现实层面。王粲游海赋:“总众流而臣下,为百谷之君王。”559作者赞美大海,但也看到百川横竖不一,清洁与污浊同流。因而生出顺流清污,臣服大海这位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念头。这种以人治思想比喻大海,正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汉末天下混乱,群雄并起,泥沙俱下,清污就是奸恶,理顺君臣父子夫妇师友的人伦纲常,使天下统一,太平盛世再现。作者写百川归海,突出大海为“百谷之君王”令天下川谷敬畏臣服,正是他的政治理想的外化,反对混乱、分裂,期盼天一国太民安,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二)农耕经济发达,以陆地思维认识和利用海洋在古代,人们长期生活在内陆,自给自足

23、的小农经济维持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以至相比探索未知且凶险的海洋,劳动人民更愿意选择安稳的陆地进行农业生产。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了齐国士兵在海边狩猎的场景,虽涉及了海,活动范围却局限于海边。本文认为,海边依然属于陆地的范围。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加之政府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人民十分重视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人们逐渐形成安土重迁观念,缺乏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在先民眼中,海洋经济活动只不过是陆上农业生产的补充,人们对海洋的认知也从未离开过“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沿海地区民众将赖以生存的涉海经济比喻成“以海为田”,体现了我

24、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特有的海洋观念。观之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却是十分善于利用海洋,频繁进行海上贸易,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下的西方人敢于冒险,而小农经济下的古代中国人思想保守。笔者认为,小农经济导致的冒险探索精神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古中国人对海洋更深入的开发与利用,也阻碍了海洋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最终使得汉魏时期人始终以陆地思维来认识和利用海洋。(三)神仙信仰流行,将大海看作超脱现实的理想世界自先秦起,海洋便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仕途不畅、官场失意、生活受挫以及对现实世界充满失望时的精神避难所。他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何种打击,都能够在面对大海时找到心灵的慰藉。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通常便是幻想海上存在着仙山

25、仙人,能够求仙问道,能够超脱世俗。因此就不难理解班彪为何在面对大海时,会发出“悟仲尼之沉浮,聊从容而遂行”358的感慨。在读完汉魏海洋赋中有关“仙”的描写后,可以发现,无论是“游仙山”还是“寻仙人”,作者所表达的都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世界的幻想。例如在现实生活中饱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曹植在远游篇中感慨“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8181,道出了诗人与皇权统治下的凡尘-7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世界的决裂之心。汉魏海洋赋中的海洋已经不仅仅是海洋本身,它还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文人们始终相信在肉眼无法看到、船只无法抵达的未知海域,有着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乱、没有饥饿更没有不公,那里

26、是仙人的居所,是一块纯洁美好的净土。仙境与海洋,承载的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更是古人理念中的生命彼岸与精神彼岸。四、余论通过古人对海洋的描绘与想象,可以看到当时人对大陆之外广阔世界的认识和探索,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以及对没有忧愁的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汉魏时期的海洋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道教神仙文化的影响。但汉魏海洋观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后人不断地去挖掘探索。参考文献: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费振刚.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4

27、俞绍初.王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5 于浴贤.六朝赋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6 赵明,杨树增,曲德来.两汉大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7 曹道衡.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 滕新贤.沧海钩沉: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8.9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0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郊祀歌.天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 班固.汉书.礼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 于浴贤.六朝赋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罗雨星(2000),女,湖南株洲人,文学学士,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罗红希(1972),男,湖南株洲人,博士,副教授,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研究。(责任编辑:韦燕)-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