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54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 第 2 期2023 年 6 月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43 No.2June2023文章编号:1674-9057(2023)02-0343-08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23.02.02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任 爽a,梁振然a,殷 敏b(桂林理工大学 a.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b.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摘 要:运用定量统计和 GIS 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提出了广西非

2、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两区多核”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2)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南宁),传统工艺类次之(主要集中在桂林和柳州);3)南宁等 6 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熵大于 1,说明其聚集程度高于广西整体水平;4)少数民族规模和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提高非遗等级,区域联动发展”“重视非遗基础,培育重点区域”“分类区域统筹,实现规模效应”的广西开发策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开发策略;广西中图分类号:G122;K890 文献标志码:A0 引 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

3、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它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延续着历史前进的脉络,蕴藏着文化发展的精髓。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文化断层、解构、衰败等危机。基于此,各国学者积极开展研究,成果颇丰。1950年,日本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和保护制度。韩、法、英、意大利等国也逐步对非遗开展抢救式保护和开发,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 年我国正式加入公约,非遗正式进入中国公众视野。之后,全国各地有序展开了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遗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2、保护体

4、系和开发策略3-5等。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聚焦于非遗与教育的融合6-7,通过建立博物馆8-9、完善法律制度10等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探讨非遗的开发保护与现代媒体、数字技术相融合;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非遗的价值评估11-12、空间分布13-14等方面的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而从地理学视角分析非遗分布的较少多,采用核密度分析法、邻近指数法、热点分析法等空间分析方法13-14;研究方向多以非遗数量为出发点,分析其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范围也多聚焦在某个特定区域15-17、某个少数民族18或某一种类型的非遗19,借鉴产业经济的区位熵分析法,结合

5、地理分析方法对特定区域内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较少。广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广西本身的民族流变和外来民族的移民活动共同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文化。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地区的形 收稿日期:2022-0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MZ082)作者简介:任 爽(198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382306059 。通讯作者:殷 敏,硕

6、士,副教授,416721782 。引文格式:任爽,梁振然,殷敏.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3,43(2):343-350.Ren S,Liang Z R,Yin M.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J.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3,43(2):343-350.成发展,也是多元共生民族文化的缩影,是西南边疆治理的杰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

7、族文化重要的记忆,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色,沉淀、衍化、汇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是民族文化价值的最好体现。广西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遗项目共计 2 182 项,非遗数量和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选取广西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融合地理学和产业经济的分析手法,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和聚集熵分析法对基于非遗数量、类型和等级三方面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非遗分布的各类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一方面,探索广西非遗数量及类型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探讨影响广西非遗分布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广西非遗保护性发展和开发模式。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

8、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14 个地级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http:/ 研究方法1.2.1 核密度分析 对广西非遗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运用核函数,根据广西区各市非遗要素点计算单位面积的量值,从而将各非遗要素点拟合为光滑锥状表面。通过非遗要素点的空间形态、特征,反映点数据分布相对集中程度及空间结构特征。核密度越高,则表明该区域非遗在空间上越聚集20-21,其计算公式为 fn(x)=1nhni=1Kx-xih(),(1)其中:fn(x)为核密度估计值;h 为带宽(即搜索半径);Kx-xih()为核函数;x-xi为待估非遗中心点x 到非遗点

9、xi的距离;n 为统计单位总数。1.2.2 熵值法 熵值多用来判断一个指标的离散程度。不同于核密度分析法在尺度上估算广西非遗的空间聚集程度,熵值法是采用各市地域面积内非遗赋值与广西地域面积内非遗赋值比的方法,判断各市非遗聚集度与广西整体非遗聚集水平的关系。熵值越大,非遗聚集程度越高。为体现不同非遗级别的重要程度,对不同级别的非遗进行赋值,国家级赋值 6、自治区级赋值 4、市级赋值 2。计算公式为 Qj=qj/sjq/s,(2)式中:j为地区样本;Qj、qj、sj分别为j地区非遗聚集熵值、非遗总得分、地域面积;q、s 分别为广西区非遗总得分和地域总面积。各市非遗地域平均分布与广西区非遗地域平均分

10、布相对比,若其值等于 1,则聚集程度相当;1表示聚集程度高于广西区整体水平;1的还743第 2 期 任 爽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表 3 广西各市非遗聚集度熵值Table 3 Aggregation entropy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ggregation of each city in Guangxi城市非遗聚集度熵值城市非遗聚集度熵值南宁1.901贵港0.646柳州1.601玉林0.834桂林0.859百色1.014梧州1.010贺州1.152北海1.331河池0.643防城港0.752来宾0.885钦州0.692崇

11、左0.692 有柳州、北海、贺州、百色、梧州,这 6 座城市非遗聚集度均高于广西整体水平;其余 8 市未达到广西非遗聚集整体水平。结合表 2 可以推断,北海虽然非遗数量不多,等级不高,但因其地域面积较小,因此非遗密度较大;贺州、百色、梧州虽然非遗总数量不多,但是非遗等级较高,因此其非遗聚集熵值水平高于广西整体水平。3 广西非遗空间分异相关性分析综合考虑广西非遗的空间分布特点、数据获取及全面性等因素,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选取 7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对广西非遗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据 2021 年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发布的以上影响因素数据,利用

12、 SPSS 22.0软件,应用式(3)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4。广西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r2=0.990,调整 r2=0.957 说明该模型拟合优度理想。表 4 广西非遗空间分布因素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fac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影响因素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标准回归系数T 值人文因素A1经济发展水平X1 GDP/亿元0.2511.702X2工业产值/亿元0.1621.549X3旅游收入/万

13、元0.3051.228A2城镇发展水平X4城镇化率/%X5国家级传统村落数/个0.0080.0700.0580.296A3少数民族规模A4交通设施条件X6少数民族人口/人X7公路总长度/km0.593-0.0913.275-0.512自然因素A5地形地貌特点X8平均海拔高度/m-0.009-0.036A6气候特点X9降雨量/mm-0.111-1.294A7生态环境状况X10森林覆盖率/%0.2572.162 注:常住人口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来看,非遗项目数与少数民族人口、旅游收入相关性显著,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593、0.305,说明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和旅

14、游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广西非遗分布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广西是多民族山地型聚集区,多民族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历史上交通闭塞使得地区文化受到外界冲击较少、保存完好。因此,历史悠久、“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广西非遗的重要来源。结合定量分析结果来看,非遗数量核密度中心和高于广西整体水平的聚集熵也多集中在南宁、柳州、贺州、百色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力的提升依托的是区域优势、优质旅游资源和便捷交通条件。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不断聚集,生产要素不断累积的过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投入也越多,非遗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无疑也会得到更好

15、地挖掘、保护和经费上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对非遗的重视也将促使有价值的非遗不断地被申请加入更高级别的保护名录,广西非遗的整体水平也将得到较大的提升。从定量分析结果也不难看出,旅游经济收入位列前茅的广西首府南宁,在非遗数量和等级上都具有领先优势。4 广西非遗旅游开发策略4.1 提高非遗等级,区域联动发展旅游经济与非遗等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非遗等级,联动发展非遗文化对形成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增加旅游收入有正面影响。经济收入的提升反过来对增强区域文化氛围,带动其他片区非遗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玉林、百色等低等级非遗丰富又潜力较大的地区,应重点实现非遗等级的升级。北部片区的柳州北部(三

16、江)、中部(融水)、桂林中部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 3 个级别非遗分布的高度密集区或次密集区。该区域是侗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因此可借助其地域毗邻的优势,系统地整理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精髓,然后联合普查并申报更高等级的非遗。南部片区的南宁在各等级非遗分布中均较为突出、旅游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应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毗邻的钦州、北海、防城港共同发展。843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23 年4.2 重视非遗基础,培育重点区域贺州、百色、梧州非遗基础较好,等级相对较高,这三市的非遗聚集熵均高于广西区非遗整体水平,但是通过对比 2020 年广西各市旅游经济收入,百色、贺州位

17、于中段水平,梧州较低,说明贺州、百色、梧州尚未能将非遗优势完全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因此,广西区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中应着重对贺州、百色、梧州三地的非遗开发和利用进行详尽地部署和规划。尤其百色,地处山区,区位条件、交通设施、经济实力在广西区内均处于劣势,但百色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南宁,位居广西第二。因此,重点培育发展百色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对增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有积极的作用。4.3 分类区域统筹,实现规模效应广西各非遗类型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非遗开发上应打破传统行政界线的约束,形成区域差异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策。例如,以南宁、百色和柳州北部为

18、重点区域发展表演艺术类非遗以及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非遗,包括侗族大歌、壮族民歌以及少数民族史诗、民间传说等;以柳州和桂林为重点区域开发传统工艺品类非遗,如竹编、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等;以南宁和柳州融水县为重点区域,开发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非遗,包括传统节日、少数民族婚丧风俗、服饰等民风民俗等。最终形成以高级别的非遗为龙头,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分区统筹、分类开发的规模效应。5 结论与讨论5.1 结论广西非遗等级数量呈现典型“金字塔”结构,以市级非遗为主。通过对广西非遗数量、类型和等级三方面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从非遗数量的核密度看,北部以融水、三江、桂林和贺州为高度密集区,南部以

19、南宁、玉林、百色靖西和平果为高度密集区,呈现“两区多核”的空间分布结构。其中,表演艺术类非遗最为丰富,主要集中在首府南宁;而民间文学和传统医药类非遗数量较少。从非遗等级赋值的聚集熵来看,南宁、柳州、北海、贺州、百色、梧州等 6 市非遗聚集程度要高于广西整体水平。通过选取人文、自然两方面中的 10 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旅游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是影响广西非遗分布的主要因素,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是非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区域联动、培育重点、分区统筹等盘活广西整体非遗文化的开发策略。5.2 讨论非遗是历史发展的留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新时代、新形势下非遗的自我

20、发展、活态传承正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基于对非遗分布和开发的科学分析是非遗顺应时代、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本文只是针对广西非遗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发策略,但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1)研究对象上,广西非遗形态多样,本文只是将每项非遗归纳为点数据进行分析,未来应充分考虑广西可能存在的非遗廊道、非遗片区等非遗形态的多样性;(2)研究方法上,随着学科融合的进一步深入,非遗分布分析方法应体现跨学科、多样化的特点,未来可以探索使用空间句法23-24、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规划和地理统计学科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参考文献:1 周超.日本法律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与分级J.宁夏社会科学,200

21、9(1):30-34.2 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 J.中华文化论坛,2007(2):137-140.3 Cominelli F,Greffe X.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afe-guarding for creativity J.City,Culture and Society,2012,3(4):245-250.4 周星,周超.日本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保护制度J.文化遗产,2007(1):121-139.5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J.求是,2007(17):46-49.6 郑然鹤,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

22、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J.民俗研究,2021(5):21-30.7 杜莉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以法国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6(3):45-51.8 肖丽娅.现代语境下西南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及行为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6):170-174.9 谭静怡.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价值 J.山西档案,2016(3):131-133.10 李晓松.我国现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研究J.文化遗产,2018(2):71-79.11 张露露,陈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943第 2 期 任 爽等:广西非物

23、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传承创新模式构建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9(1):241-248.12 余勇,田金霞.基于 AHP 分析的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9):782-785.13 陈炜,高翔.民族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4):81-85.14 朱晓婷,李丁,宋丹,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39-44.15 文冬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廊道构建 J.社会科学家,2021(3):70-

24、75.16 郑雪莲,田磊,张淑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旅游融合路径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8):998-1002.17 高彩霞,刘家明,高岩,等.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3):103-108.18 韩荣培,梁坤.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9):69-76.19 鄢慧丽,王雅茜,熊浩,等.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4):101-109.20 陈刚,彭庭莹,吴清.大别

25、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5):120-124.21 程晋南,赵庚星,张子雪,等.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地理分异特征分析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2,42(4):845-852.22 赵鹏霞,石惠春,谢敏慧,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0):1314-1321.23 青果,胡金龙,艾烨,等.基于空间句法和 POI 数据的综合性公园可达性研究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2):201-212.24 樊亚明,田丽莹,郑文俊.基于空间句法

26、的桂林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与优化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2,42(3):774-782.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REN Shuanga,LIANG Zhenrana,YIN Minb(a.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b.College of Geomatics and Geoinformation,Gu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

27、lin 541006,China)Abstract: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gregation degre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in Guangxi are analyzed by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GIS.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CH in Guangxi are put forward.The

28、 results show that:(1)ICH in Guangxi pres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two regions and multi-core”.(2)The number of performing arts ICH is the largest,mainly concentrated in Nanning.Traditional craft ICH is the second,mainly concentrat-ed in Guilin and Liuzhou.(3)The ICH

29、 aggregation entropy of Nanning and other five cities is greater than 1,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ICH aggreg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of Guangxi.(4)The scal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CH in Guangxi

30、.Based on this,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CH in Guangxi are put forward,of“improving the level of ICH and regional linkage development”,“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oundation of ICH and cultivating key are-as”,“classified regional overall planning and realizing scale effect”.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spatial differenti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Guangxi(编辑 白玉明)053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2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