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年小学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年的工作又将结束了。本学年,我校科学教学围绕我校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为了在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们的做法 1、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
2、听课活动。虽然我们人数少,但是也与其他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共同反思、共同成长。认真讲课,听课,评课,通过听、评活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取在每次的活动中,让教师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有所悟。 二、课堂教学改革 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摸索,寻找出适合科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学科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3、 1、做好充分准备。在科学课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做到胸有成材。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事先对材料动手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材料的提供方式和时机,把握得当。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天空中的日食、汶川的地震、成灾的海藻hellip;hellip;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相联系
4、。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浮与沉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可以设计成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在盐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
5、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3、动手探究注重过程。科学课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寻求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我们除了书本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如观
6、察土壤一课,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土壤的那些知识。预测土壤里有些什么。再让学生观察采集土壤,最后得出结论:土壤是含有砂与粘土、动植物及其遗体、人为垃圾的混合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预测采集观察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认识到生命与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土壤。这比教师简单讲述、学生被动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另外,有些探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教材中呈现的还不够科学,无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自觉地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增添相关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效果明显,这样既巩
7、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1、交流要充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要一有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现象,马上就停止交流,甚至再不允许别的同学发表意见。这种课看似很顺利,实际上是平淡,似记流水帐,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发,始终受老师的控制,学生的学习似乎是为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没有丝毫主体性。 2、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重做实验,重新观察现象,千万不能有半点的强迫和牵制,更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努力,尝试更优质的教学方法。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